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的机能强健,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寒的天气,否则就会使身体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肾防寒".养生强肾可从小动作做起.  相似文献   

2.
泓滢 《健康》2021,(1):48-49
万物蛰伏的冬季是养精蓄锐补益身体的最佳时期。中医学认为,立冬后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机体阳气亦渐敛藏于肾水之中。因此,“养藏”是冬天养生的重中之重。民间素有冬天进补的习俗。在众多的补益食材中,被誉为“滋补三宝”的桂圆、枸杞、大枣是最常见的,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枸杞。  相似文献   

3.
中医养生学认为,冬季是阴气极盛、万物收藏之季,生物处于冬眠阶段,以养精蓄锐,适应明春之生机,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那么,冬季究竟如何养生呢?  相似文献   

4.
冬季,中老年人多肾虚,养生原则重在补肾,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现介绍养生两法,供选用:  相似文献   

5.
冬季养生,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作用。中医养生学认为,适应四季阴阳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并总结出“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的理论。冬季是阴气极盛、万物收藏之季,生物处于冬眠阶段,以养精蓄锐,适应明春之生机。故中医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生活规律,起居有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养阴气,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现代医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天气的逐渐寒冷,冷血动物进入了冬眠期,人们的室外活动量也大大减少。但从养生的角度讲,一年四季人都应该适当运动,来提升、保护自己的身体。冬季养生,虽然不能强调大动作的运动,但是从中医角度看,人的阳气发源于肾,肾是生命活力的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肾是生命的根本。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壮,与肾的生理机能强弱有很大关系。中医有"肾藏精"的说法,就是说肾是机体精气的供给者。冬季阳气蛰伏,所以要注意补肾,以储藏营养物质,保护我们身体的健康。补肾不仅仅需要饮食举措,还应当进行全方位养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体力不支,精力衰退是“肾虚”之表现。此所谓之“肾”,并非仅指现代解剖学上的肾脏,而是指以肾为主体的,包括人的生命、生殖、水分代谢等诸多生理机能在内的一个系统。  相似文献   

8.
冬季,天寒地冻,大多数的动植物都处于冬眠状态,所以人们也应该遵循自然界“蛰伏闭藏”的规律,采取以“伏藏”为主的养生保健方法。《黄帝内经》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段论述是古人对冬季养生提出的总原则,后世医家根据此精神提出:宁静养神,避寒保暖,多食温热,适量运动,补肾敛阳,以合“伏藏”之道的养生保健方法。精神养生保健精神养生的原则: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就是要以安定清静为根本,…  相似文献   

9.
民间素有冬天进补的习俗。万物蛰伏的冬天确实是养精蓄锐补益身体的最佳时期。中医学认为,自立冬开始,天地之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机体阳气亦渐敛藏于肾水之中。“养藏”是冬天养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正饮食养生春季篇春季须养肝肾春季与五脏之中的肝相对应,故在春季养生之重点应在养肝。养肝不能一味补之,否则会有肝阳上亢之虞。中医的五行学说中认为水生木,故肾为肝之母脏,补母脏则益子脏,所以补肾则益肝,即所谓的"滋水涵木"之法。春季容易感冒,也与肾虚有关。中医学认为,人的阳气根于肾,全身的阳气都要从这里散布出来。人若在冬季没有好好收藏肾精,让它过度消耗,导致肾元亏损,而春季各个脏腑又要升发,则此时  相似文献   

11.
冬季养生九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元 《现代养生》2002,(11):21-22
祖国医学有"天人相应"的理论,冬季养生应避寒就温,敛阴护阳,以使阴阳相对平衡,养生之道当顺应自然、顺应天地、力求天人合一.祖国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夏季气候从温到热,万物自生而长,温与热、生与长都属阳;冬天气候由凉到寒,万物从收而藏,凉与寒、收与藏都属阴.因此,在冬季人们要想健康无病,就应该顺应天时--养阴,也就是养收藏之气.那么,冬季应怎样做好养生保健呢?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其生理功能主要有藏精,主水液代谢,主纳气,主骨生髓,司二便,并与人的生殖功能、骨骼生长、血液生成以及皮肤、耳窍和牙齿功能等都有密切联系。保肾护肾,保证肾健康,是防病袪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一年四季中冬季与肾关系最为密切。冬季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冬季养生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顺应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调整饮食,保证精的充养肾藏  相似文献   

13.
<正>春季是一年之始,此时万物生发,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根据“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的四季养生原则,春季应当注重肝的养护。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不仅容易导致疾病产生,也容易诱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  相似文献   

14.
《内经》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冬季是气候寒冷、万物收藏的季节,此时阴寒盛极,阳气闭藏。因此,冬季的养生活动应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注意防寒保暖,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从而与冬令收藏的气候相适应,正如《内经》强调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相似文献   

15.
赵进喜  贾冕 《家庭医学》2014,(11):14-15
提起肾虚,人们总会想到阳痿、早泄等男子性功能减退的表现。在人们的印象中,肾虚是男人的事,与女人无关。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误会。中医理论认为,肾内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为先天之本。肾虚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肾的功能减退,不仅限于男人,如果女人过度劳倦、淫欲过度或久病失养,耗伤精气,也会出现肾虚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东方 《药物与人》2009,(7):10-12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规律。夏季,天地之气使万物的生命充满了生长的动力,所以说,夏季养“长”(成长)。大家都知道,四季都可以养生,但其实质是不同的。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天养“生”不好,提供给夏天的条件差,夏“长”也会不足,夏天就容易发生寒性病变。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就是培养生命的动力和生命的热力。  相似文献   

17.
徐意 《药物与人》2004,(4):30-3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根据自然界四季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而提出的养生原则。春天是阳气升发万物萌芽的时节,人是自然之子,与春之阳气相应,机体代谢旺盛,故历代养生学家提出:“春夏养阳,有益健康”。那么,如何养阳呢?这里教给您养阳四法。  相似文献   

18.
“男怕伤肝,女怕伤肾”,这句俗语早在千年前就揭示出女性补。肾的重要性。传统医学认为,女性外在的颜色枯荣、内在的生命活力都受控于肾脏的虚实,而“肾虚”正是导致女性衰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规律。春季,天地之气使万物的生命有了生发的活力,所以说春季养“生”(生发);夏季,天地之气使万物的生命充满了生长的动力,所以说夏季养“长”(成长)。俗语说,四季都可养生,但实质是不同的。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天养“生”不好,提供给夏天的条件差,夏“长”也不足,夏天就容易发生寒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石柱国 《现代养生》2005,(12):30-31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又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段论述说明了顺从自然的重要与逆自然的危害,还总结了四时养生的总原则,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三月,人体要随着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而从精神状态以及衣食住行都要逐渐适应、调整、锻炼,从而达到平衡机体的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