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术(CPR)中有效的徒手人工通气法。评估不加口对口单独胸外按压CPR肺通气效果。告世人Zhang’sECPC为举世首创成功的不加口对口单独胸外按压的新CPR,能实现有效的肺通气。方法对1982~2007年115例心性猝死行单独胸外肺心同步按压不加口对口通气的ECPC,本法应用全手掌(指)按压胸骨中下段,压幅深(4~6cm),频率慢50~70(80)次/min,每次压胸起到了人工循环兼有效的人工通气的双重作用,潮气量达350ml,其是举世首创成功的不加口对口徒手单独胸外按压CPR,也是人类第一次把徒手高频人工通气法应用于CPR成功的创举。1982年笔者应用ECPC急救首例心性猝死成功。1991年应用ECPC急救复苏一例冠心病心脏骤停,连续单独压胸49min而复活,向世人揭示了ECPC胸外按压本身兼有良好的肺通气作用。1990~1992年张氏实验观测4例亡尸行ECPC,收集每压胸呼出气体测得潮气量为350ml(275~400ml),则ECPC每分肺泡通气量Mv=[潮气量(350ml)-无效腔(150ml)]×压频60/min=12L。大于正常人静息分通气量4.2L的2倍,从实验角度证实了ECPC单独胸外按压的本身可实现有效的肺通气,不必另加口对口通气。1990~1999年张氏举世首先报告应用三个换算公式评估徒手CPR胸外按压人工通气和人工循环效果。包括:①每分肺泡通气量(Mv);②肺通气/血流比率;③自创公式肺换气指数(LAI)。2003年《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发表王丽娟撰文称ECPC为Zhang’sECPC,并报道张氏提出将当今世界徒手CPR发展划分为:①1960年传统胸外心脏按压(T-CPR);②80~90年加口对口的标准胸外按压(ECC);③90年后不加口对口单独胸外肺心同步按压(ECPC)与加口对口的标准心脏按压ECC相结合三个时期的构想。结果我院1982~2007年应用ECPC急救心性猝死115例,33例存活(28.7%)近10年65例配合电除颤,27例存活(41.5%)。ECPC经国内查新属首创1999年获吉林省及松原市科技进步奖。结论 1982年ECPC首创成功开拓了单独胸外按压CPR(ECPC)取得有效肺通气的新时期,其疗效与加口对口标准CPR存活率相仿,而单独胸外按压CPR急救者更乐于采用。张氏指出胸外按压压频〉100次/min反不利于推动血流,〉80次/min减少了肺通气,故建议修改《国际CPR指南》采用全手掌、深幅(4~6cm),兼顾通气与血流,压频以80次/min较为适宜。而目前应用的标准CPR(ECC)如不加口对口实际即是高频ECPC。Zhang’sECPC为降低人类心性猝死病死率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胸外按压复苏器对提高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选自2010—03~2013—12的56倒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心脏呼吸骤停后1min内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先以徒手按压并在超过10min以上时间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所有病例均给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及合理的电除颠,肾上腺素静注等抢救措施。结果:心跳停止1min内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11例复苏成功,成功率39%,有效25例(89%);超过10min以上时间给于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的28例中.抢救成功5例(17%),有效20例(71%)。结论:在确定适应症的前提下早期及时的给与心脏胸外按压复苏器按压配合规范的电除颠及快速的气管插管、合理的复苏药物对心肺复苏的成功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许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7):2711-2712
自动胸外心脏按压装置(简称心肺复苏器)代替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CPR)技术发展的方向。心肺复苏器根据按压方式不同,分匀压式和冲压式两种,现就我院急诊科和ICU所使用的这两种心肺复苏器的病人护理体会及其操作注意事项进行临床对照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有创动脉监测下比较心肺复苏机与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的复苏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01例在ICU内行连续有创动脉压监测下并发心搏停止的患者复苏资料,其中54例使用心肺复苏机和47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连续有创动脉监测下比较两种心肺复苏方法患者的收缩压、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心肺复苏机组有创动脉收缩压及维持的稳定性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胸外按压组(P<0.05)。结论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比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陆红 《家庭用药》2010,(1):10-10
心肺复苏术(CPR)是一种基本的救生技巧,是指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合并使用,是在患者停止呼吸甚至心跳,心脏失去功能的情况下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重建人工循环”这两项“徒手心肺复苏”容易让普通人学习和接受。是值得全民推广的。施行心肺复苏术应遵循如下步骤:  相似文献   

6.
