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总结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9年3月~2002年5月间对31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的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率。结果:31例平均随访19个月(6~36个月),术前与术后的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与随访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优良率为93.55%,融合率为100%。并发症有硬膜损伤致脑积液漏1例,cage位置不佳1例,L5神经根损伤1例,无断钉和断棒现象。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近期疗效满意,能克服单纯使用cage治疗腰椎滑脱所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病变行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情况并进行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纳入2014年2月~2016年4月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14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随访24~48个月,平均(30.21±4.23)个月,将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丢失≥2 mm定义为融合器下沉,设为下沉组,共40例;2 mm设为正常组,共104例。调查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相关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44例患者行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40例,下沉率27.7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和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节段性前凸角、责任椎间隙、合并骨质疏松、年龄、性别等资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椎间隙高度(OR=2.452)、术后椎间隙高度(OR=2.498)、术后节段性前凸角(OR=2.611)、责任椎间隙L5-S1(OR=2.351)、合并骨质疏松(OR=2.176),均是腰椎退行性病变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退行性病变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率较高,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节段性前凸角、责任椎间隙L5-S1、合并骨质疏松均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单枚Cage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枚Cage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节段性内固定加单枚Cage斜放治疗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症、退变性腰椎滑脱、椎间盘术后复发等退行性腰椎病变112例。通过测量X线片及进行NaKai评分,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融合判断标准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共81例获得6~50个月的随访,平均20.3个月,患者腰腿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根据NaKai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44例,良29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1%。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单枚Cage置入融合术后3~12个月X线片示达到骨性融合标准。腰椎曲线指数、节段前凸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术前、术后无明显差异。Taillard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术前、术后有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单枚Cage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能够有效地维持椎间隙高度,脊柱融合可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腰椎融合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应用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探讨其在恢复、维持腰椎曲度和椎间高度及融合率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2012年2月至7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0例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滑脱18例),应用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进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52.16岁.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4、6、8个月,分别行腰椎X线检查、腰椎三维重建CT;根据腰椎X线,测量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3个月,平均11.32个月.术后1周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不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椎融合时间为4~8个月.结论: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能较好地恢复、维持腰椎正常序列、矢状面力线及稳定性,而且融合率更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枚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PLIF术中置入融合器数量的不同分为双枚组(30例)和单枚组(30例)。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椎间融合及融合器沉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两组术后7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单枚组较术后7 d均有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较术后7 d均无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均显著优于单枚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单枚组低于双枚组(P<0.05),融合器沉降率单枚组高于双枚组(P<0.05)。结论 双枚融合器行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降低术后融合器的沉降发生率,提高椎间融合率,良好维持术后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加单枚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加单枚Cage植入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35例,观察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Taillard指数、椎间隙高度、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指数的变化。结果35例均获随访,时间18~60(36±4.8)个月。术后1周Taillard指数、椎间隙高度、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周与随访1年时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参照尹飚等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1.4%(32/35),融合率为100%。无神经根损伤,无内固定材料松动和断裂,Cage融合器位置形态无改变,无脱出、下沉。结论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加单枚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复位满意,效果良好;与2枚Cage相比,能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椎弓根螺钉系统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系统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6年3月,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39~69岁。滑脱部位:L33例,L423例,L511例。根据Meyerding滑脱程度分级标准,度滑脱12例,度滑脱20例,度滑脱5例。观察术前、术后2周及3个月随访时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37例患者术后均获3~36个月随访。术前与术后2周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腰椎生理前凸角、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术后3个月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邹德威评分标准,优27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达94.6%。患者术后3~8个月植骨均融合,平均3.9个月。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cage融合器位置、形态正常。