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穴溯源     
<正>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笫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1987年11月22—26日,在中国北京召开,其《针灸论文摘要选编》175页编号251,《十四经365穴增补归经刍议》作者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詹永康、向之中两位同志建议说:“将实际在经脉循行线上之4个经外奇穴增补  相似文献   

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并沿用至今,其腧穴归经方法,四肢部分至穴遵循《甲乙经》归经模式,另外还有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脉气所发”进行归经,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经脉变会”进行归经,以及根据腧穴部位进行归经。探讨该书腧穴归经的方法厦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为腧定归经、经穴增加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体上的所有经穴,都是我国历代医家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陆续发现和积累起来的,经历了不定位、不定名的阿是穴和定位定名的经外奇穴的发展过程,最后成为公认的具有定位、定名、定经特点的十四经穴。其数目由少到多积累而来。据考证,现存我国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一书,实栽经穴160个。该书虽有365穴之说。而校核结果,实际所栽经穴与所说之数相差205穴,这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简脱之故。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将《内经》所载经穴尽辑于内,连同增补之穴共栽经穴349个。由晋至  相似文献   

4.
谈谈奇穴归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然宓 《中国针灸》1996,16(7):31-32
经外奇穴未能归经,就难以用经络学说指导其应用,同时,对于揭示奇穴的功能及其机理,也带来困难。因此,经外奇穴必须归经。经络遍布全身,大部分奇穴虽然乍看没有分布在经脉循行线路上,但是,经络学说认为,络脉难以计数,遍布全身,而络脉均由十四经发出,故实际上,十四经借助络脉,与全身各部位均有联系。故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奇穴都可以归经。  相似文献   

5.
十四经共有经穴名361个,已为针灸界公认.但是最后归纳成361个经穴名的出处,连统编教材都不统一,有出《针灸逄源》(1),有出《医宗金鉴》(2),亦有认为出《类经图翼》的(3).为弄清此问题,笔者查阅了有关医籍,看到从《针灸甲乙经》到《千金方》后世医家公认有经穴名349个,到《铜人腧穴针灸  相似文献   

6.
十四经共有经穴名称361个,而为针灸界所公认。但是最后归纳成361个穴名的出处,连统编教材都说法不一,《腧穴学》说有出自《针灸逢源》,《经络学》有说出自《医宗金鉴》,上海《针灸学>有认为出自《类经图翼》的,为弄清此问题,笔者查阅了有关医籍,看到从《针灸甲乙经》到《千金方》公认有经穴名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照前贤有关腧穴的论述,发现各种古籍中所记载的腧穴,其数量并不相同,例如:晋·皇甫著《针灸甲乙经》,称人体共有腧穴349处;而清·李学川著《逢缘》,则说全身共有361腧穴。究其原因,可能与如何理解经外奇穴的归经问题,有一定联系,个人认为基于以下三条理由,对奇穴归经,应予以高度重视。一、阿是穴→奇穴→经穴的认识过程符合客观规律: 经外奇穴,是指十四经灾之外的腧穴,是通过临床不断发现的一些新穴位。资料表明,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常常在原有的经穴之外,又发现了一些经验有效穴,或新的尚未精确定位和  相似文献   

8.
《校注十四经发挥》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四经发挥》是元朝名医滑伯仁所著。该书是一部经络穴他专著,目前在我国已近于失传。《校注十四经发挥》是近代承淡安氏1935年在国外觅得之《十四经发挥》古本又详加校注而成。《十四经发挥》著者滑伯仁,名寿,字伯  相似文献   

9.
现行一些书籍如《内科学》、《黄帝内经词典》、《经外奇穴纂要》认为《内经》记载的“奇输”为奇穴,笔者认为此种解释不妥,在此阐明自己的见解,与同道商榷。我们知道,腧穴包括经穴、奇穴、阿是穴三部分。经穴是归属十四经的腧穴,有固定部位和名称;阿是穴是“以痛为腧”,没有固定部位,没有名称;奇穴则是指没有归属十四经的腧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有明确位置且有名称称为“有名奇穴”,一部分有明确位置但尚无定名称为“无名奇穴”,可见奇穴为不归属十四经、具有明确位置的有名或无名腧穴。而《灵枢·刺节真邪篇》载:“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  相似文献   

10.
第十椎下的中枢穴,首先见于《内经》王冰注及《甲乙经》原文下夹注。而唐之《千金》《外台》,北宋时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资生经》均不载此穴。元至正元年辛已(公元1341年)滑寿著《十四经发挥》对督脉穴云:“按内经督脉所发者二十八穴,据法,十椎下一穴名中枢。阴尾骨两傍二穴名长强,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龈交一穴,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别络,与少阳会,故止二十七穴。”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多篇章曾明确提出腧穴数目有365个,但屡经争论,至今仍未确定符合《黄帝内经》本意的这365穴。据笔者统计,《黄帝内经》中出现的与当今362正经穴匹配的有155个。虽然各朝代正经腧穴的数目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仍在365左右徘徊,而未被归经的奇穴或效应点的数量却迅猛增长并广泛用于临床。经络理论为腧穴的发展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腧穴的发展,了解腧穴渊源,理解腧穴涵义,完善经穴标准,有助于腧穴与经络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针灸大成》中关于中风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对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处方的文献共51条,共使用71个穴位,总频次为241次;十四经穴68个,总频次236次,占97.93%;三阳经腧穴所占比例为65.97%,三阴经腧穴所占比例为17.43%。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多选取四肢和头面穴位,以阳明经、少阳经、督脉穴位为主;特定穴为选穴主体,五腧穴及交会穴为常用腧穴。  相似文献   

