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东县伤寒流行病学调查江苏省如东县卫生防疫站226400徐春泉,陈志鳌,夏建华我县属沿海地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为探讨我县伤寒流行因素,掌握其流行规律,有效地落实防治措施,现将1956~1993年伤寒疫情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如下。一、流行概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喀什地区伤寒疫情的流行原因和特征,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喀什地区2005—2010年伤寒疫情进行分析,描述伤寒6年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5—2010年喀什地区共通过网络直报报告伤寒病例3 267例,年平均发病率约为14.33/10万。存在明显的季节集中趋势,发病高峰为8—10月份,其他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发病例。6年期间伤寒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较高发病率上波动。伤寒病例监测阳性率为14.47%,重点人群和外环境监测阳性率极低;菌株分型以伤寒为主。结论饮用不安全饮水是发生伤寒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卫生条件差,不良的生活习惯,人群免疫力低,传染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隔离治疗,日常接触传播等是该区伤寒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1资料与方法 1.1人口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公安分局人口统计资料. 1.2调查方法 1995-2004年本区发生的全部伤寒病例,由市级以上医院确诊,按照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格对每位患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通州市2000~2004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建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4):527-528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在我市一直居肠道传染病第3位。为了解通州市近年来伤寒疫情分布情况,探讨流行特点,研究分布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对通州市2000~2004年伤寒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我县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强流行病学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以及特异性防治手段,乙肝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更好地掌握乙肝的流行规律,为今后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现对2005—2011年如东县乙肝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亚华 《职业与健康》2014,(20):2983-2985
目的探讨伤寒副伤寒流行因素及流行规律。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伤寒副伤寒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主,占69.03%;十总镇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为8.5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51.61%和10.32%;流行因素配对调查显示,发病与生食海产品水虾有关(P〈0.01)。结论该区应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治疗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1950—1995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1950~1995年共发生伤寒117295例,死亡2174人,年平均发病率为332/10万。1952年及1961年为流行高峰年,发病率各为1079/10万和1510/10万;6~9月发病最多;70年代后发病两个波峰特征已不复存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高发区。10~39岁发病占7160%,各年龄组发病专率有显著性差异;发病男与女之比为139∶1;发病以农民为主占4822%,次为工人及学生,各占1572%和1486%。传播方式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占6452%,食物型占1935%,水型占1613%;爆发流行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1830%;临床症状呈现明显轻症化趋向。伤寒沙门氏菌已成为现今流行的单一菌型;大多数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及四环素出现耐药性;vi噬菌体分型D2占3490%,而近年M1型有增加之势。并分析了引起伤寒流行的主要因素,对伤寒防制策略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州市属苏北沿海地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上升幅度较大,为探讨伤寒流行因素,掌握流行规律,有效地落实防治措施,现将通州市1954~1997年伤寒疫情与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疫情资料为通州市1954~1997年伤寒疫情年报资料。2.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我国伤寒/副伤寒的高发人群和热点区域,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下载2004-2020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0年全国共报告伤寒病例202 991例,男女性别比为1.18∶1,发病人群以20~59岁中青年为主(53.60%)。伤寒发病率由2004年的2.54/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38/10万;2011年起,伤寒<3岁年龄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为1.13/10万~2.78/10万。<3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发病占比逐年升高,分别由2004年的3.48%和6.46%上升至2020年的15.59%和19.34%。伤寒热点区域持续存在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并逐步扩大至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和福建省。2004-2020年共报告副伤寒病例86 226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发病人群以20~59岁中青年为主(59.80%)。副伤寒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12/10万。2007年起,副伤寒<3岁年龄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为0.57/10万~1.19/10万。<3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发病占比逐年升高,分别由2004年的1.48%和4.52%上升至2020年的30.92%和22.28%。副伤寒热点区域由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向东扩散至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结论 我国伤寒/副伤寒持续呈低流行水平,近年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并向东部地区扩散,西南地区是防控的重点;<3岁婴幼儿和≥60岁老年人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艾敏  王树坤 《中国公共卫生》2019,380(2):250-256
