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3.0T MRI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4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形态、强化方式及时间-强度曲线(TIC)等MR影像特征. 结果 94例乳腺癌包括11例导管原位癌、5例浸润性导管癌Ⅰ级、44例浸润性导管癌Ⅱ级、20例浸润性导管癌Ⅲ级及14例其他病理类型.导管原位癌全部为均匀强化,72.73%(8/11)病灶形态为沿导管、小叶分布的多发结节状、片状;浸润性导管癌Ⅰ级病灶TIC 80.00%(4/5)为速升缓降型,60.00%(3/5)为分叶状,60.00%(3/5)均匀强化;72.73%(32/44)浸润性导管癌Ⅱ级病灶表现为分叶状及分叶状带毛刺,63.64%(28/44)为均匀强化,TIC 59.09%(26/44)为速升缓降型、22.73%(10/44)为速升平台型;90.00%(18/20)浸润性导管癌Ⅲ级病灶表现为分叶状和不规则形,80.00%(16/20)为均匀强化和边缘强化为主, TIC 50.00%(10/20)为速升缓降型、40.00%(8/20)为速升平台、速升缓降混合型. 结论 乳腺癌的MRI表现复杂多样,但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增强MRI特征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指标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增强MRI特征。患者年龄25.0~71.0岁,平均为(50.9±10.6)岁。24例为浸润性导管癌(72.7%),9例为非浸润性导管癌(27.3%)。11例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所有标本均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抑癌基因、CD34的表达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每例患者的MRI形态学表现、信号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对资料行Fisher检验。结果 18例肿块长径≥2.0cm,15例〈2.0cm。MRI表现分为两种类型:结节型26例;囊状型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4例为Ⅰ型单相型,24例为Ⅱ型平台型,5例为Ⅲ型流出型。统计结果显示,将MRI上病灶长径分为≥2.0cm及〈2.0cm两组,病灶长径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p53具有相关性,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也与p53具有相关性(P值均〈0.01);将MRI曲线分为平台型及其他型,将MRI所见淋巴结分为长径≥1.0cm及〈1.0cm两组,MRI曲线类型与MRI所见淋巴结大小具有相关性(P〈0.01);乳腺癌病理类型与CD34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的早期动态增强MRI特征与其免疫组织化学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新疆维汉两民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征象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术前MRI检查及术后病理的91例维汉两民族乳腺癌,观察乳腺MRI肿块影像学特征,对两民族不同差异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汉族与维吾尔族不同Her2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在乳腺MRI表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维汉两民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征象与Her2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MRI对乳腺癌术前评估的价值:与X线摄影、超声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RI对乳腺癌术前评估的价值,并与X线摄影、超声比较. 方法 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术前均接受乳腺动态增强MRI、X线摄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病理类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8例,导管内癌伴局灶浸润3例,导管内癌2例,黏液腺癌合并广泛高级别导管内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其中病理报告局部多灶5例,导管内播散10例.将三种影像学方法 对乳腺癌的检出、病变大小及范围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MRI、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4.29%和82.86%.MRI对乳腺癌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和超声(P<0.05).MRI、X线和超声检查对病灶大小评价与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0.87、0.70,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MRI、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对局部多灶及导管内播散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100%、80.00%、88.57%;66.67%、95.00%、82.86%;33.33%、95.00%、68.57%;其中MRI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摄影(P=0.042)和超声检查(P=0.000). 结论 MRI在乳腺癌术前检出、病变大小及范围评估方面优于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癌磁共振成像(MRI)形态学特征与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96例经手术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乳腺MRI图像与术后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化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MRI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Magnetom Avanto1.5T磁共振扫描仪;专用双穴乳腺表面线圈.于动态增强早期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肿瘤形状(分叶形、类圆形、不规则形)、大小(≤2 cm、>2~5 cm、>5 cm)、数目(单发、多发)、边缘(光滑、不规则、毛刺)及信号强度.