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抗凝血酶-Ⅲ(AT-Ⅲ)两项指标的关系,以探讨该病感染、多系统损伤和血中抗凝系统变化的病理生理与发生机制。方法:对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发作期,20例缓解期患者采用ELISA和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进行血浆ET和AT-Ⅲ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发作组血浆ET和AT-Ⅲ值分别为(129.6±23.2)ng/L、(205±29.2)mg/L,而正常组分别为(54.3±12.7)ng/L、(310±37.4)mg/L,两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血浆ET和AT-Ⅲ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1)。缓解组上述指标检测值分别为(98.4±11.3)ng/L,(250±38.7)mg/L,分别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发作组与缓解组血浆ET和AT-Ⅲ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ET和AT-Ⅲ的测定是早期预测血栓前期抗凝变化的客观指标。是估计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有意义指标,测定两者对凝血机制病理生理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临床提高治疗效果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聚体、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的影响,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通心络胶囊+常规药物治疗组)33例,对照组(常规药物对照组)31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D-D聚体、PLG、AT-Ⅲ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浆AT-Ⅲ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D聚体、PLG含量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Ⅲ含量,起到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增强纤溶系统活性等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了120例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结果 贲门癌患者术前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AT-Ⅲ:Ag和AT-Ⅲ:A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随着病期的发展,贲门癌患者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逐渐增高,AT-Ⅲ:Ag和AT-Ⅲ:A逐渐降低。结论 卉门癌患者凝血活性增加,而抗凝血功能降低,测定贲门癌患者凝血功能判断病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2组疗程均为21d。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脑梗死灶体积、TXB_2、6-Keto-PGF1a及AT-Ⅲ。结果治疗21d后,丁苯酞组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4.0%(P<0.05);丁笨酞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梗死灶体积、TXB_2、6-Keto-PGF1α及AT-Ⅲ均显著改善(P<0.05,P<0.01),对照组除梗死灶体积、AT-Ⅲ外,余指标亦显著改善(P<0.05,P<0.01),丁苯酞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且其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丁苯酞联用传统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缩小梗死灶体积,降低TXA_2,提高PGI_2及AT-Ⅲ水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抗凝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乌司他丁预处理组(A组)、乌司他丁后处理组(B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各时点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的变化。 结果 ⑴C组AT-Ⅲ∶A和PLG∶A在再灌注后各时点与缺血前5 min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 在再灌注后,A组与C组相应各时点比,AT-Ⅲ∶A和PLG∶A均有显著差异性,A组明显高于C组(P<0.05);B组与C组AT-Ⅲ∶A和PLG∶A在再灌注15、30 min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再灌注45 min时,两者差异有显著性,B组明显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两者PLG∶A在再灌注后各时点A组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呈进行性显著降低;乌司他丁在一定程度上能稳定两者的活性,即乌司他丁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能维持血浆抗凝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稳定,有一定的血液保护作用。其中乌司他丁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59例急性期脑梗塞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及活性(AT-Ⅲ:A)水平,并以19例脑出血病人和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脑梗塞组血浆AT-Ⅲ:Ag及AT-Ⅲ:A水平均明显降低;在动态观察中,AT-Ⅲ:Ag在发病第1,3天降低,第6,10天接近正常;AT-Ⅲ:A则持续下降。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相比,AT-Ⅲ:A明显升高,但与正常组相比则明显降低。本文就AT-Ⅲ变化在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治和了解预后等方面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肝病患者血清抗凝血酶Ⅲ、前白蛋白的变化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各类肝病血清抗凝血酶-Ⅲ含量、活性以及前白蛋白的检测,并分析比较,探讨上述指标在反映肝脏受损程度上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AT-Ⅲ抗原(AT-Ⅲ:Ag)测定用火箭电泳法,AT-Ⅲ活性(AT-Ⅲ:A)测定有凝血酶凝胶空斑法,前白蛋白测定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各肝病组两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前白蛋白下降更为显著,各肝炎组间差异也比AT-Ⅲ显著(P<0.01),特别为急性肝炎。结论:血清前白蛋白含量的变化能早期准确地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及肝脏储备功能,对于各类肝病前白蛋白的检测比抗凝血酶-Ⅲ更敏感,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抗凝血酶Ⅲ活性在几种易栓症疾病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以期探讨在妊高征、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对妊高征、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对照测定抗凝血酶Ⅲ.结果:(1)妊高征者和正常孕妇AT-Ⅲ:A:AT-Ⅲ:A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P<0.01),并且妊高征者比正常孕妇降低更甚(P<0.001).(2)糖尿病无并发症组AT-Ⅲ: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AT-Ⅲ:A显著降低(P<0.01).(3)肾病综合征患者AT-Ⅲ: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4)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AT-Ⅲ: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急非淋AT-Ⅲ: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检测AT-Ⅲ:A在易栓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菲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973-3975
