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靖 《基层医学论坛》2022,(21):136-138
目的 评价优化门诊护理干预预防静脉采血患者晕血晕针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的120例研究者,均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门诊进行静脉采血的患者,其中6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优化门诊护理(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晕血晕针发生率、采血依从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心理状态。结果 观察组晕针晕血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观察组采血依从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5);观察组的各项满意度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门诊静脉采血患者实施优化门诊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降低晕血晕针的风险,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采血依从率,利于提升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对于静脉采血患者晕血晕针的影响作用。方法将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体检静脉采血对象共计10000例为研究样本,随机平均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血对象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的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当中出现晕针、晕血者共计38例,晕针、晕血的发生率为0.76%;而对照组中出现晕针、晕血者共计122例,晕针、晕血的发生率为2.44%。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静脉采血者给予全面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晕血、晕针率,有助于确保采取过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3.
张莉 《包头医学》2015,39(1):49-50
目的:探讨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晕血护理干预.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采血患者中58例晕针晕血,采血护理人员给予护理干预,回顾要点:采血前护理干预、采血中护理干预、采血后护理干预.结果:通过采血前、中、后护理干预,减少晕针晕血的发生,避免不良事件的产生,提高门诊采血服务质量.结论:采血前护理干预,可避免已知晕针晕血患者的再次发生;采血中护理干预,减轻采血中患者晕针晕血的症状;采血后护理干预避免晕针晕血患者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元化护理干预方法减少行静脉放血治疗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恐惧性焦虑心理和晕血晕针发生的效果。方法:88例行静脉放血治疗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采用多元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放血治疗的恐惧性焦虑心理、晕血晕针发生以及对护理满意度。结果:无焦虑患者观察组23例(52.3%),对照组9例(2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晕血晕针发生,对照组发生6例(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满意度观察组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静脉放血治疗患者恐惧性焦虑心理,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静脉采血时患者出现晕血晕针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在采血过程中出现晕血晕针患者17例进行护理干预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晕血晕针症状减轻5例,消失12例。结论:及时准确的护理干预对采血时晕血晕针患者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以及采用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静脉采血的12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理问卷调查,并对其心理反应进行分析.然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在采血前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晕针(血)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在进行静脉采血时的心理反应类型可以分为潜在紧张型、焦虑型、高度紧张型、恐惧型;经过相应的心理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反应均得到明显改善,晕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采血的配合程度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患者静脉采血时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心理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显著增加配合程度,对提高静脉采血的成功率、达到理想的采血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健康体检者静脉采血晕针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10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晕针几率与满意度.结果:对照组50例,6例患者发生晕针事件,晕针几率为12.0%;观察组50例,2例患者发生晕针事件,晕针几率为4.0%,组间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45例,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度为90.0%;对照组满意40例,不满意10例,护理满意度为80.0%;组间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健康体检者静脉采血晕针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全方位实施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接受静脉采血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采血操作,实验组采血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28.0%(28/100),其中疼痛12例,皮下淤血9例,晕血、晕针7例;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39.0%(39/100),其中疼痛17例,皮下淤血12例,晕血、晕针10例。对比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静脉采血者中开始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体现出护理工作在临床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静脉采血时出现晕针反应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研究对象平分成两组,对对照组患者常规采血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针对晕针原因做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晕针发生率。结果统计数据发现,观察组的晕针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静脉采血时针对晕针原因做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晕针反应,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的缘由分析和心理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7年在本院进行静脉采血的128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以往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用并发症护理干预以后的满意程度比对照组好,晕针出现次数降低。结论对门诊采血患者进行指定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晕针出现次数以及一些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12.
