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埋伏牙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4例临床疑有埋伏牙的儿童,随机分为3组(每组28例),分别运用120、100、80 k V管电压进行扫描,其余扫描参数均相同,比较各组间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图像质量的差别。结果 80 k V组和100 k V组的CTDIvol分别为120 k V组的33%和59%,且三组图像质量均合格,均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结论 对儿童埋伏牙进行CT扫描时,采用管电压80 k V既能降低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随着临床诊断中螺旋CT的日益普及,产生医源性辐射损伤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为确保图像质量符合临床诊断所需要,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针对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应用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脑出血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低剂量CT扫描,分析评价其图像质量,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并与传统扫描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图像清晰无伪影,对比度、分辨率均符合诊断要求;应用低剂量技术,40例患者的平均CTDIvol为37.25 mGy,较传统扫描方式的46.08 mGy,降低约19.1%。结论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临床诊断中螺旋CT的日益普及,产生医源性辐射损伤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为确保图像质量符合临床诊断所需要,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针对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应用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副鼻窦疾病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8例副鼻窦疾病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12~64岁,使用GE公司CT/e单层螺旋CT机对48例患者进行低剂量冠状扫描,扫描基线垂直于听眦线,扫描范围自额窦前缘至蝶窦后缘,扫描参数:120 kV、30 mA、1.5 s/r、层厚5 mm,然后选取上颌窦中部同时显示筛窦、上颌窦及中、下鼻甲层面行常规剂量扫描,扫描参数:120 kV、100 mA、1.5 s/r、层厚5 m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科进行检查的30例肺部疾病患者,对其分别进行常规剂量(160mAs)扫描检查和低剂量(20mAs)扫描检查,其他相关参数相同,对两种剂量扫描的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对比不同扫描方式所产生的辐射量。结果:两种剂量扫描所发现的结节、肿块、钙化灶、结核空洞等的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的影像片在病灶特征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扫描产生辐射量为(1.02±0.02)mSv,常规量扫描产生的辐射量为(2.75±0.61)mS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低剂量扫描能够发现间质性肺疾病、肺结核、原发性肺癌或肺转移瘤等肺部疾病中的病变,效果与常规剂量扫描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辐射剂量较低,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危害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CTA检查的86例患者临床资料,两组均行CT扫描,根据扫描剂量不同分成观察组(43例,低剂量CT扫描)和对照组(43例,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两组颈总动脉中心CT值的平均值(Mean)、基底动脉中心Mean对比,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比,(P>0.05);观察组背景噪声(N)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信噪比(SNR)、基底动脉中心SNR均低于对照组,且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值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应用效果较好,可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减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剂量CT胸部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2组,各50例,均为男18例,女32例。身高1.60~1.78 m,体重50~80 kg。常规A组采用管电流90 mAs,对照B组管电流70 mAs。管电压均为120 kV,两组胸部扫描的差异对比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扫描图像质量由2名高年资诊断医师进行盲审。结果两组对比单次扫描剂量CTDI分别为6.84 mGy、5.32 mGy,降幅为23.3%。常规组的平均有效管球剂量、总管球剂量和放射容积剂量指数分别为(75.83±4.92)mAs、(2092±128.14)mAs和(5.77±0.42)mGy。低剂量组分别为(56.24±5.87)mAs、(1592±114.02)mAs和(4.29±0.69)mGy,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2,t=35.41,t=5.48,p<0.05)。常规组的图像噪声为(11.4±2.97)HU,低剂量组为(14.22±3.39)H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p<0.05)。结论低剂量胸部CT扫描技术可明显减少对患者的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9.
王赢 《现代保健》2013,(23):77-7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检查时多层螺旋CT扫描的最适宜剂量。方法:选取120例COPD患者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对照分析其质量。结果:120例受检查者,两种扫描方法均能使影像图像达到满意要求。而且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结论:COPD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时,低剂量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可明显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螺旋CT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骨盆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17例骨盆外伤患者在常规剂量(200mA)CT扫描后,在其他扫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低剂量(100mA和50mA)进行CT扫描3~5层,分析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图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①低剂量(100mA和50mA)的CTDIvol值为常规剂量(200mA)的50%和25%。②图像质量评价结果200mA与100mA的可诊断图像进行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满足诊断要求;50mA可诊断图像t检验,P<0.01,提示图像质量差,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骨盆外伤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患者所接受的射线剂量,也能够得到与传统CT扫描相同的图像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逐级改变mA等参数对仿真人体盆腔模型行16层螺旋CT扫描,确定低剂量阈值参数最优组合。以此标准对49例患者按盆腔大小改变剂量行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对记录剂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低剂量阈值扫描参数最优组合;49例患者低剂量扫描产生的图像质量优占91.84%,CTDIvd(mGy)和DLP(mGy.cm)占常规剂量的20.17%~42.08%。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盆腔检查中应用恰当,能有效保护患者和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院》2016,(3):386-387
