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论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的临床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不仅可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是成果验证的最佳途径。中药药理研究基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展开,针对疾病,靶点明确,为辨病论治提供了有力武器。通过对现代药理研究的有效成分、组分所属的原药材进行临床回归,进而在临床中探索原药材的有效剂量,即可将辨病、辨证、现代药理、传统药性整合于现代中医临床诊治思维中,进而提高辨病治病疗效。同时对有效成分、组分的传统药性回归研究又可丰富和完善传统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判别中的可行性,探索中药基原性状影响药性的共性特征及其规律性。方法:收集《中华本草》中收录的药性明确、基原性状详尽且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药1 728种,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与药性有关的性状指标,再以支持向量机对中药药性判别分类。结果:构建了含有24个基原性状指标与药性相关性分析的判别模型;测试组864种中药中,热性药的判别正确率为67.99%,寒性药的判别正确率为77.05%,整体正确率为73.61%。结论:24个基原性状指标与中药药性有关,支持向量机能够进行药性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性理论是前人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最早较为完整地阐述中药药性理论的专书可谓《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尽管书中论述的内容不多,但言简意赅,为后世药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也必须看到古人在运用《本经》药性理论的同时,还常用其它药性理论予以补充。这部分内容虽有一些随着本草学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掌握,但仍有一些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此,笔者仅就《本经》以外的药性理论作一探讨。1《本经》以外药性理论1.1气臭之说:中药气臭包括药材本身的气味及药物煎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茴香类药材的基原进行调查考证,为药材的正确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代本草文献及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查考。结果茴香类药材包括小茴香、大茴香、红茴香、土茴香等,通过考证明确了它们的基原植物及分布。结论小茴香及大茴香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为药食两用植物,并被《中国药典》收载。红茴香的基原包括披针叶茴香、红毒茴。两者均有一定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华本草》中补阳药物药性规律,为补阳药物药性理论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以"补阳"索引主题词检索《中华本草》,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其来源、性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146味补阳中药来源以植物药为多,动物药次之;药性以温性(78.57%)为主;药味以甘(42.66%)为主,其次为咸(18.82%)和辛(17.90%);归经以肾经(42.55%)为主;绝大多数药物无毒;功效以补肾、温肾、止痛、强筋骨、益精血为主,主治肾虚、寒症、痹痛、筋骨软痛等。结论:《中华本草》中记载的补阳中药,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基本符合,能够为补阳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何首乌作为药物,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为传统的补益类药材。近年来,何首乌的肝毒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该文对历代本草著作中的何首乌药图进行了考证,并对影响何首乌的品质及毒性因素进行了本草学考察。历代本草中收载的何首乌图基本上均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仅《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和《圖解本草》中的附图可能分别为蓼科植物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和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历代本草著作中何首乌图与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相差甚远。唐代《何首乌传》中已经注意到何首乌块根中的异常维管束,该特征被历代本草所沿承,这也是推断其基原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证据之一。历代本草中对异常维管束性状的描述逐渐形成了"云锦花纹"这一术语,并认为"五瓣者良"。此外,古代医药学家已经注意到不同性状的何首乌存在毒性有无之别,即"体润而嫩大者佳""老硬多筋,服之塞血"。该文梳理了历代本草中何首乌种质及其"辨状论质"观,为开展何首乌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药子的本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药子为常用中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甲状腺肿、咳喘等,并用于止血。黄药子在市场上和使用中一直存在品种混乱现象,历代本草中亦屡经变迁。谢宗万曾考证过黄药子等药[1],并记述于《中药材品种论述》一书中,黄胜白、陈重明的《本草学》及《中药志》、《新华本草纲要》等著作亦均有论述考证,但仍有部分问题未明且存在众多争议。本文在系统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其源流及变迁的同时重点对古今文献中的错误和争议  相似文献   

8.
