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细胞肝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nm23-H1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爱志  窦科峰  李开宗  付由池 《医学争鸣》2000,21(11):1336-1337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中与肿瘤转移相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uc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nm23-H1表达上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45例肝癌石蜡标本切片的VEGF,nm23-H1的表达,进而探讨了VEGF的表达与nm23-H1之间的关系。结果 VEGF及nm23-H1与肝癌的转移均显相关,而二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VEGF  相似文献   

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c-erbB-2蛋白和HSV-1、HSV-2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癌组织中c-erbB-2阳性34例(65.4%);HSV-1阳性38例(73.1%);HSV-2阳性15例(28.8%)。癌旁组织32例,阳性分别为3例(9.4%);12例(37.5%);2例(6.3%)。乳腺癌中c-erbB-2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乳腺癌及癌旁的HSV-1阳性率明  相似文献   

3.
nm23-H1和P53表达与乳腺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nm23-H1、P^53蛋白在乳腺肿瘤中表达与浸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81例乳腺肿瘤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良性肿瘤两各基因产物nm23-H1、P^53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1%,乳腺癌则分别为52.9%和55.7%。在70例乳腺癌中,nm23-H1低表达、P^53过表达与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53过表达与nm23-H1低表达呈负相关。结论:nm23-H1与P^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中nm23—H1,p53,PCNA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李启明 《九江医学》1996,11(3):133-136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大肠中nm23-H1、p53、PCNA以及IV型胶原的表达情况,以研究大肠癌中nm23-H1、p53、PCNA的表达及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大肠癌中nm23-H1、p53、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71.6%、52.7%、81.1%。nm23-H1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IV型胶原表达不同的肠癌中nm23-H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53、PCNA过表  相似文献   

5.
人乳腺良恶性肿瘤nm23-H1蛋白表达及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m23-H1蛋白与乳腺上皮性肿瘤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1例乳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的39例乳腺癌,nm23-H1生表达率为33.3%(13/39),无淋巴结转移的31例乳腺癌阳性率为77.4%(24/31),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良性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阳民生率为100%(11/11)〉乳腺癌阳性率为  相似文献   

6.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nm23-H1在滋养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孕早期绒毛、20例葡萄、10例侵蚀性葡萄胎及8例绒毛膜癌组织EGFR及nm23-H1的蛋白表达量,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p53蛋白、nm23H1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癌胚抗原(CEA)的表达与肿瘤局部复发的关系。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p53、nm23H1、EGFR、CEA在20例大肠癌原发及局部复发灶中的表达。结果:复发后p53阳性率显著增高,p53、EGFR及CEA的表达程度均显著增加,nm23H1阳性率及表达程度呈下降趋势。肿瘤复发后组织分化程度呈下降趋势。结论:复发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可能恶化,p53、nm23H1、EGFR及CEA在局部复发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nm23-H1和CD44V6在肺鳞癌组织中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96例肺鳞癌组织进行nm23-H1和CD44V6检测并对其中66位患者进行了5年随访。结果 96例肺鳞癌的nm23-H1、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9%和42.7%。nm23-H1蛋白表达同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其预后佳。CD44V6表达与肺鳞癌大小、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相关,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nm23-H1与muc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检测nm 23 H1 与m uc1 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nm 23 H1 与m uc1 在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中表达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定量 R T P C R 与图像扫描定量分析技术检测22 例家族性乳腺癌及60 例散发性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中nm 23 H1 与 m uc1 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在22 例有家族史的原发灶中, nm 23 H1 基因在10 例无转移的标本中检出率为8/10,12 例转移淋巴结中检出率4/12,癌旁组织中检出率为14/22;60 例散发性乳腺癌中,nm 23 H1 基因在40 例无转移的原发灶中检出率为 34/40,20 例转移淋巴结中检出率为7/20,癌旁组织中检出率为39/60;无转移的原发灶与转移灶中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1);②nm 23 H1 基因在乳腺癌原发灶呈高表达,在转移灶中呈低表达,表达量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别( P< 0.001);nm 23 H1 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乳癌的分级、病理类型、家族史无关;③ m uc1 在22 例有家族史的无转移原发灶中检出率为2/10,转移淋巴结中检出率为10/12,癌旁组织中检出率为 15/22;60 例散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44v6、nm23-H1基因蛋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v6,nm23-H1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CD44v6阳性检出率为69.6%(32/46),其中淋巴结受累乳腺癌阳性率为72%(18/25),无淋巴结转移组检出率为66.7%(14/21),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淋巴结受累乳腺癌的CD44v6强阳性表达检出率为64%(16/25),明显高于淋巴结未受累乳腺癌的强阳性表达检出率33.3%(7/21)(P<0.05);nm21-H1阳性表达率为71.7%(33/46),其中淋巴结受累乳腺癌和未受累乳腺癌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20/25)、61.9%(13/21),前者略高于后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D44v6、nm23-H1异常表达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学改变,CD44v6强表达可能对判断乳腺癌转移风险有一定指导意义,nm23-H1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法对65例浸润性导管癌术后根治标本,进行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测定。结果:65例乳腺癌的 MVD为(47.6±22.4)个,VEGF总阳性率为 80.00%;VEGF、MVD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 88.89%(32/36),MVD(56.6±20.5),均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VEGF的阳性率 68.96%(20/29),MVD(31.3±18.9).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和 MVD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8.213,P<0.05)。结论: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表达的增高及 MVD的增加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53和nm23-H1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3例乳腺癌标本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作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原发病灶组和淋巴结转移病灶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6^(21/33)和69.7%(23/33),nm23-H1蛋白更丧失率分别为60.6%(20/33)和75.8%(25/33)。33例乳腺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同时出现P^53蛋白阳  相似文献   

