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清热祛湿化瘀法防治下肢创伤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30例的显效率为86.7%,对照组30例的显效率为66.7%,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有2人出现小量出血,随访期间无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清热祛湿化瘀法防治下肢创伤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下肢创伤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25例。对照组患者施以骨折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DVT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T、TT、APTT、FIB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DVT形成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改善与预防老年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减少不良反应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压力疗法结合康复治疗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抽签法将膝关节置换术后的60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康复医学科常规治疗+JASUN-AV6000型深静脉血栓防治仪治疗,对照组接受康复医学科常规治疗+同类仪器对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结果 观察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都能有效地减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结论 JASUN-AV6000型深静脉血栓防治仪器和其他同类产品一样可以有效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下肢骨折术后患者2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到拆线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试验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109-111
目的:探讨行气活血法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4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行气活血中药汤剂治疗。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10/2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40/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气活血法能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防治,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60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每组各30例,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痛的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痛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60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每组各30例,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痛的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痛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脉络宁注射液联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效果。方法:2013年4月到2015年4月期间,选择收治的74例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7例、观察组37例。对对照组患者只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配合抗凝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周和30d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D-二聚体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体恢复有效率为98.61%和91.67%,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出血事件。结论:脉络宁注射液联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效果,可预防DVT并促进患者血栓消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期间承德市中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术后长期卧床休息、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后进行骨科术后常规护理,同时给予系统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进行临床评估,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结果显示通过系统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以使患者掌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知识,积极避免容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观察组DVT发生率为4%,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术后应用丹参川芎嗪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45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8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周内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检查患者治疗期间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17.5%,观察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其伤口引流量均由少至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可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不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张大伟 《中外医疗》2016,(21):194-195
目的:观察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在下肢骨折手术前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该次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4月—2015年8月,所有下肢骨折患者均进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在手术进行前给予患者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观察5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5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中存在14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8.00%,主要包括股浅静脉、股总静脉、胫后静脉、股深静脉、及胫前静脉等部位的血栓。结论进行下肢骨折手术前,对患者实施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能有效检验出患者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及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入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分析比较治疗前血栓分布、治疗后5 d及2周时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及下肢血栓治疗有效指标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出现双肺3大分支栓塞最多,2大分支栓塞次之,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 d观察组胸痛、呼吸困难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2组在胸痛、呼吸困难缓解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缓解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仅在治疗后D-Dimer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国际化标准化比值(INR)、血清心房钠尿肽前体(NT-pro BNP)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下肢血栓治疗有效率为34.98%,观察组为67.87%,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主要为双肺3大分支栓塞,2大分支栓塞次之;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较单纯的抗凝治疗能在短时间内能有效缓解胸痛、呼吸困难等并发症,栓子消失效果显著,并且未增加远期出血风险,是一种高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比较常规护理加气压治疗与单一传统方法在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6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两组基础治疗和护理相同。干预组加用气压治疗仪预防,比较两组疗效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占4.08%),对照组出现19例(占19.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联合Autar风险评估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因髋部骨折来我院接收手术治疗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设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取常规干预,研究组则采取预防性护理与Autar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方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实验室及下肢检测指标,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研究组D二聚体及下肢双腿周径均较低,而下肢血流速度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较低(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较短,而护理满意度评分则较高(P<0.05)。结论对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后采取预防性护理与Autar风险评估相结合的干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降低患者肿胀及疼痛情况出现,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香豆乙酯联合华法林治疗重度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因重度烧伤并发下肢DVT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抗血栓药物华法林钠片口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香豆乙酯口服;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3 d,6 d采集静脉血样,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并使用血管彩色超神检测患者下肢DVT溶解率;出血率以及血栓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栓溶解率;出血率均较低且观察组的总出血率较对照组低(P0.05);血栓的复发率两组均有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较对照组66.7%高。结论香豆乙酯联合华法林治疗重度烧伤后并发下肢DVT有良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率,提高血栓的溶解率并能降低血栓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邹清  李林鲜  杨宇翔  常海鸥 《吉林医学》2012,33(18):3982-398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300例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孕妇住院号的奇偶分成护理干预组(试验组)和非干预组(对照组),均为150例,非干预组予以常规剖宫产护理,而干预组予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干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产妇术后6 d内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非干预组出现1例肺栓塞,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干预组未出现肺栓塞情况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郑毅勇 《吉林医学》2011,32(12):2377-2377
目的:总结收治的627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其中2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以引起骨外科医生的重视。方法:通过对25例合并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追踪随访。结果:17例获得痊愈,5例明显好转,1例无效,2例合并脑梗死(其中1例半年后死亡)。结论:下肢骨折术后,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制动,静脉血流缓慢,再加上静脉机械性损伤,极易发生深静脉栓塞,甚至发生脑梗死等,病情危重,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极大,应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76例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7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手术取栓治疗。治疗完成后2组均连续观察14d,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新血栓形成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LT、Fbg、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LT、Fbg下调(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取栓治疗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DVT的效果显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9.
周娟  徐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18-231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20例骨科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评估,制订预防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91%;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者12例,发生率为1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科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行骨折内固定术后未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2组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造影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收集观察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并与下肢深静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统计两者符合率,并统计是否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同时,对比2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相关血流显像值(POV、SFV、CFV).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彩超检查显示28 例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为93. 33% (28/30).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超声诊断完全相符者为27例,误诊1例,漏诊2例.超声诊断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符合率为90. 00% (27/30),误诊率为3. 33% (1/30),漏诊者为6. 67% (2/30).观察组血流显像值为:POV(8. 03 ± 1. 69)cm/s、SFV(5. 13 ± 1. 02)cm/s、CFV(7. 96 ± 0. 96) cm/s;对照组血流显像值为:POV(10. 38 ± 1. 44) cm/s、SFV(11. 03 ± 2. 13) cm/s、CFV(23. 17 ± 1. 69)cm/s;观察组POV、SFV、CFV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 361,p=0. 024;t=14. 528,p=0. 023;t=12. 369,p=0. 021).结论:超声检查对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高,诊断准确性高,同时可结合患者的血流显像值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该检查方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