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世勇  王东久  张红  周伟  郭纪生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114-114,121
目的观察预注地塞米松和麻黄碱预防芬太尼引起咳嗽的效果。方法本组160例全麻患者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Ⅰ-Ⅳ组。Ⅰ组:静注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稀释成5mL);Ⅱ组:静注麻黄碱6mg(生理盐水稀释成5mL);Ⅲ组:静注麻黄碱6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稀释成5mL);Ⅳ组:静注生理盐水5mL。四组均在5min后静注芬太尼3μg/kg(2s内注完);分别记录预注前、预注后1min、注射芬太尼后1min、2min出现的咳嗽反应和心率、血压变化。结果Ⅳ组的咳嗽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Ⅲ组(P〈0.05或P〈0.01);Ⅲ组和Ⅰ、Ⅱ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或P〈0.05);Ⅰ、Ⅳ组在T3时SBP明显降低、心率明显减慢(P〈0.01);Ⅱ、Ⅲ组在T1时,HR明显加快,SBP明显升高(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麻黄碱预注可有效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药效学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40例,其中20例有阻塞性黄疸的肝功能异常病人,AsAⅢ级,为肝功能异常组(Ⅰ组),另20例肝功能正常病人,ASAⅠ~Ⅱ级,为对照组(Ⅱ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第8~9胸椎硬膜外穿刺成功后,2min内注入0.75%RP溶液(含肾上腺素5μg/m1)2mg/kg,30min后分别静注γ-羟丁酸钠、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诱导插管并维持,并持续吸入N2O:O2(1:1)。观察硬膜外注药后30min内的感觉、运动阻滞效果;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均连续测定并记录注药前、后10、20、30、60、90、120和180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心电图(ECG);同时记录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特征相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注药后各时点SBP、DBP、MAP均下降,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Ⅱ组注药后10~90min内各时点SBP、DBP、MAP均下降,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注药120min后各时点SBP、DBP、MAP均趋向回升,Ⅱ组回升明显,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R:两组注药后均减慢,Ⅰ组或Ⅱ组分别在注药30min或90min后各时点减慢明显,与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低血压发生率较高,麻黄素用量较大,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肝功能正常和异常患者在注药后30min内,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别;肝功能异常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差,低血压发生率较高,故麻醉用药要分次、少量,并应加强对循环功能的监测及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节段硬膜外麻醉对阿托品增加心率作用的影响,方法:18例ASAI级成年女性患者分成三组,上胸组经T(2-3)脊椎间隙硬外穿刺,胸腰组经T(12)L(1)脊椎间隙穿刺,两组均置入导管4cm颈丛,臂丛阻滞麻醉为对照组,上胸组给邓1.5%利多卡因6ml~8ml,胸腰组给予12ml,麻醉后测血,心率,15分钟后测麻醉最大平面及血压,心率,静注注阿托品0.01mg/kg,连续测血压,心率。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麻黄碱预处理复合小剂量顺式阿曲库铵(Cis)预注与两者单独应用对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全麻手术成年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n=20):对照组(Ⅰ组),小剂量顺式阿曲库铵预注组(Ⅱ组),麻黄碱预处理组(Ⅲ组),麻黄碱预处理复合小剂量顺式阿曲库铵预注组(Ⅳ组)。麻醉诱导:Ⅰ组和Ⅱ组静注异丙酚1~2 mg/kg及生理盐水(2 ml),Ⅲ组和Ⅳ组静注异丙酚1~2 mg/kg及麻黄碱70μg/kg。待患者入睡校准肌松监测仪后,所有患者静注芬太尼4~5μg/kg,Ⅰ组和Ⅲ组静注生理盐水(2 ml),Ⅱ组和Ⅳ组预注顺式阿曲库铵0.005 mg/kg。3 min后,Ⅰ组和Ⅲ组静注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Ⅱ组和Ⅳ组静注顺式阿曲库铵0.145 mg/kg。当T1达最低时由同一麻醉医师行气管插管。记录起效时间(静注插管剂量Cis至T1达最大阻滞的时间)、给予插管剂量Cis前4个成串刺激比率(TOFR)比值及诱导前、插管前即刻、插管后即刻、插管后3 min、插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值。