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检查项目按时间长短建立预约信息平台,设立资源号池,门诊、住院患者在同一平台预约,将检查等候具体到某一时间点。通过分时段预约,患者有序按约前往检查、检查科室秩序良好,患者检查等候时间缩短,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叶锋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0,31(11):1456-1458
目的: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缩短放射影像科检查患者的等候时间,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增强获得感。方法: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五步法),通过基线调查和统计分析,确定影响患者检查等候时间的关键因素,采取对应措施并进行监控和效果评价,对比改进前后患者的等候时间。结果:患者平均窗口预约等待时间由25.89 min缩短至12.49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查等待时间总体上呈缩短趋势;出具报告时间缩短。结论:在不增加人力资源配置和其他成本支出的情况下,减少患者检查无效等候时间,提高了放射影像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发“住院患者医技检查网络化预约平台”实现流程再造,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医技检查病人健康教育及检查前准备到位率达到100%,病人在医技科室等候时间较前缩短45分钟,改善了诊疗秩序,提高了病人满意度。病人医技检查流程再造体现了医院流程管理由粗放型向科学型、精细型、信息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住院患者医技调度系统的构建背景,系统组成以及使用特点、功能及优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现有放射科工作流程人手,认识到当前的胶片处理不仅占用人力,而且容易产生错误,提出“胶片实时打印”要求,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进一步优化放射科工作流程,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6.
门诊患者就医各环节等候时间分析及相关服务流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门诊患者就医各环节等候时间是影响患者就医满意度因素之一,本文对门诊患者就医 各环节等候时间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相关门诊服务流程进行研究改进,以减少就医等候时间,提 高患者就医效率及就医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DCA在缩短肺功能患者等候时间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调取2018年3月19~4月19日肺功能工作量与2017年同期对比,查找患者等候时间长的原因。结果:通过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设定基础工作量、加强科室内部协调等措施,有效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通过PDCA循环,不仅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和呼吸科平均住院日,还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使科室内部合作更加协调与紧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我院图片存档及通讯系统(PACS)检查流程优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期望对其他医院PACS检查流程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检查流程优化的可行性。方法:对可能影响磁共振检查流程的各种因素采取一系列流程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优化前后相同月份(2012年10月与2013年10月)3台磁共振检查患者数量。结果:优化后,MR可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检查。结论:通过不断优化检查流程,制定出一整套科学、有效、可行性强的管理措施,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借助医疗联合体优势,推进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基于医技检查预约存在问题,结合实地调研结果与实际需求,设计并建立医技检查电子预约系统,优化了医技检查预约流程,有效地缩短了患者检查等候时间,提高了社区医院医技检查水平,使中心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分级诊疗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信息系统对检查流程优化的价值。方法比较信息系统应用前后患者接受放射学检查的流程环节和耗费的时间。结果信息系统应用前,患者需完成6个步骤,放射科进行7个步骤,整个流程均为手工纸质操作,流程时间1天半。信息系统应用后,患者完成5个步骤,放射科完成5个步骤,整个流程均为信息化操作,流程时间半天到1天。结论信息系统可以减少放射检查流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病人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优化护理管理流程在核医学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我科门诊接收的核医学检查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段是2018年1—12月,分组时用随机抽取法,对照组在检查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则实施优化护理管理流程,将两组的护患纠纷发生情况以及临床护理满意程度加以比较.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标准化住院心血管病患者外出检查流程,评价应用标准化流程降低患者外出检查风险的效果。方法分析汇总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心血管病患者外出检查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制定标准化外出检查执行单,建立标准化的检查流程。采用阶段对照的方法选取139例患者作为原流程组,169例作为标准化流程组。统计两个阶段外出检查期间患者发生的风险事件和陪检员失误率,评价患者、护士、陪检员对两种流程的满意率。结果标准化流程组患者、护士、陪检员满意率均达100%,分别优于原流程组的满意率(78.00%、74.19%、60.00%);标准化流程组因筛查出隐匿症状而延缓检查5例,完成陪检的164例患者中,发生风险事件1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原流程组(0.61%vs.4.32%);标准化流程组发生陪检员失误1例,低于原流程组(0.61%vs.7.91%)。结论采用标准化流程对患者进行专科评估和风险防范,可明显降低患者外出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如何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结合院感防控做好CT检查流程的应急优化调整。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3日至2月20日CT检查流程优化前后的防护用品消耗量、医务人员心理紧张程度、值机人员进入CT机房污染区的频率次数、图像质量等数据变化。
结果 CT检查流程优化前,每日防护用品消耗为(44.9 ± 3.0)件,医护人员心理紧张度评分为(6.5 ± 1.9)分,值机人员进入机房次数为(23.1 ± 2.0)次;优化后每日防护用品消耗为(21.7 ± 1.0)件,医护人员心理紧张度评分为(2.4 ± 1.1)分,值机人员进入机房次数为(2.4 ± 1.0)次;以上3组数据CT检查流程优化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T检查流程优化前56例检查中出现图像伪影共31例,优化后169例检查中出现伪影96例,两者伪影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进行及时的CT检查流程调整优化,通过相对固定技师、隔室检查的安排,能够完成临床检查工作,节约防护物资消耗,改善医技人员心理适应力,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比较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一台3.0T磁共振检查流程优化前后,各45个工作El的核心参考指标差异,探讨影响磁共振检查流程的各种因素,通过采取一系列流程优化手段,提高磁共振的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护理流程优化,使之在肿瘤科患者化疗中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能够更好地对患者做好护理工作,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份——2016年9月份收治的肿瘤科化疗患者共计120例,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者;对照组60例患者,观察组采取护理流程优化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通过数据处理发现,观察组采取护理流程优化的方式进行肿瘤科患者化疗,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流程优化对于肿瘤科患者化疗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将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优化住院患者检查流程,探索"一站式"住院检查服务,提高住院检查服务效率提供参考。方法比较流程再造前后患者预约排队等候时间、预约检查平均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日及满意度等指标,评估流程改造效果。结果流程改造有效减少了患者院内穿梭次数、排队次数,预约排队等候时间及平均预约检查等待时间大幅缩短,患者及临床科室对检查服务满意度均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建立住院患者检查中心及进行流程改进,实现了一站式、分时段精准预约和一站式住院检查服务,缩短了住院患者等待时间和平均住院日,提升了住院检查服务效率,实现了临床及患者满意度双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上海某三甲医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研究,为科学地制定公立医院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预案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首先使用流程梳理分析方法和头脑风暴法排查风险源,然后使用风险矩阵分析法对排查出的40种风险源分别计算出风险值。结果医院的40项风险源均为中风险隐患。结论为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公立医院应开展风险隐患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范化解举措与应对处置预案。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推行惠民便民措施,优化就医流程、降低候诊时间,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提出了优化整合PACS(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整合以放射线科、磁共振室、(可室为主要科室,以信息流代替患者流为主要改进方式,以预约登记、检查诊断、数字传输、信息存储为主要功能的一体化综合诊断管理平台。基于PACS的影像学检查流程优化对于提升临床诊断水平、降低患者候诊时间、降低科室运营成本、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缩短心脏外伤患者入院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和救治质量,应用优化入院流程为患者急救赢得宝贵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