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基于内毒素特异质模型,比较何首乌炮制前后对大鼠肝脏损伤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无毒剂量的脂多糖(LPS,尾iv 2.8 mg/kg)制备内毒素特异质模型大鼠,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均ig给予生首乌和制首乌50%乙醇提取物(生首乌剂量分别为生药1.08和2.16 g/kg:制首乌剂量分别为生药1.08、2.16、4.32、8.64、17.28 g/kg),各给药1次,检测大鼠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在正常SD大鼠上,生首乌及制首乌单次给药8.64g/kg以下,未见有明显肝损伤作用:在内毒素特异质模型上,生首乌1.08 g/kg剂量(相当于生首乌6 g/d临床剂量的2倍等效剂量)可造成实验大鼠肝功能损伤,制首乌8.64g/kg剂量(相当于制首乌12g/d临床剂量的8倍等效剂量)对实验大鼠肝功能造成损伤。炮制后首乌中二苯乙烯苷的量下降明显。结论在内毒素特异质模型上,生首乌在接近临床等效剂量的情况下即可表现出肝损伤作用,而制首乌表现出肝损伤的剂量扩大4倍,提示炮制可降低何首乌的特异质肝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内毒素特异质肝损伤模型,考察不同炮制程度的何首乌对大鼠肝脏的损伤作用,以优选何首乌最为安全的炮制工艺。方法采用无毒剂量的脂多糖(LPS,尾静脉注射2.8 mg/kg)制备内毒素特异质模型大鼠,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均灌胃给予12.96 g/kg不同炮制程度(0、8、16、24、32 h)的何首乌50%乙醇提取物,各给药1次,检测大鼠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以及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在灌胃给予不同炮制程度的何首乌50%乙醇提取物后,正常SD大鼠上,未见明显肝损伤作用,炮制24 h,32 h组ALT,AST值低于正常组;在内毒素特异质模型上,生首乌的ALT,AST值显著升高,炮制8 h,炮制16 h的ALT,AST值均高于正常组。结论何首乌以常压炮制32 h最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HPLC指纹图谱评价何首乌和制何首乌不同提取部位肝毒性。方法基于内毒素(脂多糖,LPS)的特异质肝损伤动物模型,HPLC法测定何首乌和制何首乌不同提取部位信噪比(S/N)大于10的指纹峰总面积,并以大鼠ALT、AST水平为评价指标,从而获得特异质肝损伤评价。结果何首乌与制何首乌3种提取部位的S/N比值大于10的指纹峰总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50%乙醇、75%乙醇、水,何首乌联合LPS给药组的肝损伤严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LPS+50%乙醇-何首乌、LPS+75%乙醇-何首乌、LPS+水-何首乌,制何首乌联合LPS给药组的肝损伤严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LPS+50%乙醇-制何首乌、LPS+75%乙醇-制何首乌、LPS+水-制何首乌。结论何首乌、制何首乌50%乙醇提取的部位毒性最大,HPLC总峰面积也最大,能更好的体现毒性成分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探讨五灵胶囊(WL)对免疫性肝脏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卡介苗(BCG)+免疫佐剂+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WL灌胃给药12d,处死小鼠分离血清并制备肝组织蛋白;予大鼠WL 10、6.25g/kg灌胃4d,腹主动脉取血并制备含药血清;另取SD大鼠分离原代肝细胞和原代枯否细胞(KCs);采用Transwell小室下层培养KCs,含药血清-KCs条件培养上清对小室上层肝细胞作用。酶法测定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ST、ALT及条件培养上清中AST、ALT和LDH-L活性。取KCs培养成单层并同步化24h,PDTC和WL分别干预KCs 24h,再加入60μg/L的LPS诱导12h,Real-time PCR检测LPS诱导KCs表达MCP-1、IL-1、TNF-α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免疫性肝损伤肝组织中和体外培养KCs表达TNFRⅠ、NF-κBs亚蛋白及IκKβ、IκB。结果:WL明显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并抑制肝组织内活化NF-κB信号通路;含药血清Ⅰ、Ⅱ组明显抑制活化KCs分泌促炎因子损伤肝细胞,WL抑制LPS诱导KCs表达NF-κBs信号通路蛋白,下调MCP-1、IL-1、TNF-αmRNA表达。结论:WL治疗慢性肝病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与下调活化NF-κBs信号通路蛋白,阻滞KCs释放过量促炎因子所致肝细胞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酒精性肝损伤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和NF-κB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大鼠灌胃给予55度红星二锅头复制肝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损伤模型对照组、Res低剂量组(25mg/kg)、Res中剂量组(50mg/kg)、Res高剂量组(100mg/kg)、联苯双酯组成(100mg/kg),每日给药2次,连续7d。以Elisa试剂盒分别测定血清TNF-α、IL-6、ICAM-1含量和肝组织NF-κBp65、磷酸化IκB-α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中TNF-α、IL-6、ICAM-1水平和肝组织NF-κB、磷酸化IκB-α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对照组相比,Res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6、ICAM-1含量,抑制肝组织NF-κB、磷酸化IκB-α水平。结论:Res通过抑制NF-κB、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对于酒精性肝损伤的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六味五灵片对脂多糖(LPS)联合D-氨基半乳糖(GaIN)所致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机制。方法将84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8只。正常组、对照组连续7日每日给予生理盐水0.2mL腹腔注射,观察组每日给予六味五灵片(16g/kg体重)生理盐水2mL灌胃,末次灌胃4h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LPS(5μg/kg)和GalN(400mg/kg)腹腔注射。观察造模后9、12、15、18h,3组小鼠血浆ALT、AST及NO2-含量以及肝组织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血浆ALT、AST及NO2-的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肝组织MDA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五灵片防护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机体NO的生物合成从而降低NO含量、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发生,从而抑制MDA过量产生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5种中药复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青  张启春  赵越  殷书梅  文红梅  卞慧敏 《中草药》2011,42(6):1149-1153