结果各组患者间给予插管剂量前TOFR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插管剂量Cis起效时间短于其它各组(P<0.05);Ⅰ组和Ⅱ组插管前MAP、HR较诱导前降低(P<0.05),Ⅲ组和Ⅳ组插管前MAP、HR较诱导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插管后即刻、插管后3 min的MAP、HR与插管前即刻相比均增加(P<0.05)。结论麻黄碱预处理复合小剂量顺式阿曲库铵预注与两者单独使用相比,可进一步缩短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及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高血压病人开胸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34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全麻组(Ⅰ组)和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Ⅱ组),术中监测血压、心率,采静脉血测量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浓度。结果 两组的平均动脉血压均下降,Ⅱ组下降幅度较Ⅰ组大;Ⅰ组心率显著增加(P〈0.05),Ⅱ组无太大波动。Ⅰ组病人血糖和皮质醇均明显升高(P〈0.05),Ⅱ组病人无过大波动;两组病人的胰岛素浓度在手术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结论 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高血压患者开胸手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全麻药物用量少,应激反应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盐酸左旋布比卡因(Levobupivacaine hydrochloride)和盐酸利多卡因(Lidocainehydrochloride)作为高位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手术对血压(B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方法随机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乳腺癌患者117例分为盐酸左旋布比卡因组57例,盐酸利多卡因组60例。2组麻醉前用药和麻醉操作相同,均硬膜外腔注入相应药物,分别于硬膜外麻醉注药前,注药后20 min、45 min记录BP、HR及SpO2各参数值。结果盐酸利多卡因组患者硬膜外注药后20 min和45 min时BP、SpO2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HR增快,与硬膜外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盐酸左旋布比卡因组患者硬膜外注药前后HR、BP及SpO2无明显变化。结论低浓度盐酸左旋布比卡因血浆游离浓度低,用于乳腺手术高位硬膜外阻滞,具有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心脏毒性小,维持时间长和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等优点,是较为可取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管内复合麻醉时硬膜外注入液体对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60例ASAⅠ-Ⅱ级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选用椎管内复合麻醉,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及不注液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待腰麻30min后硬膜外注入上述各液10ml,观察硬膜外注液对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结果硬膜外注液后A、B组30min内麻醉阻滞平面较前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及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麻30min后硬膜外注液可引起麻醉阻滞平面上升,并进一步推断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引起麻醉阻滞平面上升的机制是由于局麻药与硬膜外压力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80例择期行胆系手术的病人,在硬膜外阻滞平稳后给予吸氧、静注哌替啶氟哌利多合剂及阿托品,观察不同时相下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均较平稳。提示硬膜外阻滞下吸氧、静注哌氟合剂及阿托品能有效地预防胆系手术中的胆心反射。 1.资料和方法 择期胆系手术病人(ASA Ⅰ~Ⅱ级)80例,男19例,女6例,年龄25~26岁。均用连续性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给予苯巴比妥或安定肌注。从T_(9-10)椎间隙穿刺至硬膜外腔,向头端置管3cm。首次给1.5%~2%利多卡因,后给0.5%~0.75%布比卡因,阻滞平面达T_(3-4)~T_(11-12)。常规予以吸纯氧,平稳后静注哌替啶与氟哌利多合剂1/4~1/2量,手术进腹前静注阿托品0.3~0.5mg。应用全自动监护仪连续监测阻滞后及手术牵拉胆囊操作中两个时相下MAP及HR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局麻药试验量加入肾上腺素对误入血管的预测作用。方法择期手术患者63例,ASAI或Ⅱ级,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23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2例,Ⅱ组11例。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40例,随机均分为Ⅲ、Ⅳ两组,每组20例。Ⅰ、Ⅲ组注入含1:40万U肾上腺素的1.5%利多卡因4ml,Ⅱ、Ⅳ组注入1.5%利多步因4ml。