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多呈分叶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规则或可见毛刺征,两者在形状及边缘特征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髓样癌多呈类圆形,边缘光滑.浸润性小叶癌多为多灶性,浸润性导管癌和髓样癌多为单发.乳腺癌的大小在各病理类型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90,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的MRI形态学特征与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乳腺癌MRI形态学特征预测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化程度尚有一定难度,但某些病理类型的乳腺癌MRI形态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特殊类型乳腺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特殊类型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几种特殊类型乳腺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肿瘤内部的血流图以及超声弹性图像表现.结果 黏液癌、炎性乳腺癌、1例哺乳期乳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乳腺小管癌及2例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弹性图评分为4~5分,仅1例浸润性小叶癌弹性图评分为1分,1例哺乳期乳腺癌弹性图评分为3分.本组各病灶的血流图表现呈多样化,乳腺派杰病腺体内未见明显病灶.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对炎性乳腺癌、哺乳期乳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小叶癌及乳腺小管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乳腺派杰病的早期确诊多依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模态MR成像技术在不同病理分型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选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82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入院后均行多模态MR成像技术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82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63例(76.83%),浸润性小叶癌9例(10.98%),导管内癌10例(12.20%);DCE-MRI指标显示,导管内癌分型的强化率、信号增强率均高于其他两种分型,峰值时间下降明显(P<0.05).结论:多模态MR成像技术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检查中,通过形态学可对不同病理分型的癌组织类别进行鉴别及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明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乳腺X线摄影(MG)、MRI及病理联合诊断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方法 收集600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包括Luminal A型147例,Luminal B型277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65例及三阴型111例;比较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MG、MRI及病理特征,行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不同分子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病理模型(模型1)、MG+病理模型(模型2)、MRI+病理模型(模型3)及MG+MRI+病理模型(模型4),评估其诊断价值,并以SHAP分析评估最佳诊断模型中各参数的贡献价值。结果 组织学低分级浸润性导管癌、无腋窝淋巴结转移、MG假阴性、无恶性钙化及“流入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为Luminal A型乳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腋窝淋巴结转移、恶性钙化及毛刺征为Luminal B型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组织学高分级浸润性导管癌、恶性钙化、毛刺征、非肿块样强化(NME)及较高表观弥散系数为HER-2过表达型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组织学高分级浸润性导管癌、无恶性钙化及无毛刺征为三阴型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对不同组织类型乳腺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间我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予以予以MR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进行诊断,并和病理结果对比,同时对比观察治疗前后MR动态增强参数变化(早期强化率、峰值强化率及达峰时间)。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73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44例,黏液腺癌12例,浸润性筛状癌7例,髓样癌4例,乳头状癌6例;经MR动态增强扫描确诊浸润性导管癌45例,黏液腺癌13例,浸润性筛状癌7例,髓样癌3例,乳头状癌5例。经Kappa一致性检测,MR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强(Kappa=0.812,P0.01)。治疗后,不同组织分型乳腺癌早期强化率、峰值强化率均显著较治疗前降低,且达峰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组内统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动态增强可对不同组织类型乳腺癌进行鉴别诊断,且和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强,同时MR动态增强还可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MRI诊断情况。方法:取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2月诊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45例,本组全部患者经过MRI诊断,观察本组患者早期增强病灶形态、病灶信号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情况。