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红  王芳 《现代护理》2002,8(7):516-517
目的:研究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梳理术后呕吐的护理经验及观察鉴别要点,方法:针对面神经减术后呕吐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心理、药物治疗。结果:50例患者中发生呕吐者40例,无1例呕吐而并发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做好术后呕吐的护理及鉴别观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愈合及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状窦后入路术式对岩骨后脑膜瘤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岩骨后脑 膜瘤患者140例,均行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手术前与手术后1年患者 生存质量情况及手术前与手术后8 d患者SAS、SDS、VAS评分。结果:手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头痛不适、肿 瘤压迫、视乳头水肿发生率相比手术前低(均P<0.05)。手术后1年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 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相比手术前高(均P<0.05)。手术后8 d患者SAS、SDS、VAS评分相比手术前低(均 P<0.05)。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术式对颅脑肿瘤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其生存质量,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评估比较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显露解剖结构的顺序和范围.方法 将尸体头颅CT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分别模拟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并测量数据.结果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的虚拟现实可视化效果良好,解剖数据测量方便快捷;膝状神经节和乳突尖部分别为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的重要术中解剖标志;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岩骨内结构的磨除骨质操作多于颞下入路,显露颈静脉球受到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颞下入路;颞下入路显露颈内动脉所受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乙状窦前入路.结论 颞下入路适合显露颈内动脉,乙状窦前入路在显露颈静脉孔区方面具有优势.虚拟现实系统在同一模型中进行不同入路模拟,有利于节约标本,进行个体化比较.  相似文献   

4.
岩骨后脑膜瘤是指基底附着于颞骨岩部后面的脑膜瘤。作从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住该类病人11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成功切除肿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梳理术后呕吐的护理经验及观察鉴别要点.方法针对面神经减压术后呕吐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心理、药物治疗.结果50例患者中发生呕吐者40例,无1例因呕吐而并发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做好术后呕吐的护理及鉴别观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愈合及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6.
许志勤 《协和医学杂志》2021,12(6):1004-1008
听神经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占桥脑小脑角肿瘤的80%~90%,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面神经保护是听神经瘤手术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保护面神经,需对患者术前面神经功能进行准确评估,熟知面神经在桥脑小脑角池和内听道内的走行方式及其变化,术中需适当磨除内听道后壁骨质,充分降低颅内压力和肿瘤内减压,遵循神经束膜下分离和双向分离原则,并尽量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而面神经监护需贯穿于整个听神经瘤的暴露和切除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量化研究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所能扩大显露中颅窝、上斜坡的范围。材料为成人颅骨标本、尸头标本、新鲜头颅标本共28例,手术显微镜下放大8~12倍观察研究。方法 经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开颅,磨除内耳孔上结节和部分岩尖。采用实体和CT测量结合的方法测量内耳孔上结节、岩尖的切除范围。记录内耳孔上结节、岩尖切除前后中颅窝、上斜坡的显露面积和三叉神经的显露范围。结果 内耳孔上结节中线-侧方、前-后方向骨性组织可以全部切除。将内听道的上壁轮廓化切除其上下径。岩尖的前-后、中线-侧方、上-下方向骨性组织均不能完全切除。中颅窝扩大显露范围为(144.6&#177;13.9)mm^2,上斜坡扩大显露(90.3&#177;16.7)mm^2。结论 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可以将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野扩大显露到中颅窝的中线都、上斜坡侧方,并可显露Meckel’s腔内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量化研究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所能扩大显露中颅窝、上斜坡的范围。材料为成人颅骨标本、尸头标本、新鲜头颅标本共28例,手术显微镜下放大8~12倍观察研究。方法经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开颅,磨除内耳孔上结节和部分岩尖。采用实体和CT测量结合的方法测量内耳孔上结节、岩尖的切除范围。记录内耳孔上结节、岩尖切除前后中颅窝、上斜坡的显露面积和三叉神经的显露范围。结果内耳孔上结节中线-侧方、前-后方向骨性组织可以全部切除。将内听道的上壁轮廓化切除其上下径。岩尖的前-后、中线-侧方、上-下方向骨性组织均不能完全切除。中颅窝扩大显露范围为(144.6±13.9)mm2,上斜坡扩大显露(90.3±16.7)mm2。结论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可以将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野扩大显露到中颅窝的中线部、上斜坡侧方,并可显露Meckel′s腔内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熟悉手术步骤,掌握常用器械及专科器械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的配合要点,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结果12例手术顺利完成,术中配合满意,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保留面神经最大,也有机会保存听力,是理想的手术方法,围术期密切的护理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锁孔乙状窦后入路(RSA)下听神经瘤(AN)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多技术联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经锁孔RSA行切除术AN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显微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镜切除术治疗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和超声骨刀技术....  相似文献   

11.