记录注药前(T0)、注药后60s内HR最快时(T1)的SBP、DBP、HR及头昏、心悸等情况,计算Ⅰ组T1时SBP、DBP及HR变化95%可信区间。结果与T0时比较,Ⅰ组T1时SBP、DB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1);与Ⅱ、Ⅲ、Ⅳ组比较,T1时Ⅰ组SBP、DB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1)。Ⅰ组患者头昏、心悸10例,Ⅱ、Ⅲ、Ⅳ组0例。Ⅰ组T1时SBP、DBP及HR变化95%可信区间分别为27.4~44.3mmHg、11.1~24.5mmHg及31.3~57.7次/min。结论 1:40万U肾上腺素加入局麻药中用于硬膜外麻醉试验量,通过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及时准确地发现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从而有效避免局麻药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75岁及以上ASAⅡ~Ⅲ级,择期行单侧下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记录脊麻或硬膜外给药前、给药后15min和术毕时的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感觉阻滞平面和改良Bromage运动分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液体输入量、出现止血带疼痛的人数,需要给予麻黄碱或阿托品的病例数。结果2组患者感觉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个时间点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给予麻黄碱和阿托品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输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出现止血带疼痛的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实施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患者止血带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和阿托品用作老年人麻醉前经静脉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择期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盐酸戊乙奎醚组)和Ⅱ组(阿托品组),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经静脉滴注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和阿托品0.01mg/kg,观察注药后5、15、30、60分钟和120分钟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口干程度。结果Ⅰ组病人心率血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Ⅱ组注药15分钟后心率与基础值比较明显增快(P<0.05);收缩压略有增高,但仅持续至用药后60分钟。Ⅱ组注药后30分钟口干VAS评分与基础值比较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均可根据其药理特性和老年人合并疾病不同,选择性用作老年人麻醉前用药,无孰优孰劣之别。  相似文献   

12.
胆囊切除术中阿托品、麻黄碱对胆心反射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下静脉注射 (静注 )小剂量阿托品和麻黄碱对胆囊切除术胆心反射的预防效果。方法 :40例ASAⅠ~Ⅱ级胆囊切除术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为对照组 ,术中不再应用阿托品和麻黄碱 ;Ⅱ组为观察组 ,手术进腹前 5min静注阿托品 0 .2 5mg加麻黄碱 15mg ,观察两组麻醉前、后、静脉注药后 2min及牵拉胆囊时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牵拉胆囊时血压、心率较稳定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P <0 .0 1)。结论 :小剂量阿托品、麻黄碱联合使用可有效地防治手术中的胆心反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俯卧位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PCNL)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最小,又能满足手术镇痛的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最适浓度。方法 择期行Ⅰ期PCNL患者66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22例。T11-12行硬膜外穿刺后,患者取手术俯卧位,硬膜外腔分别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连续硬膜外麻醉,Ⅰ组为0.375%,Ⅱ组为0.5%,Ⅲ组为0.75%。观察痛觉阻滞起效时间、痛觉阻滞平面上界、给药后1h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手术冲洗液量和输液量、麻醉质量和不良反应、以及硬膜外罗哌卡因用量。结果:3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5.0±3.1)min、(14.2±2.5)min、(13.8±2.3)min。Ⅰ、Ⅱ和Ⅲ组首次罗哌卡因用量分别为(20±4)mg、(26±6)mg、(36±8)mg(P<0.01)。三组的痛觉阻滞平面上界、手术冲洗液量、输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Ⅰ组比较,Ⅱ、Ⅲ组硬膜外给药后20-40min的SI、CO、CI、MBP、ACI值降低,SVRI升高(P<0.05)。