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受体大鼠体内的分化演变,研究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活体大鼠体内转化为人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人胚胎MSC移植到肝损伤合并自身肝细胞再生抑制大鼠的脾脏。术后分时段取脾脏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了解人白蛋白(ALB)、人角蛋白(CK8)、人CK18、人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人胚胎MSC移植后10d大鼠脾脏的人CK8、人CK18、人CK19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阳性细胞;移植后15d大鼠脾脏组织内人ALB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阳性细胞。结论:人胚胎MSC能够在自身肝细胞再生抑制的肝损伤大鼠脾脏内分化为肝细胞。  相似文献   

2.
去舒地尔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A-1077(fasuclil,法舒地尔)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贴壁法培养并扩增人胚胎股骨骨髓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进行表面标志的检测。设对照组、诱导组、HA-1077诱导组1、HA-1077诱导组2,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对各组细胞角质蛋白表达变化进行检测,观察其对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影响。结果 采用直接贴壁法可以获得大量高纯度的人骨髓MSCs,分组培养后第2天开始出现少量细胞角质蛋白阳性表达细胞,随着时间延长,阳性率逐渐提高。7天后流式细胞仪显示单纯诱导组及HA-1077诱导组CK5/8、CKl0/13、CK19阳性率均远高于诱导组(P〈0.01)。结论 HA-1077可能通过抑制Rho-ROCK途径的激活从而促进MSCs体外培养中角蛋白表达的显著提升,Rho-ROCK途径可能在促进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1.073g/mLPercoll分离液以梯度密度分离法获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进行体外培养。成骨诱导组细胞用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和β-甘油磷酸钠处理,分别进行ALP染色和矿化结节染色。实验组细胞分别以10^-9mol/L、10^-8mol/L、10^-7mol/L和10^-6mol/L地塞米松加以干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hMSCs的凋亡率。结果成骨诱导组细胞ALP染色和矿化结节染色均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低浓度(10^-9mol/L)地塞米松对细胞的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10^-8mol/L及以上浓度地塞米松可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P〈0.01);hMSCs凋亡率随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1)。结论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和β-甘油磷酸钠可促使hMSCs成骨分化,10^-8mol/L及以上浓度的地塞米松可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地塞米松能促进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红强  吴绍华 《西南军医》2009,11(4):715-7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主要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免疫耐受性、分化和促修复、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从人骨髓中分离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MTT实验检测不同细胞因子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抗原特征并观察细胞组织化学特点。结果:MSCc具有独特的表征,即CD29,CD44,CD166阳性,CD34,CD45,HLA-DR和荆豆素阴性。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细胞酸性萘酚醋酸酯酶(ANAE)及糖原(PAS反应)阳性,酸性磷酸酶(A  相似文献   

6.
目的:摸索分离和鉴定高纯度的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含有间充质干细胞的人胚胎骨髓细胞悬液,获得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获得的细胞中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结果:获得的细胞中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达8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的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佳媚  马学玲  刘亢丁 《武警医学》2006,17(11):845-846
