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长短不均若超过2.5cm,就可以出现跛行步态。据文献报道,小腿短缩一般占下肢短缩量的2/3,大腿短缩占总长的1/3弱,因此解决下肢短缩问题,首先考虑延长胫腓骨。现报道本院骨科1984年7月~1991年12月所施行胫骨上端牵拉延长术49例。 资料与方法 49例下肢短缩患者,男30例,女19例;年龄12~33岁,平均19.5岁;儿麻后遗症48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短缩范围均在2.5cm以上。 行胫骨上骨骺牵伸分离延长术4例;胫骨上干骺端截骨牵拉延长术45例。最长延长11cm,最短2cm,平均5.1cm。  相似文献   

2.
曹扬  张起南 《中国康复》1996,11(2):93-94
双下肢长度不均衡是一种常见的病变,常由小儿麻痹症后遗症、骨折或骨髓炎等因素造成。下肢短缩>2cm可出现短肢跛行、代偿性骨盆倾斜、脊柱侧弯、足下垂、髋膝关节屈曲或挛缩。 1967年Coleman报告了胫骨延长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结果后,骨延长手术被广泛应用。我院1979~1989年采用常用的几种手术方法治疗71例,现对术后患者进行总结及评价。 1 胫骨干截骨廷长术 胫骨干“Z”字形延长术15例,均为儿麻后遗症。年龄13~27岁。平均20岁;肢体短缩3~8cm,采用牵引架逐步延长法,延长2.2~5.5cm,平均3.8cm,但并发症较多 ①感染6例,其中形成骨髓炎1例,骨皮质外露3例;②骨延迟连接4例,均行植骨内固定术后愈合;(3)延长处骨折2例,1例经外固定、1例再次植骨而愈合;④成角畸形2例;⑤其他并发症为马蹄足加剧3例,均再次作跟腱延长。腓总神经麻痹1例,针孔感染6例。鉴于手术并发症较多,肢体功能恢复较慢,应尽量少采用为宜。 2 胫骨干皮质剥离截骨延长术 是胫骨干截骨延长术的一种改良方法,骨膜与皮质不作剥离,而是皮质下作倒“V”字形截骨,使之截骨面呈袖套状,在骨延长中上端骨膜与骨皮质就覆盖于下端截骨面  相似文献   

3.
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是治疗骨骺板已融合的青少年或成人下肢短缩畸形的一种较理想的下肢延长手术。为减轻或避免术后并发症,提高功能效果,术后护理极为重要。本文介绍108例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后在延长前、后及延长期的护理要点,重点是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预防针道感染。  相似文献   

4.
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是治疗骨骺板已融合的青少年或成人下肢短缩畸形的一种较理想的下肢延长手术。为减轻或避免术后并发症,提高功能效果,术后护理极为重要。本文介绍108例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后在延长前、后及延长期的护理要点,重点是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预防针道惑染。  相似文献   

