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偏头痛性中风病人3例均为女性,年龄为35~42岁,其中枕叶梗塞2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塞1例。并结合文献,对偏头痛性中风的定义、中风类型、病灶分布与大小、预后、预防与治疗及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明凤存  杨晶 《卒中与神经疾病》1996,3(3):152-153,155
本文对偏头痛型中风的发病率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偏头痛型中风占脑梗塞的8.47%。其临床特征是头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多伴有视觉症 和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CT扫描显示其梗塞部位多在大脑后动脉供血区。  相似文献   

3.
混合性中风系一次中风同时存在出血与梗塞两种不同的病理过程。出血与梗塞并存,是临床医生感到棘手的难题,到目前为止,仍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即止血及使血肿迅速吸收,又不至于加重梗塞或再诱发新的梗塞。我院于1996年10月至1998年1月应用降纤酶治疗混合性中风3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四例,最大周岁。平均47.4岁,。高血压史平均5.7a糖尿病患者14例,病史平均4.8a,眼底检查均有动脉梗化。排除了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无中风史。30例心电图均有S-T段或T波…  相似文献   

4.
混合性中风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22例混合性中风,占同期中风病人的13.1%。临床观察和病理资料证实,中风急性期完全可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出血性和缺血性。此二种病变可以互相促进,相互转化。本资料归纳为二种类型;出血一梗塞型;出血型。早期多次CT扫描对混合性中风有可靠诊断价值。治疗以中性为主,合理使用渗透性脱水剂,注意脱水后补充入量,适当控制血压水平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混合性中风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混合性中风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从而了解其发病机理。方法利用180只肾血管性高血压鼠(RHRs)通过升高或降低血压来改变血流动力学,及加用纤维蛋白原后再升高或降低血压,注意控制药物剂量及持续时间来引发脑卒中。筛选出梗塞出血并存的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加用纤维蛋白原(200±50)mg后,利血平03mg,间隔2h注射3次组引发混合性中风的发生率最高,达95%。受损部位以小脑、内囊、皮质、海马、丘脑为多,以大梗塞-小出血型中风为多,梗塞以小脑、海马为著。这些梗塞灶和出血灶都在24h内发生。结论长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混合性中风的病理基础,血压剧烈的波动和血液粘滞度的变化是引起混合性中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混合性中风临床与CT(附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58例混合性中风,均经CT证实为新鲜出血灶和梗塞灶并存,占同期脑出血病人的5.4%。本资料示:混合性中风之出血灶较单纯脑出血病灶偏小,98.3%小于40ml,其中半数以上小于10.5ml;梗塞灶绝大多数为腔隙灶,以底节区多见;出血部位、血肿大小与梗塞发生率无明显关系。临床双侧及多灶体征多见,出血灶体征多较明显,梗塞灶体征相对轻易被忽视。合理的中性或缓和活血化瘀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30例脑动脉硬化性混合性中风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紫外线辐射血液疗法作为对照组,另30倒在上述疗法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滴注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率93.3%,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显效率63.4%,总有效率83.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刺五加注射液不仅用于缺血性中风,也可用于缺血性和出血性并存的混合性中风的治疗。对加快意识的恢复,血肿和脑水肿的吸收以及梗塞灶的改善都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特异的单抗观察了4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因浆GMP-140和TXB2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缺血性中风组血浆GMP-140和TXB2值急性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后迅速下降,但第3周末仍高于正常,梗塞面积越大,血浆GMP-140值越高。  相似文献   

9.
报告58例静止性卒中(无症状性卒中)经头颅CT检查均有梗塞灶,但无卒中史,神经系统检查正常。58例中除1例外,其余均为腔隙性梗塞,其中病灶位于基底节有40个,侧脑室旁6个,外囊3个,丘脑2个,顶叶6个,颞叶3个,枕叶1个,小脑1个,胼胝体膝部1个,本文讨论了静止性卒中与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及TIA发作持续时间的关系,提出将此类卒中称为静止性卒中更妥。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但偏头痛性脑卒中报道甚少,现将我们诊治的12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偏头痛发病年龄10~30岁,平均17岁;脑卒中发病年龄15~39岁,平均31岁;2例既往在偏头痛发作时患有脑梗塞病史,4例有偏头痛家族史。表现为典型偏头痛8例,普通型偏头痛4例。12例病人均为偏头痛发作时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嗜睡1例,偏盲3例,偏瘫或轻偏瘫7例,俯身感觉减退2例,锥体束征阳性7例。辅助检查:心电图、血、尿、大便常规、血脂及血糖均正常。脑CT均于发病后2~7天内进行,结果显示:梗塞…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与偏头痛发作有关的中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学特征及其预后,作者温习了1976年~1980年已被确诊为偏头痛的4874例记录,并严格病例筛选标准。结果20例符合标准,女16例,男4例;确诊时年龄为9~48岁(平均28岁)。17例曾发生一次中风和3例发生了一次以上的中风均与偏头痛发作有关。首次中风前有典型偏头痛者10例,一般偏头痛者2例,两者兼有者1例;有7例无偏头痛病史,但在中风时发生了典型偏头痛。20例共发生了27次局限性脑缺血,6例属可逆性的局部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S),其缺血区定位是:大脑后动脉12次,大脑中动脉10次,小脑后下动脉1次及多部位4次。20例均作了头部CT检查,10例异常,  相似文献   