目的探讨自拟通腑化痰活血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浆血栓素B_2(TXB_2)、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新蔡县中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自拟通腑化痰活血汤。两组均接受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浆TXB_2、AT-Ⅲ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TXB_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两组AT-Ⅲ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TXB_2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AT-Ⅲ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将自拟通腑化痰活血汤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能提高临床疗效及AT-Ⅲ水平,降低血浆TXB_2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 (ET)、血管紧张素 (AT- )与结核性脑膜炎 (尤其是并发急性偏瘫 )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法监测 4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 (并发急性偏瘫 1 8例 )及 2 0名正常儿童血浆 ET- 1、AT- 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急性偏瘫初期血浆 ET- 1、AT- 水平明显增高 ,与无偏瘫组患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在病情稳定期血浆 ET- 1、AT- 水平逐渐下降 ,偏瘫组与无偏瘫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且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血浆 ET- 1与 AT- 呈中度正相关 (r=0 .57,P<0 .0 1 )。结论 :血浆 ET- 1、AT- 共同参与了结核性脑膜炎所致急性偏瘫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g)、抗血凝酶-Ⅲ(AT-Ⅲ)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并给予药物干预。方法将9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为进展型和完全型。分别给予抗凝和常规药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完全型脑梗死上述各凝血因子指标较正常差异无显著性,进展型Fg增高、AT-Ⅲ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对进展型和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后,可有效降低Fg、AT-Ⅲ含量。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浆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进展型有临床意义,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则没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g)、抗血凝酶-Ⅲ(AT-Ⅲ)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并给予药物干预。方法将8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为进展型和完全型。分别给予抗凝和常规药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完全型脑梗死上述各凝血因子指标较正常差异无显著性,进展型Fg增高、AT-Ⅲ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对进展型和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后,可有效降低Fg、AT-Ⅲ含量。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浆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进展型有临床意义,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则没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g)、抗血凝酶-Ⅲ(AT-Ⅲ)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并给予药物干预。方法将9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为进展型和完全型。分别给予抗凝和常规药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完全型脑梗死上述各凝血因子指标较正常差异无显著性,进展型Fg增高、AT-Ⅲ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对进展型和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后,可有效降低Fg、AT-Ⅲ含量。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浆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进展型有临床意义,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则没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聚体、纤维蛋白溶酶元(plg)、抗凝血酶-(AT-)含量的影响,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心络胶囊 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33例,常规药物对照组(对照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D聚体、plg、AT-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明显升高血浆A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能降低D-D聚体、plg含量,但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含量,起到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增强纤溶系统活性等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首次研究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TFPI抗原(TFPI:Ag)采用双夹心ELJSA抗原测定法,TFPI活性(TFPI:A)采用发色底物法;AT-Ⅲ:Ag采用免疫浊度法,AT-Ⅲ:A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其TFPI均增高,而AT-Ⅲ7例降低,占35%。结论:肝脏炎症使组织受损,故组织因子过度表达并有TFPI代偿性增高,肝细胞因炎症受损可致AT-Ⅲ产生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浆抗凝酶(AT)-Ⅲ、D-二聚体(DD)与小儿危重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脓毒症患儿(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PCIS将本组分为非危重组(40例,>80分)、危重组(28例,71~80分)和极危重组(22例,≤70分);并根据患儿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69例)。分别比较所有患儿入院24 h内血浆AT-Ⅲ活性、DD水平及其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3组AT-Ⅲ活性和DD水平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AT-Ⅲ活性与PCIS评分正相关(P<0.05);DD水平与PCIS评分负相关(P<0.05);死亡组AT-Ⅲ活性和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DD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血浆AT-Ⅲ、DD与其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脓毒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7例患者观察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的D-D、ATⅢ、FIB,比较两组指标差异。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D-D、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OPD患者体内存在较高的D-D、FIB水平及AT-Ⅲ水平降低,为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辨治该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T-Ⅲ:Ag和FN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T-Ⅲ:Ag和FN的关系作出评价。21例AT-Ⅲ:Ag降低(<22.96mg%)。10例FN降低(<185μg/ml),FN降低者其AT-Ⅲ:Ag值均降低。FN降低者和正常者其AT-Ⅲ:Ag分别为12.45±2.86mg%和22.23±4.87mg%(P<0.01)。AT-Ⅲ:Ag和FN值间有一定相互关系(r=0.61 P<0.01)。认为在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炎症、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促使血栓前状态发生和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AT-Ⅲ:Ag可作为早期预测血栓前状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86例不同病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检测。与同年龄组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者的ⅧR:Ag 水平明显增高(p<0.01),AT-Ⅲ活性显著降低(p<0.01),其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分期有一定联系。本文对ⅧR:Ag、AT-Ⅲ活性在 EHF 中的变化机理及临床意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变化及引起肺癌患者栓塞的机制。方法采用Thrombolyzer公司Compact X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校准品,参比血浆。根据发色底物法原理检测50例肺癌患者和血浆中AT-Ⅲ的活性变化,同时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AT-Ⅲ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进行比较,肺癌组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中AT-Ⅲ活性的降低与肺癌患者形成栓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