目的观察低剂量扫描对腹部CT血管造影术(CTA)病例图像质量的影响情况,探讨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4月~2015年7月收治的66例疑腹内疝病行腹部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扫描采用动态曝光剂量调节技术(CARE Dose 4D),B、C组均采用自动管电流技术,管电压分别为120 k V和100 k V,观察并比较3种扫描方法下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三组间腹主动脉CT值变化总体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腹主动脉SNR比较以及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扫描应用于腹部CT血管造影术检查中,与常规剂量扫描具有同等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更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辐射损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临床及CT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2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出血部位、出血量、血压、意识状态、年龄、性别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21例患者中,男性130例(S8.82%),女性91例(41.18%),男女比例为1.43:1。本组病例以幕上脑实质出血比例最多,有159例(71.95%),平均出血量(42.1493±42[12670)m/,死亡23例(10.41%),幕下脑实质出血32例(14.48%),平均出血量(12.6267±11.05625)ml,j死亡10例(4.52%)。各部位出血中,以基底节出血占首位,共139例(62.90%)。骈胝体出血最少,仅1例。起病就诊时血压:。平均收缩压(180.4274±29.93832)mmHg,平均舒张压(108.8569±19.24381)mmHg。死亡与非死亡患者血压有统计学意义。死亡患者起病就诊时意识状态均为昏迷。结论中年组患病率高.出血量、起病就诊时血压及意识状态均是决定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于L4~5和L5 ~S1椎间隙,突出方向以中央型和侧突型多见,突出程度以突出型多见.其主要CT征象表现:①髓核向椎管内突出在椎体后缘或外侧缘形成外凸的软组织影;②硬膜囊受压变形;③神经根受压或堙没,神经移位或变粗;④椎间盘突出钙化影;⑤Schmorl结节形成和真空现象.结论:CT能清楚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及其方向、大小、程度以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80 kV)扫描降低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及对病变显示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做腹部CTA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分别采用管电压80 kV和12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毫安。比较两组的病变显示、图像质量、腹主动脉CT值及平均辐射剂量,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血管强化值(604.9±132.3)H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8.3±94.3)HU,图像质量评分(3.61±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6±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原始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管重建成像图像质量、病变显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试验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6.2%、69.7%及69.8%。结论:64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低管电压(80 kV)可降低辐射剂量,病变显示较满意,获得图像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但原始图像噪声偏高,相关参数及管电流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临床及CT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2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出血部位、出血量、血压、意识状态、年龄、性别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21例患者中,男性130例(58.82%),女性91例(41.18%),男女比例为1.43∶1。本组病例以幕上脑实质出血比例最多,有159例(71.95%),平均出血量(42.1493±42.12670)ml,死亡23例(10.41%),幕下脑实质出血32例(14.48%),平均出血量(12.6267±11.05625)ml,死亡10例(4.52%)。各部位出血中,以基底节出血占首位,共139例(62.90%),骈胝体出血最少,仅1例。起病就诊时血压:平均收缩压(180.4274±29.93832)mmHg,平均舒张压(108.8569±19.24381)mmHg。死亡与非死亡患者血压有统计学意义。死亡患者起病就诊时意识状态均为昏迷。结论中年组患病率高,出血量、起病就诊时血压及意识状态均是决定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至12月实施舒适护理后的64例CT增强扫描患者设为观察组,将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未实施舒适护理的60例CT增强扫描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我院CT室实施舒适护理前后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CT增强扫描患者中效果良好,能够改善患者就诊环境,融洽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院》2017,(12):1786-1790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片(TTG)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6年2月行肾穿刺活检确诊的84例IMN患者,年龄≥65岁,经肾内科门诊专人随访中位时间24周(40,96),均给予波尼松(0.3~0.4 mg·kg~(-1)·d~(-1)),根据免疫抑制剂不同分2组:雷公藤多甙组(TTG组)40例,雷公藤多甙片(1 mg·kg~(-1)·d~(-1));环孢素组(CSA组)44例,环孢素(3 mg·kg~(-1)·d~(-1));收集患者基线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4、12、24周后临床和化验资料;统计随访期间IMN的累计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4、12、24周时,血清白蛋白(s ALB)较基线值均明显升高,24 h尿蛋白量(24 h UP)均明显下降;肌酐(Scr)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治疗24周时,TTG组、CSA组有效率分别为82.5%和81.8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时,84例缓解患者中11.9%患者复发,TTG组、CSA组复发率分别为10.0%和13.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发生在泼尼松停药、雷公藤多甙及环孢素减量过程中。治疗24周时,TTG组、CS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5%和40.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多甙片(1 mg·kg~(-1)·d~(-1))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老年IMN患者24周有效率和复发率与环孢素联合小剂量泼尼松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环孢素组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和高分辨率CT(HRCT)检出煤工尘肺肺气肿与肺功能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及两种CT在煤工尘肺肺气肿检出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96例Ⅰ期煤工尘肺患者行64排螺旋CT和HRCT扫描检查,并进行肺气肿定性及定量分析。肺功能检查(PTT)采用比利时麦迪公司(Mdeisofi)Bodybox 5500体积描记仪测定通气功能和容积功能。用SPSS统计软件对两种CT与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和HRCT评分与肺功能检测指标中的RV、RV/TLC%、TIE有很好正相关(P〈0.001);而FVC、DLCo、FEV1/FVC%、FEV1%、MVV均有很好负相关(P〈0.001)。肺气肿64排螺旋CT和HRCT诊断的阳性率高于肺功能检出阳性率(P〈0.005),两种CT肺气肿检出率经配对计数资料卡方检验,χ^2=2.78,P〉0.05,说明两种检查方法对肺气肿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64排螺旋CT和HRCT对肺气肿检出,与肺功能检测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P〈0.001),即64排螺旋CT和HRCT与肺功能检出肺气肿方面有同样敏感性;CT诊断肺气肿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肺功能,说明对于早期肺气肿诊断64排螺旋CT和HRCT检查优于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