Ⅱ、Ⅲ组硬膜外给药后30-40min的CO、MBP、ACI与硬膜外给药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均可安全用于PCNL手术患者,但以0.375%罗哌卡因组局麻药用量最少,对血液动力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4种方法对妇科手术硬膜外阻滞后低血压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阻滞下行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mL/kg,补充禁食丢失量。然后均于麻醉前20min内各输入液体量10mL/kg扩容,A组为乳酸林格氏液,B、C、D3组为琥珀酰明胶,且C组于硬膜外腔注入诱导剂量后静注麻黄碱5mg,D组静注麻黄碱3~5mg和阿托品0.1~0.2mg,对比观察4组麻醉期间血压、心率的变化,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及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的情况。结果:C、D组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较小,血流动力学较A、B组稳定(P〈0.05),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小于A、B组;D组无一例出现低血压,B组血压下降程度及低血压发生率虽小于A组,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4组麻黄碱和阿托品的总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琥珀酰明胶预扩容联合小剂量麻黄碱或小剂量麻黄碱和阿托品静注能有效预防妇科手术硬膜外阻滞后的低血压,尤以琥珀酰明胶预扩容联合小剂量麻黄碱和阿托品静注效果佳。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剂量及途径应用长托宁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及途径应用长托宁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16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根据麻醉前用药均分为8组:Ⅰ组肌注长托宁0.5mg;Ⅱ组肌注长托宁1.0mg;Ⅲ组肌注阿托品0.5mg;Ⅳ组肌注东莨菪碱0.3mg;Ⅴ组静注长托宁1.0mg;Ⅵ组静注阿托品0.5mg;Ⅶ组静注东莨菪碱0.3mg;Ⅷ组静注生理盐水1.0ml。观察用药前、后30分钟心率、血压、口干、术中从气道吸引出分泌物、以及药物副作用等情况。结果Ⅰ~Ⅳ各组药物肌注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Ⅲ组肌注阿托品后心率稍有升高(P<0.05)。Ⅵ、Ⅶ组静注阿托品、东莨菪碱后心率、血压升高(P<0.01),但Ⅴ组静注长托宁后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Ⅰ~Ⅶ各组药物肌注或静注后口干明显,与Ⅷ组相比,P<0.01。Ⅰ、Ⅲ、Ⅳ、Ⅵ、Ⅶ组术中、术毕拔管时从口腔、气管内吸引出分泌物量与Ⅷ组相比,P<0.05;而Ⅱ、Ⅴ组与Ⅷ组相比,P<0.01。未发现有关长托宁的药物副作用。结论临床剂量长托宁(1.0mg疗效更佳)具有明显抑制气道腺体分泌作用,且对心率无影响,应用范围广,毒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复合托烷司琼对中耳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中耳手术患者8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患者随机分为4组,诱导前10min分别静注生理盐水10mL(Ⅰ组)、托烷司琼2mg(Ⅱ组)、盐酸戊乙奎醚1mg(Ⅲ组)、托烷司琼2mg加盐酸戊乙奎醚1mg(Ⅳ组)。记录术前、诱导后、术毕心率、血压的变化;术毕口干程度;术后24h PONV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及补救措施。结果各组诱导后MAP均明显降低(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术毕MAP均明显增高(P〈0.05)。Ⅰ组和Ⅱ组诱导后和术毕HR明显增加(P〈0.05),Ⅲ组和Ⅳ组HR变化不明显(P〉0.05)。Ⅲ组和Ⅳ组明显口干,气道分泌物明显少于Ⅰ组和Ⅱ组(P〈0.05)。Ⅳ组术后PONV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术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复合托烷司琼可以稳定术中血液动力学,减少气道分泌物,明显降低中耳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剖宫产术麻醉前给予咪达唑仑对母体和胎儿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72例择期剖宫产术产妇随机分成4组,Ⅰ,Ⅱ,Ⅲ组麻醉前30 min分别肌肉注射咪达唑仑0.05,0.06,0.07mg/kg,Ⅳ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1.5ml,同时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mg/kg.于注药前和注药后30min进行焦虑视觉类比试验(AVAT)、状态焦虑问卷(SAI)测试及Ramsay镇静水平评估.连续监测产妇的MAP,RR,HR,SpO2及胎心率,记录注药前、注药后15 min和30 min测定值.行胎心率Kreb's评分.胎儿娩出时行脐动脉血气分析、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 注药后30 min时,Ⅰ~Ⅲ组AVAT分别下降36.4%、43.2%和43.1%,SAI分别下降20.9%、24.8%和26.9%,均获得RamsayⅡ~Ⅳ级镇静水平.