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拓谱异构酶II和IV的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关系 ,为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对环丙沙星MIC >2mg/L且主动外排机制阴性的菌株 ,对其gyrA和 parE的喹诺酮决定区域基因分别进行PCR扩增 ,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DNA解旋酶最常见的 83位和 87位没有突变 ,同时在GyrA的整个QRDRs没有氨基酸的改变 ,并且其 83位是Gln而不是其它革兰阴性菌常见的Ser或Thr。 5株菌中的parE各有 1株菌在 4 0 2和 4 32突变 ,但是该突变与FQNS耐药不相关 ,未观察到Valdezate研究中的 1 /2菌株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 (FQNS)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及氰氯苯腙 (CCCP)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同时测定CCCP对FQNS的MIC值的影响。结果 :1 4 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 ,但对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以及FQNS的耐药率较低 ,尤其是新型FQNS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其中抗菌活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主动外排泵抑制剂CCCP在体外能增强FQNS的抗菌活性 ,主动外排机制不仅存在于FQNS耐药…  相似文献   

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株的多重耐药外排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株外排泵SmeDEF的表达与耐药的关系及其表达调控。方法 琼脂稀释法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并检测泵抑制剂的作用 ,提取临床菌的RNA进行smeD的RT PCR扩增。提取DNA进行smeT片段的PCR扩增 ,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随机选取的 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均有扩增产物。SmeT的N端氨基酸序列相当保守 ,smeD smeT间区测序发现耐药且泵抑制阳性株基因序列与敏感株明显不同。推测与耐药有关的突变出现在smeT的 82~ 16 5区间。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株SmeDEF外排泵的表达强弱与其耐药性有关。smeDEF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调控基因间区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近年来铜绿假单孢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的靶位点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各亚基的编码基因gyr A和gyrB基因与parC和parE基因的突变与其耐药性有关;外膜通透性屏障和主动外排系统的协同作用使铜绿假单孢菌对多种类型抗菌药物耐药.在临床治疗绿假单孢菌感染和开发抗铜绿假单孢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耐药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和外排泵系统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对大肠埃希菌中拓扑异构酶不同点突变的功能进行了准确测定,同时也对大肠埃希菌中不同外排泵及膜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不同的菌株中,acrAB或tolC的切除所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变化不同.对拓扑异构酶点突变的功能分析显示,gyrA中的点突变(S83和D87)在喹诺酮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没有gyrA上的点突变,parC上的点突变(S80和A108)对细菌的耐药性不产生影响,但单独gyrA上的点突变(S83和D87)也仅导致敏感菌株对萘啶酸耐药,而对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仍表现为敏感.当对喹诺酮敏感的大肠埃希菌K-12同时具备gyrA(S83L和D87N)和parC(S801和A108V)上的点突变后,重组菌株对氟喹诺酮会自然产生耐药性,而并不需要过度表达的外排泵.结论 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在大肠埃希菌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的菌株通常应同时具备gyrA和parC上的点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从养殖动物及周围人群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染色体和质粒介导氟喹诺酮耐药机制. 方法 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氟喹诺酮抗菌药物及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表型.PCR扩增DNA解旋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和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导致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质粒的部分基因(qnr)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乙酰转移酶Ib亚型cr变异体编码基因[aac(6')-I b-or],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接合试验确定aac(6')-I b-cr酶的可转移性以及在氟喹诺酮耐药中的作用. 结果 鸡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猪和周围人群来源菌株.在PCR检测的64株大肠埃希菌中,环丙沙星MIC值大于1μg/ml以上的53株均存在gyrA和/或/parC基因上出现两个位点突变和氨基酸替代,环丙沙星的MIC>16μg/ml的菌株parE基因也发生了点突变及相应氨基酸替代.未发现gyrB亚单位有氨基酸替代.鸡来源28株菌和猪来源9株菌中分别有7株(25.O%)和1株(11.1%)携带有aac(6')-I b-cr基因;aac(6')-I b-cr基因可使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乙酰化而降低药物抗菌活性. 结论 gyrA、parC和parE碱基突变导致氨基酸置换的数量与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水平呈正相关,携带aac(6')-I b-cr基因的质粒在细菌氟喹诺酮耐药上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整合子I和ISCR1的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型。方法分离临床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WHONET5.4分析菌株药敏情况,采用ERIC-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采用PCR检测整合酶I、整合子I、ISCR1以及ISCR1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高度耐药,整合子I阳性菌株和整合子I阴性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株整合酶阳性,11株整合子I阳性,2株ISCR1和ISCRI携带的耐药基因阳性,ERIC-PCR分为75个基因型。