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对跟骨骨密度和骨强度进行全面评价,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了解苏州市20~65岁人群跟骨骨密度及骨强度与纵跳高度、闭目单足站立时间的相关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整群分层抽样调查,于2007年在苏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完成。 对象: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随机抽取20~65岁成年人,男性104人,年龄(34.1±9.7)岁,身高(172.54±4.94) cm,体质量(69.50±8.82) kg;女性54人,年龄(39.5±13.6)岁,身高(160.14±10.61) cm,体质量(53.70±8.15) kg。 方法: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颁发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的要求测试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和纵跳高度。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试跟骨超声参数,即反映骨密度的超声波衰减系数和反映骨强度的跟骨骨质量指数。在跟骨超声参数测试之前,对受试者进行运动方式和运动年限的调查。 主要观察指标:①单足闭目平衡站立时间和纵跳高度对跟骨超声参数的影响。②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年限对跟骨超声参数的影响。 结果:①纵跳高度与超声波衰减系数和跟骨骨质量指数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 < 0.01)。即纵跳高度越高,骨密度和骨强度越大,骨折危险性降低。②单足闭目平衡站立时间与超声波衰减系数不存在相关性;而与跟骨骨质量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5)。③力量和跳跃等运动项目的超声波衰减系数和跟骨骨质量指数要高于游泳和散步等有氧运动项目,差异存在显著性(P < 0.05)。④运动年限在3年以上成年人的超声波衰减系数和跟骨骨质量指数高于运动年限在1年以下的成年人,差异存在显著性(P < 0.05)。 结论:苏州市20~65岁人群纵跳高度与跟骨的骨密度和骨强度存在线性关系,单足闭目平衡站立时间仅与骨强度存在相关性。经常进行力量和跳跃项目锻炼且锻炼年限越长,骨密度和骨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生命早期阶段的骨密度值是预测后期骨骼状况的最佳指标。通过调查分析延吉市小学生生活习惯与骨密度关系,为提高小学生骨密度,以早期达到骨峰值量,防止日后的骨质疏松提供参考。 方法:使用青少年骨密度影响因素调查表,对2005-10/2006-01延吉市802名6~15岁朝鲜族、汉族小学生进行关于一般情况的调查以及运动史、睡眠和休养状况、饮食生活习惯等的问卷调查,并用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AOS-100) 进行右脚跟骨的骨密度值测量,根据伟导速度和透过指数,计算出综合骨评价值,将有关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①调查结果一般情况:有效回答问卷率为97.9%(785名),其中朝鲜族395名,男生240名,女生155名;汉族390名,男生207名,女生183名。两民族之间的年龄及年龄构成经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体质量指数及骨密度:朝鲜族的体质量指数高于汉族(P < 0.05),朝鲜族的骨密度也高于汉族(P < 0.001)。③运动与骨密度关系:经常参加运动者的骨密度高于不经常参加运动者(P < 0.05)。④睡眠和休养状况与骨密度关系:睡眠质量优者骨密度高于睡眠质量差者(P < 0.05)。⑤饮食习惯对骨密度的影响:汉族经常摄取豆制品者骨密度高于不摄取者(P < 0.001)。 结论:不同民族骨密度有差异;加强体育运动、提高睡眠质量与良好的饮食习惯可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达到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观察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降钙素受体Alu-Ⅰ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 方法:试验于2005-06/2007-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试验对象:选取332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纳入标准:健康门诊查体人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患者;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骨代谢相关疾病史;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其中骨质疏松合并骨折75例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余257例经过骨密度测定确定骨量,按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分为骨量正常组(n =201)及骨质疏松组(n =56)。②试验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257名山东半岛汉族成年人和75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粗隆间、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 结果:纳入受试者3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本试验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定律(χ2=0.47,P =0.493)。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9.5%,CT型占10.5%,TT型占0%。②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女性CC基因型较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区有较高的骨密度(P < 0.05),骨量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山东半岛汉族女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降钙素受体C1377T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胶东半岛汉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女性骨峰值低于男性,而不同地区人群骨矿含量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各地区不同人群的峰值骨密度。 目的:调查上海市高知女性骨密度随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变化规律。 方法:纳入27~62岁高知女性受试者共197例,5岁为一个年龄段,共分为7组。准确记录各组受试者年龄,身高及体质量,并采用超声波骨密度仪测定各组受试者跟骨骨密度。用逐步回归分析各组骨峰值与年龄、体质量和握力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女性骨量峰值出现在38~39岁年龄段。骨密度值的下降率在31~35岁和41~45岁下降幅度最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海高知女性骨峰值与年龄、体质量、握力成正相关,年龄对骨峰值的影响最为明显,峰值骨量越低或出现越早,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越大。结果表明上海市高知女性群体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健康男女骨密度峰值出现在大约20~40岁之间,进入中老年后骨量逐渐下降,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 目的:分析北京市东城区2个居委会289名健康中老年人骨密度变化及骨质疏松患病特征。 设计:横断面调查。 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对象:于1998-06/09采用整群随机方法选择北京市东城区2个居委会的289名45岁以上健康居民, 男136名,女153名,年龄45~85岁。