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凝血系统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作为一 种生理性抗凝物质,即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始步骤的生理性抑制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文 章重点介绍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变化、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2.
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可促发、调节粥样血栓形成过程。组织因子是血栓形成的启动因子,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和细胞迁移的功能,通过凝血功能及非凝血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起作用,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组织因子途径生理性抑制剂。文章探讨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对临床治疗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组织因子和其途径抑制物在冠状动脉疾病及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因子作为外源性凝血过程的启动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冠脉)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后血管再狭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始步骤的生理性抑制物,是目前惟一能抑制组织因子活性的生理活性物质,在预防血栓形成、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及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凝血系统异常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因子作为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关键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正日益引起关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对于调节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本文就组织因子的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可能的治疗前景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正>组织因子(TF)是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凝血过程中最重要的启动因子。近年来对TF研究的深入,发现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凝血机制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和单核细胞表达TF增加引起的病理性血栓形成有关。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一新型抗凝蛋白,是目前惟一能抑制TF活性的生理性活性物质。因此TF和TFPI的研究已成为人们探讨  相似文献   

6.
组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调节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途径的主要抑制物。大量的实验证据提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一些方面具有抑制作用,包括内皮细胞的活性、巨噬细胞的功能以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本文重点阐述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降低、tPA抑制物活性增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以来,调节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段之一,tPA也被直接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PA能够促进缺血或再灌注后兴奋性毒性诱导的神经元死亡,增大梗死面积。tPA的天然抑制物神经系统丝氨酸蛋白水解酶抑制物neurosrpin却能使脑梗死体积缩小,减少神经元脱失。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无复流病理生理中起核心作用。自噬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中起"双刃剑"作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对组织因子介导的伴有炎症通路和凝血系统激活的无复流可能起到有效地预防及治疗作用。现就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心肌无复流与自噬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主要作用于依赖组织因子的外援性凝血途径,对体内的凝血系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其在冠心病方面的研究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凝血和纤溶调控因子。活化的TAFI(TAFIa)能使纤溶酶失去与纤维蛋白的作用位点而发挥纤溶抑制作用和促进血栓形成。深入研究TAFI有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降低、tPA抑制物活性增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以来,调节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段之一,tPA也被直接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PA能够促进缺血或再灌注后兴奋性毒性诱导的神经元死亡,增大梗死面积。tPA的天然抑制物神经系统丝氨酸蛋白水解酶抑制物neuroserpin却能使脑梗死体积缩小,减少神经元脱失。  相似文献   

12.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由微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通过调节组织因子依赖的外源性凝血途径来发挥抗凝作用,并与抗炎、缺血性心脏病及恶性肿瘤等密切相关.在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早期,肝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持续应激、感染和炎性刺激,组织因子过度表达,TFPI反馈性增高.在严重肝病或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时,TFPI由于大量消耗而降低.重组TFPI可预防PVT形成、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死亡率及改善炎症感染,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肝硬化及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凝血过程的启动子(组织因子)的特异性生理抑制物,属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它能够预防血栓形成、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其防治再狭窄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抑制血栓形成、血管重构、内膜增殖以及炎性反应等密切相关。本文将综述目前有关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认为组织因子 (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 PI)是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一对辅因子 ;血小板球蛋白( β TG)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标记物之一[1] 。本研究观察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患者以上指标及相互关系 ,以探讨诸指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系 1999- 10~ 2 0 0 0 - 10急诊及住院病人。选择 5 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和脑梗死组。TIA组 3 0例 ,男 16例 ,女14例 ,年龄 4 7~ 79岁 ,平均 ( 62 9± 6 3 )岁 ;脑梗死组 2 5例 ,男 …  相似文献   

15.
感染中毒症、急性肺损伤与凝血-抗凝-纤溶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染中毒症和急性肺损伤时机体强烈的炎症反应可诱导凝血-抗凝-纤溶异常。已发现抗凝蛋白活化蛋白C、抗凝血酶-Ⅲ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应用外源性抗凝物质替代治疗,可以改善有关疾病预后(活化蛋白C)或临床表现(抗凝血酶一Ⅲ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为感染中毒症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一种在生理条件下血液中天然存在的抗凝物质,通过作用于依赖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对体内凝血系统起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TFPI可对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挥作用,其中对于冠心病(coro...  相似文献   

17.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是反映纤溶系统活性的两个重要指标。近年的研究发现,t-PA及PAI-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着关系。文章综述了t-PA及PAI-1的生理生化特性,两者在纤溶系统中的作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脑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机体内的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当凝血系统被激活占优势时,则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机体内发挥重要抗凝作用的3个体系:抗凝血酶、蛋白C(P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PC和蛋白S(PS)与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活化PC抑制物(APCI)共同组成PC系统,在抗凝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广泛的多态性,最简单  相似文献   

19.
炎症介质与血栓形成和凝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显示炎症介质与血栓形成和凝血的关系密切,本文主要介绍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C系统,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和血栓形成、凝血的关系。通过炎症介质与血栓形成和凝血的关系研究对认识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疾病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感染中毒症、急性肺损伤与凝血-抗凝-纤溶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中毒症和急性肺损伤时机体强烈的炎症反应可诱导凝血-抗凝-纤溶异常.已发现抗凝蛋白活化蛋白C、抗凝血酶-Ⅲ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应用外源性抗凝物质替代治疗,可以改善有关疾病预后(活化蛋白C)或临床表现(抗凝血酶-Ⅲ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为感染中毒症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