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缪春勤 《护理研究》2005,19(11):2418-2418
2002年1月-2005年4月我科行经口气管插管328例,成功316例,成功率为97.3%。本文就12例气管插管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与同道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2.
1999年至2002年,作者对在全麻快速诱导中出现气管插管困难的17例改行逆行导引气管插管,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7例择期手术患者,腹部手术14例,脑外科、胸外科和骨科手术各1例。男12例,女5例,年龄37-63岁,体重44-81kg。根据咽部结构可见度进行  相似文献   

3.
逆行导引气管插管法在全麻快速诱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至2002年,作者对在全麻快速诱导中出现气管插管困难的17例改行逆行导引气管插管,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法与纤支镜下经鼻气管插管法在ICU的运用效果.方法 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经口气管插管组56例和纤支镜下经鼻气管插管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耐受性、固定的稳定性、口腔护理的彻底性、维持时间的长短.结果 纤支镜下经鼻气管插管法明显优于经口气管插管法,其患者耐受性、固定的稳定性、口腔护理的彻底性、维持时间的长短四项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支镜下经鼻气管插管法在ICU内是可行的,符合我国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体现现代优质、高效、舒适、满意的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固定器在预防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经口气管插管的36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85)和对照组(n=178),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胶布固定法固定导管,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1.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8%(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病人采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可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固定方法简便,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心外科成人术后拔除口插管的护理经验。 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我院876例心外科病人复苏后,在病情稳定、自主呼吸平稳恢复、血液动力学监测指标正常、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不大、胸片及肌力正常、引流液不多、排除各种并发症的情况下,于手术当天或术后数日在监护室医生的指导下,由监护室护士成功拔除经口气管插管。结果:护士成功拔除病人经口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法与纤支镜下经鼻气管插管法在ICU的运用效果。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经口气管插管组56例和纤支镜下经鼻气管插管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耐受性、固定的稳定性、口腔护理的彻底性、维持时间的长短。结果纤支镜下经鼻气管插管法明显优于经口气管插管法,其患者耐受性、固定的稳定性、口腔护理的彻底性、维持时间的长短四项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支镜下经鼻气管插管法在ICU内是可行的,符合我国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体现现代优质、高效、舒适、满意的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8.
气管插管术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日益广泛,我科自1997年5月开展该项目以来,通过气管插管行呼吸通气治疗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现将对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的气管插管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辉有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2):1316-1316
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ILMA)是一种专门为引导盲探气管插管而特殊设计的改良型喉罩通气道。本院自2000年,应用ILMA于困难气管插管40例,取得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术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较广的一种手术,其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时有发生,临床医生应引起重视.作者对本院1991年8月~2003年2月施行的气管切开156例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双腔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肺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迅速开放气管,建立人工通气是心肺复苏的重要步骤。广泛使用的气管内插管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常因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不同及患者的体位、体态不同等原因而影响插管成功率,影响复苏效果。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单腔单囊气管插管术和双腔气管食管联合通气管(以下简称双腔管)插管法,而后者是一项新技术。国内对单腔单囊气管插管术多有报道,而对双腔气管插管报道较少。我院自1999年10月应用双腔管,首先在急诊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叶涛  余追 《临床医学》2013,33(9):23-24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与经鼻气管插管在ICU留置时间,比较两组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的比例。方法将42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经口气管插管组24例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插管留置时间及插管后再行气管切开率。结果经鼻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的比例明显低于经口气管插管。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在ICU是有效的,插管留置时间更长,部分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避免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3.
经鼻腔与经口腔气管插管对抢救呼吸衰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插管是抢救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可以迅速建立人工气道,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人工呼吸,为抢救和治疗争取时间并为呼吸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经口腔气管插管和经鼻腔气管插管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机械通气联接方式.为了比较两种径路气管插管的优、缺点,收集1998年10月~2002年10月85例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自锁式气管插管固定器在气管导管固定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自锁式气管插管固定器在气管导管固定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将60例气管插管病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自锁式气管插管固定器,对照组采用2条胶布交叉固定气管导管。对两组气管插管固定效果及护士操作所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气管导管脱落或移位2例,对照组11例;观察组固定插管需(0.76±0.14)min,对照组(1.99±0.16)min;观察组更换固定器(0.34±0.54)min,对照组更换胶布需(5.78±3.83)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式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气管导管较胶布交叉固定气管导管牢固,且节约护士操作时间,但费用相对较高,临床应根据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呼吸机的发展及治疗呼吸衰竭技术的改进,呼衰的疗效不断提高,因此需使用人工通气道的时间日益延长。为了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损伤,自1990年5月以来,采用长时间保留经鼻气管内插管抢救呼吸衰竭11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资料及方法11例中男9例,女2例。1例小儿3岁,10  相似文献   

16.
气管内插管术是ICU比较常见的、在紧急情况下开放气道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快速、无创、可靠的建立人工通气道,因此在危重病人的救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气管内插管术后的护理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有效通气的关键。我院急诊ICU从2004年8月-2006年10月共收治了186名经气管内插管后开放气道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做以下汇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内气管肿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3年~2008年收治的6例及国内期刊发表的33篇共205例胸内气管肿瘤切除术麻醉处理方法。结果:本中心6例患者麻醉期并发症处理及时,手术成功。所查205例手术中,辅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3例,辅用喷射通气50例。未用肌松剂气管插管61例,用肌松剂后插管78例。插管置于肿瘤上方82例,置于肿瘤下方20例。麻醉期发生严重并发症10例,发生率为4.88%,麻醉死亡3例,死亡率为1.46%。结论:胸内气管肿瘤切除术麻醉处理复杂,风险极大,周密的麻醉计划,熟知各种麻醉方法,与术者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临床急救工作中经常遇到已经施行了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的患者需行胃肠减压或鼻饲而插胃管,但由于气管导管、气囊压迫了食管造成插胃管时胃管易弯曲而插入困难。我科2002年10月-2005年11月对90例行经鼻气管插管患者使用2种不同的方法置胃管,并对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在麻醉插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术前常用的麻醉方式是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以管理呼吸,一般采用间接喉镜下插入气管插管,但此方法不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人,如颈部外伤、骨折,面颈部烧伤后疤痕挛缩畸形等不能使颈部后仰的病例。我们自1993~1996年以来对此类病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中有无气管插管的手术风险。方法对我科所实施的气管切开术的病例共185例,对比其中气管插管与否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对气管切开手术的安全性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