排除标准:① 肝肾功能异常。②有影响骨代谢的各种因素(如:各种急慢性疾病;长期服用激素、钙剂等药物史;体脂指数小于19 kg/m2或大于28 kg/ m2;长期卧床3个月以上;特殊职业人群)。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 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骨密度测定,部位为左侧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腰椎2~4前后位。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及本攻关项目获得的骨峰值确定各个部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股骨径:男性0.665 g/cm2,女性0.677 g/cm2;大转子:男性0.598 g/cm2,女性0.506 g/cm2;Ward’s三角区:男性0.492 g/cm2,女性0.514 g/cm2;腰椎2~4:男性0.760 g/cm2,女性0.835 g/cm2。同时参考“九五”攻关课题获得的骨峰值计算骨量丢失率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不同部位受试对象骨密度、骨量丢失率及骨质疏松患病率。 结果:纳入调查对象289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男性的骨密度随年龄增高的趋势不显著,女性骨密度降低以及骨量丢失均十分突出,且以55岁以后更加明显。②按部位分析骨量累积丢失率,男女均依次为Ward’s三角区>股骨径>大粗隆>腰椎2~4。③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明显升高,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骨质疏松发生以股骨径最高,其次是Ward’s三角区和腰椎2~4。 结论:女性性别和年龄增加,尤其是绝经期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股骨径、Ward’s三角区、以及女性腰椎2~4是易发骨质疏松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虽然已经有较多的证据提示脱氢表雄酮在骨质代谢中具有良性作用,但还需要更加合理和深入的实验来剔除其衍生激素的生物学效应,以更好地明确脱氢表雄酮对骨质代谢的作用。实验拟进一步验证脱氢表雄酮硫酸酯治疗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5-10/2006-10本院老年男性门诊及住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诊断标准参照WHO新标准:所测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骨峰值2.5个标准差以上诊断为骨质疏松,从未用过性激素。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②试验方法:治疗组口服脱氢表雄酮硫酸酯100 mg、钙尔奇D 600 mg;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 600 mg。③试验评估:6个月后测定骨密度、血生化指标、骨吸收指标和骨形成指标以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变化。 结果:纳入骨质疏松患者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腰椎1、腰椎2~4、股骨颈、股骨上端部位骨密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1)。②治疗后治疗组脱氢表雄酮硫酸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尿吡啶啉、骨钙素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 < 0.01,P < 0.05)。对游离睾丸酮、雌二醇、前列腺特异抗原、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则无明显影响(P > 0.05)。 结论:脱氢表雄酮硫酸酯治疗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疗效且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含量表达的变化规律。 方法:选择2006-05/06济南地区部队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查体人员。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应用SetriscamTM数字化成像技术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代谢综合征组90例(其中骨质疏松22例和骨量减少30例),单纯高血压组38例,单纯糖尿病组30例,单纯高血脂组32例患者进行骨密度、骨钙素等骨代谢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测定,与相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代谢综合征骨量减少组、单纯糖尿病组的骨密度和峰值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②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组骨钙素、Ⅰ型胶原C端肽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甲状旁腺素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三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③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骨密度与骨钙素呈正相关关系(r =0.262),与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r =-0.233),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r =-0.285),与生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钙素、甲状旁腺素、Ⅰ型胶原C端肽、血压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组织力学性能除受其自身的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外,与骨量及结构形态等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微结构和力学性能还不是很清楚。 目的:检测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骨密度、骨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变化,以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导与理论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择6周龄雌性C57 BL/6J小鼠, 体质量25 g,共40只。 方法:将小鼠分别行双侧卵巢切除的骨质疏松组与行假手术的对照组,每组20只,3周后所有小鼠行右侧股骨横断骨折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采用髓内钉固定,并与对照侧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1,2,4和8周采用X射线检测骨折愈合情况,采用双能X射线检测骨痂组织骨密度;Micro-CT测定骨痂形成和矿化;3点弯曲法测定力学性能。 结果:①卵巢切除组骨痂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②与对照组比较,卵巢切除组骨痂体积在骨折后1,2周明显减少,骨折后4,8周没明显改变。卵巢切除组在骨折后2周有明显高的矿化比例,在1,4和8周没有明显改变。③骨折后2,8周,对照组小鼠股骨最后负载和最后压力大于卵巢切除组。 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过程中,显微结构、骨密度等随愈合时间而不断改变,并最终影响着骨痂组织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与骨保护蛋白表达下调相关,在治疗雌激素缺乏性骨质疏松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骨保护蛋白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骨吸收效能。 