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CT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总结CT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18例患者胃淋巴瘤CT表现为弥漫性或结节状胃壁增厚,呈波浪状或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胃壁外周脂肪间隙存在,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强化均匀,其中2例出现局部坏死改变。1例出现胃窦梗阻,2例见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CT对胃淋巴瘤的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其在鉴别诊断胃淋巴瘤和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全部于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经胃镜活检或手术证实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多在胃体和胃窦部位,胃壁呈明显的不均匀增厚,厚度均超过8mm,胃壁侵犯范围均超过胃全周的60%。增强扫描,17例患者病变可见中度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周围肌肉组织相近),占77.27%;17例患者可见腹腔淋巴结肿大,占72.73%;12例患者有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占54.55%。结论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胃淋巴瘤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评估。对胃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佳妮  白人驹  赵新 《天津医药》2012,40(8):846-847,868
目的: 分析并总结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复习26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重点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增强表现、周围脂肪界面及局部淋巴结等,并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26例中,胃窦病变18例,胃体8例,胃底7例,其中9例累及两个及以上部位。13例胃壁呈节段性增厚,8例弥漫增厚,增厚范围8-40mm ;5例表现为局部肿块。21例增强扫描中17例强化不均,其中12例可见连续的黏膜线,呈现“分层”现象,5例较大病变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4例均匀强化。23例胃周淋巴结增大,其中22例累及胃周两区及以上淋巴结。21例胃浆膜面规整,仅5例浆膜面模糊并胃周脂肪密度增高。22例胃壁柔软,胃腔无确切狭窄,2例胃壁僵硬,胃潴留及胃幽门不全梗阻各1例。结论: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其中,累及多部位、弥漫性或节段性胃壁显著增厚、增强扫描黏膜线连续、多区胃周淋巴结受累、局部浆膜面规整、胃周脂肪间隙清晰、胃壁有一定扩张度和柔软度等征象出现时高度提示胃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胃淋巴瘤病理特点及多排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图像,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0~75岁,分析CT图像上病变部位、形态及强化特点。结果 11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9例为弥漫大B淋巴瘤,1例为套细胞淋巴瘤,1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CT均表现为胃壁较广泛增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无明显钙化及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黏膜破坏较轻,病变多发生于胃体、胃窦部,伴胃腔扩张4例,3例伴有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胃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全面反映胃壁受累范围及病灶与邻近组织关系、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情况,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胃镜活检和病理证实的胃恶性肿瘤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8-71岁.均做CT平扫,2例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及发病部位,13例胃腺癌中,胃底贲门癌2例,胃体癌4例,胃窦癌7例;2例胃肉瘤中胃淋巴瘤、胃平滑肌肉瘤各1例.依病变形态及CT表现胃恶性肿瘤分为肿块型、胃壁增厚型、和溃疡型.(1)肿块型:4例表现为胃腔内局部不规则充盈缺损、胃轮廓不规则变形、胃腔狭窄,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向腔外突出,增强扫描病灶有强化,为等高密度影.(2)胃壁增厚型:9例,表现为病变局部胃壁规则或小规则增厚,其内缘凹凸不平,厚度为1.0cm-4.0cm.(3)溃疡型:2例在胃壁增厚或肿块基础上出现溃疡,形成龛影内有造影剂进入,周围为增厚的胃壁或肿块.(4)周围浸润和远处转移表现:5例表现为胃周脂肪层消失,肿瘤与邻近器官分界不清,邻近器官有浸润;淋巴结转移有6例,表现为胃周、肝胃韧带及腹膜后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块影;5例有邻近脏器转移,1例为胃平滑肌肉瘤肝转移,4例为胃癌肝转移或肠系膜及大、小网膜转移.结论CT不仅能显示胃恶性肿瘤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而且能清楚显示胃周间隙以及邻近器官的改变,确定有无浸润或转移,因而对胃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958-960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手术病理确诊的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结果: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中,胃部病变4例,CT表现为胃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增强扫描可见"黏膜白线征",3例胃壁浆膜层光滑,1例侵犯浆膜层,边缘毛糙;小肠2例(其中空肠1例,回肠末端1例),结肠1例。肠道淋巴瘤以肠壁环形或不规则增厚为特征,动脉瘤样扩张常见,很少出现肠梗阻。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CT有一定的特征性,胃肠管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强化,典型表现可见黏膜白线征、动脉瘤样扩张等,对胃肠道淋巴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 16例不同类型确诊胃癌的患者 ,行 CT扫描 ,观察癌肿的 CT表现 ,有无淋巴结转移 ,癌肿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分析 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丰富胃癌的诊断方法。