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定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32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和165例临床拟诊骨质疏松患者进行L1~3椎体BMD测定并计算T值.结果 健康中老年人BMD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如以T≤-2.5SD为诊断标准则有203例.结论 QCT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准确、重复性强,易于推广应用.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可由定量CT(QCT)测定骨密度的变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定锥体骨密度(BMD)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方法纳入86例健康中老年人为对照组、93例临床拟诊断骨质疏松患者为观察组,由2名检测者、2次检测所有对象L1~L4椎体BMD,对比组间差异并评价QCT对BMD的检测重复性。结果观察组各年龄段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一检测者不同时间、不同检测者同一时间所测定BMD无明显差异(P>0.05,ICC>0.9)。结论 QCT骨密度仪可反映对象骨密度,且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对诊断骨质疏松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椎体骨密度(BMD)与骨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测量骨标志物,采用QCT测量T12与L1椎体BMD,取平均值。另选取200例胸部CT扫描加骨密度测量绝经后女性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T2DM组各指标(年龄、绝经年限、空腹血糖、HbA1c及BMD)的差异及两组研究对象按不同骨量分组BMD的差异,比较T2DM组不同骨量组间年龄、绝经年限、病程、BMI、BMD及骨标志物指标的差异,分析T2DM组年龄、绝经年限及各骨标志物指标与BMD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中,T2DM组患者BMD小于对照组(P<0.05)。T2DM组中,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低组绝经年限、β-胶原特殊序列均小于骨质疏松组(P<0.05)。年龄、绝经年限、PTH、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与BMD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基于QCT测量椎体的BMD可以很好评估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量情况,同时与骨标志物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QCT测量的骨密度(BMD)为金标准,探讨双能CT(DECT)虚拟平扫在无体模的状态下定量评估BMD与骨质疏松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00例行腹部混合能量常规平扫(TNC)与能谱模式(GSI)三期增强扫描的病人,并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各50例。使用QCT Pro软件测量L1椎体BMD值。在训练集中比较常规模式平扫图像和GSI模式增强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中L1椎体CT值差异,并确定虚拟平扫椎体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虚拟平扫椎体CT值预测其BMD值的回归模型。验证集用来评估该方程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性以及虚拟平扫椎体CT值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结果虚拟平扫的L1椎体CT值低于常规平扫(P < 0.01);在减去常规平扫后图像的总辐射剂量减少了21.94%;虚拟平扫CT值预测椎体BMD值的回归模型:BMD=102.375+1.349×CT值-0.321×年龄-0.433×身高(R2=0.979);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基于门静脉期的虚拟平扫椎体CT值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截断值分别为54.35 HU和64.51 HU。结论在不依赖体模的情况下,DECT虚拟平扫的椎体CT值能够可靠测量BMD,通过建立的预测BMD模型,可定量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是QCT技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骨定量CT(QCT)、MRI与DR对腰椎骨质疏松症影像比对分析,总结骨质疏松症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的腰椎QCT、MRI及DR影像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病例中经QCT诊断骨密度正常组6例,占14.3%,低骨量组13例,占30.9%,骨质疏松组23例,占54.8%;经DR诊断骨密度正常3例,占7.1%,Ⅰ°骨质疏松26例,占61.9%,Ⅱ°骨质疏松12例,占28.6%,Ⅲ°骨质疏松1例,占2.4%。MRI显示椎体信号轻度不均匀30例,占71.4%,明显不均匀5例,占11.9%,信号正常7例,占16.7%。结论 DR检查显示Ⅰ°骨质疏松相当于QCT诊断低骨量,Ⅱ°、Ⅲ°骨质疏松相当于QCT诊断骨质疏松,MRI在鉴别诊断及并发症诊断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孙男男  刘瑛  高晓玲 《黑龙江医学》2023,47(9):1093-1096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与定量CT (QCT)测定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6月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接受QCT检查,并于1 d内行双源CT腰椎检查的58例患者,分别测量L2~L4椎体轴位及冠状位上骨髓CT值、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混合比0.5)的CT值、钙浓度和脂肪含量百分比与QCT所测得L2~L4椎体的骨密度(BMD)值。