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周围神经具有的营养及趋化怀,找出周转神经断裂后自行修复的最佳间隙。选用Wistar大白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将其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并部分切除,实验侧分别留有3.5,5.0,7.0和10.0mm的间隙,用同种异体鼠的大血管分别套接有神经的两端对照组神经切断后直接吻合。8周后行各组实验侧、对照侧活体坐骨神经电生理测定,通过神经干复合动物电位峰值(NAP)、振幅积分(NAPA)评估周围神经再生情况。结  相似文献   

3.
神经修复的根本在于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成年哺乳动物的周围神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但神经损伤后能修复至正常功能却不常见。1979年,Lundborg指出神经再生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受局部和整体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一段时期,神经修复技术已转到生长椎微环境和分子变化方面来。神经细胞突起的末端膨大称为生长锥,其内含微丝,微丝含肌动蛋白,生长锥内有很高的能量代谢,借以迁移运动。现在普遍认为外周神经细胞体  相似文献   

4.
促周围神经生长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皮神经肌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丹迪Qmtata型肌电图仪对78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做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78例臂丛神经、坐骨神经不全损伤者,经1—10个疗程的治疗,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治愈率达67.9%,有效率达91%。结论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改善受损神经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或消除疼痛,提高神经肌的兴奋性,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江 《广西医学》2006,28(9):1420-1423
周围神经损伤临床常见,尽管能及时采用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损伤神经通常也不可能获得完全再生,功能难以完全恢复.基因治疗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项新技术,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损伤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有关外周神经基因治疗的报道比较少见.本文就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展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周围神经再生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硅胶管套接大鼠切断了的坐骨神经,术中一次性将GDNF、生理盐水(SAL)分别加入硅胶管中,术后4周,应用溃疡神经纤维染色法、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追踪技术观察GDNF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与SAL组相比,GDNF组溃变神经纤维面积明显减少,SAL组溃变纤维面积百分率为17.3%,GDNF组为1.9%(P<0.01);GDNFXEG组脊髓HRP标记胞体显著增加,SAL组标记胞体数的百分率为43.5%,GDNF组为68.3%(P<0.01)。结论:外源性GDNF能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国臣 《河北医学》2004,10(6):570-573
1873年Hueter最先将外膜吻合方法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以来,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就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生、理机制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CNTF在周围神经损伤及再生中的表达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后神经干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表达及分布,方法:以犬喉返神经损伤及修复再生为实验模型,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CNTFmRNA及其蛋白反应产物的灰度及面积。结果:正常神经CNTF位于神经膜细胞中,神经切断后远段神经CNTF表达迅速下降,6周后消失,随着神经的再生CNTF表达逐渐增加,表达产物分布于包绕再生轴突及髓鞘的神经膜细胞质中,CNTF蛋白还出现于再生的轴突中,神经再生完成后,表达仍明显低于正常状态,近段神经干也出现类似远段的改变。结论:再生神经CNTF的表达呈下调型并与轴突再生有关,CNTF的重分布为神经再生提供合适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0.
家兔周围神经侧侧缝合的神经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再生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左侧前肢尺神经、正中神经为实验神经,切断尺神经并切除约2cm。A组尺神经断端以远1cm处将正中神经、尺神经相邻面的神经外膜、束膜切开,相对缝合外膜、束膜;B组先同法切开两神经外膜,不再切开神经束膜,仅将相邻神经束间结缔组织导向缝合再缝合外膜;C组将尺神经远断端与正中神经相邻面行端侧外膜缝合。术后1周行形态学、电生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各检测结果均显示术后12周各组神经缝合后神经均再生,且再生质量无显差异。结论: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够再生,再生质量与神经端侧缝合相似。  相似文献   

11.
“补阳还五汤”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探索中药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切除双侧坐骨神经中段的一部分,神经断端间距6mm。用硅胶管桥接神经的两断端,术后实验组动物连续灌服“补阳还五汤”4周,对照组动物常规饲养。结果显示,术后4、16周,实验组再生神经冲动传导潜速率比对照组明显快,同期再生神经内血管面积的图像分析,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超微结构发现,实验组再生轴害内有较多的线粒体。提示“补阳还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晚期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25只,切断右侧坐骨神经,12周后予以修复,修复术后每日分别给予bFGF和生理盐水,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修复处远段神经均有不同程度再生,4周时已可见到再生轴突,且治疗组多见.计量分析治疗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值、髓鞘厚度、再生轴突直径和截面积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bFGF能促进晚期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3.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损伤,尽管显微外科技术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多数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仍是棘手的难题,常常遗留或多或少的功能障碍。神经修复后影响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错接错生问题,即神经再生趋化性未能充分发挥或者是再生趋化环境遭到了人为的机械破坏。错接后支配皮肤的神经再生至肌肉,或支配肌肉的神经再生至皮肤,都不可能恢复功能。为了深入了解神经再生趋化性,更好促进神经修复后的功能恢复,我们对神经再生趋化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①通过多通道再生室,对神经再生趋化性特点进行了研究;②通过建立脊髓背根神经节切除模型,定量研究了各种材料再生室促进神经再生趋化性的作用;③通过构建体外神经组织趋化性模型,初步研究了神经再生趋化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复方太子参颗粒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钳夹大鼠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日分别给予复方太子参颗粒和生理盐水灌胃,在术后2、4、6周进行各指标的检测。结果:实验组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学、组织形态学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太子参颗粒可以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修复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16.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局部应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CNTF)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34只大鼠分为4组,1~3组每组各10只,切除两侧坐骨神经各10mm并用硅胶管套接,左侧套管内注入CNTF50μg,右侧注入生理盐水对照。术后1、3、4个月分别进行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另4只鼠于术后3个月行HRP逆行示踪检查。结果CNTF治疗组术后1、3、4个月时的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应节段脊髓前角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神经元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CNTF可促进周围神经特别是运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  相似文献   

17.
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时有发生,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22例,为吸取教训,提高医疗质量,将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7-54发,9例发生于院内,13例发生于院外,损伤原因及受累部位见附表。2.结果误切的3例挠神经立即行神经端端缝接,随访功能完全恢复,5例林神经牵拉伤保守治疗功能逐渐恢复,3例烧神经深支牵拉伤保守治疗后2例功能恢复,l倒无明显改善,1例腕尺管神经压迫2个月行手术松解,术后感觉恢复,骨间肌功能恢复不全,2例尺神经克氏针刺伤功能恢复不全,1例正中神经缝扎2个月后行神…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行端侧吻合术时吻合口位置对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58只,随机选10只为定位组,行胫神经干功能束鉴定,分别确定运动神经纤维和混合神经集中的位置;余48只随机分为A、B组,各24只,切断腓总神经远端,并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端侧缝合。A组为实验组,吻合口位于运动神经纤维集中处;B组为对照组,吻合口位于混合神经纤维集中处。于术后1,2,3个月,A、B组每次各取8只,于吻合口近端行电生理检测,取吻合口远端0.5cm的腓总神经进行组织学及抗神经丝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光镜下可区分有髓神经纤维及无髓神经纤维团块并定位。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再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大、肌湿重和肌纤维截面积逐渐增大、腓总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和神经束截面积显著增大,抗神经丝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逐渐增强,且A组均优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行端侧吻合术时,吻合口选在运动神经束集中处时,其再生的运动神经纤维数目多,再生神经纤维束截面积大,质量高,所支配肌肉的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