13.
腧穴分类是以归经作为基础的,自唐《千金翼方》等书对经外奇穴有较多之记载后,明代医籍《针灸大成》专列经外奇穴为一类,形成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的分类法,一直沿用至今。但从腧穴与脏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经穴部位》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穴部位》刍议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首次颂布的《经穴部位》在综合古今、辨彰学术的基础上,辨析异同,考订正误,对人体十四经穴及四十八个经外奇穴作了全面而翔实的考证,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为我国针灸学术的迅速发展和国际针灸学术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作为人...  相似文献   

15.
<正> 1982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了针灸穴名标准化工作组会议,并讨论通过了以汉语拼音穴名为基础的十四经穴名标准化方案(见《中国针灸》(4):47 1983)。其后,1984年5月和1985年7月,又先后于日本东京和香港召开了针灸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经外(奇)穴名和新穴名标准化方案。该方案收经外穴名36个,新穴名12个,共48个。它们都是符合新规定的选收的五条标准的。即:(1)1900年以前医籍文献中的十四经  相似文献   

16.
高贵  陈继勤 《辽宁中医杂志》1990,14(5):33-34,20
<正> 奇穴即经外穴。指十四经穴以外的经验效穴。经外穴在古医籍中已有记载。后世医家对奇穴又有不断发展,有少数穴位,后来补充到十四经穴中,如风市、膏盲俞等。简言之,奇穴即有穴名,又有明显位置。奇穴对某些病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又从“以痛为输”逐步发展到定位定名,与经络系  相似文献   

17.
古今医家,对十二经穴是起自云门,或起自中府,素有不同之见。《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医宗金鉴》及现代多数针灸文献,认为“穴起中府,抵期门而终。”《标幽赋》、《蠡海集》、《针灸问对》、《经穴篡要》及《针灸经穴图考》等,则提出“穴起云门,抵期门而最后”。究竟何说为是,不仅关系到经穴次序的排列,而且关系到经脉的循行走势和经穴的临床运用,故有澄清的必要。笔者不顾水平有限,作了一些考究,得出了“穴起云门”为是,“穴起中府”则非的见解,兹将个人管见陈述于后,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针刺处方运用腧穴的归经情况。 方法选取《针灸大成》所载医案之针刺处方,比照中药处方研究,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比较各经被用腧穴之频次、用穴比率、运用强度和穴均强度。 结果共应用十四条经脉218穴,3 598穴次;奇穴19穴,112穴次;经外穴33穴,73穴次;膀胱经穴位数最多,被用穴数及总穴次最高,穴位运用强度亦最高(1.0);督脉用穴比率最高(0.79),其次心和心包经(0.78);穴均强度脾经最高(0.31),次为大肠经(0.28),胃经最低(0.09);就各经单穴运用而言,以合谷运用次最高(187),次为三阴交(105)、曲池(89)、委中(82)、百会(72)。 结论以方剂计量学方法分析《针灸大成》针刺处方,能客观总结古代诸多医家经验,为学习经络腧穴理论与针灸临床运用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运用针灸方式进行中风偏瘫治疗的选穴规律。方法:选取1983年9月-2013年9月运用针灸进行中风偏瘫治疗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其选取穴位、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整理。结果:近30年来所选取的相关文献中弛缓性偏瘫文献共310篇,共选取穴位201个,总频次为3012次,其中179个十四经穴,总频次为2902次,所占比例为96.35%;经外奇穴110次,所占比例为3.65%。出现频率高于10%的经穴有30个,其中阳经穴及阴经穴分别为22个及8个。在55篇痉挛性偏瘫治疗文献中,选取穴位110个,频次552,其中十四经穴用到101个,总频次532个,所占比例为96.38%,经外奇穴用到20次,所占比例为3.62%。出现频率高于10%的经穴共32个,阳经穴及阴经穴的个数分别为22个及10个。由此可见,无论是弛缓性还是痉挛性中风偏瘫治疗中,十四经穴均为选穴主体,且阳经穴所占比例较大。结论:在弛缓性偏瘫治疗中,选穴规律为手足阳明、足少阳经、督脉四条阳经;而痉挛性偏瘫的治疗选穴则为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躯干腹、背侧T1-T12同一神经节段十四经穴主治功效的规律.方法:查阅林昭庚《新针灸大成》及沈雪勇《经络腧穴学》所记载的位于T1-T12支配区内的十四经穴的主治功效,分别将皮区和肌层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十四经穴的主治功效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躯干部穴位在皮区和肌层主治上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规律,相邻节段的穴位主治相近,并与其相关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腧穴的主治功效是由支配其相关脏腑神经节段的空间决定的.本文从神经结构方面证实了经穴的主治功效以神经节段为中心,实现经穴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即对与经穴处于同一或相邻神经节段的脏腑病变,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