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皮内试验法有效缓解注射时疼痛的程度。方法:2002年3月—6月在我院门诊注射室21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109例采用传统法、改良组109例采用改良皮内试验法。分别用两种部位的注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其疼痛的程度。结果:改良皮内试验法在减轻注射对部位疼痛方面优于传统法。  相似文献   

2.
皮内试验(以下简称皮试)是将小量药液注射于前臂掌侧下段的表皮与其皮之间的方法。皮试时的局部疼痛是受试者普遍反应的问题,且其疼痛程度较其它注射方法强度大。为减轻患者皮试时的局部疼痛,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患者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信任,笔者从稀释液的选择、皮试的部位、绷皮的手法以及进行角度等方面进行临床观察,收到  相似文献   

3.
皮内试验部位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减轻皮内注射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1 997年 1月~ 1 998年 6月 ,对 2 0 0例需做皮内试验患者同时采用右前臂掌侧下 1 / 3处皮内注入试敏液 0 1ml(A法 )与左前臂掌侧近横腕纹上三横指中点处 (以病人自己食、中、无名三指为准 )皮内注入试敏液 0 1ml(B法 ) ,观察两种方法的阴、阳性结果并进行疼痛程度对照。结果表明 :A、B两法阴、阳性反应结果相同 ,但两种方法注射于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B法皮内试验反应准确 ,疼痛程度低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高仕梅 《当代护士》2006,(12):76-77
目的 探索一种减轻皮内试验疼痛的方法.方法 以前臂中下1/3交界处的内侧为皮试部位,避开血管,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握住患者的手臂,左拇指向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紧贴皮肤,与上臂横轴平行,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5°角刺入皮内,推注药液,成一皮丘.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疼痛明显减轻.2组对照通过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 改进后的皮内试验方法可明显减轻皮内试验的疼痛,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变态反应病皮内试验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态反应病在我国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对该类疾病的特异性诊断首推皮内试验,其结果可靠,因剂量控制严格,安全系数高,病人易接受.然而,变态反应病的特异性诊断在国内大部份地区尚未普及推广,也没有在护理教学中作为专题内容详细讲解.现就我院变态反应科近半年接诊的412例皮内试验的临床实践,谈几点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误诊学杂志》编辑部: 过敏体质的患,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可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前,须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并做药物过敏试验,以防意外的发生。常取前臂掌侧下段皮肤作皮内注射进行药物过敏试验。试验时患常感觉注射部位胀痛或刺痛,产生惧怕心理。我们在实践中将皮试方法稍加改进后,患疼痛减轻甚至无痛感,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柳  刘维  王海英 《山西护理杂志》2013,(12):3890-3890
在临床中为病人做药物皮内试验是较为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每个科室都会备有皮内试验盘,盘内备有皮内试验急救药及必备物品。因此,盘内物品及药品较多,非常凌乱,使用时不宜寻找。为此,我科护理单元设计并使用了皮内试验急救盒,将必备物品及药品精简后放于盒内,便于携带,使用时利于寻找,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皮内注射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试验方法之一 ,70 %酒精因刺激作用 ,可使部分患者消毒部位皮肤发红 ,影响试验结果判断。我们在实践中应用 1%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局部皮肤后 ,皮肤上的色素 5min基本消褪 ,15min后皮肤上无色素存留痕迹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4月在我院注射室做皮内试验的患者 30 0 0例 ,男 16 5 7例 ,女 1343例 ,年龄 10个月~ 91岁。疾病种类为 :内、外、妇、儿科各科疾病。1 2 方法 将 30 0 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15 0 0例 ,所用皮试液为青霉素皮试液、先锋霉素皮试液和…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变应原疫苗皮内试验发生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对1115例接受变应原疫苗皮内试验病人的一般情况以及皮肤试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变应原疫苗皮内试验中晕针反应发生率为2.2%,主要的危险因素为空腹饥饿状态、家族遗传史、中青年病人。提出在变应原疫苗皮内试验时,首先要做好心理护理,避免在变应性疾病发作期、饥饿、过度疲劳和睡眠不足情况下做变应原疫苗皮内试验。  相似文献   