D J Prolo  J B Runnels  R M Jameson 《JAMA》1973,224(5):591-594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血和肘静脉血血气值与混合静脉血正常血气值的相关性。方法监测54名马拉松赛业余选手(活动组)赛前的动脉血、肘静脉血血气和30名无心肺疾患的术后病人(静息组)全麻拔管前动脉血、中心静脉血和肘静脉血血气。比较肘静脉血、中心静脉血血气值与混合静脉血正常血气值的相关性。结果 84名被测者动脉PO2和PaCO2均正常;肘静脉血PO2均值30.1 mmHg(1 mmHg=0.133 kPa)低于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 vO2)23%,低于中心静脉PO218%左右。结论混合静脉血、中心静脉血和肘静脉的血气三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无条件监测PvO2时可用中心静脉或肘静脉血气值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白细胞滤除方法对血液质量的影响,选择并建立合适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采血袋与滤器一体的多联采血袋,分别采用直接过滤法、制备后过滤法对采集的全血和制备的悬浮红细胞进行白细胞过滤,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析过滤后血液相关质量指标。结果制备后过滤法可以制备各种血液成分,保障了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8h后直接过滤法适合用于乡镇或路程较远的县城采血、减少滤器堵塞情况。制备后过滤法、6h内直接过滤法与8h后直接过滤法白细胞残留量、血红蛋白含量、过滤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过滤法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均符合GB18469-2012要求,使血液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连续多次放血与饥饿相结合的手段制作30只中医血虚证家兔及10头家猪模型,并观察了其正常时、血虚时以及运用补血中药四物汤、生血胶囊,及西药硫酸亚铁治疗复健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生血胶囊组全血粘度明显升高。四物汤组其全度在230.0S~(-1)、115.0S~(-1)两切速有明显升高,而且血浆粘度也有明显升高。硫酸亚铁组全血切度在38.4S~(-1)、9.60S~(-1)切速时有有意义。而空白对照组除9.60S~(-1)切速时有显著意义升高外其余均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声晕、血供特征的多普勒超声特征对非均匀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缺失与类似于局灶性脂肪缺失的肝脏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超声科检查的47例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患者的58个类似于局灶性脂肪缺失肝脏恶性病变病灶和52例脂肪肝患者的52个非典型非均匀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缺失的多普勒超声特征.以声晕、内部血供和血流速度为参数评价其在分析非均匀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缺失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肝脏恶性病变的声像特征有声晕、较多血管和血流信号较丰富,脉冲多普勒检测有动脉血流,而非均匀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缺失很少探及动脉血流,二者静脉分布数都少.区分二者时,以有声晕、有较多血管和探及动脉血流为肝脏恶性病变判断标准,无声晕、有较少血管或无血管、探及不到动脉血流为肝局灶性脂肪缺失(良性病变)判断标准.结果显示,58个肝脏恶性病变病灶中有13个符合良性或良性可能,45个符合恶性或恶性病变可能;52个非典型非均匀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缺失中13个符合占位性病变或占位性病变可能,36个符合脂肪肝局灶性脂肪缺失.以有声晕、有较多血管和有动脉血流存在为恶性病变参照标准鉴别恶性与良性(低脂肪灶)病变,则其敏感性为81.69%、特异性为79.03%、准确性为80.45%、阳性预测值为81.69%、阴性预测值为79.03%.结论 出现于无恶性病变危险因素的脂肪肝患者肝脏中无声晕及无动脉血流的可疑病变可能是不典型局灶性脂肪缺失或其他病变,为肝癌或转移癌的可能性较小.有无声晕及有无动脉血流对不典型局灶性脂肪缺失与恶性病变鉴别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血量对于凝血功能检测中各项指标的影响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2年10月长沙市中医医院(市八医院)心胸外科病人标本32例、血液科病人30例及正常健康者标本30例,以血液采集量不足(1.4~1.5mL)为实验组,重抽采血量合格标本(1.8mL)为对照组,运用 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各组样本凝血七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 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运用统计学分析血液采集量对于健康者、心胸外科病人与血液内科病人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 APTT、FDP、D-D 测定值均明显增加,AT-Ⅲ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心胸外科病人则凝血七项检测值均有统计学差异。血液科病人的 PT、Fbg、TT 则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健康组 PT 无差异。结论:血液采集量影响凝血功能的检测。特别是对心胸外科的影响较血液内科病人和正常健康人更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血液对涂层血管支架作用的基本理论。方法①现今运用的不锈钢支架(ss)以新型生物材料氧化钛(Ti-0)涂层;②(Ti-0)通过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的活性氨基偶联将清蛋白和肝素(ALB)再涂层在改性支架的表面;③体外血小板(PL)粘附试验;④动物犬股动脉内植入双涂层(SS+Ti-0+Alb)试验片分别与单涂层(SS+Ti-0)试验片和光祼(SS)试验片作对照。6个月后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粘附的PL的数量和形态。结果体外和体内试验的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吸附和发生形态变化的PL量呈SS+Ti-0+Alb〈SS+Ti-0〈SS。结论纤维蛋白原(FIG)对涂层支架不传出电子,并且与涂层支架表面材料有相近似的界面张力,保证了FIG与PL本身结构正常的构象稳定,在构象正常的FIG内对PL的作用靶位与FIG相互连接的位点不被暴露,不引发凝血。通过预处理使清蛋白与肝素以化学键方法与支架结合,FIG更难被支架吸附,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