目前,溶栓和神经保护治疗的进展将脑梗死的治疗推进到一个新时代。但是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仍遗留有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近年来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脑梗死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脑梗死方面的研究现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不同分离与培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贤华  仝青英  白晓东 《武警医学》2012,23(10):836-83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人骨髓干细胞,并将其分别置于普通培养瓶6、0Co培养瓶中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和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结果人骨髓干细胞呈均一梭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成集落样生长。60Co培养瓶细胞贴壁情况明显好于普通培养瓶,且费用低;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显示CD34、CD45表达为阴性,CD29、CD44表达为阳性。60Co照射处理的培养瓶结合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法获得的骨髓干细胞活性高,增殖力强,克隆形成早,传代时间短。结论全骨髓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均可获得高纯度贴壁生长的骨髓干细胞,其中60Co照射处理的培养瓶结合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简单易行,骨髓干细胞增殖快,活性好,传代力持久。可以收获大量、高纯度的MSCs;本实验为MSCs进一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方法及依据。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 ,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 ,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 ,胎儿脐血中亦可分离得到[1 ] 。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以及基质细胞等中胚层细胞分化的能力 ;同时 ,MSC还可以向外胚层的神经元细胞和内胚层的肝卵圆性细胞分化[2 5] 。这似乎突破了MSC仅为中胚层干细胞的概念 ,展示了MSC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A-1077(fasudil,法舒地尔)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培养并扩增人胚胎股骨骨髓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进行表面标志的检测.设对照组、诱导组、HA-1077诱导组1、HA-1077诱导组2,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对各组细胞角质蛋白表达变化进行检测,观察其对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影响.结果采用直接贴壁法可以获得大量高纯度的人骨髓MSCs,分组培养后第2天开始出现少量细胞角质蛋白阳性表达细胞,随着时间延长,阳性率逐渐提高.7天后流式细胞仪显示单纯诱导组及HA-1077诱导组CK5/8、CK10/13、CK19阳性率均远高于诱导组(P<0.01).结论HA-1077可能通过抑制Rho-ROCK途径的激活从而促进MSCs体外培养中角蛋白表达的显著提升,Rho-ROCK途径可能在促进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联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HSC)移植治疗辐射重度造血损伤小鼠的效果。方法 60只C57BL/6(H-2b)与BALB/c(H-2d)杂交第1代[CB6F1(H-2b×d)]小鼠用60Co γ射线8.0 Gy全身照射后,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分为照射对照、HSC单移植和BMSC+HSC共移植3组,每组20只。检测移植后各组小鼠存活率、外周血象、骨髓病理、骨髓细胞集落形成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评分等指标。结果 照射对照组小鼠辐照后第10天全部死于造血衰竭,平均活存时间为(7.13±0.31) d。与单移植组相比,共移植组小鼠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表现和病理改变均明显减轻,GVHD评分明显降低(t=3.677、4.330、5.303、3.578,P<0.05);共移植组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单移植组(t=3.317、5.183,P<0.05)。单移植组小鼠移植后第28天WBC(6.51±1.38)×109/L、PLT(749.56±190.72)×109/L、RBC(8.15±0.74)×1012/L、Hb(115±10.44) g/L,回升程度低于正常水平。共移植组小鼠移植后第28天WBC(12.50±2.07)×109/L、PLT(968.25±216.62)×109/L、RBC(9.22±1.04)×1012/L、Hb(137.57±14.89) g/L,回升程度接近正常水平。单移植组小鼠外周血象的回升速度和恢复水平明显低于共移植组小鼠(t=6.665、3.164、3.011、2.520,P<0.05)。移植后第7天共移植组小鼠骨髓抑制程度较单移植组轻,第28天共移植组小鼠骨髓新生造血灶多于单移植组。共移植组小鼠骨髓CFU-E、BFU-E、CFU-GM、CFU-GEMM集落计数在辐照后第7和28天均明显多于单移植组(t=3.625、2.966、3.020、3.536,P<0.05;t=4.369、4.849、5.044、4.243,P<0.05)。结论 BMSC联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促进急性骨髓型放射病造血重建及植入,降低GVHD的发生,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体外预处理、启动免疫保护功能的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fBMSCs)的潜在自身成瘤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及细胞周期,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遗传稳定性,裸鼠皮下接种检测体内成瘤性。结果体外预处理的hfBMSCs呈正常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抑制hfBMSCs生长增殖(P〈0.05),对染色体核型无影响,不具备体内成瘤性。结论经体外预处理的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具有自身成瘤性。  相似文献   

13.