结果:本组全部患者通过MRI诊断,在外上象限容易发生,主要是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病变形态不规则,乳腺癌诊断率为10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率为91.11%。。结论:MRI应用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通过MRI影像学表现来诊断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与常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比较,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是否能进一步提高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 24例良性乳腺病变(22例女性)和31例恶性乳腺病变(27例女性)均进行DCE-MRI和IVIM检查。在常规DCE-MRI中计算初始强化率(IER)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在IVIM中计算组织弥散系数(D)。结果恶性病变IER的平均值均高于良性病变(P<0.001),但D平均值均低于良性病变(P<0.001)。恶性病变中Ⅲ型TIC更为常见而Ⅰ型TIC更为少见。在鉴别诊断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D的曲线下面积(AUC)(0.98)、敏感性(93.55%)、特异性(100.00%)和诊断准确率(96.36%)最高。D和TIC联合使用的AUC高达0.99。结论在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IVIM较常规DCE-MRI更具优势。而IVIM和DCE-MRI结合使用将进一步提高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的MRI动态增强表现,以期提高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分析病灶的形态特征、动态增强特征,以及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表达。结果 30例患者共53个病灶,其中乳腺纤维腺瘤病灶38个,乳腺癌病灶15个。乳腺纤维腺瘤边界大多较清晰光整,且增强后强化均匀或不强化,TIC表达主要为I型,占78.95%。乳腺癌的形态多表现为不规则或毛刺状,强化不均匀,TIC以Ⅲ型为主,占60.00%。二者在Ⅱ型TIC上有交叉。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能更好地鉴别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I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s,TIC)的临床意义.方法 析53例乳腺磁共振扫描患者的MRI表现.MR扫描机为Signa Excite HD 3.0 T超高场装置.扫描序列包括轴面T1WI,轴面和矢状面反转恢复脂肪抑制(STIR)T2WI...  相似文献   

14.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乳腺癌血流并探讨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0例乳腺癌血流信号(0-Ⅲ级)并与免疫纽织化学技术检测的乳腺癌VEGF表达相比较。结果50例乳腺癌中,VEGF阳性表达者34例(68%)。42例Ⅱ-Ⅲ级血流组中VEGF阳性33例,阳性率为78.6%;8例0-Ⅰ级血流组中VEGF阳性1例,阳性率为12.5%。乳腺癌Ⅱ~Ⅲ级血流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乳腺癌0-Ⅰ级血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乳腺癌中彩色血流分级随着VEGF表达水平的增强而明显增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乳腺癌血流结合VEGF表达可反映乳腺癌的血管生成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女性乳腺疾病患者62例,所有病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并选取1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均行MRI常规成像及DCE-MRI。观察分析病变在MRI动态增强后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测量并计算早期强化率(EER),最大线性斜率(Slope)及最大线性斜率比值(SlopeR)等动态增强定量参数。结果1.动态增强后,TIC类型中,Ⅰ型和Ⅳ型曲线多见于乳腺良性病变,Ⅲ型曲线多见于乳腺恶性病变,Ⅱ型曲线良恶性病变均可见。若以Ⅱ型和Ⅲ型曲线作为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其准确性77.0%,敏感性90.9%,特异性71.2%。2.采用ROC曲线确定EER、Slope及 SlopeR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EER阈值为83.35%,其诊断准确性为77.0%,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71.2%;Slope阈值为1.39%/s,其诊断准确性为67.6%,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3.8%;SlopeR阈值为12.14,其诊断准确性为77.0%,敏感性为36.4%,特异性为94.2%。结论1.DCE-MRI后乳腺病变的TIC类型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DCE-MRI定量参数EER、Slope、SlopeR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Slope的敏感性最高,SlopeR的特异性最高,EER的敏感性较高,稍低于Slope。3.对DCE-MRI进行量化分析,可提高MRI对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方法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自2002年3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FVPTC患者30例,分析其超声表现,观察并记录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声晕、纵横比、内部回声、微小钙化及颈部淋巴结受累情况,同时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0例FVPTC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1)Ⅰ型6例(20%,6/30),具备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呈极低回声,可见微小钙化;(2)Ⅱ型14例(47%,14/30),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成角或分叶,境界较清晰,内部呈等回声或低回声,较少见微小钙化;(3)Ⅲ型10例(33%,10/30),声像图表现形似腺瘤,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光整,内部呈均匀中等回声。