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清载脂蛋白ApoA_1、ApoB_(100)及比值在脑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血清载脂蛋白ApoA_1、ApoB_(100)及比值在不同类型脑卒中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载脂蛋白ApoA_1、ApoB_(100),检测对象包括脑梗塞95例、脑出血38例、对照组43例。脑梗塞组中,皮层动脉区梗塞26例,穿通动脉区梗塞69例;初发梗塞57例,复发38例;根据是否伴有高血压分为脑梗塞正常血压组37例,脑梗塞高血压组58例,将各组的ApoA_1值、ApoB_(100)值及其比值进行比较。结果:脑梗塞全组、皮层动脉区脑梗塞组和穿通动脉区梗塞组的ApoA_1及A/B之值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减低,ApoB_(100)浓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脑梗塞复发组ApoA_1较脑梗塞初发组有显著性减低,ApoB_(100)值在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脑出血组的ApoA_1、ApoB_(100)及其比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脑梗塞高血压组与脑梗塞正常血压组的ApoA_1、ApoB_(100)值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载脂蛋白的ApoA_1、ApoB_(100)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患者血清脂蛋白(a)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了阐明脂蛋白(a)水平增高是否为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及其与不同部位梗塞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87例脑梗塞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含量,与对照组112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Lp(a)增高的发生率在脑梗塞组(33.3%)、深穿支动脉闭塞(PAO)亚组(32.3%)及皮层支动脉闭塞(CAO)亚组(36.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4%)。血清Lp(a)水平增高的相对危险度比数比(OR)为8.83。此外,9例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的血清Lp(a)水平较78例无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血清Lp(a)水平与血糖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血清Lp(a)水平增高是脑梗塞及PAO和CAO亚组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糖或糖尿病史可能是影响血清Lp(a)水平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脑梗塞病人血液中脂蛋白(a)的变化及其与脑梗塞类型的关系赵玉武,郭述苏,赵焕蒂,周翠玲本文观察了68例脑梗塞病人血LP(a)的变化,重点分析了LP(a)与梗塞类型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脑梗塞病人68例,发病后1~10天,经头颅CT扫描。其中皮层梗塞30...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了研究脂蛋白(a)[LP(a)]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对93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清LP(a)水平进行了检测,并与19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及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还对不同病变部位的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清LP(a)水平做了比较分析,发现皮层梗塞患者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基底神经节区梗塞患者(P<0.05)。提示血清LP(a)水平增高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浓度Lp(a)在不同部位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向火箭免疫电泳法检测60例健康人和66例脑梗死患者血清Lp(a)的含量。结果:脑梗 皮质动脉区脑梗死组Lp(a)水平显著性地高于对照组,其中穿通动脉区脑梗死组Lp(a)含量明显低于皮质动脉区脑梗死组,而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Lp(a)浓度增高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可能在在皮质动脉区脑梗死发病中起到独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1例皮层动脉梗塞(CACI),54例穿通动脉梗塞(PACI)与50例健康人对照的血清脂蛋白(a)[LP(a)]的测定,结果提示CACI患者LP(a)浓度明显高于PACI患者(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而PACI患者轻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60岁以下患者LP(a)浓度明显高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P<0.05),尤以45岁以下年青患者增高明显。LP(a)浓度与传统危险因素无相关性。提示LP(a)在CACI患者及年青患者的发病机理探讨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科采用胰岛素、血塞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250例,并设脑活素、脉络宁为对照组,对其疗效进行了观察,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等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塞500例(不包括腔梗)随机分为二组:(1)胰岛素、血塞通组(简称治疗组)共250例,男143例,女107例,年龄42-78岁,平均54.7岁。其中大脑中动脉梗塞158例,前动脉梗塞53例,后动脉梗塞16例,基底动脉梗塞力冽。()脑活素、脉络了组(简称对照组)250例,男146例,女lpe例,牛龄41一刀岁,平均引.4岁,其中大脑中动脉梗塞152例,基底动脉梗塞29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外加底物法测定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和36例健康人的血浆LCAT活性和脂蛋白含量,病人组包括脑动脉硬化40例,脑血栓形成63例,后者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按梗塞部位分为皮层动脉脑梗塞组和穿通动脉脑梗塞组。比较病人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并分析病人组血浆LCAT活性与脂蛋白指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a)多态性与脑梗塞性别关系的研究王和德任旭东郭述苏许荣家陈同慧脂蛋白(a)[LP(a)]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作为LP(a)水平及其载脂蛋白(a)[apo(a)]多态性,与脑梗塞性别的关系迄今尚未见报道。我们对98例脑梗...  相似文献   

10.