在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扩增后,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5-Ba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将已标记的细胞以注射方式回植到提供骨髓的香猪的皮内及皮下,分别于注射后1,2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行5-BrdU和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研究。结果:大多数5-BrdU阳性细胞聚集在真皮中的小血管周围。但有少数5-BrdU阳性标记细胞出现在表皮的棘层和颗粒层,并同时表达角蛋白,结论:在皮肤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表歧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丹参素和克伦特罗为干预药物,观察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梯度密度法分离和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8只兔子随机被分到空白组、丹参素和克伦特罗组。观察形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样集落数目。并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法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流式分析法鉴定。结果和其它浓度相比,浓度为10ug/ml的丹参素和浓度为1.0ug/ml的克伦特罗有较大生成成纤维样集落数目能力。结论丹参素和克伦特罗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雌性SD大鼠12只,肝右叶接受单次6MVX射线20Gy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肝损伤模型;随机分成2组,干预组注射雄性大鼠BMSCs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脏中性别决定基因Y(SRY)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ɑ-平滑肌肌动蛋白(ɑ-SMA)的阳性表达。结果 两组大鼠肝右叶组织中均可见汇管区炎性反应及肝实质细胞的损伤,但干预组的损伤程度比对照组轻。干预组大鼠肝右叶中检测到的SRY阳性细胞多于肝左叶(t=3.77,P<0.05),ɑ-SMA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t=2.25,P<0.05)。结论 单次20Gy照射可以造成大鼠肝右叶急性放射性损伤;SRY阳性细胞可以被征募到大鼠的放射性肝损伤部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轻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的预处理对HSCT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原代MSCs克隆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FU-F),对比检测14例正常人和12例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9例、乳腺癌2例、小细胞肺癌1例)HSCT前后骨髓中的MSCs数量;传代培养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和CD45、CD34、CD44表达。结果:骨髓CFU-F正常人为(29.7±14.1)/1×106MNCs;移植前为(29.3±16.2)/1×106MNCs,移植后为(8.4±3.7)/1×106MNCs,移植前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移植后明显少于正常人和移植前(P<0.01)。MSCs免疫表型为CD34-、CD45-、CD44+;指数增长期MSCs平均倍增时间均约为30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正常人、移植前后MSCs的S+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8.2%、17.9%和18.7%,三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T前预处理对骨髓MSCs有损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使MSCs细胞数量减少,但不影响其细胞增殖特性。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皮肤损伤促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皮肤损伤所发挥的促愈作用。从而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体外培养扩增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MSCs,选择雌性Wistar大鼠30只制作皮肤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MSCs-胶原膜组(接种细胞胶原膜组,A组),单纯胶原膜组(B组)和自然愈合组(对照组,C组),每组10只。采用创面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结合原位杂交方法判定创面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植入细胞。结果:伤后7,14d,3组中任何两组之间创口收缩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顺序为A组>B组>C组;组织学检查显示,A组肉芽组织含量明显多于B、C组;电镜检查显示,A组受损皮肤接近正常;原位杂交结果表明,移植后7,21,27d,A组均可检测到雌性Wistar大鼠受损皮肤真皮层有雄性大鼠sry基因的表达。结论:MSCs可对皮肤损伤发挥明显的促愈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hCTLA4-Ig)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作为种子细胞异种移植到F344大鼠体内是否成骨,探索获得骨组织工程异基因种子细胞的一种方法。方法应用含有目的基因hCTLA4-Ig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逆转录病毒感染第1代hMSCs,应用G418筛选出抗性细胞群(hMSCs-CTLA4);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hMSCs-CTLA4中hCTLA4-IgmRNA和蛋白质表达。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仪(FACS)检测hMSCs-CTLA4中表达hCTLA4-Ig蛋白的阳性率。将hMSCs-CTLA4作为种子细胞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并移植到F344大鼠皮下,用X线片、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其体内成骨状况和hCTLA4-Ig表达情况。结果分离的hMSCsCD105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hMSCs-CTLA4的细胞形态呈梭形,与hMSCs比较无明显改变;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见绝大多数细胞呈绿色,强阳性表达EGFP。RT-PCR、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分别证实hMSCs-CTLA4表达hCTLA4-IgmRNA和蛋白。FACS检测结果显示:hMSCs-CTLA4表达hCTLA4-Ig蛋白的阳性率为78.4%。本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每克脱钙骨基质(DBM)上吸附、生长的细胞约(1~1.5)×106个。DBM/hMSCs-CTLA4组植入F344大鼠皮下术后2~12周均可检测到hCTLA4-Ig阳性表达细胞,8~12周出现人源性新生骨组织;而单纯DBM组与DBM/hMSCs组表现为DBM逐渐被吸收,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没有新生骨组织出现。结论以hMSCs-CTLA4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异种移植到F344大鼠皮下可以成骨。hCTLA4-Ig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可能作为骨组织工程异基因种子细胞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