以BMD值为标准,将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使用Pearson检验对双能量各测量值与QCT所测得BM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74个椎体中,骨质疏松46个,骨量减少52个,骨量正常76个,除骨髓CT值与脂肪含量百分比,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CT值、钙浓度测量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0、156.64、202.89,170.63、218.83、131.79,P<0.05),各椎体的轴位及冠状位测量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CT值、钙浓度与相应椎体的BMD呈显著正相关(r=0.543、0.545、0.531、0.549、0.553、0.516,P<0.05),同一椎体的轴位及冠状位测量钙的C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CT值、有效原子系数(Z Effective)(以下简称“Z值”)对骨密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健康体检人员212例,均行腰椎双层探测器光谱CT(dual-layer detector spectral CT,DLCT)扫描,分别测量腰1~3椎体骨松质CT值、Z值及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tomography,QCT)骨密度,计算出各自的平均值作为研究数值。1、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椎体CT值、Z值与QCT骨密度相关性。2、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椎体CT值、Z值及2项指标联合对骨密度的诊断价值。结果 1、椎体CT值、Z值与QCT骨密度均具有很强相关性,椎体CT值与QCT骨密度相关系数r=0.987,P<0.001,Z值与QCT骨密度相关系数r=0.965, P<0.001。2、评估骨密度正常:2项指标联合的AUC(0.997)=椎体CT值(0.997)>Z值(0.992);评估骨质疏松:2项指标联合的AUC(0.990)>椎体CT值(0.988)>Z值(0.981)。评估骨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学创新》2015,(29):38-41
目的:研究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对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提高QCT诊断椎体骨折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均行胸腰椎CT及MRI检查的外伤患者20例及2012年1-7月于本院行腰椎CT检查有明确椎体陈旧骨折3个月以上病史的患者1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MRI上椎体骨髓水肿区作为感兴趣区(ROI),通过QCT PRO工作站上进行分析处理,共测量28个新鲜骨折椎体、14个陈旧骨折椎体及其邻近椎体的松质骨骨密度(BMD)。结果:新鲜骨折椎体骨松质密度高于其对照椎体骨松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陈旧骨折椎体骨松质密度与其对照椎体骨松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新鲜骨折椎体内骨松质BMD值会增高,陈旧骨折的骨松质BMD值能够反映椎体修复的特点,腰椎QCT BMD测量有助于椎体骨折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定量CT在腰椎各椎体间骨密度测量中的差异性,探讨骨密度测量有效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286例临床需要进行BMD测量患者,对其进行DXA和QCT测量,比较与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效性。结果:QCT测量男、女L2、3、4椎体的BMD含量不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论男性、女性,各椎体间BMD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DXA测量男、女L2、3、4椎体的BMD含量不等,但各椎体间BMD含量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椎体的增加,BMD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相较于DXA而言,QCT能更准确地进行骨密度测量,更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定量CT(QCT)对腰椎的骨密度进行无创性测量,查找出发生椎体压缩性改变时QCT测量骨密度值范围,从而指导临床进行干预治疗.方法 应用西门子CT的骨密度测量软件及体模,对60岁以上女性存在自发性压缩性骨折的人群进行骨密度测量.统计出骨密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体重<40kg组,通过定量CT(QCT)所测出的平均骨密度数值为16.9±15.2mg/ml.体重>40kg组,通过定量CT(QCT)所测出的平均骨密度数值为27.7±13.3mg/ml.结论 骨质疏松是引起椎体自发性压缩性改变的主要因素,而体重越大椎体越容易发生自发性压缩性改变.所以60岁以上女性,应注重骨密度检查,提早预防因骨质疏松而导致椎体压缩性改变和脊柱畸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男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测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测量男性腰椎、股骨颈骨密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4例20~74岁成年男性的腰椎和股骨颈行定量CT骨密度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峰值年龄为20~24岁,35岁以后股骨颈骨密度下降速率大于腰椎,二者累积丢失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男性股骨颈的骨密度的测量值较腰椎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定量测量(QCT)广州地区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差异及其一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年龄36—85岁患者140例,男75名、女65名,按10岁1个年龄段分组,应用东芝64层螺旋CT配套体模及应用软件进行腰椎骨密度定量测量,比较腰1~腰5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定量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而56~65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P〈0.01)。女性骨密度值峰值高于男性,而随年龄增长其值下降比较迅速,46—55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低于男性。结论本研究探索了广州地区中老年人腰椎骨质密度的变化特征,其在QCT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中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年龄为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常规腰椎体CT螺旋扫描及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重组腰椎间盘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同时使用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腰椎体平均BMD值及平均T值。