30例FVPTC患者的镜下结构特征也可相应分为3类:(1)Ⅰ型6例,病灶无明显包膜,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2)Ⅱ型14例,病灶有包膜,形态不规则,病灶对包膜侵犯明显,局部突破包膜,周边可见卫星病灶;(3)Ⅲ型10例,病灶有较为完整的包膜,形态规则,病灶对包膜无明显侵犯或累及程度和范围很小。包膜内型(Ⅱ、Ⅲ型)和非包膜内型(Ⅰ型)FVPTC患者形态、边界、有无声晕、纵横比、内部回声、有无微小钙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均<0.05);而包膜内型和非包膜内型FVPTC患者有无淋巴结累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 FVPTC的超声表现兼具滤泡性肿瘤和普通乳头状甲状腺癌的特点,其超声表现与不同的病理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动态增强(DCE)MRI的各项参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早期增强率(EER)、最大线性斜率(slope)、最大强化率(Slmax)、达峰时间(Tpeak)、MIP图血管计数(NTV)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对52例确定一周内手术治疗的乳腺疾病患者行术前DCE-MRI扫描,记录上述参数。对切除病变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观察边缘MVD(mMVD)、中心MVD(cMVD)和VEGF的表达。将DCE-MRI各项参数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病变的mMVD、VEGF表达与TIC类型、Tpeak、及NTV育相关性;其中TIC类型与mMVD关系最为密切,Tpeak与VEGF之间的关系最密切;cMVD与各参数间无明显线性关系。52例患者中乳腺癌22例,良性病变30例。恶性病变的TIC呈Ⅲ或Ⅱ型,EER、NTV和DMVD、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而Tpeak及SImax显著低于良性病变(P〈0.005)。Slope在良、恶性病变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乳腺DCE—MRI多项参数中,TIC类型、NTV、Tpeak与MVD和VEGF有相关性,反映了良、恶性病变的血管生长差异,具有很大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及增殖细胞抗原(PCNA)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鉴别方法。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肾细胞癌EMA和PCNA表达,以及比较EMA与PCNA的阳性表达与肾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EMA在肾癌中的表达率为75.60%(62/82),主要位于细胞浆与细胞膜。EMA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为71.42%,高于EMA阴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PCNA在肾癌中的总阳性表达率78.05%(64/82),主要位于细胞核,均为增殖活跃表达;其5年生存率为57.14%,低于PCNA阴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7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肿瘤组织中,Ⅰ级的EMA阳性表达高于Ⅱ级和Ⅲ级,Ⅱ级的EMA阳性表达高于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77、9.12、9.98,P均<0.05);Ⅰ级的PCNA增殖活跃程度低于Ⅱ级和Ⅲ级,Ⅱ级的PCNA增殖活跃程度低于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86、8.42、7.95,P均<0.05)。在不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的肿瘤组织中EMA、PCNA的表达比较,除移动细胞癌与透明细胞癌的EMA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5)外,余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58、2.39、16.94、0.71、8.04、3.01,P均>0.05)。结论 EMA和PCNA在肾细胞癌中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可作为鉴别高分期肾癌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FVPTC 患者的超声表现,并进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38例FVPTC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1)Ⅰ型8例(21%),具备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可呈极低回声,可见微小钙化;(2)Ⅱ型15例(39.5%),表现为边界较清晰的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其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成角或分叶,微小钙化较少见;(3)Ⅲ型15例(39.5%),声像图表现形似腺瘤,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光整,内部为均匀中等回声。结合38例FVPTC的超声表现,其镜下结构特征也可相应分为3类:(1)Ⅰ型8例,病灶无明显包膜,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2)Ⅱ型15例,病灶有包膜,形态不规则,病灶对包膜侵犯明显,局部突破包膜,周边可见卫星病灶;(3)Ⅲ型15例,病灶有较为完整的包膜,形态规则,病灶对包膜无明显侵犯或累及程度和范围很小。依据病灶有无包膜情况,病理诊断Ⅰ型为非包膜内型FVPTC(8/38,21%),Ⅱ、Ⅲ型为包膜内型FVPTC(30/38,79%),以上两者的形态、边界、声晕、纵横比、内部回声、微小钙化等超声特征的显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大小、淋巴结累及等超声特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VPTC 的超声表现兼具滤泡性肿瘤和普通乳头状癌的特点,其超声表现的不同与其病理亚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超声对乳腺黏液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边缘形态、内部回声、血流显像等.结果 乳腺黏液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边缘清(93%,28/30),形态较规则(67%,20/30),低回声不均质团块(90%,27/30),纵横比≤0.77(83%,25/30),内部血流稀少(0级22例,1级8例),后方回声轻度增强21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16例(53%);病理为乳腺黏液癌,而超声诊断为其它良性病变5例(17%);超声诊断为未定性实质团块,而病理为乳腺黏液癌9例(30%).结论 乳腺黏液癌恶性特征不明显,超声容易漏诊误诊,尤其是单纯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