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30例CSM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人群中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运用常规MRI序列及DTI技术进行扫描,运用DTI技术测量FA及ADC值,进行图像后处理及数据分析,观察组患者根据MR平扫结果分为A组(n=10,单纯硬膜囊受压)、B组(n=14,颈髓受压,信号正常)和C组(n=6,颈髓受压,T2WI高信号),分析各组FA及DA值差异,评价DTI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脊髓C2-3、C3-4、C4-5、C5-6、C6-7节段的ADC值与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A、B、C组的ADC值、FA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组、C组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ADC值、F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A组到C组,ADC值呈升高趋势,FA值呈降低趋势,差异显著(P<0.05);MR T2WI、DTI序列扫描FA值、MR DTI序列扫描ADC值诊断扫描诊断CSM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20.00%(6/30)与80.00%(24/30),80.00%(24/30)与20.00%(6/30),66.67%(20/30)与30.00%(9/30)。结论:DTI较常规MRI能更早期而准确地诊断CSM,是一种显示CSM病变和观察病变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和C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的MRI影像资料。其中,DCM组男72例、女71例,年龄30~70(56.7±11.0)岁。对照组男72例、女72例,年龄30~70(55.8±9.4)岁。在颈椎MRI矢状面测量C2斜率(C2S)、颈前凸角(CL)、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SVA)、T1倾斜角(T1S)、颈倾斜角(NT)、胸廓入口角(TIA)、脊柱-颅角(SCA)、颈椎倾斜(CeT)和颅倾斜(CrT)。分别在对照组、DCM组内对比不同性别间及两组间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在DCM组观察各影像学参数与单节段DCM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中,女性C2S(11.25°±6.51°)大于男性(7.63°±7.82°),CL(8.12°±8.45°)、T1S(20.89°±6.50°)、TIA(71.72°±11.88°)、SCA(86.44°±8.54°)、CeT(16.20°±6.59°)均低于男性(14.69°±9.77°、23.27°±7.65°、75.50°±10.92°、95.89°±10.56°、19.23°±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VA、NT、CrT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M组中,女性SCA(88.19°±11.78°)、CeT(15.11°±8.46°)低于男性(95.88°±11.84°、18.10°±9.21°),而CrT(5.09°±4.22°)高于男性(3.8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观察指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DCM组:女性间比较,对照组NT(50.83°±12.66°)、TIA(71.72°±11.88°)均低于DCM组(55.81°±13.15°、76.02°±13.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间比较,对照组CL(14.68°±9.67°)高于DCM组(10.37°±13.78°),NT(52.24°±8.89°)、TIA(75.50°±10.92°)低于DCM组(57.33°±11.18°、79.27°±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女性C5/6单节段DCM发病均与CL和NT相关(DCM女性组r=-0.26、0.28,DCM男性组r=-0.22、0.25,P值均<0.05)。结论 健康成人发展至C5/6单节段DCM的过程中均与颈椎前凸的丢失相关,男性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变化较女性更大。DCM患者不同性别间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主要在于头颅重心位置不同和颈椎前移、前凸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健康育龄女性左侧卵巢静脉和盆腔静脉参考值,为诊断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及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62例健康育龄女性志愿者,年龄21岁~45岁。入组对象按是否生育分为2组,经产组30例,未产组32例。均行盆腔MRI平扫和MRA检查,测量左侧卵巢静脉及盆腔静脉直径,分析经产组与未产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 62例健康育龄女性左侧卵巢静脉直径为(4.45±0.59)mm,其中经产组为(4.87±0.45)mm,未产组为(4.06±0.42)mm,二者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7.297, P<0.001)。盆腔静脉直径为(4.17±0.58)mm,其中经产组为(4.45±0.48)mm,未产组为(3.91± 0.54)mm,经产组和未产组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6.400, P<0.001)。 