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论痉病《金匮》论痉病共有十二条:前九条论痉病之病脉证治,其中论脉如“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暴腹胀大者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此论痉病脉证,由于外伤风邪致痉,“其脉如蛇”,表现“直上下行”,系描述弦脉的形态。因痉病强直,脉多弦劲。在弦脉上细察是紧弦、是伏弦,还是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暴腹胀大”觅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腹胀大”一语出自《金匾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五版教材)第八条。原文曰:“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优弦者,痉。”教材谓此句“其理未明,当存疑”。“暴腹胀大”前承六条之煞尾“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后接“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前句意同第四条所云“太阳病,发汗过多,因致痉”,旨在说明误汗伤津液,人体脱水,可致癌病。津沮丧失,脉管失盈而变为软批,脉象伏弦,放云“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为痉病仍存之脉象。后句“脉如故,反优弦者,痉”,旨在讲述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失水,在没有恢复前,诊脉脉管失盈,脉…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在战乱中流传八百余年,散乱遗失,以后又增减变易,校正误脱,至使今日存疑待考条文较多。今将《金匮要略》存疑条文二则,析疑于后,与同道研究。一、《金匮要略·暍湿暍病脉证治》篇中有条文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接下一条曰:“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一九六三年出版的《金匮要略讲义》(以下简称《讲  相似文献   

4.
微汗法出自《金匮要略.痉湿3病脉证治第二》原文第18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用于治疗外感风湿表实证,亦可治疗历节病,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大发其汗,则风邪虽去,而湿邪留滞,久则化燥伤阴,寒化伤阳。故正确的方法是“微微似欲出汗”。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微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的特点(一)辨证论治本书是继承《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运用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等学说,作为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如第2篇里,在论述痉病的类型中,首先提出:“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这是从有汗、无汗以辨别刚痉、柔痉。在论述治法时,提出“太阳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一书文词简奥,其疑难句甚多,本文试就“暴腹胀大者”句浅析如下: “暴腹胀大者”句见于《金匮·痉湿喝病脉证》篇。  相似文献   

7.
痉病9例治验报道孙刚刘素秋康立新山东省章丘市中医院(250200)痉有刚柔之分,刚痉为实,柔痉为虚。《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第二》篇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又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  相似文献   

8.
微汗法是《金匮》风湿病的治疗大法。《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仲景指出,治风湿痹痛“法当汗出而解”,但又特别说明“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即此处的发汗是微微发其汗,与通常的发汗有所不同。“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食病脉证治》篇第十七条说:“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金匮要略方论为津字)出,手足  相似文献   

10.
葛根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第31条和第32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痉湿(日曷)病脉证治第二》(以下简称《金匮·第二篇》)的第12条。这三条原文中,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此前后三条原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太阳病篇》第31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里的“太阳病”,即论中原文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提纲所示的风寒表病。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第23条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八九日,邪气虽微而表不解证治,但主要强调太阳病邪微表郁的三种转归及其辨治.  相似文献   

12.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热邪下利证。《伤寒论》原文: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汤证,必有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证,由于误下表未尽解,热入大肠必有里热之象,粪便恶臭,肛门灼热,脉滑数、口渴、  相似文献   

13.
桂枝麻黄各半汤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俊生  谷林 《新中医》2006,38(1):72-73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原文23条日:“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该方为太阳病日久不愈形成表郁轻证而设,辨证要点当以“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身必痒”等症。然而,医者临诊时,见到如此典型症状却少之又少,给应用本方带来困难。笔者在临证中用此方治疗疑难杂病,取效甚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金匮要略》398条原文中,有关脉象记载140余条,其中论述浮脉者竟达43条之多。浮脉居脉学之首,为医者所熟知。然浮脉在《金匮》中的涵义及主病均有其特点可探,有其规律可寻,体现了病脉证治合参的杂病辨证论治体系和以脉论理的学术思想,故浅析如下。一、浮脉的涵义《金匮》是论述杂病证治的专著。在杂病中浮脉涵义广泛灵活,大抵有五: 1、示病位。浮脉主表。李时珍《濒湖脉学》中记有:“浮脉为阳表病居”。细辨之,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属表虚。《痉湿喝病》篇第14条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弦。风湿脉浮提示风湿在表,证见身重、汗出、恶风,脉证合参,本条论述了风湿表虚的证治。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所论女劳疸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金匮要略》和《诸病源候论》对女劳疸的相关论述《金匮要略》对女劳疸的论述主要是黄疸病篇第2条:“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以及第14条“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相似文献   

16.
1 外寒里热证,表里双解 外寒里热证为表有寒、里有热的证候。原文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前条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同病,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后条为太阳之邪未解,内兼郁热,治当微发其汗,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重麻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其麻黄用量加大,是为加强发汗之力。以散风寒之邪,石膏辛寒以清里热,麻  相似文献   

17.
试析《金匮要略》对血分湿热的论述及与气分湿热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金匮要略》中对血分湿热的论述众所周知 ,湿热日久可从气分深入血分。《金匮要略》对血分湿热有不少论述 ,主要条文有 :“病者脉数 ,无热 ,微烦 ,默默但欲卧 ,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鸠眼 ;七八日 ,目四眦黑。若能食者 ,脓已成也 ,赤豆当归散主之。”“小便不利 ,蒲灰散主之 ,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主之。”“厥而皮水者 ,蒲灰散主之。”“黄家日晡所发热 ,而反恶寒 ,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急 ,少腹满 ,身尽黄 ,额上黑 ,足下热 ,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 ,大便必黑 ,时溏 ,此女劳…  相似文献   

18.
《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第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对于“不恶寒”之语,历代医家多认为是病人没有“恶寒”的感觉,即病人不怕冷;亦有医家避而不谈,搪塞了事;有的则不加解释,随文敷衍。笔者对此不敢盲从,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对于这个问题,《论注》结合节(1)条云:“无汗反恶寒为刚(痉),有汗不恶寒为柔(痉)”;《辑义》引《神巧万全方》及《活人书》云:“太阳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全书共有原文398条,论脉146条,论浮脉39条。大致可分为浮、浮弱、浮大、浮迟、浮数、浮虚等10种。在辨析病因病机、判断预后等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现探讨如下:一、浮则为风仲景在《金匮》篇首提出“风令脉浮”,明确地指出浮脉一般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并根据不同的病情,论述了浮脉主邪的几种情况。如《水气病脉证并治》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此为外感风邪水湿所致的水气病。又如《痉湿喝病脉证治》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脉浮虚而(氵啬)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前者为风湿在表属表虚,  相似文献   

20.
读《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第三期,《(金匮要略)断句一则》一文后,仔细推敲,有些不同看法,愿与作者商确。作者认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第十七条:……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原文中,“若发则白汗出”一句,“断作‘若发则白,汗出’将‘白’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