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栓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卒中与高剂量同样有效,而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预防非心栓性缺血性卒中一样有效,但其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噻氯匹定预防卒中的效果比阿司匹林好,但伴有较严重的脑出血并发症,其预防卒中的作用并不优于阿司匹林,与后者联用预防复发性卒中并不比其单用更有效。阿司匹林与缓释双嘧达莫联用比单用阿司匹林有效,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几率仅与小剂量阿司匹林相当。  相似文献   

2.
医药短讯     
据健康报讯:阿司匹林的发明者德国拜耳公司,日前在中国推出小剂量阿司匹林。据了解,每天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是欧美国家中老年人预防心肌梗死及中风的常用措施,这一新品在中国的上市大大方便了消费者。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阿司匹林应用日益增多,但不良反应也日渐受重视,尤其是消化道反应。现收集我院2002年6月~2007年8月门诊及住院病人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导致上消化道出血22例,进行临床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用2种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探讨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何种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效果最佳。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分为大剂量阿司匹林组和小剂量阿司匹林组(每组各65例患者),分别为其应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的浓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大剂量阿司匹林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C反应蛋白浓度(10.9±4.2mg)明显低于小剂量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12.8±4.4mg),其治疗的总有效率(84.9%)明显高于小剂量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63.1%),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9.2%)稍高于小剂量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7.8%)。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应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后其 C 反应蛋白的浓度可明显增高,其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可明显降低,其临床疗效较优,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伟平  张洋 《海南医学》2003,14(10):75-75
阿司匹林(ASA)用于冠心病的Ⅱ级防治及脑血栓形成的防治在临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阿司匹林常用剂量(160~325mg~(d-1))的不良反应国内临床已有报道,但对于目前国内广为使用的小剂量阿司匹林(25~100mg~(d-1))是否亦具有不良反应,未见临床报道。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收集了我院病人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不良反应者10人,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是一种居家常备的退热镇痛药物。近10年来,专家们发现,它还有许多与老年病有密切关系的新作用。1.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经常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片对心肌梗塞和脑血栓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据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组与不服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相比,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可降低50%以上。2.防治老年性中风和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和老年性中风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其知觉度每年可恢复17%~20%,且不易复发。3.增强机体免疫力:科学家指出,阿司匹林能促进免疫分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临床实践证明,阿…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抗氧化新药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目属医学和药学交叉研究领域,主要内容涉及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药理学作用机制。阿司匹林是临床应用近百年的一个药物,具有良好的对抗炎症、疼痛和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在临床使用相当普遍。传统的观点认为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分泌和环氧化酶活性来发挥作用的,但这有一个前题,即阿司匹林剂量必须达到中~大剂量时才会发挥上述药理作用。但临床在使用中,大剂量阿司匹林时会出现胃肠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与分析艾普拉唑在预防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胃粘膜损伤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84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四组患者均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片、观察组加用艾普拉唑、对照Ⅰ组加用抑酸剂(雷尼替丁)、对照Ⅱ组加用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且对上述四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下粘膜损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生活质量加以观察与数据的评价、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粘膜损伤程度、单核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也相应下降且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其他组别,P<0.05。结论:艾普拉唑能有效预防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抗血小板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病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抗血小板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初级和次级预防作用。阿司匹林不推荐作为普及性初级预防用药,但对年龄在50岁以上,且潜伏有一种冠状动脉病诱发因子(如嗜烟、糖尿病、高血压等),阿司匹林可为初级预防用药,但发生出血性中风的危险也加大。阿司匹林更宜作为患有冠脉动脉病(包括隐匿型)、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有心肌梗塞史、缺血性中风或短暂脑缺血发作史者的次级预防用药。Abciximab等糖蛋白Ⅱb/Ⅲa受体  相似文献   