5.
应用Ilizarov技术进行肢体延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应用Ilizarov技术进行肢体延长,探讨其对骨愈合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1991/1999年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肢体不等长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8~15岁,平均12.5岁。肢体短缩3~12cm,平均6cm,均采用改良干骺端皮质骨截骨术,术后7d开始延长,lmm/d,分2~4次完成。延长l周后拍X线片,了解截骨是否完全、截骨对位对线情况,如有轴向偏移等,随时调整。以后每3周拍x线片1次,了解延长情况,新骨形成情况,达到预期延长长度后停止延长,带外固定架至延长区获骨性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架。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预期延长长度,延长2.0~14.5cm,平均7cm,胫骨延长3~12cm,股骨4~l0cm,胫骨、股骨同时延长11.0~14.5cm,尺骨2.0~3.5cm,愈合指数25~43d/cm,平均3ld/cm。结论 Ilizarov延长技术合理,手术切口小,创伤小,骨膜剥离少,对局部血供破坏小,明显缩短了截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延续护理在下肢骨延长术患者出院后骨延长及康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2010年3月~2013年7月,我科采用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短缩畸形患者21例。通过电话随访、网络信息化等手段指导和评估患者出院后骨延长家庭护理及术后康复训练,重点关注延长过程中下肢力线有无偏离,指导内容有正确的针眼护理及针道感染后的处理;患者的康复训练,避免膝关节屈曲畸形、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鼓励患者下肢负重功能锻炼及安排合理的膳食营养,促进延长区域骨形成过程。结果本组患者在接受延续护理的过程中得到了不间断的专业骨延长指导及积极的康复功能训练,各种并发症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早期控制,获得了预期的骨延长效果。结论延续护理在下肢延长患者的术后康复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分析IIizarov骨搬移、骨延长术治疗长骨感染和肢体短缩,以及感染所致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0月,用骨感染病灶清除、II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及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和骨延长术治疗13例长骨感染、缺损的股骨、胫骨和腓骨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股骨和胫骨慢性骨髓炎8例(伴股骨病理性骨折1例),感染性骨不连4例;腓骨慢性骨髓炎1例。结果13例患者感染均得到一期治愈,窦道愈合,骨搬移结合处正常愈合。其中2例出院后自行搬移过程中出现钉道感染(1例经再次清创后治愈,1例经清创后感染复发截肢),1例在骨愈合后发生再骨折,经髓内钉固定后骨折愈合。13例患者骨搬移长度5~13cm,平均7.5cm;13例患者中有11例骨搬移后双下肢等长,2例患侧下肢较健侧下肢短缩。所有患者未出现神经损伤。结论IIizarov骨搬移和骨延长技术是治疗长骨感染及感染性骨不连的一种有效办法,手术可祛除感染,治愈窦道,恢复肢体长度,从而解决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肢体延长术已广泛应用于矫正肢体长度不等,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修复各种骨缺损与骨不连[1]。通过矫正肢体短缩畸形,从而达到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我科2000年2月~2007年2月共为14例小腿短缩畸形患者,应用外固定延长器进行肢体延长,术后效果较为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00年2月~2007年2月对14例下肢短缩患者行胫骨延长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7~32岁,平均23.5岁。采用Ilizarov延长术9例、Wasserstein5例。全部病例于术后7~10天开始延长,以1~1.5mm/天的速度开始牵伸延长。2个月后停止延长。手术方法以胫骨结节稍下定为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骨端清创、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及胫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3例双下肢长度基本恢复一致,2例仍有1.5—2cm肢体短缩畸形存在。术后截骨端骨延长4~8cm,平均延长5.6cm,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的症状出现,所有病例骨延长区新骨组织形成良好。结论骨搬移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1989年以来 ,应用自制半环式外固定延长架 ,采用胫骨粗隆下截骨延长术治疗儿麻后遗症下肢短缩畸形 175例 ,经过 1~ 5年随访 ,护理评估优良率达 96 %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75例均为下肢短缩儿麻后遗症患者 ,其中男性 10 6例 ,女性 6 9例 ,年龄 17~ 2 8岁 ,平均年龄2 1 7岁。全部病例均为儿麻后遗症患者 ,术前肢体短缩 3~ 9cm ,平均 4 7cm ,均有不同程度肢体肌肉萎缩 ,10 4例因原膝屈曲畸形施行股骨髁上截骨术 ,马蹄足畸形 16 5例。2 术前护理2 1 手术前三天 ,嘱患者用肥皂水清洗患肢并修剪趾甲 ,常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Ilizarov技术进行肢体延长,探讨其对骨愈合过程中的影响。方法1991/1999年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肢体不等长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8~15岁,平均12.5岁。肢体短缩3~12cm,平均6cm,均采用改良干骺端皮质骨截骨术,术后7d开始延长,1mm/d,分2~4次完成。延长1周后拍X线片,了解截骨是否完全、截骨对位对线情况,如有轴向偏移等,随时调整。以后每3周拍X线片1次,了解延长情况,新骨形成情况,达到预期延长长度后停止延长,带外固定架至延长区获骨性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架。结果所有病例均达预期延长长度,延长2.0~14.5cm,平均7cm,胫骨延长3~12cm,股骨4~10cm,胫骨、股骨同时延长11.0~14.5cm,尺骨2.0~3.5cm,愈合指数25~43d/cm,平均31d/cm。结论Ilizarov延长技术合理,手术切口小,创伤小,骨膜剥离少,对局部血供破坏小,明显缩短了截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处理方法。【方法】对89例接受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前通过临床及对骨盆前后位X线片的测量评估双下肢不等长的程度.然后采用术前模板预测股骨颈截骨平面和假体植入位置,同时术中标记和测量股骨近端至髋臼上方两标志点的间距,尔后在术前估计的位置进行股骨颈截骨。置入假体试模之后再次测量两标志之间的距离,最后通过调整股骨头假体颈部或头部长度进一步进行纠正。【结果】术前患肢短缩1.5~5cm的58例患者中.术后仅7例患肢短缩或延长1.5~2.0cm。术前双下肢等长的31例患者中.术后仅2例患侧延长超过1.0cm。【结论】通过术前测量评估,用模板预测股骨颈截骨水平,采用术中骨标志间距测量,置入假体试模后再次测量,调整股骨头假体颈部及头部长度等方法是预防和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肢体不等长是小儿矫形外科中的常见病,医院于2000年6月~2001年2月对5例单侧肢体短缩病例采用Ilizarov技术进行骨延长,术后辅以康复护理,经随访疗效满意。1对象与方法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10~12岁,平均11岁。5例病例均为单侧,2例股骨和胫腓骨先天性发育不良;1例左侧腓骨先天性缺损;1例右足第4~5趾先天性缺损;1例右侧股骨下端外伤性骨骺早闭,短缩长度3.0~7.4cm,平均5.22cm。2例作股骨延长,3例作胫骨延长,延长长度4~8cm,平均6.2cm。方法:术后最初1周肢体会出现肿…  相似文献   

