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讨论下呼吸道大肠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集呼吸内科住院病人痰标本,用着血平板和伊红美兰平板进行培养,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测试和ESBLs的检测。结果 培养出大肠杆菌26株,其中产ESBLs1株。药敏结果显示;对丁胺卡那敏感率达73%,对三代头孢的敏感率较低。而对氧哌嗪青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高龄,有严重基础病和体内留置管是引起下呼吸道大肠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吸入上呼吸道的菌丛,吸入被病原菌污染的雾化液体及细菌的血行播散,是造成感染的传播途径。而应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最易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180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出细菌118种,革兰阴性菌1497株(83.12%),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14株(22.98%),大肠埃希氏菌329株(18.2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4株(6.89)、铜绿假单胞菌88株(4.89%)、阴沟肠杆菌63株(3.5%)、解鸟氨酸克雷伯菌52株(2.89%);革兰阳性球菌246株(13.66%),肺炎链球菌55(3.05%),金黄色葡萄球菌43(2.39%)。药敏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一代头孢、二代头孢耐药性较强,达95%以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孢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较高,达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87.5%,其次是红霉素82.5%,肺炎链球菌对复方新诺明、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性在90%以上。结论本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应结合药敏结果为临床抗生素的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病原体检测,探讨ALRI的临床特点、病原体分布与患儿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457例ALRI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在1457例标本中,检出细菌阳性率19.0%,病毒阳性率17.6%,肺炎支原体病原阳性率14.6%。各年龄组细菌及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儿童ALRI以革兰阴性菌及RSV感染为主,年龄越小发病率及混合感染率越高;大于3岁的儿童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4.
吴小玲  齐爱华 《九江医学》1995,10(3):144-146
本文报告4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用国产尘螨变在应原作点刺试验,结果阳性率达68.3%,提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可能与尘螨相关,资料还提示:6个月内婴儿对尘螨反应水平不高,随着年龄增长,其反应水平也渐增高,本试验方法简单、反应迅速、特异性高、重复性好、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舒琦  白俊华 《重庆医学》1999,28(1):39-41
近年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菌株正在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病带来困扰。本文通过838株痰菌的种类及其药敏试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呼吸内科1992年~1998年5月期间疾培养阳性的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381例、痰菌838株.其中COPD290例、肺炎54例、肺结核12例、气胸7例、支气管扩张9例、肺癌9例。2.培养方法及药敏试验标准:采用经口痰培养方法,取痰前,先用生理盐水100ml漱口,再用双氧水20ml漱口,最后用生理盐水100ml漱口,弃第一口痰,…  相似文献   

6.
赵凤清  曹学 《中外医疗》2012,31(19):13-14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培养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选药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1年6月住院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63例,对其痰液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63例标本痰液培养阳性46例,阳性率73.02%。检出菌种11种,革兰阴性菌(G-菌)6种,革兰阳性菌(G.菌)5种。阳性标本共分离出细菌53株,其中G-菌37株,占69.8l%,G+菌16株,占30.19%。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率较高,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中度敏感,对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革兰阳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万古霉素、阿奇霉素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亚胺培南、利福平中度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耐药。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培养病原菌种类多,耐药菌株多,临床用药限制多,应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为主,痰培养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乐舒痰对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祛痰效果以及量化咳嗽、峰流值(PEF)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将106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并设计了量化咳嗽和PEF等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患儿的综合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但乐舒痰组患儿的咳嗽、肺部干性罗音及PEF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还显示,量化咳嗽和PEF能更早地反映上述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①乐舒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祛痰剂;②量化咳嗽和PEF是开展祛痰药物对小儿祛痰作用研究的两个客观而实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王雷 《实用全科医学》2007,5(7):609-610
目的评估氨溴特罗口服液在临床上用于改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咳嗽、咳痰、喘息、气促、紫绀、肺部哮鸣音、肺部湿啰音等临床表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6例3个月~8岁患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氨溴特罗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疗效。结果2组在咳嗽、咳痰、喘息、肺部哮鸣音、肺部湿啰音等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氨溴特罗口服液在临床上用于改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呼吸道症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老年进程的逐步加快 ,老年性疾病的患病率日渐增多。在诸多老年性疾病中 ,长期困扰并造成老年人主要死因之一的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首次调查在急慢性呼吸道感染人群中中老年人所处的位置及感染情况。具体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 :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1 2月来我院门诊及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2 5 1例 ,其中 <5 0岁组 85人占 2 9 0 8%(男∶女 =1 30∶1 ) ;5 0~ 65岁组 93例 ,占 37 0 5 %(男∶女 =2 48∶1 ) ;>65岁组73人占 33 86%(男∶女 =3 0 5∶1 )。留其下呼吸道的晨痰 ,置于消毒盒中…  相似文献   

11.