10.
黄翠仙  姜冬兰 《护理研究》2007,21(12):3273-3274
[目的]探讨小腿内侧中部皮肤用于小婴儿皮内试验的可行性。[方法]按注射部位的不同将200例做药物皮内试验的患儿分为两组,常规组100例,采用常规皮内试验部位;实验组100例,采用小腿内侧中部皮肤。观察两组患儿皮内试验阳性率及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儿药物皮内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3.543,P〈0.01)。[结论]小婴儿皮内试验可选用小腿内侧中部皮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减轻皮内试验疼痛的新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7月~2008年9月在本科住院的患者42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前者采用改良皮内试验法,后者采用传统皮内试验法,由同一名护士执行,采用疼痛程度判断评价其效果。结果改良组较传统组疼痛明显减轻(p0.01)。结论改良皮内试验法可明显减轻皮内试验的疼痛,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患者乐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皮内试验诊断人,鼠旋毛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用旋毛虫幼虫浸出抗原对40例临床诊断旋毛虫病和实验感染旋毛虫病的小白鼠及豚鼠作皮内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0%、100%和97.5%,对健康人和其它寄生虫病及其它内科疾病作皮试,除1名健康人为阳性反应外,均为阴性反应。同时以实验动物小白鼠在感染前后不同时间进行试验,感染后第1w出现阳性反应,第2w达90%以上,第5w后为100%,表明此法用于旋毛虫病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供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14.
杨辉  宋丽萍  高靖芹 《护理研究》2007,21(3):581-583
简要介绍了皮肤消毒液的种类及特点,阐述了各种不同的消毒液对皮内试验结果的影响,指出皮内试验消毒剂种类的选择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杨辉  宋丽萍  高靖芹 《护理研究》2007,21(7):581-583
简要介绍了皮肤消毒液的种类及特点,阐述了各种不同的消毒液对皮内试验结果的影响,指出皮内试验消毒剂种类的选择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提高皮内注射一次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的方法。方法选择将要进行皮内过敏试验并同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的住院患者2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110例,采用改良皮内注射绷紧皮肤法:对照组110例。采用传统的皮内注射绷紧皮肤法。比较2组注射成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注射成功103例(93.64%),未成功7例(6.36%);对照组一次性成功89例(80.91%),未成功21例(19.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疼痛程度0—3分64例(58.18%),4-7分37例(33.64%),8-10分9例(8.18%);对照组:疼痛程度0—3分24例(21.82%),4-7分56例(50.91%),8-10分30例(27.2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左手拇指相反绷紧皮肤同时进针的方法易掌握进针深度,提高了一次注射成功率,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皮内试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与对比.结果 找到了影响皮内试验结果的诸多相关因素及其防范措施.结论 影响皮内试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多,应针对不同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皮内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药物皮内过敏试验假阳性反应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皮内注射药物过敏试验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 ,是给药前的一个主要监测方法。其皮试的结果至关重要 ,它为药物的正确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是合理用药的前提。但在临床工作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或影响 ,常会发生假阳性反应 ,从而使药物不能及时有效的应用 ,受到不应有的限制。作者对此问题分析如下。1 药物制剂因素1.1 药物质量 某些生产厂家追求药物利润 ,设备简陋 ,技术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差 ,制作工艺不规范 ,药品原料含杂质较多 ,纯度低等 ,其产品配制皮试液时极易发生假阳性反应。众所周知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多与其本身中所含…  相似文献   

19.
20.
破伤风抗毒素皮内试验假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TAT)为外科常用药物,由于临床皮内试验“阳性率”普遍偏高,从而限制了药物的应用。而常规对TAT皮内试验疑似阳性者进行生理盐水对照作为判断TAT皮内试验阳性或假阳性的传统方法,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为了探讨有效的方法来取代传统的生理盐水对照法,2003年8月-2006年10月我们设计了“延时观察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