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肠杆菌分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或普通大肠杆菌。O157∶H7大肠杆菌属于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致泻性大肠杆菌 ,并因其菌体抗原“O”排序第 15 7,鞭毛抗原“H”排序第 7而得名。感染后能引起出血性肠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HUS) ,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1 病原菌和发病机制O157∶H7大肠杆菌有高度传染性 ,10 0 10 0 0个菌体细胞即可使人致病。到目前为止 ,具有不同鞭毛的O157大肠杆菌中只发现O157∶H7大肠杆菌和O157∶H-大肠杆菌可引起出血性肠炎和溶血尿毒症综合征。O…  相似文献   

2.
O15 7∶H7大肠杆菌是 80年代初才被确认为引起发病和流行的一种出血性大肠杆菌。 1982年在美国首次暴发后 ,O15 7∶H7大肠杆菌引起的散发病例和小型暴发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地不断发生 ,特别是 1986年在日本暴发了大规模的由O15 7∶H7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后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自 1986年以来 ,已经在江苏、山东、北京、福建等地分离到O15 7∶H7大肠杆菌 ,我区也于 1997年从一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到O15 7∶H7大肠杆菌。由于O15 7∶H7大肠杆菌以家畜、家禽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为掌握O15 7…  相似文献   

3.
O157∶H7大肠埃希氏菌 (Escherichiacoli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EHEC)的主要血清型 ,其致病力强 ,1982年发现该血清型系人类重要病原菌 ,并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几年来 ,EHEC的感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由O157∶H7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暴发流行在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不断发生。 1996年 5~ 8月 ,在日本暴发了O157∶H7血清型大肠埃希氏菌的流行 ,历时 3个月 ,波及 30多个都府县 ,有 90 0 0多名儿童感染 ,死亡 10名[1] 。我国至今尚未发现有O157∶H7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暴发流行 ,但自 1988…  相似文献   

4.
O157:H7大肠杆菌在浙江的发现及防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O157:H7大肠杆菌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一种非致病的罕见菌株.自1982年首次在美国密执安州和俄勒冈州发生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暴发流行以来[1],已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2]发达国家发生流行或暴发流行,而且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东台市动物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 coliO157:H7)是肠出血大肠杆菌 (EHEC)的主要血清型 ,能引起人类腹泻、出血性肠炎 (HC) ,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易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US)、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等疾病。自美国学者Riley等1982年首次从快餐引起的严重出血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了E coliO157:H 7,并确认为一种新的致泻性大肠杆菌后〔1〕,欧美等国家报道的由该菌引起暴发和散发病例迅速增加。 1996年在日本发生了E coliO157:H7的暴发流行 ,先后波及 30多个都府县 ,报告EHEC感染 9541例 ,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其他O157大肠杆菌在浙江省动物、人群中的分布、流行以及PFGE分型、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方法按全国O157∶H7监测方案在5-10月份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采集全省各地(市)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粪便,进行O157大肠杆菌分离培养,并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对浙江省5个监测点的宿主动物进行O157∶H7分离培养、鉴定,可疑菌株以PCR法检测O157∶H7抗原、志贺样毒素(stx1和stx2)、粘附抹平因子(eaeA)及溶血素(hly)4种毒力基因。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选择14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并将分析结果与本省首株患者粪便中分离的产志贺样毒素的O157∶H7菌株进行比较。结果全省5个监测点2006年共监测动物粪便标本2377份,分离到4株O157∶H7菌株,阳性率为0.17%;同时在绍兴、舟山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到2株O157:H?菌株。4株O157∶H7菌株,stx2、Hly、eaeA均阳性,stx1均阴性;2株O157∶H?菌株仅1株携带eaeA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显示,4株O157∶H7菌株分3个型,除金华地区2006年分离所得2株完全相似外,其它相同地区不同年代分离的O157∶H7菌株及相同年代不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则完全不相似。2株O157∶H?菌株1株PF-GE电泳条带降解,另1株与其它O157∶H7菌株电泳条带差异明显。结论浙江省大肠杆菌0157菌株在动物中以携带stx2毒力基因的O157∶H7菌株为主,但在腹泻患者中则以不带志贺样毒素的O157∶H?菌株为主。不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PFGE分型差异明显。羊、奶牛是携带stx2毒力基因的O157∶H7大肠杆菌的主要宿主。各级疾控应加强对宿主动物和腹泻病人大肠杆菌O157的分离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新型肠道致病菌 ,感染该菌可使病人腹泻 ,患出血性结肠炎 ,也可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并发症。近 2~ 3年来 ,我所对腹泻人群该菌感染情况进行了监测。同时还进行了有关大肠杆菌O157∶H7的实验研究 ,现报告如下。1 三种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的比较1 1 材料1 1 1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生产的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 (1# )。1 1 2 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的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 (2 # )。1 1 3 北京陆桥商检新技术公司生产的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 (3# )…  相似文献   

