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首辨血热血瘀,施凉血化瘀之法中医学早就有"久病多瘀"之说。清代名医叶天士明确指出:"初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由于本病是慢性疾患,久病入络,故临床多见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征象,如局部刺痛或胀满,扪及结块,口渴但漱水而不欲饮,肌肤甲错,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等等。瘀血发黄的主要特点是小便自利。《普济方》中  相似文献   

3.
肝炎肝硬化腹水,为慢性难治性疾患。笔者于1982年至1987年在昆明市传染病院工作期间,对住院患者30例进行辨治。根据体征、症状、实验、辨证,把该病分为邪实型,本虚标实型,甚虚甚实型,根据主方加减,取得较好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保中主任医师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对于肝病黄疸的诊治师古而不泥古,颇具特色。笔者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病毒性肝炎的辨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传染病。临床常见,至今犹乏特效治疗,笔者从“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等范畴,学习前人治本病的经验,运用辨证施治,经历近半个世纪的临床摸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今拟列几个专题,总结成文,借以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7.
土虚木乘患者,女,37岁,盛夏患胃脘胀痛,呕哕食不下.医者按食积伤胃立论,疏方加减进服,5天不见效应,反小腹胀痛拘急,小便不利.察体观色:面色萎黄,巩膜黄染,神疲肢倦,起则头眩,似饥难食,强食呕哕,小便涩少急迫、尿黄,脉沉苔腻.胃损脾虚,升降失调,湿滞中洲,肝叶不展,胆汁瘀积,外溢成黄.运脾和胃,利水退黄立法,疏方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加减:茵陈30g,云苓12g,泽泻12g,猪苓12g,白术12g,桂枝10g,苍术10g,厚朴12g,陈皮10g,白芍18g,甘草6g.5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药后,脘腹胀疼大减,小便通利,效不更帖,继服15剂,诸症皆除.  相似文献   

8.
漫谈黄疸辨治杜廷贵(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黄疸/中医药疗法黄疸是肝炎常见的症状之一,阳黄者居多,阴黄者少见,细辨则明。湿热为阳黄的主要病因。湿与热有偏重的不同,所犯部位亦异;特别是慢性黄疸,日久则致多脏腑及气血功能失调,出现多种证候。因此...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在对黄疸进行病因诊断时,常须首先区别是属于“内科”性黄疸或“外科”性黄疸。前者指肝内胆汁淤积,常系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引起,其次是药物(药物性肝内淤胆综合征)以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所致;后者指肝外阻塞引起,多为结石和癌肿造成,此外是肝外胆管的炎症水肿、瘢痕形成、蛔虫。若胆石病患者表现有胆绞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肝炎在发生、发展、转化的过程中,存在温邪与热邪病因、苦寒清热与脾胃功能、理气耗阴与肝本质、阳气不足与热毒之间、肝阴不足与湿邪之间、瘀血内滞与出血之间、运动与休息等诸多矛盾,只有全面权衡邪、正双方的关系,抓住重要矛盾,了解转归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转换,及时把握病机,按标本缓急的原则,才能战胜疾病.  相似文献   

15.
黄疽病为现代之常见病,如肝,胆,胰腺疾患、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均可出现黄疽。本文试从黄泣的古医籍证治、病因病机阐发、辨证论治大法三个方面探讨之。1探讨概念三复医榜求古训黄疽病名,起源于《内经》而只有简单的病因症状体征记载,(素向·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疽;……目黄者日黄疽。”《灵抠·论疾诊尺篇》较详细描述了黄疽病的临床表现,“寒热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疽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六元正纪大论》说:‘得身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痛黄疽而腑肿。”1.1《全…  相似文献   

16.
《内经》黄疸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经》黄疸理论为根本,参考古今名家对《内经》黄疸分类与治法的论述,着重对《内经》有关黄疸的证治理论进行研究,结果临床实际,辨证主表邪发黄,脾风发黄,胃热发黄,脾湿发黄,肾热发黄,心热发黄等七类,并补充治则方剂,意在阐发《内经》原旨,指导临床对黄疸的辨证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辨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