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程序化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应用程序化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内瘘栓塞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9.98%,对照组9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内瘘栓塞及假性动脉瘤.穿刺后患者针眼渗血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程序化内瘘穿刺,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内瘘栓塞率及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穿刺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内瘘穿刺部位渗血、内瘘穿刺成功率及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患者采用定点穿刺方法,对照组15例则采用绳梯式穿刺方法。观察和比较2组间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血肿的发生率、内瘘感染的发生率及内瘘闭塞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5例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渗血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定点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穿刺针眼渗血及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6.
付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4-26
目的探讨穿刺方式对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能清醒合作的60例患者,同一患者按隔次交替使用两种穿刺法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观察,记录进针时疼痛、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自穿刺皮肤开始到见回血固定针头前的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内瘘穿刺时实验组疼痛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成功率也较高(P<0.05)。结论优化组合式穿刺法不仅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也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和缩短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内瘘侧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头静脉距瘘口近侧5~10 cm处离心方向穿刺法.结果:观察组穿刺324次,一次穿刺成功317例,成功率为97.8%;发生皮下血肿15次,发生率为4.6%.对照组穿刺315次,一次穿刺成功为260例,成功率为82.5%;发生皮下血肿30次,发生率为9.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发生动脉瘤1例;对照组发生内瘘堵塞5例,内瘘狭窄6例,动脉瘤9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出路采取动静脉内瘘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可使血流量得到保障,减少对内瘘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老年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老年人动静脉内瘘(AVF)使用情况.方法对36例年龄大于60岁的血液透析患者的AVF做回顾性分析,并将AVF的手术成功率及通畅率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较.结果观察结果显示老年组AVF手术成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AVF术后第4天、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及60个月通畅率分别为84.75%、77.97%、67.80%、50.85%、40.68%和20.34%,对照组AVF术后第4天、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及60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08%、92.16%、84.31%、70.59%、60.78%和41.18%,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AVF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穿刺采用双扣眼穿刺法,对照组动静脉内瘘穿刺采用扣眼穿刺法。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内瘘感染及炎症反应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时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行内瘘穿刺5 467例次,对照组行内瘘穿刺5 664例次,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3.7%、对照组74.5%,内瘘感染发生率观察组0.02%、对照组0.32%,疼痛程度观察组较对照组轻,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扣眼穿刺法能减少内瘘感染发生率,减轻穿刺疼痛感,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动静脉内瘘被视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保护内瘘成为护士的重要职责。临床发现在内瘘穿刺后有不同情形的出血情况,通过对血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使内瘘的使用更安全,便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在疑难内瘘患者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透析中心126例疑难内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试验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随访患者36个月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结果 试验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时间为(21.42±11.37)个月,晚于对照组(14.71±9.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提高疑难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疑难内瘘相关并发症,推迟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每人针尖斜面向下穿刺10次,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10次,两种方法隔次采用,每次检测并记录动脉端、静脉端和外周血尿素氮,计算再循环率,并测量、记录患者的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的再循环率、透析充分性、穿刺成功率与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可避免血液通路再循环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护理研究》2016,(8)
[目的]比较钝针扣眼穿刺法与锐针绳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的内瘘穿刺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钝针扣眼穿刺组和锐针绳梯穿刺组各30例。钝针扣眼穿刺组由专人建立隧道并采用钝针扣眼穿刺,锐针绳梯穿刺组则采用锐针进行绳梯穿刺,3个月后比较两种不同穿刺方法对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渗血率、感染率以及病人疼痛评分的影响。[结果]钝针扣眼穿刺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锐针绳梯穿刺组,钝针扣眼穿刺组病人的渗血率与疼痛评分均低于锐针绳梯穿刺组,两组病人内瘘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可提高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减轻病人穿刺疼痛感,不增加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2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及重复使用期内瘘的观察护理。结果62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59例手术成功且内瘘使用良好。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及穿刺时精心的护理,是获得手术成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对透析效果和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顺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的影响。方法按时间顺序将 5 5例初次使用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选择同侧下肢大隐静脉或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对照组 (常规穿刺法 )动脉出路距瘘口近侧头静脉离心方向穿刺 ,静脉回路选择动脉端 5cm以上任意静脉向心穿刺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内瘘堵塞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动脉端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5 .7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为 80 .30 % ) (P <0 .0 1 )。动脉端皮下血肿发生率实验组为 4 .2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1 2 .1 2 % ) (P <0 .0 1 ) ,静脉端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实验组内瘘堵塞率为 3.5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2 5 .93% ) (P <0 .0 5 )。实验组透析中血流量可达 2 0 0ml/min以上 ,为 82 .82 % ,对照组为 77.2 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可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6.
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比较2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17.
18.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20)
目的观察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在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间采用传统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25例设为传统组;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采用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方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传统组和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和重新穿刺率。结果传统组穿刺成功率为92.8%,重新穿刺率为10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9.2%,重新穿刺率为7.7%。2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新穿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是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有效措施,可以避免重新穿刺,减轻患者重复穿刺的痛苦,对内瘘血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