报告经XT、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68例脑基底节区梗塞患者的脑电地形图(BEAM)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的BEAM作对照,结果梗塞且BEAM36例(53%)异常;其中33例以θ波频带能量增高,均在后半部。对照组BEAM异常4例(8%),表现在额、颞区θ波频带能量稍有增高,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EAM异常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预后。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病例中死亡24例,存活16例,对其临床和CT资料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期为50~80岁,预后与出血量、血肿部位及是否有脑室积血密切相关。血肿破溃形成脑室积血率高。6例大于30mL血肿的脑室积血发生4例。本组40例死亡率为60%,死亡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易破入脑室,并且脑出血与脑萎缩并存者应激能力差,对伤害性损害的耐受力低,易并发感染或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 脑萎缩并发脑出血预后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2.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鼠局灶性脑梗死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进一步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对鼠局灶性脑梗死的脑细胞预防和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光化学照射法致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 ;用重量法评定脑水肿 ;采用Ohno、Bederson、LeWay的方法进行神经系统的评分 ;用TTC染色法观察鼠脑梗死部位和计算梗死体积。结果 CGRP对鼠局灶性脑梗死有明显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表现为神经系统评分好转 ,脑水肿减轻 ,梗死体积减小 ,而这种作用与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和方式有关。即 1次投予CGRP(1 .33BU/gBW)没有显著作用 ,至少要连续给药 2天以上 ;CGRP对鼠局灶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在超过一定剂量后不再明显增加 ;在总剂量不变的情况下 ,较小剂量多次服用效果较好。结论 CGRP对鼠局灶性脑梗死有确切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对减轻脑水肿有良好的作用。但应掌握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及脑出血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42例分为脑梗死康复脑梗死组和脑出血康复脑出血组各21例。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配合康复治疗,1次/d,30rain/次,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训练;2组治疗30d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治疗前ADL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ADL评分分别增加135.69%和199.51%,且2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异均显著(P〈0.01);治疗后脑出血组增加的ADL评分与脑梗死组相比较多(17.52±3.62)分,且2组治疗后ADL评分差异明显(P〈0.05)。结论药物并配合康复治疗可提高2组的整体疗效和ADL指数,且脑出血康复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15.
低温液体静脉灌注对兔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低温液体(4℃)静脉灌注对家兔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家兔制成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I组)、体表降温组(Ⅱ组)和低温液体(4℃)静脉灌注组(Ⅲ组),脑温(Tc)降至(34.5±0.5)℃,维持24 h,并检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结果两低温组脑温降至35℃用时分别为(48.0±7.1)min(Ⅱ组)和(52.3±8.9)min(Ⅲ组),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亚低温期,Ⅲ组ICP从(12.5±2.2)mmHg降至(11.0±2.2)mmHg(12 h)和(10.5±2.0)mmHg(24 h),CPP从(75.9±6.2)mmHg上升至(86.3±7.3)mmHg(2 h)、(81.9±3.9)mmHg(12 h)和(80.9±5.1)mmHg(24 h),与对照组比较,两低温组ICP降低,CPP升高(P<0.05),同时Ⅲ组CPP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论低温液体(4℃)静脉灌注能降低脑温和颅内压,并提高脑灌注压,对缺血性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26例淀粉样脑血管病(CAA)中,脑出血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梗塞3例,硬膜下血肿1例。CAA主要累及脑实质的小、中动脉的中膜及外膜以及毛细血管。本组50%病例有淀粉样脑血管病伴随血管病(CAA-AV),包括微小动脉瘤、“双桶”、葱皮样改变、类纤维素性坏死、微小动脉丛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CAA往往同时伴有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  相似文献   

17.