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平均年龄48.6岁,平均SMD值为127.4,平均T值-1.18;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X2=34.72,r=0.28,P0.05)。腰椎体骨密度与发生退变腰椎间盘个数有相关性(X2=49.15,r=0.35,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体骨质疏松可以促进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自制标准件动态观察去势兔的体重、骨密度(BMD)。方法:用定量CT(QCT)方法测量了18只健康成年雌兔去势前和去势后5个月、10个月的体重和骨密度。结果:去势后5个月有61.1%兔体重和BMD下降,而去势后10个月则100%体重和骨密度明显下降。结论:QCT可以对临床药物疗效的不同时期进行较精确的数字化动态观察,对骨质疏松的研究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的QCT标准及对骨质疏松治疗前后的效果观察。方法使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型定量CT,利用其骨质疏松测定软件,测定正常及骨质疏松的病人的骨密度,并测定期碱性磷酸酶、血生化、血钙等骨代谢指标;结合其他医院的研究结果,探索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方法;对骨质疏松的病人正规治疗后3个月,利用QCT观察骨密度变化。结果由QCT查出的骨密度与DEXA查出的骨密度峰值有所不同,其高峰在20岁左右,用QCT观察骨密度变化,可在3个月内观察到骨密度的明显变化。结论QCT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内密度的变化,QCT监测疗效的优点是明显的;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可由两点观察骨密度的变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child分级与骨密度(BMD)及骨代谢的关系,为防治肝硬化患者出现骨质疏松(O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QCT骨密度测量仪对47例肝硬化患者和36例健康男性的BMD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清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血清Ca和P水平。结果:随肝硬化肝功损害程度的加重,BMD、BGP、Ga、P均降低,PTH升高。结论:BMD降低是长期慢性肝病缓慢作用所致,故提倡在治疗肝硬化同时,也要进行预防OP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利维爱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录  卢丹  曲臣 《吉林医学》2002,23(4):207-208
目的:研究小剂量利维爱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利维爱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25例。绝经年龄(49.1±9.2)岁,使用利维爱每天剂量为1.25mg(1/2量),于用药前及用药后每6个月随诊,分别观察骨密度、血 ALP、Ca、P、尿Ca/Cr、血脂、肝功。结果:DXA和QCT测量骨密度(BMD)均有升高,以QCT更为明显,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血ALP、甘油三脂及尿Ca/Cr比值用药后明显下降,骨痛改善率为88%,全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维爱能有效提高BMD,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160例骨折患者.根据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任意部位的骨密度T值将骨折患者分为正常组53例、骨量减少组63例、骨质疏松组44例,比较三组血清25OHD、PTH、骨密度T值、血清骨钙素蛋白(BGP)、骨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 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血清PTH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血清25OHD水平高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正常组的血清BGP、ALP水平低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血清25OHD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血清BGP、ALP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组(P<0.05).正常组的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均高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25OHD与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并且与患者骨密度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法(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与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在绝经后妇女中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并分析两者差异性的原因。方法 收集的148例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63.7±10.4)岁,分别采用DXA、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计算2种方法对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并对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查看诊断不一致患者的腰椎CT平扫图像,以评估是否有椎体骨折、脊柱退行性改变和腹主动脉钙化等情况。结果 148例受试者,QCT的检出率为45.9%(68/148),DXA的检出率为26.4%(39/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92例受试者(62.2%)的DXA和QCT的诊断是一致的;56例(37.8%)受试者DXA和QCT的诊断不一致,其中QCT诊断为骨质疏松,DXA为骨量减少的例数占48.2%(27/56);QCT为骨量减少,DXA为骨量正常的例数占33.9%(19/56)。在56例诊断不一致的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