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在脑瘫患儿综合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分析脑瘫患儿常用AFO的种类和临床应用要点、日常穿戴要求、康复训练方法及保养维护。结果:科学应用AFO和良好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AFO的效能。结论:使用AFO对脑瘫患儿综合康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浅析动静态尖足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踝足矫形器的运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选自2019年5月-2020年4月前来我院就诊的62例动静态尖足痉挛型脑瘫患儿,根据电脑抽样法分成2组,对照组患儿传统康复护理,观察组加用踝足矫形器,比较效果。结果:经过3个月康复护理,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儿有着更高的行走跑跳评分、站立评分,更低的MAS评分,以及更小的足背屈角、护理满意度评分和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应用于动静态尖足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能提高患儿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和了解脑性瘫痪儿童配戴硬踝足矫形器 (AFO)对其行走功能的影响 ,对 34例脑瘫患儿穿戴普通鞋与AFO前后的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 ,结果经秩和检验差异 (P <0 .0 1)有非常显著性。认为AFO可对患儿踝足的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提供合理的运动控制 ,同时能较好地控制跖屈 ,增强踝关节稳定性 ,减轻肌张力 ,改善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量表定量评定矫形器对脑瘫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年龄2~4岁的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Ⅱ~Ⅲ级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踝足矫形器组25例与非矫形器组28例,同时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两组训练前后利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站立位)及E区(行走、跑、跳)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利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平衡功能评定,利用踝关节活动范围角度的改变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评定。比较两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而干预前与干预后非矫形器组、矫形器组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伤残情况,主要表现为非进展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应用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联合对患有脑性瘫痪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94例患有脑性瘫痪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7例。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模式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治疗;采用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联合对治疗组患儿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脑性瘫痪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运动功能改善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联合对患有脑性瘫痪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2)
目的 探讨踝足矫形器(AFO)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Vojta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足矫形器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治疗后12周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更有利于脑瘫患儿大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应用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联合对患有脑性瘫痪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94例患有脑性瘫痪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7例。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模式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治疗;采用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联合对治疗组患儿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脑性瘫痪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运动功能改善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联合对患有脑性瘫痪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 75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运动疗法;研究组37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快速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给予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对其运动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瘫患儿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康复对照组53例,给予常规治疗,电刺激治疗组53例,给予常规治疗+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正常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结果与康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电刺激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及其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电刺激治疗组患儿具有显著较高的GMFM评分(P<0.05)。与电刺激治疗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CA、MCA及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给予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可以使其运动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疗效得到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痉挛性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步态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为临床痉挛性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运用分析软件对观察组28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和对照组24例正常儿童进行运动学数据的采集;利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膝关节最大角和最小角、踝关节最大角和最小角各参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②两组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痉挛性脑瘫患儿膝关节最大角和踝关节最小角低于正常儿童;膝关节最小角和踝关节最大角高于正常儿童。②痉挛性脑瘫患儿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低于正常儿童。③步态运动学各参数可作为痉挛性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儿童下肢生物力学方面的改变,采用足底压力测量仪采集足底各区域的静态和动态压力,探讨SCP足底压力变化的特征,为今后细化SCP儿童下肢的生物力学矫形提供更加合理的干预依据。方法选择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的SCP儿童共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5-10岁,平均(7.77±1.06)岁。入选后采用Gaitview足底压力测量仪进行测试。站立位测量左右足底前后百分比、平均压力、拇趾、2-5趾、第1跖骨、2-4跖骨、第5跖骨、足中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共八区静态压力参数。测动态足底压力时,儿童从平板前方2m处走向平板,先左脚踏在有效区域,后从对侧返回,右脚踏板,测动态足底压力。结果 SCP儿童静态压力以足跟及2-4跖骨压力较大,而拇趾及2-5趾则小,动态时各区压力均较静态时增加。结论 SCP儿童的足底压力分布较正常儿童不同,足底压力测量仪对SCP下肢的功能评定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脑瘫是儿童最常见的残疾性疾病之一,痉挛是脑瘫常见的运动异常。目前,对痉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矫形器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各种治疗在痉挛治疗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就诊的7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纳入研究,随机分成研究组(25例)、对照组1(25例)和对照组2(25例).研究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对照组1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2仅给予一次性家庭康复指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儿童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定.结果 3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19.271,P<0.01;对照组l t=15.464,P<0.01;对照组2=2.416,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l的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独立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2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独立能力改善均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能更有效提高痉挛型儿童脑瘫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瘫患儿功能网络的影响,为了解rTMS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1例脑瘫患儿进行为期一年的周期性rTMS治疗,刺激频率1Hz,每个治疗周期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选取刺激额中回区域为种子点,分析种子点与全脑所有体素的功能连接情况,并将不同治疗阶段的功能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额中回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性随治疗时间逐渐增强,连接区域逐渐增大,尤其是与运动皮层、小脑、楔前叶以及海马的连接范围及强度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结论在前额叶区域对脑瘫患儿进行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大脑的功能连接情况,这些结果证明了rTMS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脑瘫患儿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研究组在神经发育学疗法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力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康复疗效。结果两组痉挛程度、站立及步行能力及步行速度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肌力训练联合神经肌肉刺激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