脑梗塞患者血浆及脑缺血鼠脑组织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及脑血鼠脑组织茶酚胺(CA)浓度变化,和其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以及与脑梗塞患者的有现的关系,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方法测定了39例脑梗塞患者血浆CA浓度和脑缺血/复灌沙土鼠脑组织CA的含量,结果 脑梗塞急性期血浆CA浓度显著升高,沙土鼠在脑缺血/复灌期间C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脑缺血过程中脑内CA代谢紊乱,递质释放入血增加。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缺血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急性脑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动态观察了54例急性脑出血和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血浆渗透压,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头颅CT的改变。结果:脑出血组和脑死组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渗透压,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浓度无明显差异,脑梗死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31例脑出血患者治疗两周后复查头颅CT,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新的脑梗死 灶,此4例患者平均年龄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脑出血组(P<0.01),结论:脑出血和脑死是发生于脑血管病变基础上的两个相关联的病变,二者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脑出血发生及演变过程中可继发病脑梗死,而该过程中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可能与脑出血继发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脑出血治疗过程 应强调沦的脑功能监测,尽量有脑出血急性期后早期改善脑循环并同时给予脑保护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Bβ-148C/T、448G/A基因多态性对血浆Fg浓度、分子功能的影响及其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11~2003.10在开滦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160例,将其分为脑动脉主干支(Main—trunk cerebralinfarction,MCl)与穿通支梗死(Penetrating cerebral infarction,PCD组,同时选取162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检测其Fgβ-148C/T和448G/A基因多态性,并测定血浆Fg浓度、分子功能及各项相关指标。结果MCI组血浆Fg浓度、FMPV/AMAX高于对照组,FMPV/AMAX高于PCI组:Bβ148CC基因型人群MCI组FMPV/AMAX高于PCI组及对照组,突变基因型人群MCI组血浆Fg浓度高于PCI组及对照组;β448GG基因型人群MCI和PCI病人仅FMPV明显高于对照组,突变基因型人群MCI组血浆Fg浓度、FMPV、FMPV/AMAX高于对照组,但仅Fg浓度高于PCI组;三组中Bβ-148CC、CT、TT和Bβ448GG、CA、AA基因型构成比无差别,各基因型人群中各型脑梗死的分布频率也无差异;PCI纽CT+GA这一突变连锁基因型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且此连锁基因型人群中MCI和PCI组的血浆Fg浓度高于对照组。结论:Bβ-148突变基因型通过直接影响血浆Fg浓度和与机体生理、环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Fg的分子功能产生影响.而易发M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时脑小动脉形态定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时脑小动脉、微动脉病变的分布与严重的程度。方法对42例脑出血及20例对照病例不同脑区的小动脉、微动脉进行病理观察,同时对动脉的面积比值、壁厚比值、肌层细胞与肌层面积的比值做了形态定量分析。结果(1)脑出血组小动脉、微动脉的面积比值显著减少(P<001,P<005)。(2)脑出血组小动脉、微动脉的壁厚比值显著增加(P<001,P<005)。(3)脑出血组小动脉肌层细胞与肌层面积的比值显著减少(P<001),但两组间微动脉肌层细胞与肌层面积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不同脑区的小动脉、微动脉都存在管壁明显增厚及管腔明显狭窄的病理改变,而且小动脉肌层的平滑肌细胞有严重的变性与坏死,这些病变不但是脑出血也是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