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赵祥 《中国医疗前沿》2012,(5):40+4-40,4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及合并伤和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降低临床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08-2010年共27例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7例骨盆骨折患者中,早期因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而死亡的患者2例,在中晚期死亡的患者1例,死亡率达到11.1%。对其余病例平均随访10个月,共有22例患者获得满意疗效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后遗症,治疗的优良率81.5%。其中有2例发生疼痛和轻度短肢跛行现象。结论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关键是要在早期对患者进行抗休克治疗,而且在必要时行髂内动脉结扎术止血;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骨盆骨折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15例开放性骨盆骨折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8年收治的15例开放性骨盆骨折病例资料。结论开放性骨盆骨折为严重的多发性创伤,死亡率高,治疗上应重点处理大出血、脓毒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造成患者死亡的并发症和合并伤。结果本组15例,治愈11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26.7%。其中2例入院后死于失血性休克,l例死于术后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死于败血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8年收治的15例开放性骨盆骨折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15例,治愈11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26.7%.其中2例入院后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术后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死于败血症.结论 开放性骨盆骨折为严重的多发性创伤,死亡率高,治疗上应重点处理大出血、脓毒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造成患者死亡的并发症和合并伤.  相似文献   

4.
杨红 《广西医学》2001,23(4):922-923
骨盆骨折合并伤在临床上较多见 ,出血量大。临床上抢救有一定难度 ,我院从 1 990年 2月至 2 0 0 0年 6月共抢救骨盆骨折合并伤患者 1 43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 93例 ,女性 50例 ,开放性骨盆骨折42例 ,闭合性骨折 1 0 1例 ;年龄 5~ 1 2岁 41例 ,1 8~ 50岁 62例 ,51~ 66岁 1 8例。受伤原因 :车祸伤79例 ,机器绞伤 35例 ,重物压伤 2 0例 ,坠落伤 5例 ,其他伤 4例。合并休克 90例 (占 62 .9% ) ,膀胱尿道损伤 58例 (占 40 .5% ) ,直肠会阴及阴道伤2 7例 ,其他部位骨折 79例 ,脑外伤 2 7例 ,内脏破裂 1 8例 (膈疝 1例 ,肝破裂 1…  相似文献   

5.
骨盆骨折是一种较严重的骨折,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本文对我院1975~1987年收治的114例骨盆骨折作一分析。临床资料1 一般情况114例骨盆骨折中男83例,女31例;年龄为3~67岁。由交通事故引起者78例(68%),其中农民占57例(73%);墙倒塌或塌方砸伤者17例(15%);坠落伤11例(10%);其它原因8例(7%)。2 骨折部位114例中共发生307处骨折,各部位骨折发生率见图。按天津医院标准分型:Ⅰ型有15例占13%;Ⅱ型50例占44%;Ⅲ型49例占43%。单纯髋臼骨折或中心性髋关节脱位未列入分析。死亡3例(占2.7%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骨盆骨折及并发症治疗较复杂,从我院收治的97例骨贫骨折中,不稳定骨盆骨折22例,15例有合并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8~53岁,平均年龄31岁。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8例,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并耻骨联合...  相似文献   