结论 经产育龄妇女与未产育龄妇女左侧卵巢静脉和盆腔静脉有差异,临床医师诊断盆腔静脉相关疾病时需参考不同数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的MRI成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主诉有颈肩痛或/和肢体麻木、乏力就诊者134例,经诊断CSM者80例,并根据临床表现分组比较MRI表现。结果 非CSM者MRI表现出椎间盘变性或轻度突出、骨赘形成但不构成对脊髓压迫;CSM病例表现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及硬膜囊和脊髓受压,其中69例(86.25%,)脊髓受压,11例(13.75%)脊髓受压变性。临床症状严重者,MRI表现出颈髓变性显著增多,术后脊髓变性信号仍存在。结论 高场强MRI可良好显示CSM中椎间盘退变突出、骨赘形成及脊髓受压变性,为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健康肘关节屈伸运动时关节的相对位移和旋转角度变化,为肘关节不稳以及严重肘关节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0名健康并且无上肢外伤史的受试者。应用动态双平面X线透视成像系统,测量右侧肘关节从旋后最大伸直位至旋后最大屈曲位运动过程中,肱桡与肱尺关节6自由度运动学数据。使用相关性分析评价肘关节不同自由度运动的耦合度。结果 从最大伸直位到最大屈曲位,肱尺关节外翻角从15.2°±3.1°降低到5.3°±2.3°,肱桡关节外翻角从19.7°±4.2°减小到8.2°±2.4°, 肱尺与肱桡关节外翻角与屈曲角呈线性相关;肱尺关节内外旋角先内旋后外旋,呈二次非线性相关,在屈曲110°时达到最大内旋值(4.0°±4.9°),后达到最大外旋值(5.1°±4.2°);肱桡关节一直呈内旋增大变化,从内旋3.2°±16.0°增加到内旋27.2°±18.0°。结论 在正常肘关节屈伸过程中,肱尺关节存在外翻角线性减小、内外旋角先内旋后外旋的非线性变化,肱桡关节存在外翻角线性减小、内旋角线性增大的变化。在屈伸过程中,肘关节并非单纯铰链关节,并且肱尺、肱桡关节存在运动学差异。临床上治疗复杂肘关节损伤、肘关节不稳以及肘关节置换手术时,应考虑关节间不同运动特征,以提高术后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正常人胼胝体大小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方法 920例行头颅MRI检查的健康体检者,按年龄段和性别分组.在SE-T1WI正中矢状面测量胼胝体总面积及正中矢状面颅内面积,计算胼胝体-颅内面积比(简称胼颅比).所测数据用随机区组设计的ANOVA处理,并做各测量指标-年龄的散点图和曲线拟合方程.结果男性胼胝体大于女性胼...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基于脑内血氧水平变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逐渐成为研究人脑功能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但它的时间分辨率低.近年提出的神经电流磁共振成像(nc-MRI)是一种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神经活动产生的电磁场直接成像的新方法.在原理上,nc-MRI是一种无创伤且同时具有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特性的技术.因此,它的出现有可能会极大地推进脑功能的研究.探讨了nc-MRI信号的产生机制,包括神经磁场的理论模型和nc-MRI信号源及nc-MRI信号的模拟计算,其中包括对树突分支磁场的模拟以及nc-MRI的实验研究进展:展望了nc-MRI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宫颈癌的MRI表现,评价MRI成像对宫颈癌诊断及判断周围侵犯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20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及增强检查;行盆腔的轴面SET1WI,轴面及矢状面脂肪抑制(SPIR)T2WI,轴面弥散加权成像(DWI)及欧乃影(Gd-DTPA)增强后轴面、矢状面SET1WI扫描.在MRI图像上观察原发肿瘤的位置、信号特征及侵犯范围.结果 MRI常规序列及增强检查检出全部病例,准确率100%.宫颈癌的MRI表现颇具特征性,T2WI呈较高信号,T1WI呈等或低信号,DWI普通呈高信号,Gd-DTPA增强后T1WI可轻度强化.结论 MRI能多方位清晰显示宫颈癌瘤灶及侵犯范围与途径,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磁共振(MRI)影像特征.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影像特征,全部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结果子宫增大48例;T2WI及T1WI显示子宫有弥散分布的片状低信号区内夹杂斑点状高信号30例; T2WI显示子宫低信号区内夹杂斑点状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21例.29个卵巢囊肿,T1WI 及T2WI均呈高信号有15个,T1WI 呈高信号而T2WI呈低或等信号5个, T1WI 和T2WI均呈混杂信号9个. 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MRI表现:(1)子宫内出现片状低信号区,同时夹杂斑点状高信号;(2)卵巢巧克力囊肿在T1WI 和T2WI均为高信号或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脑动静脉畸形(AVM)的MRI有MRA特征,评价MRI及MRA的方法对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AVM进行常规MRI及3D-TOF法MRA,应用MOTSA(Multiple overlapping thin slab acquisitiion)和MTC(Magnetization transfer contrast)方法经MKP重建后成像。结果 MRI能显示AVM的确切解剖结构有继发改变,MRA能显示AVM的三维立体结构的全貌。结论 MRI有MRA皆是无创性而有效的方法,MRI结合MRA可对AVM作出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1.