目的比较通塞脉片、通心络胶囊、步长脑心通胶囊、复方血栓通胶囊、血塞通胶囊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电凝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每天2次ig给予通塞脉片(0.239 g/kg)、通心络胶囊(0.281 g/kg)、步长脑心通胶囊(0.432 g/kg)、复方血栓通胶囊(0.405 g/kg)、血塞通胶囊(0.027 g/kg)治疗,连续给药3 d,观察5种药物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评分、脑梗死面积、血浆中血管紧张素I、II(AngI、AngII)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及脑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 5种中成药均可降低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抑制NF-κB的表达,其中血塞通胶囊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通塞脉片组、通心络胶囊组、步长脑心通胶囊组和复方血栓通胶囊组大鼠血清IL-6的量显著降低,血塞通胶囊和步长脑心通胶囊组CRP的量显著降低,通塞脉片组大鼠血浆AngII的量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5种中成药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模型大鼠NF-κB的表达,从而改善脑缺血,另外通塞脉片还能通过降低AngII水平缓解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通过TLR4/NF-κB通路干预内毒素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共1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TLR4单克隆抗体组各30只,并设置空白组。造模各组给予D-GalN (300mg/kg)+LPS(30μg/kg)腹腔注射制备内毒素肝损伤模型。分别在24h、48h、72h三个时间点处死8只大鼠,观察大鼠肝功能(ALT、AST)、内毒素、TNF-α、IL-1β、IL-6水平变化;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 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CD14、TLR4、MyD88、IKK、NF-κB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造模后大鼠肝损害明显,内毒素及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中TLR4、NF-κB mRNA表达及CD14、TLR4、MyD88、IKK、NF-κB的蛋白表达同步升高,24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同一时间点以模型组大鼠肝脏损害最为严重,中药组损害程度较模型组相对较轻,其中以中药高剂量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在24h、48h时间点中药高剂量组ALT及AST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毒素水平及炎性因子TNF-a、IL-1β、IL-6水平在同一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时间点,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TLR4、NF-κB mRNA表达及CD14、TLR4、MyD88、IKK、NF-κB的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TLR4抗体组表现相近,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病理损害以模型组最重,在同一时间点中药中、高剂量组肝组织病理损害表现较模型组轻。结论解毒化瘀通腑方能够降低内毒素肝损伤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影响TLR4/NF-κB通路炎性级联信号的传导,抑制NF-κB的激活,减少炎性递质及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起到肝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相关可视化的方法,探讨壮骨关节丸(Zhuangguguanjie Wan,ZGW)特异质肝损伤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与27种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禁食12 h后,ig给予ZGW 3.8 g/kg,2 h后尾iv 2.8 mg/kg的脂多糖(LPS),给予LPS 10 h后水合氯醛麻醉大鼠,下腔静脉取血,采集肝组织样本。检测血清中ALT活力及肝脏组织27种细胞因子水平。R 3.2.4软件分析ALT与27种细胞因子及27种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LT与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l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白细胞介素-18(IL-18)、趋化因子-10(IP-10)、IL-1α和IL-1β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或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各自具有独立性。结论 ZGW特异质肝损伤与MIP-1α和VEGF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为ZGW临床安全用药及风险防控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酮IIA和振动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和高脂饮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丹参酮IIA(10 mg/kg)组、丹参酮IIA(20 mg/kg)组、振动运动组、丹参酮IIA(10 mg/kg)+振动运动组、丹参酮IIA(20 mg/kg)+振动运动组,尾静脉采血测定大鼠血糖水平,ELESA法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细胞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空腹血糖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增加,血清ALT、AST活性增加,TNF-α、IL-6和MDA含量均增加,SOD活力降低,NF-κBp65表达明显增加。丹参酮IIA(20 mg/kg)+振动运动组空腹血糖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血清ALT和AST活性降低,TNF-α、IL-6和MDA含量均降低,SOD活力升高,而NF-κBp65在肝组织核蛋白中的表达降低。结论:丹参酮IIA联合振动运动对糖尿病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 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 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