李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570-571
心脏停搏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而CPR患者生存率和自主循环恢复与冠脉再灌注有关,其中胸外按压是再灌注压改善的重要决定因素[1]。持续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则是CPR的中心环节。传统的CPR因急救人员的技术、体力和除颤、等因素可影响接压的效果。美国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器是一种以高压氧为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机械胸外按压与徒手胸外按压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院内发生心跳停止,且发病前无严重基础疾病的青中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胸外按压方式分成徒手胸外按压的人工心肺复苏组(21例)及机械胸外按压的机械心肺复苏组(23例),记录2组患者心肺复苏后5~15 min自主循环恢复的病例数据,并记录复苏后0、24、48、72 h生化指标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酐、血尿素氮、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比值及24 h、48 h 、7 d、14 d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结果①心肺复苏后,机械心肺复苏组24、48、72 h CK-MB、cTnI均低于人工心肺复苏组[CK-MB:(80.3±4.5)U/L比(98.7±8.6)U/L,(40.5±2.8)U/L比(59.4±3.0)U/L,(30.5±2.9)U/L比(38.9±3.4)U/L;cTnI:(5.0±0.5)μg/L比(6.9±0.3)μg/L,(3.8±0.7)μg/L比(4.9±0.5)μg/L,(1.9±0.5)μg/L比(2.6±0.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肌酐、血尿素氮、AST/ALT在复苏后24、48 h均低于人工心肺复苏组[肌酐:(179±10)μmol/L比(201±4)μmol/L,(68±7)μmol/L比(78±5)μmol/L;血尿素氮:(19.3±1.5)mmol/L比(24.9±0.9)mmol/L,(10.9±1.2)mmol/L比(14.4±2.3)mmol/L;AST/ALT:(1.3±0.2)比(1.8±0.4),(1.0±0.2)比(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肺复苏后,机械心肺复苏组GCS评分、CSS评分在24、48、72 h及7、14 d均优于人工心肺复苏组[GCS评分:(8±2)分比(6±1)分,(9±4)分比(7±3)分,(11±3)分比(9±2)分,(11±2)分比(9±3)分;CSS评分:(25±4)分比(32±3)分,(25±2)分比(31±5)分,(23±4)分比(29±3)分,(22±3)分比(2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严重基础疾病的青中年患者,机械胸外按压比徒手胸外按压能更好地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薛刚  李惠军  颜克菊 《河北医药》2001,23(5):354-355
目的 介绍可控胸外心脏按压机的改进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原机基础上对可控胸外心脏按压机从机械手、机械系统、电源、外观设计方面进行了改进,并和于抢救心跳骤停病人45例。结果 改进设计后,该机各项参数恒定,性能安全可靠、无故障。临床抢救45例病人,成功10例,抢救成功率为22.22%。结论 改进设计后,各项性能优于原机。其操作简单,临床使用方便,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目前国内尚无同类产品,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 概述 现代复苏始于1936年,前苏联外科专家建立动物模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电除颤,50~60年代形成复苏三要素,即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1985年全美复苏会议形成心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1982年举世首创成功单独胸外心(肺)按压不加口对口通气CPR-ECPC的研创史。推荐方案建议修订《CPR指南》。方法回顾ECPC的研创历史。1982年张天平教授应用ECPC急救首例心性猝死成功。本法以全手掌(指)按压胸骨中下段,压幅深(4~6cm),频率慢80(60~80)次/min,每次压胸起到了人工循环兼有效的人工通气的双重作用,潮气量达350ml,它是举世首创成功的不加口对口徒手单独胸外按压CPR,也是人类第一次把徒手高频人工通气法应用于CPR成功的创举。1990年首先公布于世报道于《吉林医学》。1991年应用ECPC急救复苏一例冠心病心脏骤停,连续单独压胸49min而复活,向世人揭示了ECPC胸外按压本身兼有良好的肺通气作用。本法若无有效的肺通气,长达49min的单独按压,血氧从何而来!1990~1992年张氏实验观测4例亡尸行ECPC,收集每压胸呼出气体测得潮气量为350ml(275~400ml),则ECPC每分肺泡通气量Mv=(350ml-无效腔150ml)×压频60/min=12L。大于正常人静息分通气量4.2L的2倍,从实验角度证实了ECPC单独胸外按压的本身可实现有效的肺通气,不必另加口对口通气。95-99年观测4例心性猝死行有效的单独胸外按压,使血氧饱和度上升达90%~98%。说明ECPC同时具有良好的人工循环效果。结果我院1982~2007年应用ECPC急救心性猝死115例,33例存活(28.7%)近10年65例配合电除颤,27例存活(41.5%)。ECPC经国内查新属首创1999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4等奖及松原市科技进步奖。结论不加口对口张氏ECPC的问世为现场复苏开拓一条新途径,为降低人类心性猝死的病死率贡献卓著。它必永载世界医史。张氏指出超快的胸外按压压频大于100次/min反不利于推动血流,大于80次/min减少了肺通气,故他建议应尽快修改《国际CPR指南》现场复苏不加口对口采用全手掌,深幅(4-6cm)按压胸骨中下段,兼顾通气与血流,压频以80次/min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应用“萨勃”心肺复苏器代替手动武心肺复苏抢救心跳骤停患者1028例。