7.
8.
骨盆骨折常可合并某些其它组织和脏器的损伤,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我院自2002-2006年,收治骨盆骨折病人62例,其中有合并伤21例,由于加强护理,及时发现了合并伤,使其得到及时的治疗,无1例死亡,全部好转出院,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邓少林  潘显明  屈波  马泽辉  黄之杰  权毅  蒋凯  梁锋 《四川医学》2008,29(12):1636-1637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地震伤骨盆骨折特点。方法收集我院5.12~5.19因地震所致骨盆骨折患者56例,了解年龄、性别、合并伤情况、骨折分型、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所有骨盆骨折患者中。男女患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在30—49岁年龄段为骨盆骨折高发年龄段,多数患者骨折分型为A型(Tile分型)。结论地震伤骨盆骨折发病率,合并伤情况和骨折分型方面均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告183例骨盆骨折,讨论了骨盆骨折的致伤原因、合并伤的处理以及骨盆骨折的治疗.指出交通事故伤是骨盆骨折主要的致伤因素;早期、迅速、有效地扩充血容量,防止不可逆休克的发生是降低休克死亡率的关键;腹腔穿刺鉴别腹膜后血肿与腹腔内脏器出血有三种情况易引起假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淋菌性盆腔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5例确诊为急性淋菌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25例中20例获临床诊断,5例误诊为急腹症。20例确诊病例中18例保守治疗,2例因盆腔脓肿以及5例误诊为急腹症者行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急性淋菌性盆腔炎易误诊,需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保守治疗欠佳时,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1976年~1984年,我医院共收治165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120例,女45例,患者年龄5~80岁,主要集中在20~45岁,(约占病例的80%)。骨盆骨折主要并发症为:出血性休克、大血管损伤、腹膜后血肿、后尿道损伤、神经损伤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20例骨盆骨折并发症的治疗进行了讨论。髂内动脉结扎是抢救出血体克的有效措施之一;结扎后仍有出血者,结合填塞止血仍可奏效;可结扎有关的侧支与分支,腹膜后血肿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开腹探查仅在有严格指征下进行;尿道断裂病人以一期做膀胱造瘘,二期行尿道成形术为宜,本组对合并膀胱、直肠及子宫破裂的处理得到有关科室协助均收到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18例新生儿骨折进行了临床分析,认为新生儿骨折多为产科手术和产程中各种机械因素和胎儿受压于产道、助产牵引过度过快、胎儿缺氧、及急产时牵引力过度,分娩时人手操作压迫胎儿力量过于集中等因素造成。医务人员加强责任心,提高诊疗技术水平,是预防新生儿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211例妇科盆腔肿块患者血清 CA125测定,以 CA125>65kU/L 为阳性标准,58例恶性肿块和153例良性肿块的 CA125阳性率分别为77.6%和20.4%.若以 CA125>188kU/L 为阳性标准,则阳性率分别为65.5%和6.5%。良、恶性肿块阳性率相差悬殊,故可考虑以 CA125>188kU/L 作为鉴别盆腔良、恶性肿块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6.
对27例盆腔恶性肿瘤施行了全盆腔脏器切除术(TPE),手术死亡率为3%,平均生存期16个月,复发率41%,术后全部病例症状缓解,80%体重增加,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和处理措施.方法 对6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使用药物配合机械预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经常按摩患者双下肢.疗程为20 d,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实验组30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DVT;对照组30例患者中,发生DVT 6例,发生率为20%.对照组DVT发生率高于实验组(x2 =4.63,P<0.05).结论 药物治疗配合机械预防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及其并发症处理。方法:本组22患者,采用Seldinger‘s法穿刺右股动脉置入7F导管鞘和导引管,Magic 3F/2.5F微早管和0.014″/O.010″微导丝导引微导管,用机械可脱性微螺旋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选择直径大于动脉瘤颈或瘤体最大直径的微螺旋圈栓塞动脉瘤体。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16例(72.7%),大部闭塞4例(18.1%),瘤体再开放扩大2例(9%),为瘤体部分闭塞的患者,无死亡、异位栓塞及动脉瘤破裂发生。结论:娴熟的介入操作技术,耐心细致的操作,选择合适大小和数量的微螺旋圈栓塞,是提高栓塞效果,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110例,死亡原因包括原发性脑干损伤、颅内血肿、脑挫裂伤、颅脑复合伤和并发症等。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控制颅内压增高,预防并发症,加强基础护理,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治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骨折病人酸碱失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折病人酸碱失衡的特点。方法 :同步分析 99例骨折病人 32 9例次动脉血气和电解质测定结果。结果 :骨折病人酸碱的衡类型依次为呼碱合并代碱 (42 .9% ) ,呼碱 (2 0 .4 % ) ,呼碱合并代酸 (11.2 % ) ,呼酸合并代酸 (10 .0 % ) ,代碱 (5 .5 % ) ,呼酸 (3.3% ) ,代酸 (3.0 % )。结论 :骨折病人酸碱失衡类型以碱中毒为主 ,并发ALI或ARDS后出现酸中毒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