8.
从长春地区牛粪中检出大肠杆菌O_(157)∶H_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大肠杆菌O 15 7∶H 7被认识为人的病原菌以来〔1〕,牛已被认为是该菌的主要携带者 ,因为大多数疾病暴发是由牛肉制品或牛奶引起的〔2~ 4〕。大肠杆菌O 15 7可以引起出血性性肠炎 ,甚至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以及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多起疾病暴发 ,因而十分引人注目 ,我国也有从散发病例中分离出该菌的报道〔5~ 7〕,我们以前也曾从牛肉和猪肉中分离出该菌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在我国牛是否是大肠杆菌O 15 7∶H 7的携带者 ,进而证明其在公共卫生上的重要性。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 大肠杆菌O 15 …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估了鉴定与暴发流行有关的大肠杆菌O15 7∶H7感染的亚型特异性调查系统的社会价值和优点。根据来自科罗拉多州的资料估计 ,如果用该系统每年能够确认 5个病例 ,那么它将显示其所具备的效益用亚型特异性监测系统鉴定大肠杆菌O157∶H7暴发流行的费用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大肠埃希菌O157出血性肠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出血大肠埃希菌 (E .Coli)主要包括O157:H7和O2 6 :H11,其中O157:H7是出血性肠炎的主要致病菌 ,由Riley等人于 1982年在美国一次出血性肠炎爆发流行时最先分离出。现对大肠埃希菌O157出血性肠炎作简要综述。  大肠埃希菌O157出血性肠炎的病原学E .ColiO157革兰染色阴性 ,直杆状 ,约 1.0 μm×2 .0 μm大小。典型的E .ColiO157不发酵山梨醇 ,缺乏 β 葡萄糖醛酸酶 (GUD)的活性。在 pH 2 .5~ 3.0、温度 37℃时能耐受 5h而不失去活性 ,在低温下存活时间较长 ,不耐热 ,在 75℃时 1min即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解郑州地区牛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情况。方法 应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大肠杆菌 O157∶H7多重PCR方法对其进行了检测,并对临床分离的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物学特性及携带的毒力基因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所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株大肠杆菌 O157∶H7,分别命名为L1和L2,其检出率为1.4%;临床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结果均符合大肠杆菌的常规生化特性;L1和L2菌株的生长曲线一致,均比标准株的迟缓期短,较早进入对数生长期;L1菌株在48 h可形成成熟完整的生物被膜,L2菌株在36 h形成成熟完整的生物被膜;L1和L2菌株均携带有hlyA和eaeA毒力基因,同时L1还携带Stx2毒力基因。结论 该结果为大肠杆菌O157∶H7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相关数据,对郑州地区大肠杆菌O157∶H7有效的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三种方法:CT-SMAC培养、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酶免疫法和stxl、2PCR法检测腹泻粪便标本,确定了产志贺毒大肠杆菌在内布拉斯加的流行。335份标本中检出14株菌株,阳性率为4.2%;其中CT-SMAC法培养出6株,EHEC酶免疫法检出13株,stxl、2PCR法检出14株,其中仅6株为O157血清群,说明非O157与O157血清群同样也在流行非O157:H7产志贺毒大肠杆菌腹泻在美国内布拉斯加流行@PaulD.Fey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和制备快速检测霍乱弧菌和大肠杆菌O157∶H7基因芯片。方法选择霍乱弧菌特异的编码外膜蛋白的ompW基因和毒素ctxA基因以及大肠杆菌O157∶H7特异的编码菌体抗原rfbE、鞭毛抗原fliC和毒素SLT1、SLT2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并制备检测芯片,通过两次PCR扩增,制备荧光标记的靶序列,并与芯片进行杂交,检测霍乱弧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结果所有霍乱弧菌和大肠杆菌O157:H7菌株在采用单一和多重PCR两种方法制备的荧光标记靶序列与芯片杂交,均在芯片相应探针处出现阳性信号,非霍乱弧菌和非O157:H7菌株杂交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基因芯片可以快速检测霍乱弧菌的O157∶H7。  相似文献   

14.
大肠杆菌 0 15 7感染呈散发或爆发流行已不少报道 ,自1982年欧美报告暴发流行后 ,1996年日本报道东京暴发流行 ,同年 5月日本冈山、邑久町小学、幼儿园等 4 0 0人暴发流行 ,2人死亡。 7月份土界市 5 0 0 0人以上患病 2人死亡。我们从 1997年 9月~ 2 0 0 1年 5月对医院急性腹泻病人粪便、屠宰场猪粪、猪大肠、肺和肌肉、牧场的牛粪、牛奶厂的牛奶等进行了取样分离培养鉴定。结果在 12 0例急性腹泻病人大便标本未分离出E coli.O15 7∶H7,2 83份猪粪猪大肠、肺组织、肌肉及牛粪、牛奶标本中 ,猪粪分离出 5株E coli O15 7∶H7占…  相似文献   