10.
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大量临床证据支持阿司匹林对于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均有效,但是,临床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325m1)的患者人仍会发生血栓事件(2年大约为8%~18%),于是“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并给临床医生使用阿司匹林带来困惑或质疑。因此,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按推荐剂量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时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现象。阿司匹林治疗失败和其他任何一种药物失败是一样的包括他汀类药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安全性。方法查阅近3年来的有关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综述。结果我们研究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并不安全;参蛭心脑通胶囊可取代小剂量阿司匹林安全有效地进行冠心病、脑梗死的1级预防和2级预防。结论中药可替代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2.
党红波  钱钧  毛建华 《医学综述》2008,14(14):2188-2191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将在未来成为世界第1位死亡原因,愈来愈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在一、二级预防缺血性心血管病中采用小剂量(75~150mg/d)阿司匹林,急性抗血栓治疗中采用负荷剂量(150~300mg/d)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75mg/d),安全有效。本文就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项目属医学和药学交叉研究领域,主要内容涉及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药理学作用机制。阿司匹林是临床应用近百年的一个药物,具有良好的对抗炎症、疼痛和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在临床使用相当普遍。传统的观点认为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分泌和环氧化酶活性来发挥作用的,但这有一个前题,即阿司匹林剂量必须达到中~大剂量时才会发挥上述药理作用。但临床在使用中,大剂量阿司匹林时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和溃疡、出血等副作用。故近年来临床普遍使用小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75mg/d)与阿司匹林(100mg/d)对降低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等危险性的相对疗效和相对安全性。方法:计划入选120例病人,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一临床组各入选60例,在随机化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组(60例)口服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阿司匹林组(60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随访3-6个月,研究终点为致命或非致命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其他血管性死亡。统计两组治疗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总结两药物的副作用。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治疗组51例中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2%;对照组48例中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氯吡格雷为7.84%,而阿司匹林为16.67.%。结论:长期应朋氯吡格雷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且氯吡格雷的总体安全性至少等同于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对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患者为研究资料,按患者的不同年龄段将其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n=121)和成年组(年龄65岁,n=123),对两组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有效性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37%,成年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2%(P0.05);经治疗后,老年组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为11.57%,成年组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为12.19%(P0.05)。结论老年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成年患者,易出现局部出血、上腹部疼痛、血尿等症状。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用药方式和用药剂量进行控制,降低用药风险,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国际快讯     
阿司匹林治疗利大于弊 《肿瘤学年鉴》8月发表一项报告,持续5年预防性阿司匹林治疗具有良好的获益风险比。Jack Cuzick分析了4个不同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接受多个剂量方案的预防作用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结果推测,阿司匹林预防癌症作用始于治疗后3年,并持续至停药后5年。  相似文献   

17.
韩月仙 《大家健康》2016,(2):147-148
目的:对不同剂量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的评价。方法:选择9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各46例,小剂量组采用小剂量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治疗,中剂量组采用中等剂量泼尼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十二周后关节功能评分、VAS 评分、红细胞沉降率、晨僵时间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剂量组发生不良反应11例,中剂量组发生不良反应2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小剂量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好,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尤其是能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谢丹 《当代医学》2014,(15):68-68
目的:探讨临床对冠心病患者行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100 mg阿司匹林治疗,对观察组患者采用75 mg阿司匹林治疗,并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T、APTT、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2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平均药品费用为(2520±420)元/人,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药品费用为(2807±642)元/人,2组经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效果低于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效果,且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经济性优于大剂量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8例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做研究,随机分2组/24例,对照组:小剂量阿司匹林,观察组:大剂量阿司匹林。相比2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值、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之后,C反应蛋白浓度得到良好调节,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为(11.20±3.77)分,不良反应情况相对较差,需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观察组总体相比对照组优势大(P0.05)。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非常显著,但需加强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孕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是目前国内外专家广泛推荐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预防方法。尽管该方法在PE预防中已有较多报道,但是阿司匹林标准化预防PE的治疗方案仍未在国内的临床指南中达成共识。这是由于在现有研究中,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初始时间和筛查方法不同,尚未对阿司匹林用药方案形成统一结论。本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总结现有指南推荐意见,对阿司匹林在预防PE时的剂量、具体用药时机、起止时间等焦点问题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综合目前阿司匹林预防PE的研究结果及临床实践,我们建议:PE风险筛查应在妊娠11~13+6周时进行;PE高风险孕妇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150 mg/d,最低有效推荐剂量为100 mg/d;PE高风险孕妇于妊娠16周前开始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妊娠36周为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停药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