1 对象与方法16例患者均经钡餐透视、气钡双重照影、纤维电子胃镜确诊为胃癌。不分年龄与性别。9例溃疡型胃癌 ,4例肿块型胃癌 ,3例胃窦浸润型胃癌。术前行 CT扫描。 CT表现。溃疡型 ,见胃腔内充盈缺损及腔内龛影 ,龛影周围不规则结片状突出 ,胃壁增厚不光整 ,失去正常形态。肿块型 :见胃壁增厚 ,腔内充盈缺损 ,表面不规则 ,凹凸不平。浸润型 :胃壁不规则环状增厚、毛糙、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5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螺旋CT扫描特征,确定发病部位及周围转移情况。结果 52例胃癌患者中,胃窦癌22例,胃体癌8例,胃底贲门癌22例。主要CT征象为软组织肿块及胃壁增厚。其中累及浆膜层32例,突破浆膜层9例,向外侵犯或转移11例。分期:Ⅰ期12例,Ⅱ期16例,Ⅲ期14例,Ⅳ期1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符合率达92.3%。结论螺旋CT检查胃癌能清楚显示胃壁增厚、肿瘤大小及胃癌转移情况,为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鉴别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50例进展期胃癌和50例胃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进展期胃癌组和胃淋巴瘤组。所有患者入组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统计、比较两组动脉期与静脉期强化均值、影像学检查结果,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多层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鉴别价值。结果 进展期胃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CT强化均值高于胃淋巴瘤组(P<0.05);进展期胃癌组单部位侵犯、侵犯范围<50%、胃腔狭窄、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及黏膜破坏发生率均高于胃淋巴瘤组,多部位侵犯、侵犯范围≥50%、密度均匀及强化均匀占比低于胃淋巴瘤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及门静脉期CT强化均值鉴别诊断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AUC分别为0.615、0.662,两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12,分别高于两者单独检测。结论 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扫描结果存在差异,采用多层螺旋CT能从影像特征有效区分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曦  要文娟  王力荣  夏阳 《首都医药》2006,13(16):35-35
目的提高胃淋巴瘤的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非何杰金淋巴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10例胃淋巴瘤均为原发性。病变CT表现为胃壁弥漫增厚型5例,局限性增厚型4例,肿块型1例。4例发现累及周围脏器,并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一例仅肾门水平以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胃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但有时与胃癌鉴别困难,尚需与其他检查结合以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征,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具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的Castleman病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扫描9例均表现为单发软组织肿块,直径为4~9cm。平扫CT值为28~46HU,增强扫描早期显著均匀强化,CT值高达110~187HU,静脉期CT值为106~128HU,延迟期CT值为98~110HU。病理上包括透明血管型8例和混合型1例。3例伴有中央区分支状或点状钙化。结论局限性Castleman病多表现为孤立性软组织肿物,强化明显或中央伴有分支状钙化等特异征象,CT扫描对于该病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韦伟  卢建文  金中高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3):372-373,433
目的探讨CT对眼眶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15例中包括原发性眼眶淋巴瘤7例,继发性8例;14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病变位于肌锥内外呈弥漫生长8例,包绕眼球呈铸型改变,与周围眼外肌、眼环分界不清,但眼环完整无局限性增厚;位于眼眶内侧泪囊区3例,病变向前蔓延明显,前部皮下软组织增厚;位于肌锥外泪腺区呈结节状肿块3例,泪腺窝无明显扩大;位于结膜廷眼睑蔓延1例,眼睑增厚,密度增高。眼眶内脂肪间隙均清晰。发现颈部或咽部淋巴结肿大4例。增强后病灶呈轻、中等度均匀强化,无明显坏死囊变。结论原发性淋巴瘤与继发性淋巴瘤CT表现相仿,CT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螺旋CT检查表现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2例确诊的晚期胃癌患者行水充盈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胃壁不规则增厚,呈肿块样突向胃腔,增强动脉期肿瘤即明显非均匀强化,胃壁分层不清;门脉期肿瘤持续强化,且比动脉期强化均匀,范围广泛;邻近侵犯表现为胃周脂肪线模糊消失,远处转移为在胰腺、肝脏、腹膜后、肺及纵隔骨骼等处发现转移病灶。结论晚期胃癌实施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必要的,CT表现特征对临床合理拟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胃癌及胃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临床胃淋巴瘤及胃癌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49例进展期胃癌及49例胃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为胃癌组及胃淋巴瘤组,回顾性分析二组患者的CT资料,比较二组患者的CT表现。