15.
O157∶H7大肠杆菌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一种非致病的罕见菌株。自1982年首次在美国密执安州和俄勒冈州发生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暴发流行以来[1],已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2]发达国家发生流行或暴发流行,而且病死率高。1996年夏季...  相似文献   

16.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人后,我国也于1986年检出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病人。1996年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多次发生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7年7月,作者在腹泻病人O157:H7大肠杆菌检测中,检出1例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人。该病例为浙江省检出的首例病人。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表现与就诊经过患者赵XX,女,43岁,个体杂货店店主,家住杭州市上城区建国南路。患者自1年半前开始慢性腹泻,每日大便2~3次,有时为烂便,有时为水样便,往往出现一阵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陕西省家禽家畜O157大肠杆菌带菌和致病力情况以及市售食品的污染状况,分析对人群可能造成的威胁。方法根据我省不同地域选择监测点,采集监测点内养殖场或个体养殖户养殖的动物粪便1657份;集贸市场和超市销售的7类食品样品877份进行O157大肠杆菌监测,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从动物粪便中分离出64株O157大肠杆菌,总带菌率3.86%,其中奶牛带菌率最高,达10.89%。从食品样品中分离出6株,总污染率0.68%。70株分离菌通过PCR检测发现,大多数O157大肠杆菌不携带H7鞭毛素fliCH7基因以及stx1、stx2、eaeA、hlyA4种毒力基因,含有fliCH7基因的9株菌则全部携带有stx2、eaeA、hlyA毒力基因,表现为fliCH7基因与已知毒力基因的相关性及分离菌株毒力基因图谱的一致性。结论陕西省猪、牛、鸡动物存在有O157大肠杆菌,并且食品已受到污染,所显示的毒力基因图谱单一,提示陕西省存在有O157大肠杆菌感染的威胁,有造成O157大肠杆菌流行或局部暴发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抗出血性大肠杆菌Ο157∶H7(E.coliΟ157∶H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s)。方法福尔马林灭活的E.coliΟ157∶H7免疫BALB/c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建立分泌抗E.coliΟ157∶H7MAbs的杂交瘤细胞株,对配对较好的6株MAbs用ELISA法测定其免疫球蛋白类及亚类,用ELISA法、凝集法和Westernblot鉴定MAbs的特异性。结果6株MAbs免疫球蛋白均为小鼠IgM。这些MAbs均能与27个E.coliΟ157∶H7菌株发生凝集反应,与部分弗劳地杆菌发生凝集反应,与1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7株伤寒杆菌、2株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Ο26∶H11和Ο111、肠集聚性大肠杆菌、42株非定血清型大肠杆菌、霍乱弧菌Ο1群和Ο139群不发生凝集反应;ELISA结果显示6株MAbs与粪链球菌、变形杆菌、粘质沙雷氏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均无交叉反应;ELISA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3株MAbs针对E.coliΟ157∶H77酚相脂多糖。结论6株MAbs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可能用于制备检测E.coliΟ157∶H7的病原检测试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掌握广西畜禽大肠杆菌O157∶H7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应用细菌分离、生化特性鉴定、血清凝集反应和PCR鉴定等方法在2007-2010年广西200多个畜禽养殖场进行畜禽大肠杆菌O157∶H7的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的2 915份样本进行了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鉴定、致病性试验、药物敏感试验以及毒力基因检测。有5份样本经细菌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血清凝集反应和PCR鉴定为大肠杆菌O157∶H7,样本细菌分离率为0.17%。小白鼠致病性试验显示分离菌株的毒力各有差别,对小白鼠的致死率在33.4%~100%之间。药敏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多粘菌素B、罗红霉素、利福平和林可霉素不敏感。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5株分离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略有差异,并与其致病性强弱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大肠杆菌O157∶H7主要在猪群传播,具有一定的毒力,对常用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20.
动物及食品中O157大肠杆菌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了解O15 7∶H7大肠杆菌在动物贮存宿主的种类 ,作者于 1999及 2 0 0 0年开展了O15 7大肠杆菌的调查 ,结果自 1份市售牛肉及 14份猪肛拭标本中检出 2种类型的O15 7大肠杆菌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 猪肛拭标本分别于 1999及 2 0 0 0年采集于龙岩市郊三个养猪场 ;鸡、鸭、兔、鸽、蛇粪便标本及部分食品 (猪肉、牛肉等 )分别采集于龙岩市城区农贸市场。1 2 菌株分离与鉴定 标本送实验室后 ,直接划线接种于山梨醇麦康凯平板 (SMAC)上进行分离 ,肉类标本经EC肉汤增菌后 ,分离培养于SMAC ,置37℃温箱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