朝鲜族民族医药学(朝医学)是在东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中医学的理论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药学[1]朝医学里药材名沿用东医药材名,但又与中医本草名相一致的很多,本文究其历史,利用现存东医最古医书《乡药救急方》里的乡药名与中药本草名进行了对照分析。该书乡药目草部下,载药180种,其中与中药本草名相同的有161种,其药名出处涉及21种中国宋代及以前的本草著作。由此看出朝鲜历史上的高丽时期,东医已大量接受中医本草学的影响,并已采用中医本草名作为药材正名使用。所以东医、朝医所使用的药材名与中医本草名大多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动物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但由于时代变迁,地域相隔,动物药原动物基原混淆不清,对其开发与利用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通过查阅近50年文献,并结合现代和古代本草学著作,从动物药的本草论著、动物本草考证研究方面,综述了我国动物药本草研究现状,旨在提炼前人宝贵经验,为动物药的本草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款冬花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专著和方书典籍中有关其药用历史的记载十分丰富,是临床中常用的止咳化痰药。目前,关于款冬花的基原、产地、规格等级等已有较多综述,但性味、功效记载的变迁,以及古代应用的考证及现代应用的评述未见相关综述。性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部分,反映中药性质、性能,是临症治法、遣药组方的重要依据。此外,历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款冬花方剂和应用,有值得深入挖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药是中国人千百年使用的药品,中药基原鉴定是对中药临床应用的传承性鉴定.药品基原和药材基原具有本质区别.不同版本<中药鉴定学>教材中的中药米源鉴定应该修正为基原鉴定,对其概念、方法和内容应定位在药品上.探讨了中药基原鉴定的定义与范围,分别论述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及中药复方基原鉴定的内容、方法与基本原理.认为中药的基原具有传承性、临床使用的连续性、药品的专用性和不可更改等属性,为中药的发展和中约鉴定方法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理念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菜部类、谷部类和其他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玲  郑琴  张科楠  郭园园  罗俊  肖帅  李文静 《中草药》2019,50(16):3990-3996
药食同源是古人在食物和药物之间发现总结的智慧结晶。虽然药食同源中药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有关其安全性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古代本草,尤其是食物类本草著作记载了大量的药食同源中药,并对来源、品种、功效、禁忌、用法与用量等进行了系统的概述。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药食同源中药的安全性或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为其食疗和保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种子类中药炒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静  童黄锦  曾庆琪  蔡宝昌  蔡挺  秦昆明 《中草药》2017,48(12):2548-2556
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中药炮制研究的内容包括历史沿革、炮制工艺、质量标准和炮制机制研究,而阐明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是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种子类中药素有"逢子必炒"之说,其理论基础得到了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的证实,对临床常用种子类中药炮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机制进行概述,总结种子类中药炒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的共性规律,发现种子类中药炒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既有量变也有质变,且成分变化有一定的共性规律,即一般发生分解反应,达到炒制增效、减毒的目的。"逢子必炒"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一步研究阐明,进而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饮片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敏  陆兔林  毛春琴  王巧晗  苏联麟  张季 《中草药》2017,48(9):1699-1708
饮片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汤剂、中成药的原料药,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了三大中药产品的质量。作为"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饮片质量至关重要。然而,近几十年来,中药质量控制一直以药材为主,饮片的质量控制虽逐渐被行业内重视,但仍不能体现其本身特性,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严重影响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首次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质量控制新概念,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对目前大中药产业质量标准的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思路与饮片本身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饮片特色的"饮片质量标志物"质量控制新思路,旨在引发饮片领域内专家同行的思考与共鸣,推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与完善,保证中药产品行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现代学者在《神农本草经》学术思想上的研究成果颇丰,在药物研究方面多偏向于陆生和淡水生中药的研究,对于其中海洋中药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同时,所见文献对于《神农本草经》中海洋中药的品种数尚存争议。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现代海洋药物研究及生物学、矿物学、历史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神农本草经》所载海洋中药的品种分类、生境分布、不同文献对《神农本草经》海洋中药品种与数量记述的差异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历来存有异议的11个品种进行深入的考证,提出《神农本草经》共收载海藻、牡蛎、大盐等12味海洋中药,为《神农本草经》海洋中药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毒性历史溯源与现代认识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东胜 《中草药》2011,42(2):209-213
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从历史角度,对中药毒性认识进行文献溯源,对中药毒性涵义与分级的传统与现代认识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中药毒性的传统性与经验性、客观性、概念的整体性及一定的可控性观点,建议应结合中医药理论与实际,整合与运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创中药毒性研究的新思路,对全面认识中药毒性、加强中药毒性研究、促进临床毒性中药的安全使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nomenclature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currently unclear resulting in improper usage of terms and subsequent confusion.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is nomenclature confusion.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China should be call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ather than the frequently used "Chinese medicine". The latter term fails to express the "tradition" associated with T.C.M., and also it does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C.M. and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Oriental medicine", another frequently used term for T.C.M., has the same kind of shortcomings. The true colors of T.C.M. should be restored. The author also notes that "herb", "herbology" or "herbal medicine" is not synonymou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Herbal medicine is a type of folk medicine whereas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s a formal bran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acupunctology" be used when referring to the science of acupuncture whereas "acupuncture" should be used with reference to a method or perhaps the therapy of needling.  相似文献   

18.
赵天增  秦海林  张海艳 《中草药》2009,40(7):1012-1014
指出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存在与中医药理论脱节、过分强调中药复方(名方)的研究两个误区和中药质控体系的建立、中药评价体系的建立两个难点.由于中药饮片是中医辨证施治、配伍用药的主要手段,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切入点应是中药饮片.现代中药饮片的研究应为中药现代化重中之重,现在已具备了成熟条件.建议现代中药饮片的研究分3步完成,即"标准提取物"的研究、"有效部位"的研究和"有效部位"中药药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药现代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道华 《中草药》2004,35(9):961-963
结合我国实际,对实施中药现代化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遴选常用、高效低毒、价廉、易得的中药及处方,建立国家基本中药材及处方目录,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建议由企业牵头,用GAP规范种植与栽培国家基本中药材,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可控性;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确立符合药材提取规范(GEP)的中药材提取方案;加强具有高可信度的中医病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解决中药现代化过程中药物筛选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所需的平台;组建一些符合新药研发规范(GLP)和新药临床规范(GCP)要求的国家中药药理毒理实验室及新药临床研究基地,形成准确的中药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对中药五味中苦味的中医药内涵,苦味药的来源及药用部位,苦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及化学成分间的关系进行归纳与总结。并阐述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在苦味表征中的运用,同时提出基于系统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的苦味药物质基础拆分及化学表征思路。探讨苦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为苦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