目的:验证外源性重组骨保护蛋白对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2008-06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为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515。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对照组,生理盐水给药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单纯糖皮质激素给药组;骨保护蛋白组,糖皮质激素联合重组骨保护蛋白给药组。 主要观察指标:12周各组大鼠分别取材,进行尿钙、磷、肌酐、骨密度、骨生物力学测定;大鼠骨骼局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保护素表达。 结果:纳入动物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地塞米松组与对照组比较,尿钙上升(P < 0.05);腰椎、股骨骨密度均明显下降(P < 0.05),其中腰椎骨密度下降尤为显著(P < 0.01);腰椎和股骨生物力学检测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弹性载荷、弹性应力、弹性模量显著下降(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骨髓内源性骨保护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 < 0.01)。②骨保护蛋白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尿钙下降(P < 0.01);骨密度增加 (P < 0.05);腰椎和股骨生物力学检测指标均增强(P < 0.05);骨髓内源性骨保护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骼局部骨保护蛋白表达,继发了渐进性骨质丢失,促进了骨质疏松的形成。重组骨保护蛋白可以部分抑制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吸收,降低骨吸收指标、提高骨密度、增加骨强度,从而改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状况。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不同地区骨峰值和标准差不同,对骨质疏松诊断率有较大影响。探讨建立一完整数据库为中国人骨质疏松诊断准确性提供依据。 目的:探讨青年人腰椎骨密度和标准差正常参考值影响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程度。 设计、时间及地点:调查分析,于1997-01/1999-12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嘉兴和成都市完成。 对象:采用前瞻性及回顾性方法对全国6个中心骨密度参考数据库中11 418人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男3 666人,女7 752人;年龄20岁~90岁;分别来自北京(2 385人)、广州(1 178人)、上海(1 404人)、南京(2 938人)、成都(1 425人)、嘉兴(2 088人),受试者来源于社区调查、健康体检和健康志愿者。 方法:用GE-Lunar公司的DXA仪测量骨密度,调查全国6个中心11 418人L2~L4腰椎后前位和髋部骨密度,建立了骨密度参考数据库。6个中心的仪器内部精度0.3%~0.7%,仪器间的精度1.1%。 主要观察指标:①6个中心不同年龄组腰椎骨密度分布。②青年人群骨密度及其标准差值对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影响。 结果:中国汉族女性以腰椎进行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青年人群的骨密度和标准差值,6个中心,最大差值分别为0.098 g/cm2和0.027 g/cm2。用6个中心及总体各自的青年人平均骨密度和标准差值为参考标准,对同一人群计算T-score和获得的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不相同;发现青年人平均骨密度每变化0.01 g/cm2,则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变化1.6%(呈正相关),其标准差值每变化 0.01 g/cm2,则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变化4%(呈负相关)。 结论:青年人平均骨密度和标准差值不同引起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也不相同。为了让不同中心的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有可比性,建议同一个类型的骨密度仪,同一个种族,同一个地区用一个设计较完善大样本的参考数据库,以其青年人正常参考值计算T-score。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密度虽然可以诊断骨质疏松,但不能及时反映受试者正在发生的骨代谢情况;骨转换指标虽然不能诊断骨质疏松,但它可以及时反映受试个体正在发生的骨转换速率。 目的:概述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症的骨折危险性,从理论上分析,骨折术后愈合与否的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以bone tunrnover,biochemical marker,osteoporosi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1);以骨转换,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骨密度,骨质疏松,骨折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99-01/2009-01)。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与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研究紧密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文献。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631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31篇文献进行分析。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预测骨质疏松症的骨折危险性意义重大。文章介绍了长期制动后的骨代谢机制、骨生化标志物种类、骨密度测量、多细胞基本单位和 OPG-RANKL-RANK 系统在骨重建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者运用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症和长期制动后的骨折危险性,从理论上分析骨折术后愈合与否的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Bone loss and hypovitaminosis D are reported in patients taking antiepileptic drug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changes in bone and calcium metabolism from valproic acid (VPA).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of VPA to bone mass and calcium metabolism in 40 adults with epilepsy on long-term VPA monotherapy, 40 age- and sex-matched epileptic patients taking phenytoin (PHT), and 40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of the second metacarpal was determined as T- and Z-scores. RESULTS: BMD reduction from control values was 14% (12% in men, 16% in women) with VPA and 13% (12% in men, 15% in women) with PHT. Among patients on VPA, nine (23%) had T-scores below -2.5 SD, suggesting osteoporosis; 15 (37%) had T-scores between -1 and -2.5 SD, suggesting osteopenia.