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是由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上根据病因不同又分为感染后脑脊髓炎(PIE);预防接种后脑脊髓炎(PVE)及无明显原因的特发性ADEM,尽管病因不同,但临床及病理改变是相似的。本文报告1995年1月~2000年5月在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患者,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总结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观察其治疗效果及转归。结果 9例患儿中,以暴发起病2例,以急性起病2例,以亚急性起病5例。起病前1-4wk7例有感染征象,1例有疫苗接种史(风疹疫苗等),1例无异常前驱病史。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抽搐、瘫痪、脊髓半切征、小脑共济失调、颅神经征阳性等。辅助检查脑脊液细胞数均正常,蛋白轻度增高1例,寡克隆区带阳性7例,MRI异常7例(表现为半卵圆中心、丘脑、基底节、小脑、脊髓的散在,不对称的点片状的长T1长T2信号)。经综合治疗2-5d症状缓解,治疗4-6wk,治愈7例,好转1例,死亡1例(好转及死亡的2例均为暴发起病)。结论 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点:①多与感染有关,可能为感染后的免疫反应。②起病形式多样。以亚急性起病为多。③临床表现多样化。患儿有多处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④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但暴发起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王卫平 《华西医学》2010,25(7):1264-1266
目的分析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点,提高诊疗。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42例,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及治疗进行全面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5~14岁者11例(26.19%);15~40岁者20例(47.62%),感染后引起的23例(54.76%),无明显诱因占15例(35.71%);脑脊液23例(23/34,67.65%)异常;脑电图异常者27例(27/32,84.38%);CT检查阳性率26例(26/40,65.00%),MRI阳性率25例(25/28,89.29%);糖皮质素、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结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一组临床表现多样的免疫介导的炎性疾病,脑脊液、MRI和脑电图有重要诊断价值。急性期大剂量皮质素、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临床治疗及转归。方法:对3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其治疗后的情况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中年,急性起病,脑和脊髓损害的表现重叠出现,有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的改变,在急性期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结合神经营养及支持治疗,均好转。结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表现多样,是神经内科临床较易误诊及漏诊的疾病,早期诊断后激素治疗效果良好,可使其预后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偿特征,以提高本病诊断水平。方法 对确诊的41例ADEM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病发病机理与病毒感染、疫苗接种及非特异性感染导致的免疫反应有关;临床出现脑和脊髓多灶性、弥漫性损害症状,影像学显示有关部位相应病灶;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符合文献报告,ADEM是一组广泛累及脑和脊髓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尤其大剂量激素的应用,对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并总结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本病诊治水平.方法:对12例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成人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和随访观察,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有前驱病史者占75%.临床表现以运动障碍及意识障碍多见,各占75%、58.3%.头MRI示病变主要累及脑白质,亦可累及深部灰质.11例患者于病程2~23 d首次行头MRI检查即见异常改变,1例于病程第29天及第60天行头MRI检查均未见异常,至第70天始见异常.11例使用激素治疗:随访2~7年,1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余11例皆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常发生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临床出现神经系统多部位、弥漫性受累的表现.MRI检查可见特征性改变,但少数患者病程早期MRI检查亦可无异常发现.此现象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此病多为单相病程,也可以复发,与多发性硬化鉴别较困难,应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8.
陈晓红  戴妙霞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1672-1673
目的总结6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ADE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护理及预后情况。结果6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的病情观察和正确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有确切作用。结论重视病人的辅助检查及早期观察护理,重视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使疾病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冬  何颜霞 《中国急救医学》2002,22(11):682-682,F003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acutedisseminatedencephalomylitis,ADEM)为常见病毒感染后或预防接种后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以侵犯白质为主 ,同时伴有小静脉周围炎和脱髓鞘作用 ,常发生于病毒感染出现症状后数日或数周。最常见前驱感染可能为非特异性的上感和水痘 ,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本病为免疫性疾病 ,感染和预防接种后到单相急性神经元性疾病发作之间都有一段间隔 ,在此期间 ,发生小静脉周围单核细胞炎症反应与脱髓鞘病变。1 发病机制1 1 免疫学机制 有人通过测定ADEM患者免疫学物质…  相似文献   

10.