结论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和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可起到协同作用,能提供理想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提高脊柱的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sobar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两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两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行责任椎间隙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器置入,Isobar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责任椎间隙行绝对固定,相邻椎间隙利用该系统的微动弹簧部分行弹性固定。采用VAS评分和ODI评定疼痛和功能情况,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弹性固定椎间隙前缘和后缘高度,评估相邻椎间退变情况。结果 3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17例影像学评估结果:弹性固定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术后1年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1年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提示未见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加重。结论 Isobar动态内固定治疗两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在保证椎间融合同时,预防和减少了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应用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对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2个月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检查指标及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等,评价手术疗效。结果除了Tailard指数,其余影像学观察指标术后1周、术后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67)。在腰痛、腿痛,术前、术后1周、术后2个月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67)。根据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评估临床效果,疗效优良率达9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防止椎间高度塌陷下沉、解除神经根受压,是一种疗效理想的椎间融合器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10月~2016年5月应用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2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44~88岁,平均62.3±12.0岁,手术节段36节。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情况及X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和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IFH)变化。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35±21.0min(100~17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3.3±54.9ml(100~300ml)。平均随访时间15.8±2.2个月(13~20个月)。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下沉节段10节,其中2例患者未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患者术中有明确终板损伤;3例出现一过性大腿前方疼痛,1例出现下肢乏力,1周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症状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渐改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平均腰痛JOA评分分别为11.2±1.9、19.4±1.3、25.0±0.72,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ODI分别为(68.5±5.9)%、(45.6±5.65)%、(12.2±5.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椎间隙高度分别为9.16±2.7mm、12.7±2.6mm、10.8±3.0mm,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椎间孔高度16.9±3.7mm、20.7±3.7mm、18.1±4.2mm,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近期疗效好、安全性高,能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远期疗效还需经过大样本长期的随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总结临床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出现椎体骨折的8例病例资料。8例均为女性,年龄50~81岁,平均66.4岁;腰椎退行性病变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2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2例T值>-1 SD,2例T值-1~-2.5 SD,4例T值<-2.5 SD;单节段融合5例,双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4例。术后影像检查均提示椎体骨折,且均为单椎体骨折。表现为融合节段上椎体右下缘骨折2例,融合节段下椎体骨折6例;合并终板损伤且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6例。3例Stand-alone OLIF病例给予后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另1例Stand-alone OLIF病例和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果:未予特殊处理的5例与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机器人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辅助Quadrant通道下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技巧并分析其短期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3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脊柱脊髓科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9例。利用机器人进行术前规划,安放机器人机械臂,按照术前规划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行减压、椎间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统计螺钉置入准确率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周及1、6、12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指标包括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反映滑脱程度的Taillard指数、滑脱间隙的椎间隙高度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36例获得随访。术中出血量为(266.8±61.6)m L,手术时间为(115.3±32.8)min,机器人经皮置入单枚螺钉时间为(1.4±0.6)min,术后引流量为(196.4±69.5)m L。术后随访,各个时间点VAS评分、ODI、Taillard指数较术前降低,滑脱间隙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CT显示椎间均达到骨性愈合,未见椎间融合器移位、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机器人经皮置钉辅助Quadrant通道下减压、椎间融合术操作安全、简单,置钉准确率高,容易掌握,对于腰椎滑脱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碳纤维融合器在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使用碳纤维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 全部 112例患者术前椎间隙高度平均为 7mm(3~ 11mm) ,术后平均为 11 2mm(8~ 14mm) ;对于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患者 ,Cobb角由术前平均为 32°(2 1°~ 4 2°) ,术后平均为 18 9°(13°~ 2 1°)。术后疼痛缓解率为 97 3% ,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 7 8个月 (4~ 14个月 ) ,随访期内X线检查均可见椎间隙发生骨性融合。测量椎间隙高度平均为 10 9mm(8~ 14mm) ,Cobb角为 18 5°(13°~ 2 1°)。未发现有终板骨质吸收、融合器移位、下沉、破裂或假关节形成等。 结论 碳纤维融合器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应用时应掌握其准确的适应证和植入技术 ,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在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8月—2017年5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42~102(74.6±19.7)个月后,发生ASD需再次手术的患者11例。