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伤寒论》补法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关于“补”法的运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而言,即以补益之品补充机体之不足,达到祛除病邪、恢复正气之目的;从广义上言,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偏损偏衰,寒热虚实,甚至阴阳亡绝等,都属于“补”法之列。深究《伤寒论》中“补”法的权变运用,大体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甘温除热之说以后,对阳气损伤而导致的阴火证方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性治疗原则。历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但在理论上对阴火的认识尚不一致,存在着众多争议。 热即火,在自然界为六气和六淫之一。六气之火为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淫之火为异常的气候变化,若人体不能适应之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在人体内为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少火”,病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壮火”。前八对火分阴阳,虽大多认为阳火是指君火,阴火是指肾、肝、心包络、三焦和胆之相火。但也有不同观点,如李杲之说:“心火者,阴火也”。今天看来,火分阴阳,以君相别之,并无实际探求人身脏腑生理病理的意义。生理之火即人身之阳气,并无阴阳之分。五脏六腑各有自己  相似文献   

3.
蓝青强教授认为,失眠之症有虚实之分,实证多表现为气滞、瘀血、痰火郁结,虚证多表现为阴虚、气虚、血虚.正气虚弱是其发病的根本,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基础,治疗应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大法.  相似文献   

4.
《脾胃论》阴火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析《脾胃论》有关阴火的论述,认为阴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阴火泛指内伤之火;狭火阴火专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而致的热中证。东垣所论阴火主要是狭义阴火,其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其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甘寒泻火、升阳散火、调畅情志四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诸家对李东垣之“阴火”诠释的基础上,探讨了东垣“阴火”之涵义。认为“阴火”是东垣“阴火论”的核心,其实质为内伤虚火,且“虚”涵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或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6.
《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张介宾为之注释说:“切脉之动静,诊阴阳也;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察五色之变见,诊生克邪正也。观脏腑虚实以诊其内,别形容盛衰以诊其外,故凡诊病者,必合脉色内外,参伍以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情无所遁;而先后缓急,真假逆从之治必无差,故可以决死生之分,而况于疾病乎。”诊、视、观、察,就是从病人色脉的具体表象收集、整理疾病的感性材料和真实证据,这是“感性中的具体”,是抽象的、最初的、必…  相似文献   

7.
东垣治疗百病不但偏重升燥温补,也重视“降润清泻”,其治疗法则在《脾胃论》中自有一套完整的规律,从其一些代表方剂中可窥一斑。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对“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大热”之元气虚阴火上乘并重者,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之。方中人参、黄芪、苍术、甘草益元气以制阴火;石膏、黄芩、黄莲泻阴火以助元气,共奏脾胃健运、元气则复、阴火得敛;阴火得降,脾胃健运,则元气自旺之效。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病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根源于肾气虚惫,阴阳俱损,终至阴阳离绝,气血脏腑衰败,湿邪壅聚而气机窒塞,浊毒上逆而蒙蔽清窍。其病变常阴阳交错,寒热夹杂,虚实混淆,治疗极为棘手,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病变的本质极其复杂性、长期性、难愈性,准确地选择用药,药用宜平,既可久服又不伤正助邪,循序渐进,持重守方,积量变为质变,随机处理兼症及兼病,渐至正复邪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内伤发热是指脏腑功能因内伤而紊乱,气血阴阳虚亏导致发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低热,高热者并不多见。气虚燥热多因劳倦过度、饮食失调引起,中气不足为主要病理所在。临床病证有阴火内生者,有气虚伴下陷者,有痰瘀虚实兼挟者,往往表现为机体不规则发热,病程长且有反复,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治疗较为棘手。  相似文献   

10.
试论“阴火”之虚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垣所论“阴火”,一般理解是指因脾胃气虚、阴血津液不足所致的虚火,病变脏腑重点在脾胃,临床出现内伤热中证,治以甘温之剂。但脾胃学说是全面的,东垣在重点阐发脾胃内伤证论治时,还强调阴火的形成与心肾有关,虽然“阴火”以虚火形式呈现居多,但虚中挟实及纯属实火者亦有之。对此,从病变机理、水及脏腑、临床表现及治疗,东垣均有论述,故在学习和认识“阴火”理论时,应全面分析理解,不应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1.
阴火浅识     
<正> 阴火,顾名思义,属阴性火,也就是既有阴的性质,又有火的特点。若再详言则历来众说不一,本文试图对此作如下探讨。一、阴火的广义与狭义笔者认为阴火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阴火为所有内伤致火的总称,包括阴虚火旺、气虚发热、阳虚发热、肝郁化火以及瘀  相似文献   