颈椎骨质增生与颈椎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50例颈椎骨标本的测量,统计了骨质增生的出现率和颈椎各径、钩突各径值及上关节突关节面的角度,比较了正常组与骨质增生组的差异,以阐述骨质增生对颈椎椎管、椎间管的影响,通过对钩突前后径与椎上切迹的相关统计,发现二者呈负相关。随着钩突前后径的增大,椎间管变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7例3个及3个以上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均年龄55岁,行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无死亡,无脊髓、神经、气管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无Cage或植骨块移位及松动发生。患者的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充分地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手术效果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chronic low back pain, NSCLBP)是一种常见疾病,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近年来,借助相关设备研究 NSCLBP 发生发展的生物力学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以腰椎核心功能屈伸运动为重点,综述国内外关于 NSCLBP 腰椎屈伸生物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具体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的深入探讨及总结展望,发现患者运动学、动力学、表面肌电等参数存在异常征象,为探索 NSCLBP 发病机制及其科学防治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5.
神经根型颈椎病解剖因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解剖学因素。方法 取 6 0具成尸 (男 2 8,女32 ) ,对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进行观测 ,统计出颈神经根前后径、上下径分别大于或等于椎间孔的前后径、上下径的出现率 ;同时观测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 ,统计出脊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脊神经外口宽度的出现率。结果 ①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可造成嵌压 ,其出现率为 2 4 6 % ,其中女性为 35 2 %明显高于男性的 12 5 % (P <0 0 1) ;②颈神经前支在颈椎脊神经沟处可造成嵌压 ,其出现率为 6 3% ,其中男性为 8 9%明显高于女性的 2 9% (P <0 0 1)。结论 颈神经受累不仅与椎间孔狭窄有关 ,而且与脊神经根外径和周围软组织损伤有关 ,临床诊断颈椎病应采用X线片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方可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患者椎间孔形态的变化,为手法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 对40例CSR患者给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7次,2周为1个疗程。利用多功能CT、Mimics 21.0、Geomagic、SolidWorks 2017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分别测量患者治疗前后椎间孔面积、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上下径以及双侧颈肩部、上肢前侧、上肢后侧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并观察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7、14 d和1月随访时的VAS评分。结果 40例患者治疗后椎间孔面积、前后径、上下径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患者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VAS评分呈逐级递减式下降。结论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可以显著改善CSR患者的椎间孔形态,以此达到解除神经压迫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中T2WI高信号长度与急性颈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37例,其中脊髓完全损伤19例,不完全损伤18例。全部病人均于伤后1~7天行MRI检查,于T2加权矢状位成像上选取高信号最长层面量取其长度,并分析其与颈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颈髓矢状面T2WI高信号长度,脊髓完全性损伤组明显高于不完全性损伤组(P〈0.01)。结论:MRI是临床诊断急性脊髓损害程度及评估其预后的良好的无创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肘关节有关结构的MRI检查方法和影像特点。方法:急性肘关节后脱位2例和慢性肘关节后脱位1例,行MRI检查。结果:冠状位MRI可清楚地显示肘关节诸结构,并可显示损伤的肝关节副韧带,矢状位部分层面可分别显示尺侧和桡侧副韧带,横断面不能完整地显示肘关节副韧带。副韧带损伤的常规MRI影像特点,在冠状位SE序列T2加权像,呈低信号,尺侧副韧带在尺骨冠突内侧呈薄止点,线型或稍呈弧形向近端,在肱骨骨侧髁止点稍扩散,其损伤的表现有韧带的增厚或变薄、韧带松驰及不连续包绕韧带的水肿或血肿的高信号影等。结论:肘关节副韧带的MRI检查是较准确、敏感、无损伤的方法,值得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丹参注射液对颈椎病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家兔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血液流变性变化和丹参注射液对这些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破坏家兔颈椎动、静力平衡,建立家兔颈椎间盘退变的模型.60只兔子,随机分成3组,颈椎间盘退变组(A)40只,分4个亚组(A1、A2、A3、A4),即为造模后1、3、5、7月组,每组各10只;退变加丹参治疗组(B)10只,造模后饲养6个月后,每日腹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2 ml,1个月后处死;正常对照组(C)10只.通过测定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沉、血浆纤维蛋白原),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7月组(A4)家兔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与正常对照组(C)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红细胞比容同正常组比较P<0.05;丹参治疗组(B)家兔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沉与A4组比较P<0.01,红细胞比容同A4组比较(P<0.05),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能改善家兔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的灌注,促进组织的修复,阻止椎间盘的进一步退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