结论整合子I在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中介导复方新诺明耐药性方面有重要作用,ERIC-PCR是研究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假单胞基因分型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孢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铜绿假单孢杆菌对氟喹诺桐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的靶位点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各亚基的编码基因gyrA和gyrB基因与parC和parE基因的突变与其耐药性有关;外膜通透性屏障和主动外排系统的协同作用使铜绿假单孢菌对多种类型抗菌药物耐药,在临床治疗绿假单孢菌感染和开发抗铜绿假单孢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耐药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肠杆菌耐药菌株对亲水或相对疏水性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无差异。方法:测定亲水性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洛美沙星及相对疏水性药物托舒沙星在菌体内的蓄积量和主动外排泵的作用(荧光测定法):检测细菌膜孔蛋白OmpF有无缺失(SDS-PAGE法);检测细菌DNA回旋酶A亚基编码基因gyrA常见突变点(Ser-83)是否突变(3’BS-PCR法和PCR产物测序)。所研究的大肠杆菌菌株包括野生株Ecs及其实验室诱变耐药株R2、R256,临床分离耐药株R5、R6和膜孔蛋白标准株JF7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体外构建喹诺酮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模型并研究其gyrA、parC基因突变与唪诺酮耐药的关系.方法 运用亚抑菌浓度的左旋氧氟沙星与肺炎克雷伯菌在培养基中共培养,并倍比增加诱导药物的浓度,直至肺炎克雷伯菌能够在含高浓度的左旋氧氟沙星培养基上良好生长.收集耐药菌株,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法榆测gyrA、parC基因喹诺酮耐约决定区域(QRDR)的突变情况.结果 体外成功构建喹诺酮高浓度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模型,所有耐药菌株QRDR均发生了变异,绝大部分为gyrA和parC双重突变.gyrA基因以Ser83、Asp87突变为主,Ser83→Ile,Asp87→Arg、Gly,也有菌株86位氨基酸发生了突变,由Tyr86→Ser.几乎所有菌株parC基因80位氨基酸的突变均为Ser80→Ile.结论 长期低浓度用药可以诱导喹诺酮耐药性的产生.QRDR突变与喹诺酮耐药性有关,gyrA及parC的双重突变可以导致高水平耐药,同时町能存在其他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对喹诺酮耐药株的gyrA和parC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并对其中的高水平耐药株gyrB和parE基因进行测序;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加入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前后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用SDS-PAGE对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有72.7%(72/99)的菌株发生gyrA突变,主要为Thr-83-Ile;25.3%(25/99)的菌株发生parC突变,主要为Ser-87-Leu,且均是gyrA和parC双基因突变;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53.3%(53/99)的菌株的MIC可被CCCP逆转,其MIC能明显降低;7%(7/10)的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在43~67kDa间条带增多,其蛋白含量有差异。结论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外排泵机制是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39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特征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目的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特征。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了5年中初次分离的39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TMP-SMZ,多西环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20种抗生素的耐药特征,并对1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菌血症的治疗进行了分析。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TMP-SMZ,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最高,分别为81.0%,91.0%,96.0%,70.7%和53.8%,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头孢克罗,头孢美唑,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亚胺培南高水平耐药,敏感率为(0.9~7.5)%。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多西环素,TMP-SMZ,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抑菌环直径分布累积百分率图看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多西环素,TMP-SMZ和环丙沙星为活性最好的抗生素。结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MP-SMZ和多西环素对所研究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有较高的活性,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菌血症严重感染治疗最有效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地区葡萄糖不发酵细菌中泛耐药菌(代表株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对临床分离的180株葡萄糖不发酵细菌进行分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用纸片扩散法筛选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及碳青霉烯类水解酶(KPC酶)的耐药菌株。结果在葡萄糖不发酵细菌的构成比中,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56株(31.1%),产AmpC酶22株(12.2%),KPC酶2株(1.1%);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6株(8.9%),同时产ESBLs、AmpC、KPC酶1株(0.6%)。3种主要葡萄糖不发酵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结论葡萄糖不发酵细菌中泛耐药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均有较高的多重耐药性,临床上应重视葡萄糖不发酵细菌引起的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我院2014年~2016年所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用西门子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依照CLSI制定的最新判断标准判断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3年间共检出10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痰标本,占83.49%,ICU病区检出最高,占36.70%;其次为急诊科、血液科和神经外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高,分别为88.99%和79.82%;耐药率较高的是头孢他啶,为74.31%。