<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是一种广泛累及脑和脊髓尤其是白质的急性脱髓鞘疾病,目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1-2],头颅MRI对ADEM的诊断有重要价值[3]。ADEM常发生于病毒感染及疫苗接种之后,多累及青壮年和儿童,现将1例ADEM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旨在总结该病的护理。  相似文献   

11.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CT、MR诊断(附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36例脑炎患者行CT检查,15例行MR检查,34例为实验室检查证实,2例为手术病理证实。结果:CT表现为脑皮质、白质单发或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MR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部分病灶T1WI呈高信号,病变以白质区为著,大小不等,两颞叶多发,可累及脑岛、海马、基底节、脑干、小脑,增强扫描大多无明显强化或轻度斑片状强化、脑回样强化。结论:CT及或MR平扫增强能为脑炎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尚需结合临床以除外脑梗塞及脑肿瘤以及中毒性脑病、多发性硬化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AL合并DIC患者41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症状、DIC发病时期、感染、白细胞计数及疗效。结果:AL合并DIC有90%发生在初发期,11例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0例死亡。结论:防治AL致DIC的重点在于初发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3例ADE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行为异常,误诊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病毒性脑炎,予脱水降颅压、抗病毒治疗未见好转,经颅脑MRI及脑脊液免疫参数分析、脑电图检查诊断为ADEM.确诊后均予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情均好转出院.3~4个月后随访,2例精神、行为异常症状消失,1例缓解.结论 ADEM以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主,糖皮质激素及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佳,但治疗时间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冲击治疗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选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56例,随机分为单纯组与联合组各28例。2组均予甲强龙冲击治疗,联合组另给予丙种球蛋白。对比2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1月的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评分及临床疗效,另观察药物副作用及后遗症情况。结果:联合组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单纯组(P0.05);2组治疗1周及治疗1月的ED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2组治疗1月的EDSS评分均低于治疗1周,联合组治疗1周及治疗1月的EDSS评分均低于单纯组(P0.05);2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组(P0.05);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后遗症遗留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冲击治疗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可明显加快临床症状缓解,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好,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l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d,PT恢复时间12.7±9.5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d,FDP恢复时间16.0±9.3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lH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FTT 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奈普生对大鼠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的治疗作用,观察其对大鼠脑组织中炎性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诱导方法制备EAE大鼠模型,分别予不同剂量的奈普生对其进行实验性干预治疗,对其神经功能缺损加以评分并计算其发病率,RT- PCR法半定量TNF- αm RNA的表达。结果:与EAE模型组相比,奈普生干预组大鼠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 .0 5 ) ,而其发病率与EAE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RT- PCR结果显示,奈普生干预组TNF- αm RNA的表达较EAE模型组明显降低(P<0 .0 5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和TNF- αm RNA的表达的降低均以低剂量奈普生治疗组为显著(P<0 .0 1)。结论:奈普生能够显著改善EAE的临床症状,并且能够抑制EAE脑白质的TNF-αm RNA的表达,特别是小剂量的奈普生对EAE具有更为明显的抗炎作用,可能奈普生具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 γ)激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ICU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诊疗对策。方法:对我院急诊ICU收治的39例DIC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ICU患者发生DIC原发病多样、危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发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DIC确诊常为中晚期;病死率高。结论:重视原发病,密切观察早期DIC诊断指标常规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有效终止病因是的键所在。同时危重病患者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rodie脓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误、漏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确认5例的临床资料,复读X线片、CT片。结果:5例中误诊为退行性变1例,骨样骨瘤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漏诊1例,正确诊断1例。结论:Brodie脓肿综合X线平片,CT及MRI检查,仔细阅片,全面分析,把握其特征性改变,平片、CT长骨端低密度区,周围硬化带,MRI“晕”征,如果密切结合临床,大多数患可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