其中42例病因可逆、心跳骤停≤30分钟,从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时间、胸骨下陷距离、压力方向、节律和按压力量、床垫下陷、病人身材、人工通气等多方面因素与手动武心肺复苏比较。结果:“萨勃”CPR明显优于手动武CPR。结论:“萨勃”CPR克服了手动CPR中因为医护人员或病人影响复苏效果因素,使CPR更趋标准有效,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是用以维持在心跳骤停后血液循环的标准心肺复苏术(CPR)。近年来对该法有新的改进,即利用可吸附在胸壁上的装置——心脏泵,在按压时不但主动按压,而且可主动减压。临床称之为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现将我院自行研制的心脏泵临床应用5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呼吸心搏骤停是临床上常见的最危险的急重症,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是立即进行规范有效的心肺复苏(CPR),给予基本的生命支持。而CPR中除了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及电除颤外,及时适量的药物应用也是复苏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必不可少的手段。现就CPR中有关药物的应用进展做一总结,以供临床医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心脏学会(AHA)近日提出,对于医院外发生心搏骤停的成年患者,目击者可采用“两步法”实施急救:第一步,拨打急救电话;第二步,快速和有力地按压胸部中心,而不必实施口对口呼吸。这项建议是基于2007年3项大型研究的结果:①对1151例接受急救的心搏骤停患者,接受传统心肺复苏(CPR)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单纯胸外按压者;②对1327例接受急救者,发现接受传统CPR和单纯胸外按压者的生存率相近;③对11275例接受急救者,发现两种方法复苏后1个月生存率相近。但对心搏骤停的儿童,  相似文献   

15.
心搏呼吸骤停是医疗救援最紧急的危险情况,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挽救遇难者的唯一途径。为了使更多的猝死病人得到更高质量的CPR急救,2010美国心脏协会重新修订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CPR传统的三个步骤,从原来的A-B-C改为C-A-B。这一改变首先保障了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但是对于呼吸道通气不畅或有异物猝死病人的心肺复苏,可否应采用A-C-B方法,即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A),再胸外心脏按压(C),人工呼吸(B)的方法实施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9月笔者在本院急诊科接诊的1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呼吸循环骤停患者5例复苏成功(其中院外1例,院内4例),复苏有效2例,其余5例无效.结论 胸外按压技术的确是心肺脑复苏的第一措施.抢救成功与否与原发病有关外,还与抢救开始时间、胸外按压方法、抢救药物及仪器的合理应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不同剂量肾上腺素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锋  王燕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1):2262-2262
传统的心肺脑复苏步骤是通畅呼吸道(Airway,A)、人工辅助呼吸(Breathing,B)、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C)及电除颤或(和)药物复苏(Defibrillation or Drug,D),即ABCD的复苏程序。但有学者认为复苏的程序应由ABC模式改变为CAB模式,强调循环复苏的重要性。为此,我们采用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心跳呼吸停止患者进行复苏,以观察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心跳呼吸停止患者自主循环的恢复及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2岁。2006年8月2日11:30患者施工时不慎被电击致晕厥后跌倒,大约10min后由同事急送我院。接诊时发现患者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口唇发红绀,心电图示一直线(心肺停止时间不能确定)。立即胸外心脏按压,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氧,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给予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mg3次(间隔3~5min),利多卡因100mg,纳洛酮1.2mg。持续心脏按压30min后,心电图示心跳恢复,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50次/min,测血压80/50mmHg,给予多巴胺静脉滴注维持血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项涛 《现代临床医学》2006,32(4):266-266
心肺复苏术(CPR)是指对抢救呼吸、心跳停止病人的抢救术.胸外心脏按压是指在心肺复苏术中的第一个抢救步骤.如何提高抢救成功率,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讨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讨论心肺复苏新标准中初期复苏的改变.方法 对比<2005心肺复苏指南>和<2010心肺复苏指南>,对比新旧标准更新点.结果 心肺复苏(CPR)新标准中初期复苏对抢救次序;胸外按压的速度、深度、时间;团队合作等提出新要求.结论 <2010 心肺复苏指南>带给我们全新的理念,使我们拥有更多机会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