伤寒与副伤寒继续成为全球性主要发病与死亡原因之一,是发展中国家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流行趋势、疾病型、病原型、危险因素的阶段性与区域性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地方病区显著特点是发病率高、防控效果局限、水源性与食源性和密切接触传播病例均多;发达国家等低发病率区域旅游相关病例构成比较大,可持续减少发病也有困难。本文检索分析1950 — 2015年全球主要伤寒与副伤寒文献,认识伤寒与副伤寒流行与发病、疾病型与病原型、卫生设施与危险因素的变化特征、趋势与规律,依据风险度评价决定因素与相关指标提出差异化防控策略,为进行疫情数据化预警、确定疫情变化时空节点和可持续控制与消除伤寒与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2 0 0 3年伤寒流行规律 ,以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全县 2 0 0 3年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个案调查表 ,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 0 0 3年全县共发生伤寒 10 2例 ,死亡 0例 ,年发病率为 8.6 5 /10万 ,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以夏秋季节多发 ) ,年龄主要集中在 10~ 4 5岁 ,占 92 .16 %。结论 苍山县 2 0 0 3年伤寒发病率高、夏秋季节多发等特点 ,须于夏秋季节前做好伤寒的各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慈溪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及其流行特征,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将2004-2005年慈溪市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特征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资料来源于慈溪市2004-2005年疫情报告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慈溪市公安局。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2结果2.1发病强度2004-2005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880例,2004年发病率48.64/10万,2005年发病率68.54/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8.75/10万。2.2流行特征2.2.1季节分布:全年均有发病,以春季发病为主,主要集中在4、5、6、7月发病,构成比分别为14.79%、18.35%、19.36%、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04-2011年河南省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监测数据,描述2004-2011年河南省伤寒的流行特征,通过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1年河南省共报告伤寒病例1 163例,发病率为0.154/10万;2004-2010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2011年呈上升趋势(Z=-15.221 7,P〈0.01)。伤寒发病率的时间高峰在8月份(Z=6.125 9,P〈0.01)。省辖市之间伤寒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996 9,P〈0.01),较高的地区在三门峡、平顶山、信阳和焦作。男性发病682例,女性481例,男性发病率(0.176/10万)高于女性(0.131/10万)(χ2=25.213 7,P〈0.0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中。结论应加强伤寒的疫情监测,关注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和高发人群,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导出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相关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和趋势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2—2021年四川省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3 288例,死亡2例,发病率为0.40/10万,总病死率为0.061%,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174.98,P<0.001)。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每年5—10月;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较多,占病例总数的22.35%,0-岁组发病率最高,为3.27/10万;职业分布中农民占病例总数的46.75%,其次是儿童(24.45%)和学生(11.59%);地区发病水平差异明显,发病率居前3的依次是凉山州,攀枝花和成都,凉山州的高发病率是四川省伤寒副伤寒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结论 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整体处于低发病率水平,以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宜宾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45例,其中筠连县发病166例,占67.75%;年平均发病率为1.24/10万,各年发病率在0.55/10万~2.41/10万之间,全年均可发病,性别没有明显差别;40岁以下年龄,占发病总数的84.90%;职业以学生、农民、干部职员、家务及待业人员、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71.84%。结论宜宾市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病主要集中在筠连县,职业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发病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4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为61.56/10万,优势病原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2.1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69.47/10万和53.16/10万;以民工、农民、学生、工人和家务待业发病为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推进,是预防和控制甲型副伤寒流行和暴发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在我市位居肠道传染病的第3位。为了探讨流行特点,研究分布规律,制订防疫措施。现将伤寒的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流行特点 1.1 流行强度2000年全市共发生伤寒病人67例,发病率为5.76/10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87%,病例呈高度散发,无死亡,无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江华瑶族自治县1990~2002年伤寒流行情况,伤寒(含副伤寒)是江华县发病较多的肠道传染病,疫情波动较大,13年共报告病例1091例,年平均发病率19.41/10万,发病率在9.60/10万~34.37/10万,仍为地方局限性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大连市传染病呼吸道流行趋势,为制定防制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大连市呼吸道传染病疫情资料。结果 2004—2010年大连市共报告呼吸道传染病44 618例,年均发病率为107.09/10万,2004—2010年发病率(1/10万)分别为76.67、92.17、106.10、145.63、126.73、88.59、113.72(P0.01)。报告发病数较多的是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97.47%。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城区为138.48/10万,农村为89.62/10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为135.70/10万,女性为78.58/10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人群主要为学生,占总发病数的35.19%。4—6月发病较为集中,占发病总数的40.95%。结论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及猩红热是呼吸道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重点,学生、幼托儿童是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