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calciu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with VPA than in PHT or control groups.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bone Gla protein (a bone formation marker) and pyridinoline 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 (ICTP; a bone resorption marker) associated with either drug significantly exceeded control values. Z-scores for BMD in the VPA group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calcium and ICTP. High ICTP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ionized calcium, implying that increased bone resorption caused the latter. CONCLUSION: Long-term VPA monotherapy can increase bone resorption, leading to decreased BMD.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有报道显示美国处于高风险的骨质疏松妇女中磷水平较高,这是否意味着降低血磷水平的物质将会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目的:观察猪骨蛋白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和血清中钙及磷水平的影响。 方法:以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建立Wistar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后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接骨七哩片组、50,100, 200 mg/kg猪骨蛋白组,不作任何处置大鼠作为正常对照。治疗12周后,分离血清并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血清磷和血钙水平,同时收集大鼠胫骨制作成骨切片,以QDR-4000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定各组大鼠胫骨吸光度值;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胫骨骨髓腔变化。 结果与结论:各组之间血清钙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50,100,200 mg/kg猪骨蛋白组大鼠血清磷浓度下降(P < 0.05)。50,100,200 mg/kg猪骨蛋白组、接骨七哩片组骨密度值高于生理盐水组(P < 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胫骨的骨髓腔是小的,生理盐水组大鼠胫骨的骨髓腔特别大,50,100,200 mg/kg猪骨蛋白组、接骨七哩片组大鼠胫骨骨髓腔比生理盐水组大鼠胫骨骨髓腔小。结果提示猪骨蛋白不改变骨质疏松大鼠血清钙的水平,但它能降低骨质疏松大鼠血清磷的浓度,增加骨密度。不过,在该实验浓度范围内,没有显示剂量效应关系;猪骨蛋白也能缩小骨质疏松大鼠胫骨骨髓腔。  相似文献   

14.
背景:当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时,遭受轻微创伤或其他各种风险因素均易发生骨折。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小梁组织学变化,骨密度及骨矿化沉积率的改变。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骨质疏松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术后3个月,建立骨折模型。骨折后4,8,12,16 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改建的动态参数,双能X线骨密度仪下测定骨痂组织的骨密度;骨折后1,2,4,6,8,12,16 周,应用自动图像系统测量骨组织形态。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大鼠成熟小梁骨占骨痂面积比对照组小,且小梁骨厚度变薄、小梁骨间距较宽,骨质疏松组骨小梁表面荧光标记百分比及骨痂组织骨密度低于对照组;而骨矿化沉积率高于后者对照组。说明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的组织学的异常改变导致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背景:补骨脂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有明显效果。 目的:观察补骨脂对去卵巢牙周炎大鼠牙槽骨代谢、牙槽骨密度及高度的影响。 方法:将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去卵巢组和补骨脂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仅手术不切除卵巢,补骨脂组于卵巢切除第2天灌胃3 g/kg补骨脂水剂,1次/d。去卵巢2周,所有大鼠采用结扎上颌磨牙的方法建立牙周炎模型。 结果与结论:上颌磨牙结扎12周,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组大鼠血清雌二醇、钙离子浓度显著降低(P < 0.05),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X射线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去卵巢组大鼠上颌骨骨密度及高度显著降低(P < 0.05);与去卵巢组比较,补骨脂组大鼠血清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P < 0.05),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降低(P < 0.05),上颌骨骨密度及高度显著增高(P < 0.05),且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雌激素缺乏促进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牙槽骨吸收,补骨脂可有效阻止雌激素降低导致的牙槽骨高度、骨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背景: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预防骨质疏松的3大原则:补钙、运动疗法和饮食。然而,更多的人却把眼光放在补钙和饮食上,忽略了运动疗法在预防骨质疏松上的重要作用。 目的:分析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运动与腰椎骨密度相关性,进一步明确运动对人体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对2003-08/2005-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女性患者4 383人,用双能X光机测定腰椎骨密度,根据骨密度T值评分,其中1 455例为骨质疏松患者;并对运动时间进行问卷分级,分为经常运动385例、偶尔运动115例、不运动955例,用SPSS12.0统计软件比较不同运动时间与腰椎骨密度关系。 结果与结论:3组骨质疏松患者L2、L3、L4骨密度、平均骨密度及T值均为经常运动组>不运动组>偶尔运动组,T值、平均骨密度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骨密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L2、L3、L4骨容量及骨总容量均为经常运动组>偶尔运动组>不运动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其运动量增加可提高腰椎骨密度,但要明显提高腰椎骨密度需达到一定运动量。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病人与正常人骨矿物质密度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抑郁症病人是否存在骨矿物密度的异常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用单光子骨矿物质密度测定仪测查34例抑郁症病人尺,桡骨下1/3处骨矿物质密度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要抑郁症病人尺,桡骨骨矿物质密度均较同性别的正常对照显著下降。