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历史上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种思潮看教育,自由主义较强,保守主义较弱,要正确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度保守主义。从科学精神看医学,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呈现综合整体化趋势,应加强与其他各学科的相互联结。从人文精神看医学,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发展失衡,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医学教育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要树立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正确观念,探索实施“医学+人文”和“人文+医学”的双重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融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医学不仅仅是科学,独特之处在于其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属性.所以,医学不应该只是在生理上减轻人类之病痛,更应是一种情感与人性的表达.人文关怀对于缓解病人心理冲突、解脱身心病痛有着医药所起不到的效果.只有将深厚的人文精神融入医疗实践,才能驾驭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因为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医学要健康发展,需要以人文精神引导医学走向,以科学精神丰富医者思想.尽快修复文理发展的严重失衡及文理交融的欠缺,抑或是医学科学技术飙升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医学实践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并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求真精神、批判精神是其核心内涵。人文精神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  相似文献   

4.
医学作为知识体系.需要用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去探索其内在的规律,指导医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医学又是一项人文实践活动,需要以理性与非理性精神去关注和满足人的需要,规范医学技术的行为与方向。因此,注重理性与非理性教育结合、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对于培养理性与非理性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医生是医术和医德的统一;医学行为是医学科学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医学实践是医学科学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统一。而作为医生、医学行为、医学实践之源的医学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此现代医学模式就是一个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模式。当今的医学教育模式应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相似文献   

6.
梅志强  邓莉  曾永秋 《重庆医学》2012,41(20):2113+2118
作为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1-2]。医学教育只有与医学人文相互交融[3-4],通过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5-6],让学生的内在得到熏陶,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结合本校冯志强教授35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西方哲学和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并形成了互交理论哲学  相似文献   

7.
医学院校图书馆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健 《医学与社会》2003,16(3):15-16
1 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和内在灵魂 ,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包含了科学的理性、艺术的完美、道德的至善、思维的深邃和知识的广博 ,是一种崇高的文化精神。具体到教育层面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于通过人文素质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崇高的道德理想与高尚的审美情趣。当前 ,加强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极为重要。1 1 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医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医学是人学 ,是有关人的生命的科学 ,因而具有…  相似文献   

8.
工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目前工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呈现知识化、活动化和低效化的特征.本文认为,作为一种科学,工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这是在工科专业教学中能够培育人文精神的基础.而展示专业教师的人文精神,寻求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关注科技伦理与科学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在专业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鸣  府伟灵 《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182-182,203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类追求真善美境界的理性精神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向。本文着重论述了当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及对医学生毕业后医疗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培育医学科学人文精神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医学科学的发展只注重单纯的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忽略了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导致医学科学人文精神的失落或欠缺。分析医学高科技进步凸现出来的医学人文精神失落,并分析医学人文精神失落的表现及原因。提出了加强医学科学人文素养教育是解决医学人文精神失落问题不可忽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都是人类医学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要达到两者的融通与共建,其前提便是在对医学人文和医学科学的全面理解中塑造当代医学精神,促进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的健康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体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崔群颖 《医学教育探索》2005,4(4):219-220,232
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不是空泛和孤立的,更不是与专业课程对立。而是要与专业知识、医学科学紧密联系,两者的契合点就在于科学精神和德性精神,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方式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当前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21世纪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才培养中应注重科学文化与人文理念的交融,并就医院研究生培养工作与研究生人文精神养成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专业课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精神的主要领域,要充分发挥其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科学精神的作用,首先应树立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深入科研实践体会科学精神的社会需求;通过亲身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塑造科学精神的主动性,使科学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中.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精神与中医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追求逻辑上的自洽与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以及以此为根基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中医学及其理论中虽然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但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基础的元气阴阳五行学说,是基于感觉经验的归纳,并将其向外无限制地推类和联想而形成的一种解释系统,这种解释系统又阻碍了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通。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目标应该是现代科学化,最终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坚持实证、理性、怀疑、批判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医学科学从来就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大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然而也呼唤着更多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怀。如何把医学科学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医学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体,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助于防止医德滑坡,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同时,这是依法行医和保护医患双方权益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当前医学人文精神不足的现状和原因,强调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并且提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精神素质、强化医学社会实践等措施,重塑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当前医学教育中一项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现代医学人才必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从医学生到医生转变的实习阶段是这两种精神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阶段,这一阶段强化通识教育对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所需的伦理道德、职业习惯、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逐渐形成阶段,强化通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加强研究生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海涛  陈自强  彭霞  易华平  徐迪雄 《重庆医学》2005,34(6):819-819,821
为探讨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在总结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的融合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并就医院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几点需要处理好的问题,借此对医院学科人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医学生阶段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南京大学医学院在恢复建院之后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这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生通识教育模式、理学教育模式和与科研相结合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日益凸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