13.
用免疫组化ABC法,对87例原发性乳腺癌的手术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组织进行nm23-H1蛋白表达测定。分析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等指标的关系。结果:乳腺癌原发灶中nm23-H1表达阳性率为51.72%,区域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26%,无淋巴结转移阳性率86.49%,差异非常显著(P〈0.001),同时,随着乳腺癌核分裂的增多及病理学分级的增高nm23-H1表达率下降或负相关趋势nm2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p53蛋白、nm23-H1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癌胚抗原(CEA)的表达与肿瘤局部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食管鳞癌发生过程中nm23—H1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化LSAB技术对63例食管鳞癌及癌旁粘膜进行nm23-H1蛋白表达检测。结果:阳性表达产物主要位于细胞浆:随着癌旁粘膜病变程度的加重,nm23-H1表达呈下降趋势,且轻度病变与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食管鳞癌分化越差,nm23-H1表达越低;非转移组nm23-H1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转移组。提示:nm23-H1在人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nm23-H1基因在人乳腺癌和良性乳腺疾患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乳腺组织标本共76例,HE染色对病变进行病理诊断,以鼠抗人nm23-H1单克隆抗体IgG2a、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m23-H1基因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产物。 结果 ①nm23-H1表达产物位于胞浆;②nm23-H1表达频率在良性乳腺疾患中明显高于乳腺癌中;③nm23-H1的表达与乳癌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在黄曲霉毒素B1(AFB1)低含量区以HBV为主要危险因素的HCCp53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它与HBV及其它因素的关系,作者筛检了成都地区32例原发性肝癌(HCC),分别应用PCR-RFLPSouthern吸印杂交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32例HCC及27份癌旁肝组织中p53基因突变、HBVDNA整合及HBsAg表达。结果:所有HCC病例均感染过HBV,肝癌细胞中HBVDNA整合率71.9%,癌旁组织均有肝硬化或/和慢活肝病变,且HBsAg表达率96.3%。32例HCC中检出8例P53蛋白阳性(25%),这种改变与HBVDNA整合及HBsAg表达无明显关系,而与HCC发生年龄有关;32例HCC组织中有2例p53基因第249号编码子突变(6.25%),明显低于AFB1高含量区HCC,而与台湾、日本等AFB1低含量区报道一致,提示:成都地区HCC与HBV感染确有密切关系;p53改变在HCC发生上有一定作用,但是多数HCC并无p53基因突变又提示HCC发生尚涉及其它复杂机制;HBV在HCCp53基因改变中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IGF—Ⅱ在肝硬变和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LCD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GF-Ⅱ在肝硬变及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不典型增生肝细胞(LCD)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7例肝硬变,29例HCC癌旁组织及21例HCC进行实验研究。结果:LCD在肝硬变及癌旁肝组织的发生率分别为56.1%(32/57例)及65.5%(19/29例)。IGF-Ⅱ在57例肝硬变组织、29例癌旁肝组织及21例H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1.9%(41/57例  相似文献   

19.
狭缝印迹杂交分析癌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人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癌转移抑制基因在人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狭缝印迹杂交技术检测了不同部位、不同性质人肺组织中的nm23-H1和nm23-H2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发现,nm23-H1和nm23-H2ADLDR MrnaGE DP ,FTJB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94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受体(EGFR)和C-erbB-2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EGFR和C-erbB-2在正常胃粘膜中均无表达,而在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4%,和46.8%,癌旁组织及新生血管中EGFR有阳性表达,C-erbB-2表达只限于癌灶,癌旁组织均为阴性;(2)EGFR和C-erbB-2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无关,而与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