钟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832-1832,1834
目的对比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小骨窗开颅术和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永川区人民医院近年来分别应用小骨窗开颅术和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42例,分为小骨窗组和骨瓣开颅组,对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两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小骨窗组显效2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5.71%;骨瓣开颅术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61.9%;小骨窗组总有效率优于骨瓣开颅术组(P<0.05);小骨窗组的术后并发症低于骨瓣开颅术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上优于骨瓣开颅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9月至2015年1月收治确诊的1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其中93例施行小骨窗开颅术(观察组),93例施行常规骨瓣开颅术(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GO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出血量≤50 ml者、出血量>50 ml者,高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者、低GCS评分者病死率及总病死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者68例(78.16%),明显优于对照组(52例,6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1.83%)明显低于对照组(3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骨窗开颅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时与常规骨瓣开颅术相比,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脑出血(HICH)手术方式大体可分为传统开颅术和微创治疗两大类,微创手术包括小骨窗清除血肿加引流术、钻孔引流术、锥颅碎吸术等。我们的经验是传统开颅术在缓解颅内压(ICP)方面优于其他治疗方式。为探讨开颅术治疗HICH时如何能更有效地降低ICP,选择我院2002年8月2005年4月收治的187例手术患者资料分析去除骨瓣和保留骨瓣两种方式术后ICP的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小骨窗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0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24h意识状况:60例神志清楚,18例较术前好转,30例无明显改善。24内复查CT,血肿完全清除30例,75%以上有36例,50%~75%者有22例,50%以下10例,再出血10例;再次手术8例;死亡18例,死亡率达16.67%;术后2周复查CT存活90例患者血肿、脑水肿均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按ADL分级进行测评:Ⅰ级14例(12.96%);Ⅱ级20例(18.52%);Ⅲ级40例(37.04%);Ⅳ级10例(9.25%);V级6例(5.56%)。结论超早期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创伤小,清除血肿彻底,并发症和致残率低,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但不适于脑疝以及大量血肿和严重颅高压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开颅手术中使用左旋布比卡因头皮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循环指标的影响及手术相关麻醉费用情况。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神经外科需要开颅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D)组(n=30)和左旋布比卡因(L)组(n=30)。麻醉诱导插管后L组采用0.25%左旋布比卡因行患侧相关头皮神经阻滞,D组不实行神经阻滞但常规按时给予舒芬太尼和肌松药,两组手术中均采用丙泊酚持续输注维持麻醉。记录术中镇痛、镇静药用药量、循环相关指标、拔管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及手术相关麻醉费用。结果 D组与L组比较,手术期舒芬太尼用量[(1.67±0.24)、(0.20±0.11)μg/kg],丙泊酚用量[(5.27±2.15)、(3.62±1.36)mg·kg-1·h-1],拔管后VAS评分[(7.21±1.40)、(3.15±1.20)分],手术相关麻醉费用[(1 683±64)、(1 327±71)元],前者均高于后者(P均〈0.05);手术开始至苏醒拔管,D组平均动脉压、心率上升较L组明显(P均〈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头皮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复合全身麻醉能增加麻醉的可控性,术毕苏醒拔管平稳,可降低苏醒期的风险,减少住院时间和手术相关的麻醉费用,是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一种新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小骨窗经外侧裂后部入路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壳核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切口小骨窗经外侧裂后部入路清除壳核出血患者41例,采用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患者1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效果、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小骨窗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改良切口小骨窗经外侧裂后部入路清除脑内血肿方便可行,同样能够达到大骨窗手术组的效果,且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腋气囊在手外伤行锁骨下带蒂皮瓣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4例手外伤行锁骨下带蒂皮瓣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应用腋气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患侧腋部异味、瘙痒、湿疹、糜烂及肩肘关节僵硬、疼痛、肩周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腋气囊能有效降低腋窝及肩肘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节约成本,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7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GCS≤8)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术式分为常规组85例及标准组85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标准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临床病理生理参数、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标准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术中出血量、颅内压恢复平稳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标准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组(U=12.794,P=0.000),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776,P=0.509)。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外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额颞顶对冲伤7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外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额颞顶对冲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外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76例额颞对冲伤重型颅脑伤患者。结果 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37例(48.68%)、中残10例(13,16%)、重残4例(5.26%)、植物生存2例(2.63%)、死亡23例(30.26%)。结论 外伤标准大骨瓣手术是治疗广泛额颞顶脑挫裂伤颅内高压患者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