秦大勇  王志新 《现代医学》2012,40(2):145-148
目的:评估男性发热性尿路感染(FUTI)患者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和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患者临床表现及尿细菌涂片检查确诊的大肠杆菌感染的FUTI患者123例,采集患者清洁中段尿或经膀胱穿刺获取尿液标本,进行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观察大肠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反应,并评估与大肠杆菌耐药性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34%的大肠杆菌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且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尤其是对阿莫西林(P<0.001)和复方新诺明(P<0.001)。大肠杆菌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与年龄、既往尿路感染史、尿道异常、既往使用抗生素(特别是氟喹诺酮类)、卫生保健相关的尿路感染(HA-UTI)等因素有关,其中HA-UTI(OR 4.34,95%CI 1.62~12.13,P<0.001)、既往尿路感染史(OR 6.27,95%CI 2.71~15.32,P<0.001)、既往使用氟喹诺酮史(OR 14.37,95%CI 2.14~73.26,P<0.001)是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FUTI患者的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对其他抗生素也存在较高的耐药性,尤其是对阿莫西林和复方新诺明;HA-UTI、既往尿路感染史和既往使用氟喹诺酮类是男性FUTI患者大肠杆菌耐药的高危因素,因此,应避免在男性FUTI患者中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泌尿系感染。  相似文献   

12.
张安兵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2):1482-1484
目的 分析喹诺酮耐药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48例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临床现状,以喹诺酮敏感大肠埃希菌为对照菌株,对喹诺酮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8株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中检出喹诺酮耐药菌203株,占58.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尿路引流和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喹诺酮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尿道感染大肠埃希菌中喹诺酮耐药株的检出率高、耐药性强,其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喹诺酮耐药菌株感染具有多个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有助于预防耐药菌株感染的扩散.  相似文献   

13.
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下呼吸道感染者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普通痰细菌培养法及药敏法测定细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性.结果:细菌阳性分离率26.5%;革兰阴性(G-)杆菌占首位(72.5%),其中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肠杆菌为优势菌;革兰阳性(G+)球菌占第2位(22.9%),其中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优势菌.大部分G-杆菌对亚胺培南、氟喹诺酮类、头孢霉素三代及丁胺卡那霉素有较好的敏感性;G+球菌对头孢霉素二代、头孢霉素三代、万古霉素及亚胺培南较敏感.结论:长春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细菌以G-杆菌占首位.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他啶及头孢哌酮在G-杆菌中抗菌活性最强.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对G+球菌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天津市10所医院呼吸科2000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大肠埃希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对68例大肠埃希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细菌培养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科大肠埃希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中主要为有基础病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其次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医院感染.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及使用呼吸机治疗的病人易患大肠埃希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为咳嗽62例(91.2%)、咯痰58例(85.3%)、发热45例(66.2%),胸部X线异常47例(69.1%)表现为多见于下叶的肺斑片、片絮状阴影或肺纹理粗乱.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氨卞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达79.3%、72.7%、68.0%、58.8%、56.5%;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有很好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达98.0%.结论:大肠埃希菌致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主要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测结果.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为治疗大肠埃希菌下呼吸道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亳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病原体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该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诊治的2 84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外周血标本进行腺病毒、流感病毒A、流感病毒B、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检测,了解患儿病原体的分布情况.结果 2 846例患儿病原体检测阳性1 161例(40.8%),其中检出率最高的前3位病原体分别是肺炎支原体[470例(16.5%)]、流感病毒A[252例(8.9%)]及呼吸道合胞病毒[117例(4.1%)],并有79例混合感染(2.8%).随年龄增加病原体检出率呈下降趋势(x2=20.724,P=0.000 1).婴幼儿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11.2%),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15.2%~25.4%).冬季病原体感染检出率最高(57.7%),夏季最低(22.5%).结论 亳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流行病学分布随年龄、季节而不同,婴幼儿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段,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A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亳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秋冬季高发应注意加强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6.
徐羽中  李孜  何臣  向开富 《海南医学》2013,24(18):2690-2692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oScaWalkway40SI及纸片扩散法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分析细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我院下呼吸道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为89.2%和42.6%,2011年为84.6%和46.2%,这两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s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对亚胺培南、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发生率这两年无明显变化,及时监测ESBLs菌的发生率及其耐药趋势,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住院儿童中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点,为本地区儿童ALRT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4年3月诊断为ALRTI的住院患儿鼻咽抽吸物(NPA)标本603份,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 (IFVB)、副流感病1-4(PIV1-4)、人偏肺病毒(hMPV)、肠道病毒(EV)、冠状病毒HKU1(HCoV-HKU1)、冠状病毒NL63(HCoV-NL63)、腺病毒(ADV)及人博卡病毒(HBoV),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3份标本中有527份检出病毒,总检出率87.4%,RSV检出率居首位为42.6%,其次HRV为25.4%、HBoV为17.7%、PIV3为15.4%, ADV为14.76%。病毒总检出率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阳性检出率在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6个月至1岁以内年龄段检出率最高。病毒总检出率季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冬季检出率最高。结论:病毒病原在长沙地区儿童ALRTI中占重要地位,其中RSV、HRV、HBoV、PIV3、ADV是常见病毒病原,易感人群以低年龄段儿童为主,冬春季为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18.