14.
陈强 《中国康复》1996,11(2):95-96
我院1986年3月至1987年5月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骨盆延长治疗下肢短缩14例,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4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17~29岁,平均21岁。病变在左侧8例,右侧6例;短缩下肢较对侧短缩2.5~8.5cm,平均4.7cm,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和瘫痪,其中8例在骨盆延长前后分期作过其他手术治疗,1例在骨盆延长术后再次行胫骨近侧干骺端截骨延长术。 1.2 手术方法 取Smith-Petersen切口,另加一向腹股沟方向4cm长切口,在髂肌上方找到旋髂深血管,向腹股沟方向游离4~5cm,结扎切断其腹横肌支、髂嵴下内外板骨膜下剥离,切断缝匠肌和股直肌返折头,注意游离保护股外侧皮神经。取(3~4.5cm)×(4.5~5.5cm)髂骨块,注意保护血管蒂,见髂骨块断面有渗血,取骨瓣成功。于髂前上下棘之间锯断髂骨,缓慢撑开,将带血管蒂髂骨瓣植入,注意血管蒂不可扭曲或受压以免影响骨瓣血供。用克氏针2~4枚固定骨瓣,伤口置负压引流1~3d,患  相似文献   

15.
佟杰 《中国康复》1991,6(3):97-98
1986~1990年,我们采用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和骨骺延长治疗下肢短缩畸形19例。由于不仅注意了这种延长术的实际操作,同时也注重了手术后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措施。所以,在绝大部分病例中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本组19例患者中,脑性瘫1例,小儿麻痹后遗症1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3例。年龄在19~23岁进行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14例,年龄在11~14岁进行骨骺牵伸延长5例。一、延长术后功能锻炼与康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陪能  杨骏 《护理研究》2008,(2):464-465
下肢短缩畸形临床极为常见,特别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病人。下肢短缩畸形常影响病人下肢的美观及功能。2007年6月我院收治了1例下肢短缩畸形的病人,入院后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给予左胫骨下端骨骺牵伸延长、左股骨下段于骺端截骨延长术以达到矫正短肢畸形、改善患肢功能的目的。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和有效的功能锻炼,疗效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陪能  杨骏 《护理研究》2008,22(5):464-465
下肢短缩畸形临床极为常见,特别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病人.下肢短缩畸形常影响病人下肢的美观及功能.2007年6月我院收治了1例下肢短缩畸形的病人,入院后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给予左胫骨下端骨骺牵伸延长、左股骨下段干骺端截骨延长术以达到矫正短肢畸形、改善患肢功能的目的.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和有效的功能锻炼,疗效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5年5月采用胫骨干骺截骨延长术治疗下肢短缩17例 ,配合康复锻炼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7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 ,男13例 ,女4例 ;年龄15~20岁 ;短缩下肢在左侧10例 ,右侧7例 ;较对侧短缩4~8cm ,延长时间5~11个月。手术方法 :(1)术前仔细体量 ,确定延长长度。术中于外踝上约5cm处纵切口长约2cm ,暴露腓骨予以凿断。于胫骨干与骨骺前后分别穿2支钢针 ,在胫骨骨干骺间行长约4cm孤形切口 ,于其干骺间行“V”字形截骨 ,然后上骨延长固定器。术后约12d开始延长 ,每4d延…  相似文献   

19.
肢体延长术,是克服两侧肢体不等长的一种手术。传统上大腿短缩用股骨延长;小腿短缩用胫骨延长。近年来又采用骨盆截骨延长、骨骺牵拉延长等。不论采用何种办法,术后护理的关健在于防止并发症。常见有神经牵拉后麻痹,甚至瘫痪,足下垂;血管受牵拉后肢体远端循环障碍;其次是针孔感染、骨迟愈合或不愈合、肢体畸形或再骨折等。目前肢体延长术在我国众多医院已开展。1982年以来。江西省宜丰县人民医院骨科共施行胫、股骨逐步延长、股骨一次延长、骨盆截骨延长、骨骺延长术共59例,延长长度最高达9厘米;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施行骨骺牵伸下肢延长术70例,最高  相似文献   

20.
骨盆截骨延长术近年来日趋广泛用于临床,但术中配合尚待进一步研究。我院1981年2月~1985年2月,对115例患者施行了骨盆截骨延长术。现将术中配合要点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5例中男73例,女42例,左侧53例,右侧62例。年龄在12~32岁之间。下肢短缩在1~12cm,平均4.53cm。术后除2例切口感染,6例出现血肿外,余均为一期愈合。术后除骨盆倾斜,脊柱侧弯得到基本复常或明显纠正外,肢体延长2~5cm,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