Ⅰ~Ⅳ组咪达唑仑和阿托品注药后15 min HR稍下降(P>0.05),30 min时明显升高(P<0.05~0.01).Ⅰ~Ⅳ组咪达唑仑注药前后SpO2和RR均无明显变化(P>0.05).除咪达唑仑注药后30min时Ⅲ组的MAP比注药前降低9.1%(P<0.05)外,其余各组和各观测阶段MAP均无明显变化(P>0.05).Ⅰ~Ⅲ组注药后30 min时Kreb's评分有所下降(P<0.05~0.01),但5 min的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剖宫产手术前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对产妇有良好的镇静和抗焦虑作用,对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头高位对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行下腹部以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4组:Ⅰ组麻醉时手术床置水平位;Ⅱ~Ⅳ组麻醉时手术床置头高25°;4组注药后分别于0、2.5、5、7.5 min转为水平仰卧位.每组药量均为0.75%罗哌卡因原液3 mL,注药速度1 mL/5 s.观察腰麻注药后麻醉起效时间以及0、2.5、5、7.5、10、12.5、15、20、25、30 min的痛觉减退平面(镇痛平面)和麻醉阻滞平面(痛觉消失平面)、镇痛向头延伸时间和向尾延伸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Browage评分、腰麻后镇痛总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合度(SpO2)等指标以及腰麻后出现的副反应.结果 各组SBP、DBP、MAP、HR、RR、SpO2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起效时间、镇痛向尾延伸时间、镇痛总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相似.镇痛向头延伸时间Ⅲ、Ⅳ组>Ⅱ组>Ⅰ组(P<0.05).痛觉减退平面:Ⅳ组与Ⅱ、Ⅲ组相似,但较Ⅰ组高,且于注药后7.5 min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阻滞平面:各组间7.5 min后有差异,20 min时最明显,Ⅳ组较Ⅰ、Ⅱ组分别高2.6和1.2个节段而与Ⅲ组几乎相等.在Ⅳ组中,注药后2.5 min开始出现阻滞平面不对称,直至麻醉阻滞平面固定,左右两侧始终相差两个节段.结论 0.75%罗派卡因溶液在体温下属相对轻比重溶液,注药时取头高位,可使麻醉平面升高,头高位时间5 min已经足够.  相似文献   

19.
高龙  王秀岩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186-3188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在冠心痛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中的应用,比较其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50例,男女不限,年龄45岁~74岁,ASAⅡ级~Ⅲ级,均合并不同程度冠心病。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复合全麻组(CGEA组,n=25例)与单纯全麻组(GA组,n=25例)。CGEA组入室行T_8~T_9硬膜外穿刺,注1.3%利多卡因3 ml~5 ml,平面稳定后同GA组分别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胺麻醉诱导,术中CGEA组除间断硬外推注1.3%利多卡因外,两组均采用紧闭式吸入异氟醚、持续输注丙泊酚、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胺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术中血压、心率、心电图等变化及麻醉用药、苏醒状况。结果:在气管插管至拔管全过程CGEA组MAP较平稳、HR变化不大。术中及术后部分患者ST-T有所改善,心律失常与术前无明显变化;GA组插管至拔管全过程MAP升高、HR增快,术中术后ST-T改变及心律失常明显高于术前;CGEA组术中全麻药用量低于GA组,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CGEA组也明显低于GA组。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对冠心病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腹手术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26例上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加硬膜外阻滞组(Ⅰ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Ⅱ组),每组13例.两组患者常规连续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者麻醉用药情况和术毕清醒时间,观察患者术后有无躁动.结果:两组患者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血压、心率比麻醉前均下降.Ⅰ组8例仅间断吸入七氟烷,5例未吸入麻醉气体;Ⅱ组手术过程中均吸入七氟烷.Ⅱ组与Ⅰ组比较,全麻用药剂量多,术后苏醒时间长(P<0.05).Ⅱ组有5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烦躁,经静注喷他佐辛30mg后缓解.结论:上腹部手术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不仅麻醉平稳,吸入及静脉麻醉药剂量减少,清醒快且舒适,术中循环稳定,还可以做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减少术后疼痛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还可降低患者经济费用,适合经济较落后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