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劣。方法选择PICC组30例,VPA组30例,分别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VP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0.0%,PICC组为93.3%(P〉0.05);VPA组留置时间1年以上的患者为29例,PICC组为16例(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VPA组为6.7%,PICC组为33.3%(P〈0.05)。生活质量评分B级以上例数,VPA组29例(96.7%),PICC组13例为43.3%(P〈0.05)。结论 PICC组与VP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VPA组的留置时间较PICC组长、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VPA是肺癌患者静脉输液理想的通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120例乳腺癌分为2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VPA和PICC,比较2组的置管成功率、留管时间、相关并发症。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VAP组为100%, PICC组为66.7%;留管1年以上:VAP组为59例,PICC组4例;并发症:VAP组为1例,PICC组9例。结论VPA是乳腺癌静脉化疗的理想通道,可减轻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赵雪梅  张海燕 《安徽医学》2015,36(7):906-907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VPA)与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2例选用VPA和22例超声引导下行PICC的肿瘤患者进行分析,对比两组的一次性置管率、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VPA组为100%,PICC组为86.36%(P>0.05);留置时间:VPA组为(1110±680.81)d,PICC组为(228.17±123.48)d(P<0.05);并发症发生率:VPA组为9.10%,PICC组为18.18%(P<0.05)。结论 VPA是肿瘤患者值得推广应用的通道,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乳腺癌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月在开封市妇产医院乳腺科治疗的100例行PICC置管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按置管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例实行纸质记录管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50例应用信息化管理给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行PICC置管后原始资料的完整性、留管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导管按时维护执行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原始资料完整率82%,平均留管时间(112.6±49.6)d,并发症发生率36%,导管按时维护人数比例86%;实验组患者原始资料完整率98%,平均留管时间(138.6±30.8)d,并发症发生率14%,导管按时维护人数比例98%.两组资料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PICC信息化管理能保证患者资料的完整,延长留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良好的导管维护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在乳腺癌化疗的应用比较,为乳腺癌化疗选择理想深静脉通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2年1月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244例,按照置管方式分为PICC组(139例)及TIVAP组(105例)。对两组患者在置管操作时间、置管长度、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等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12.63±8.03)min]明显少于TIVAP组[(33.84±11.74)min],PICC组置管长度[(42.85±2.48)cm]长于TIVAP组[(11.76±0.70)cm],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置管总成功率均为100.00%,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2.09%(128/139),二次置管成功率为6.47%(9/139),三次置管成功率为1.44%(2/139);TIVAP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8.57%(93/105),二次置管成功率为11.43%(12/105);两组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导管异位发生率(9.35%)、静脉炎发生率(9.35%)及导管堵塞发生率(4.32%)均高于TIVAP组(均为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总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PICC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5.9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VAP比PICC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加安全、可靠,可作为乳腺癌化疗理想深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治疗的乳腺癌化疗患者共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分别给予VPA及PICC,比较两组置管的成功率、留管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VPA组置管的成功率为100.0%(54例),PICC组为83.3%(48例),PICC置管的成功率及留置时间均低于VPA组,而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VPA组。结论对于乳腺癌化疗的患者,VPA置管的成功率高,留管时间长,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8.
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操作时间及并发症。方法分别观察PICC患者34例和CVC患者30例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PICC组一次成功率为91.2%,CVC组为86.7%,P〉0.05;PICC组平均操作时间为12min,CVC组为24min,P〈0.01;PICC组并发症14.7%,CVC组并发症为36.7%,P〈0.05。结论2组比较,一次置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ICC具有节省时间、并发症低、病人痛苦时间短等优点,满足需长期输液治疗患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途径在新生儿应用的效果对比,以寻求最佳置管途径。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PICC置管新生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上肢静脉)和观察组(下肢静脉),每组各60例,对两组出血量、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以及置管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25.0±10.0)min比(35.0±12.0)minl,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83.3%比66.7%),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降低(6.7%比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出血量、留置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安全、可行,可尝试性常规选取。  相似文献   

10.