结论 我院2014年~2016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集中在ICU,其次为血液科和神经外科,以呼吸道感染居多。药敏结果显示对复方新诺明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好,替卡西林/棒酸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exAB-OprM、MexXY-OprM主动外排系统(外排泵)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5株外科监护室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实时定量RTPCR测定结构基因mexA、mexX的mRNA表达水平来判断MexAB-OprM、MexXY-OprM外排泵表达情况;用PCR分别扩增其调控基因mexR、mexZ,并对其产物测序,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与已知序列比较,研究其过度表达的机理.结果 2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4株高表达MexAB-OprM系统(56%),3株高表达MexXY-OprM系统(12%),这3株菌同时高表达2种外排泵.在8株mexA高表达的菌株中,5株菌发生mexR基因突变,出现氨基酸替代,1株mexR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2株菌未发现mexR基因突变.2株mexX高表达的菌株均发生基因mexZ突变,出现氨基酸替代.结论 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MexXY-OprM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过度表达,是此菌多重耐药机制之一;外排泵MexAB-OprM、MexXY-OprM高表达分别与调控基因mexR、mexZ发生变异有关,同时存在其他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Ⅳ在伤寒沙门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分离喹诺酮类敏感伤寒沙门菌275及其自发耐药变异菌RG1的gyrA、parC基因喹诺酮类耐性决定区进行PCR DNA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表明伤寒沙门菌275 gyrA、parC与大肠埃希菌相应DNA序列分别有92.51%与97.01%同源性,推定氨基酸序列仅有3与6个的差异.伤寒沙门菌gyrA及parC也有较好同源性,相应区段氨基酸有60.92 %相同.伤寒沙门菌RG1与275相比,gyrA第247位T→G变异,致Ser 83 Ala氨基酸替换,两者parC完全相同.喹诺酮类药物对RG1 MIC较对伤寒沙门菌275上升32倍或以上.结论 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Ⅳ为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但以DNA旋转酶为主,该酶变异为伤寒沙门菌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协同作用。方法:以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筛选耐药菌,然后测定黄芩苷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协同作用;以CCCP筛选存在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菌.测定黄芩苷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该类耐药菌的协同作用。结果: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普遍.黄芩苷联合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耐药铜绿假单饱菌有协同抗菌作用.MIC值下降1-2倍。同时存在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菌也表现出抗菌增敏作用。结论:黄芩苷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对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协同抗菌,对存在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菌也表现出抗菌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中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的存在与变化状况.方法 收集宁波市第一医院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28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种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A基因)和5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qnrA、qnrB、qnrS、aac(6')-Ⅰb、qepA].结果 28株大肠埃希菌检测到1株aac(6')-Ⅰb-Cr基因阳性株(经测序比对证实),qnrA、qnrB、qnrS、qepA基因均未检出.gyrA基因83位密码子28株菌都有突变(100.0%),其突变方式为TCG-83→HTG,导致氨基酸从丝氨酸(S)-83→亮氨酸(L);87位密码子22株菌(78.6%)有突变,可分为两种突变方式:21株(75.0%)突变方式为GAC-87→AAC,导致氨基酸从天冬氨酸(D)-87→天冬酰胺(N);5号株gyrA基因(3.6%)为新亚型,其突变方式为GAC-87→TAC,导致氨基酸从天冬氨酸(D)-87→脯氨酸(Y),另6株菌87位密码子无突变.结论 本组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突变率为100.0%,是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原因.其他耐药相关基因阳性率很低.  相似文献   

19.
临床分离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单点突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对PCR-RFLP-SSCP分析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突变的可行性评价。方法 以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序列为靶序列,用PCR、PCR-SSCP、PCR-RFLP、DNA测序、OMIGA软件分析等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突变进行研究。结果 在铜绿假单胞菌10株耐药突变株中,有8株的gyrA基因的83位表现出高频的单点突变,其突变方式全为ACC→ATC。gyrA的PCR扩增产物Sac Ⅱ酶切片段与测序结果一致。SSCP带谱与测序结果比较,除1株(PSA2)其SSCP带谱与标准株相同,但测序结果有点突变外,其余菌株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分子机制主要表现为gyrA基因83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Thr-83→Ile),利用PCR-SSPC-RFLP系统,可快速、准确地检测耐喹诺酮类药物的铜绿假单胞菌gyrA中至少1个碱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20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大量应用和介入性医疗操作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成为了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在革兰氏阴性非发酵菌中,其临床的检出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而居第三位,作为条件致病菌,它常引起抵抗力低下患者呼吸道感染、心内膜炎、尿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败血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