发生ASD的节段均位于原融合节段上方,应用OLIF联合/不联合椎弓根钉行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住院天数等。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摄腰椎标准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CT,测量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IFH)、椎间隙背侧高度(DH)、椎间隙腹侧高度(VH)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7.7±6.8)个月,手术时间(87±35)min,单节段手术时间(64±8)min(不含内固定操作),术中出血量(74.2±28.8)mL,住院(6.7±1.9)d。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明显降低,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VH、DH较术前分别增加(4.5±2.1)mm和(3.2±1.9)mm,IFH较术前增加(5.7±1.6)mm。2例(18.2%)患者在椎间隙处理过程中发生终板损伤,Cage下沉,术中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发生腹膜撕裂,术中请胃肠外科专家手术修复;1例出现交感神经链损伤致下肢症状,1例出现一过性术侧腰大肌无力,屈髋肌力3+级,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 OLIF作为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ASD提供了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获得良好的近期随访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例;年龄24~81(54.9±10.5)岁;病程6~180(40.30±28.71)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5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腰椎间隙炎9例,腰椎管狭窄症5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7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3例;单节段191例(L2,3 5例、L3,4 24例、L4,5 162例),双节段22例(L2,3和L3,4 3例、L3,4和L4,5 1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110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3例(斜外侧融合组)。观察两组患者终板损伤的发生特点,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8例9个节段,发生率7.27%(8/110),男1例,女7例,年龄(63.22±3.51)岁;8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7例;使用香蕉型融合器5例,解剖型融合器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3个节段,椎体下终板6个节段。斜外侧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21例24个节段,发生率20.39%(21/103),男4例,女17例,年龄(62.50±5.02)岁;21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16例;使用融合器偏大(指融合器高度)5例,终板解剖形态异常4例,髂嵴过高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20个节段,椎体下终板4个节段;21例终板损伤中合并椎体骨折2例。后路融合组终板损伤发生率低于斜外侧融合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随访中后路融合组出现融合器沉降22例,斜外侧融合组43例,两组各发生1例融合器移位,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斜外侧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33.98%(35/103),高于后路融合组23.64%(2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但在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融合率后路融合组为94.5%(104/110),斜外侧融合组为96.1%(9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单或双节段腰椎病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虽然两种固定融合方式的终板损伤没有影响最终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终板损伤的预防和有效处理,尤其是对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原因及临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1年10月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至椎管的11例患者的完整资料,男7例,女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36~78岁,平均52.3岁。6例患者在初次手术后0.5~3个月,平均2.1个月椎间融合器发生后移(早期移位),5例患者在初次手术后14~36个月,平均24.8个月发生后移(晚期移位)。分析11例患者融合器后移发生原因,根据患者是否伴腰痛及下肢症状而行保守或手术治疗。结果 早期移位发生原因与椎间隙处理不当、髓核残留过多、软骨终板刮除不足、融合器型号选择过小、融合器植入位置不当、固定强度不足等相关。晚期移位发生原因与手术方案选择不当、多节段融合固定、术前椎间节段存在不稳定、高龄、骨质疏松及合并糖尿病等有关。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4个月;3例经保守治疗、8例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均获得临床愈合。随访期间该组病例临床症状无明显加重,影像学随访未发现融合器再次移位、植骨不融合、椎弓根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发生原因复杂,移位发生时间的不同对移位原因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针对不同的移位原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个性化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腰椎滑脱L4,5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根据1名成年女性腰椎滑脱志愿者的腰椎CT序列扫描图像和椎弓根螺钉、融合器的几何尺寸,借助Ansys9.0软件,用直接法建立L4椎体滑脱有限元模型,间接法建立椎弓根螺钉系统及融合器模型,然后根据临床术式组合成不同后路融合模型。结果通过直接法和间接法搭配使用,成功建立了腰椎滑脱不同后路融合术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双枚融合器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单枚融合器植入模型等,这些模型高度模拟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式的结构与材料特性,结构完整,单元划分精细。结论所建立的腰椎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准确可靠,可用来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with a minimum two‐year follow‐up,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 titanium‐coated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ystem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instability. Methods: The study cohort consisted of 94 patients with lumbar instability who accep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 a titanium‐coated fusion system.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at the sixth, 12th and 24th month postoperatively.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al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Radiological studies, which included assessment of loss of disc space height, intervertebral angle and isodense bone bridging,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fusion. Results: The o verall fusion rate was 95.75% at the 24th month after surgery. Ninety‐two (97.87%) patients were able to work while 53 patients (56.38%) we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heavy manual labor.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showed 77 patients (81.92%) had no sensory or motor deficit. The mean JOA score had increased from 15.34 to 28.92 and ODI had decreased from 45 to 15 at the 24th month after surgery. No implant fracture or displacement was found. Conclusion: The titanium‐coated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reatment of lumbar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