潘玉燕  周霞  洪慧 《基层医学论坛》2013,(33):4392-4393
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32例恶性肿瘤静脉化疗患者应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术行PICC置管。结果132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0.9%(120/132),留置时间65d-267d(平均101.2d)。发生静脉炎7例,穿刺点红肿6例,肢体肿胀3例,导管不完全脱出2例,导管堵塞1例,经适当处理后,无1例患者因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终止治疗。结论PICC置管操作简单,留置时间较长,并发症少,值得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上肢静脉置管和颈外静脉置管方法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保留时间。方法: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分别从上肢静脉(A组:108例)和颈外静脉(B组:72例)穿刺置管,同时用同样方法对导管进行维护。结果:A组置管成功率为98.1%,B组置管成功率97.2%,两组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9例发生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3例脱出,低热1例,拔管后体温正常,B组5例导管脱落,两组总的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导管保留时间大于3个月病例的百分比分别为62.96%和19.44%。结论:上肢静脉置管,使用时间较长,并发症高;颈外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低,导管容易脱落。PICC置管为肿瘤病人提供了一条创伤小的治疗途径。穿刺留置导管后,需要全面细致的护理,否则导管会因各种并发症而拔管,导致留置导管失败。  相似文献   

12.
王文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13-2315
目的:通过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观察,寻求更适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观察比较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60例患者和6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5%,锁骨下静脉置管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平均(111±18)d,锁骨下组留置时间平均(28±6)d,锁骨下穿刺组留置时间明显少于PICC组(P〈0.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疗药物渗透、感染及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保留时间长,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新生儿通过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放置PICC导管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实验组经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7.50%)。实验组患儿的PICC置管的出血量(1.12±0.53)mL和操作耗时(23.25±8.87)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出血量(1.74±0.57)mL和耗时时间(34.79±10.74)min,并且实验组的留置时间(22.98±5.25)min也明显长于对照的留置时间(17.47±4.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来说,下肢静脉置人中心导管的效果要好于上肢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具有安全可靠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刘景利  邢巨影 《吉林医学》2009,30(10):925-926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14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2例PICC置管为A组,7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留置时间;A组静脉炎发生率大于B组静脉炎发生率;A组疼痛率小于B组疼痛率;A组并发症率小于B组并发症率。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输液港(VPA)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对比。方法对105例超声引导下行PICC和30例选用VPA的肿瘤患者,对比两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性价比、舒适及认可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PICC组为80.95%,VPA组为93.33%(P0.05);留置时间:PICC组为(9.08±3.47)m,VPA组为(20.9±5.49)m(P0.05);性价比:PICC组为(379.85±614.90)Yuan/m,VPA组为(320.34±77.83)Yuan/m(P0.05);舒适度:PICC组为72.38%,VPA组为93.33%(P0.05);认可度:PICC组为90.48%,VPA组为96.67%(P0.05);并发症发生率:PICC组为23.81%,VPA组为10%(P0.05)。结论PICC和VPA均可有效减少化疗静脉和皮肤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CVC)的利弊。[方法]将100例外科患者随机分为CVC组和PICC组,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操作时间、置管时患者的疼痛程度、置管后患者的舒适度、持续输液治疗24h以上的使用率以及科研组成员掌握两项技术的速度等。[结果]PICC组总置管成功率和1次置管成功率比CVC组高(P<0.01);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8%,CVC组28%(P<0.01);穿刺操作时间PICC组平均11±2.56min,CVC组平均32±3.28min(P<0.01);穿刺时疼痛度PICC组低于CVC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导管穿刺简单易行,护士易于掌握,并发症轻微,患者痛苦小,不限制患者活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采用PICC建立静脉通路。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2.1%和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和感染的发生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PICC静脉置管,并加强置管与维护过程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就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为(23.67±4.14)d,对照组患者(7.16±1.10)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 PICC 治疗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有助于延长临床置管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彭云 《中国现代医生》2023,60(20):36-39
目的 探索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access port,TIVAP)的技术学习曲线,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住院的217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根据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分为PICC组(n=75)和TIVAP组(n=142)。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带管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术后并发症高于PICC组,留置时间长于PICC组,生活质量优于PI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VAP经过早期探索达技术稳定后,置管耗时、成功率均与PICC相近,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满意度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法阻断颈部静脉在血液病患儿置PICC管中异位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79例需行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儿,按其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偏头法加手臂与躯体大于90°角而小于135°角;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以阻断颈内、颈外静脉。观察两种置PICC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部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置管后采用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正确率。结果置管过程中,对照组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发生率为24.4%(10/41),观察组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发生率2.6%(1/38),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置管时间为(41.5±5.2)s,观察组置管时间为(25.2±3.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可预防减少血液病患儿置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的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