结果胃癌患者CT下见胃黏膜溃疡者为49例(100%),胃淋巴瘤见胃黏膜溃疡者为2例(4.08%),胃癌近胃腔表面见“白线”征者为41例(83.67%),胃淋巴瘤患者见“白线”征者为0例,胃壁侵犯范围>75%的胃癌患者0例,胃壁侵犯范围>75%的胃淋巴瘤患42例(85.71%),胃壁侵犯范围<50%的胃癌患者49例(100%),胃壁侵犯范围<50%的胃癌患者6例(12.24%);2个区或以上的胃周淋巴结肿大的胃癌患者0例,2个区或以上的胃周淋巴结肿大的胃淋巴瘤患者22例(44.90%);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胃癌患者0例,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胃淋巴瘤患者18例(36.73%);二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胃癌患者胃壁厚度为8-35mm,平均厚度为16.9mm,胃淋巴瘤患者的胃壁厚度为7-52 mm,平均厚度为18.2mm,二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与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中的胃黏膜溃疡,胃黏膜“白线”征,胃壁侵犯范围,肾门下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及2个区胃周肿大淋巴结分布有明显差异,可作为胃癌及胃淋巴瘤CT鉴别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癌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评估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术前胃镜证实力胃癌的患者进行双期动态螺旋CT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胃癌患者CT扫描显示胃壁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厚,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均匀强化,CT检出率为95.2‰,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71.43‰、64.29%、77.78%。结论:应用螺旋CT进行动态双期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曹阳 《河北医药》2011,33(8):1183-118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的22例胃癌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 22例胃癌中Borrmann 1型3例,Borrmann 2型6例,Borrmann 3型11例,Borrmann 4型2例。CT表现主要为胃壁增厚及异常强化,胃腔内肿块,溃疡及环堤,邻近器官转移,腹腔与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螺旋CT能清楚显示进展期胃癌的范围、大小、形态及有无邻近脏器及组织转移侵犯,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尤其是对浸润型胃癌的诊断较胃镜检查更有优势。胃壁增厚及异常强化,胃腔内肿块是其最主要的CT征象,逐层分析溃疡周围环堤的境界清楚与否,有利于Borrmann 2型、3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骆倩 《中国当代医药》2012,(28):111+113-111,113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54例经手术病理验证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胃癌,表现为胃壁增厚、黏膜破坏,有不规则肿块;腺癌。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4例出现局限性肠管狭窄;胃肠道外间质瘤,有17例的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相对较清,另有6例为不规则形;平滑肌瘤,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平滑肌肉瘤,为不规则形肿块;淋巴瘤,CT可见溃疡样改变,肠壁增厚,边界较清,密度较均匀;神经纤维瘤,均发生于胃部;脂肪瘤,表现为与胃壁关系密切的脂肪密度肿块。结论CT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腹腔镜下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例胃神经鞘瘤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胃体部3例,胃体近胃窦部1例,4例均表现为以腔外生长为主,其中2例位于胃的后壁向后突出,另外2例中1例突向肝胃间隙,1例突向脾胃间隙。肿瘤平扫呈软组织密度3例稍低,2例延时期强化较明显,1例密度尚均匀,门脉期轻-中度较均匀强化;另1例平扫密度不均,不均匀强化;4例均呈类圆形、类椭圆形。1例病灶较大,部分边缘欠光整;另3例边缘均较光整。结论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有其特点,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镜诊断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胃镜征象和特征等。结果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纳减、腹痛、体重减轻等,胃镜下形态表现多样,主要为溃疡型(7例,41.2%)、肿物型(3例,17.6%)、小结节型(3例,17.6%)、粗大皱襞(3例,17.6%)和潮红水肿(1例,5.9%)。结论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胃镜诊断的形态具有多样性,通过深度活检和多点取材能够提高胃镜诊断的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效果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记录患者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首次进食、腹痛腹胀缓解、住院及WBC恢复时间。结果 20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患者中,发病部位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小肠、结肠;病理类型主要以免疫表型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85.00%;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检查,CT下将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分为肠壁增厚型、动脉瘤样扩张型、息肉肿块型及肠系膜浸润型四种类型。20例患者中8例肠壁增厚型,CT下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厚度1.4~4.0cm,部分患者可见病变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CT下未见管腔狭窄,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扩张,呈"动脉瘤样"增强扫描下病灶部位肠管、肿大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息肉样肿块型3例,CT下可见息肉状软组织肿块影,形状相对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部位形态规则或多呈分叶状,增强扫描下可见病灶轻度强化;肠系膜浸润型2例,CT下可见肠系膜增厚,脂肪间隙密度增高;2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23.51±4.52)h、首次进食时间(13.27±2.31)h、腹痛腹胀缓解时间(14.69±3.21)h、住院时间(12.14±3.42)d。结论将CT用于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