结论 抑郁症是骨质疏松症是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与抑郁症病人伴有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D) are at risk for osteoporosis. We aimed to compare male PD subjects with short disease duration (less than 5 years) to those with longer disease duration (5 to 10 years) in bone health characteristics and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This current case series included male idiopathic PD patients ages 18-90 at an outpatient academic center. Outcome measures were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the 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 Motor Section (UPDRS III). Thirty-six PD patients received DEXA scans. Seventy-two percent had osteopenia or osteoporosis in at least one bone site. Reduced BMD was observed in 58.8% of the 0-5 years PD group, and in 84.2% of the 5-10 years PD group.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spine BMD between the 0 to 5 years and the 5 to 10 years PD groups, and no difference in femoral neck BMD between PD disease duration group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UPDRS Part III scores between 0 to 5 years and the 5 to 10 years groups. 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 and osteopenia was high in male PD subjects regardless of disease duration. Bone-health promoting/screening behaviors were found to be low. As PD patients are prone to falls, fractures, and associated comorbidities, more research should b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if a screening regimen is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training and calcium intake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of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Forty mentally retarded boys (age 7–10 years ol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four groups (no differences in age, BMD, calcium intake and physical activity): training groups with or without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Tr+Ca+ and Tr+Ca?) and nontraining groups with or without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Tr?Ca+ and Tr?Ca?). The intervention involved 45 min of physical training performed 3 sessions a week and/or the addition of dietary calcium-rich food using enriched cow milk with vitamin D containing 230 mg calcium per serving, over 6 months. Paired-samples t-test and ANOVA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ain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training and calcium on BMD. All groups showed greater femoral neck BMD after 6 months. The increase in femoral neck BMD in the Tr+Ca+ group was 10% greater than increase in the Tr+Ca? group (not significant). Apparently, the effect of training was greater than calcium intake because the Tr+Ca? group achieved 4% greater BMD than Tr?Ca+ group (not significant). In this study, both training groups had greater BMD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r?Ca?) (P < 0.05).In these participants with inadequate calcium intakes, additional exercise 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resulted in a 6–20% greater increase in BMD than controls at the loaded site (femoral neck). These results help to provide more evidence for public health organizations to deal with both exercise and nutrition issues in children for the achievement of peak BMD.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中国女性年龄相关的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浓度及其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于2007-06/2008-06选择自长沙和附近地区20~82岁699名健康的中国女性,排除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的个体。其中绝经前妇女464名和绝经后妇女235名,绝经年龄为41~59岁。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定了书面协议书。抽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浓度。用DXA仪测定腰椎、总髋部、前臂超远端骨密度,评价血清促卵泡刺激素与年龄、骨密度和患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关系。 结果:促卵泡刺激素约从40岁起随增龄而增加,到60岁又随增龄而下降。促卵泡刺激素与不同部位骨骼的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在腰椎、总髋部、前臂超远端,促卵泡刺激素四分位数的骨质疏松症平均患病率分别为0.57%,0.43%,27.1%,30.9%。与一分位数和三分位数比较,四分位数的妇女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与三分位数比较,处于四分位数的妇女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和患病风险也显著增加,特别是在腰椎。 结论: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水平与骨密度的变化呈负相关,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