12.
阴火刍探     
阴火理论源于李东垣,但对于阴火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定论。关于阴火学说的起源,有阴虚内热说和壮火散气说两种。关于阴火学说的内涵,有阴火即心火说、阴火即肾火说、阴火即脾胃火说、阴火即脉中伏火说、阴火即三焦火说、阴火即相火说几种观点。心火,有心阴虚火旺、离位之心火、代君之火之分;肾火,有肾阴虚火旺、肾中真阳外越、肾气郁火之分;脾胃之火,有脾胃郁火、血虚之火、脾胃虚火之分;脉中伏火,有心火煎熬血脉、气郁血脉、火邪下陷血脉、卫气下陷血脉之分;三焦火,有三焦气郁化火、三焦流行之火之分;相火,有妄行相火、离位相火、病理相火之分。  相似文献   

13.
和法为中医传统的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法能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笔者对和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气虚,阴火邸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阴火”理论,气虚与“阴火”关系密切,脾胃气虚在“阴火”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炎症反应是糖尿病肾脏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气虚也是糖尿病肾脏病炎症产生的重要基础,而脾胃运化失常在糖尿病患者肾脏发生炎症反应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糖尿病肾脏病炎症机制与“阴火”理论相契合。当代医家也有依据“阴火”理论来论治糖尿病肾脏病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该研究拟从东垣学说、炎症机制学说、当代医家对糖尿病肾脏病认识三个角度对“阴火”理论与糖尿病肾脏病炎症机制的关系作初步论述,旨在进一步完善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理论,从而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承坤  崔为 《中医学报》2022,37(1):78-81
"阴火"最初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如海火、地热等。宋代开始,理学思想兴盛,大量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被征引来解释人体。金代名医李杲将"阴火"的概念植入人体中,形成了中医的阴火理论,完成一次中医学术创新。李杲所论之"阴火",是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引起的下焦病理之火,但明清医家将之与朱丹溪的"相火"理论混淆,形成内容相互冲突的阴虚之火说和命门之火说两种理论,并且各自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代中医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为了消弭观点冲突,并基于临床实际情况,先后将"阴火"的概念进行范围扩大,最终形成"阴火"是指一切内伤引起的虚性火邪的观点,完成中医学术史上的又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从正气亏虚,癌毒内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方面分析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结果:临证将癌性发热分为气虚发热型、湿热内蕴型、气郁发热型、热毒炽盛型、瘀血内阻型、阴虚发热型六型进行辨治,取得较好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具有较明显优势,作用较持久,无明显副作用。临证应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同时应注意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从正气亏虚,癌毒内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方面分析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结果:临证将癌性发热分为气虚发热型、湿热内蕴型、气郁发热型、热毒炽盛型、瘀血内阻型、阴虚发热型六型进行辨治,取得较好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具有较明显优势,作用较持久,无明显副作用。临证应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同时应注意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8.
试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正虚邪实之病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病名、病因、病位、病性等方面阐述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正虚邪实之病机。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当为中医之关格或虚劳;病因为先天不足,感受外邪;病位在脾肾,累及五脏;病性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既脾肾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湿浊氮质潴留。同时正虚的演变→般遵循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血阴阳俱虚的规律。治疗时当以补脾肾、泄湿浊、解毒活血为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从七个方面对《金匮要略》的治疗思想进行分析;1.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先安未病之脏腑三层意思.2.虚实异治,指相同疾病而病人体质虚实不同则治法亦异。3.注意顾护正气,一是衰弱性疾病注重调补脾肾,二是对虚实夹杂之证要攻补兼施,三是祛邪时不忘记正握。4.攻邪当随其所得,即攻邪表邪气在体内形成的痰,水,瘀血,宿食等分别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20.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了阴火说,但他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中说阴火为肾火者5处,为脾火者3处,为心火者2处,为肝火、肺火、胃火者各1处,为经脉之火者6处,为五志化火者2处,为实火者1处,为虚火者6处[1],没有明示阴火的概念.于是后世医家就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阴火与阳火,在《类证治裁·火症论治》中林珮琴认为阴火乃五脏六腑游行不归之火,在《医医小草》中荆州宝辉认为阴火是与阳火相对立而言的,现代有医家认为阴火乃内脏之火[2]、浊气郁化之火[3]、虚热[4],也有认为阴火与气火对立统一、且为下焦相火之变[5]等等,见解参差,争论不休.笔者基于先贤的观点,对阴火与阳火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