小儿巨细胞病毒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及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泽玉 《海南医学》2006,17(2):37-39
目的探讨小儿巨细胞病毒(CMV)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LRI)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经ELISA法检测诊断为小儿CMV相关性LRI患儿的临床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儿中,小于1岁34例(占89.5%),母乳喂养 混合喂养29例(占763%),临床以咳嗽、喘息、发热、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肺部体征及X线改变明显,外周血象WBC升高22例(占57.9%),分类多正常,Hb下降12例(占31.6%),合并其他感染13例(占34.2%),肺外脏器受损21例(占55.3%),入院前均未明确病原;经更昔洛韦(GCV)治疗,痊愈30例(78.9%),好转6例,死亡2例(5.3%).结论小儿CMV相关性LRI多发生在以母乳或混合喂养的婴儿,其临床症状、体征、X线及外周血象缺乏特异性,常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和肺外脏器受损,易误诊误治;更昔洛韦治疗安全、有效,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19.
舒静  陈宇宁  刘小花  姜源  邓剑 《广东医学》2016,(20):3033-3036
目的 了解泸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流行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2 861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9种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分别为: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QF-R)、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AV)、乙型流感病毒(IBV)、副流感病毒1~3型(PIVs).根据不同年龄、季节和性别的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以及合并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 861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总阳性例数为1 697例,阳性率为59.31%,其中MP阳性率最高为46.56%,其次依次为IBV(28.98%)、LP(10.98%)、PIVs(7.48%).两种及两种以上非典型病原体混合感染率为31.28%,占总感染例数的52.74%,其中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率为28.70%;3种及以上病原体混感染率为2.59%.1岁以下、1~3岁、4~6岁、7~9岁、10 ~ 14岁各年龄组总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8.01%、78.10%、92.78%、86.84%、83.78%,在各年龄组中病原体感染总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季病原体检出率最高为72.55%,其次依次为春(61.93%)、秋(55.03%)、冬(53.06%),各季节病原体总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泸州地区急性呼吸道疾病患儿与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主要以MP、IBV、LP、PIVs以及两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为主.各年龄组检出阳性率存在差异,以4~6岁感染率为最高,且春夏季更易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特点和临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2084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MP,分析MP感染率与性别、年龄、季节、部位及与喘息性疾病的关系.结果 208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阳性患儿433例(20.8%),其中男性222例(19.8%),女性211例(21.9%),男性与女性MP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MP发病率分别为:小于3岁组106例(15.0%),3~5岁组163例(25.2%),5~14岁组164例(22.5%),三组之间M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MP感染率分别为:1~3月:18.0%,4-6月:25.1%,7~9月:17.7%,10~12月:20.5%,不同季节之间MP感染率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12.5,P<0.05).上、下呼吸道感染组M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下呼吸道感染者中喘息组MP感染率(26.9%)高于非喘息组(20.2%)(P<0.05).结论 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MP感染与性别和感染部位无关,与年龄和季节有关,大于3岁患儿是易感人群.MP感染可能与喘息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infection in children with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RI) in Guangzhou. Methods MP was detected using an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method in 2084 children with ARI. The relations between MP infection rate and the gender, age, season, site of infection and wheezing diseas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433 children (20.8%) were positive for MP, including 222 boys (19.8%) and 211 girls (21.9%)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fection rate between the genders (P>0.05). In 0-to 3-year-old group, 106 children were positive for MP (15.0%), while in 3-to 5-year-old group and 5-to 14-year-old group, 163 (25.2%) and 164 (22.5%) were positive, respectively, show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fection rate between the 3 groups (P<0.05). The MP infection rate was 18.0% in January to March, 25.1% in April to June, 17.7% in July to September, and 20.5% in October to December,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iods (P<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infection rate between children with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I) and those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LRI) (P>0.05). Among the children with LRI, those having wheezing disease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MP positivity rate than those without wheezing. Conclusion MP is a common causative agent for ARI in children. MP infection is not related to gender and infection site, but to age and season. Children over 3 years old are vulnerable to MP infection. MP infection can be associated with wheezing in L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