12.
脂蛋白(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ELISA法测定因清LP(a)浓度,检测对象包括脑梗塞87例,脑出血43例,对照组30例,脑梗塞组中,22例为皮层动脉区梗塞65例为穿通过脉区梗塞;初发60例,复发27例。结果:脑梗塞全组,皮层动脉,区梗塞组和穿通动脉区梗塞组LP(a)浓度及LP(a)异常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脑梗塞复发组血LP(a)浓度较脑梗塞初发组料显著性增高,提示血清浓度LP(a)与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中风患者在不同意识状态下BAEP特点,分别对27例有意识障碍及25例无意识改变的非脑干部位性中风患者进行BAEP的测定。结果:意识障碍组的Ⅲ、Ⅴ波潜伏期及Ⅴ-Ⅲ、Ⅲ-I波间期延长,同正常对照组及无意识障碍中风组间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2例Ⅲ、Ⅴ波均消失的昏迷患者死亡。无意识改变的中风患者组Ⅲ、Ⅴ波潜伏期及Ⅴ-Ⅲ、Ⅲ—I波间期同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非脑干部位性中风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脑干功能继发性受损,同时显示BAEP能对有意识障碍的中风患者的预后做出有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在偏头痛发作期,脑部CT 扫描偶尔能显示局灶性梗塞或水肿的迹象。本文首次报道一例眼肌麻痹型偏头痛伴同侧CT 低密度病灶,并讨论这类偏头痛中眼肌麻痹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发作期出现的缺血性脑梗塞临床上少见,其发病机制尚未确知.偏头痛性缺血性脑梗塞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应区,少数报道为单侧大脑后动脉(PCA)供应区梗塞,而双侧PCA梗塞迄今未见报告.本文介绍1例年轻偏头痛患者出现双侧PCA梗塞.患者,37岁男性.有偏头痛病史17年,每次头痛发作均有视物变形、暗点和近记忆障碍,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双额区出现轻到中度搏动性疼痛、怕光和不适等.每月发作1~2次,最近,发作频率增加.在近某次发作后记忆障碍和视力改变持续存在.颅脑CT扫描发现左侧颞-枕区梗塞,椎动脉造影显示左侧PCA闭塞,用阿斯匹林和潘生丁治疗.一周后患者再次出现视物变形,严重的近记忆障碍和弥漫的搏动性头痛.偏头痛家族史阳性.神经学检查发现顺行性记忆缺失,逆行性记忆中度减损;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脑血管意外(附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我院近十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968例,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共24例(2.5%),其中脑梗塞19例(79.2%),脑出血3例(12.5),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8.3%)。在发生脑血管意外的病例中有13例(54.2%)为透壁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心内膜下心肌梗塞4例(16.7%),后壁梗塞3例(12.5%),前间壁并下壁梗塞2例(8.3%),前侧壁、高侧壁梗塞各1例(4.2%),并对AMI并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死亡率、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风后继发癫痫的易患因素,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将53例中风继发癫痫的有关临床资料与同期其他中风病人进行比较分析,并参考有关文献。结果:发现中风累及皮质的脑叶灶最易导致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管畸形引起的脑出血比一般的脑出血亦较易出现癫痫。结论:应充分估计中风后继发癫痫的可能性。对有癫痫倾向的出血性重危中风,必要时可予1~2周的预防性抗痫治疗;中风后早发性癫痫一般只需2周抗痫治疗;而迟发性癫痫则需要长期抗痫治疗  相似文献   

18.
纯感觉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2例纯感觉性卒中(PSS),其中包括5例手口综合征,CT扫描发现丘脑后外侧部和放射冠腔隙性梗塞分别为9例和2例,顶叶皮层小梗塞1例,桥脑被盖旁正中区,中脑脊外侧部和豆核内囊区小灶性出血分别为1例,1例和4例,无相应病灶4例。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凡是小灶性病变(梗塞或出血)累及丘脑感觉核或脑干至大脑皮层感觉传导通路的其他部分,均可引起PSS。PSS的治疗依其病变性质而定,预后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方法以测定偏头痛是否为缺血性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研究对象为巴 黎两家医院的212例中风病人和212例有相应性别、年龄(不超过5岁)及高血压史的对照病人。缺血性中风由脑CT、MRI证实,头痛史基于访问期间调查表的记录。偏头痛的流行在中风组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以混合性痴呆26例为研究组,老年前期型老年性痴呆31例和多发性梗塞性痴呆30例为对照组,通过采集病史、体检、智力测定及头颅CT平片的方法进行追踪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有无高血压,有潜隐缓慢起病;有中风史,缓慢发展的痴呆病程;有局灶神经体征,智力减退较明显,CT证实有脑萎缩及梗塞灶,大多可考虑混合性痴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