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的发生学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强之官”系援引社会关系模式类比说明肾脏生理功能的结果,尽管由于人体和社会两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这种运用在系统性、完整性上某种程度的缺如,但不能因此否定“十二官”之“官”为“官职”的结论;生殖伎巧、思维伎巧、行为伎巧无不由肾而出,故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相似文献   

2.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理论的发生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认为“肾开窍于耳”理论的发生其主要依据在于五行学说的介入;“肾开窍于前阴”实际上是“肾主水”及“肾藏精”理论的“衍生物”;应用类比是“肾开窍于后阴”理论可能的发生学途径;“肾在液为唾”这一理论适宜修正为“涎唾同为口津,并与主于脾肾”。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以发生学这一新颖的视角[1],对肾脏理论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审视,在纵向上,将肾藏象学说的发展轨迹梳理为创生、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以及肾脏系统观念的最后确立三个阶段;在横向上,就肾脏理论的若干基本概念、生理特性、若干逻辑矛盾、命门学说、肾为先天之本、肾合膀胱以及肾与志、液、体、窍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的发生进行了系统的探寻,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肾藏志、应惊恐”理论的发生学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形与神俱”观念的发生乃“肾藏志、应惊恐”发生学研究的起点,“形与神俱”这一命题实际上是中医学向传统文化回归和求合的众多体现之一,其发生依据骨“以表知里”以及对“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过程的观念,“志”具广、狭二义,《内经》“肾藏志”之“志”所指系狭义之志,即意志及记忆,“肾藏志”理论的发生以“肾藏精”理论为基础,有赖于“主体思维”方法对意志与行为关系的把握,同时,对健康忘的治疗反证亦是归纳“肾藏志”的依据之一,惊恐并属于肾,对惊恐太过致病明的观察,以及情志相用于胜法实践对肾-恐(惊)配式合理性、科学性的证实,是“肾应惊恐”理论赖以发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肾合膀胱”的发生学探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解剖方法、司外揣内的观察方法、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经络学说共同参与了“肾合膀胱”理论的建构过程,其中,解剖方法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以方法为纲,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近3年来肾藏象学说的有关研究,揭示其进展,并就其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藏象学说的科学性,指出了藏象学说的欠缺之处,认为确立和发展“脑主神明”说是正本清源,也是藏象学说发展的必然,阐明了在脑主神明基础上的脏腑关系,并提出脑主神明说应该完善的假说。  相似文献   

8.
系统阐述了“肾生髓通脑”的理论内涵,指出肾、髓、脑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认为脑髓失充为认知障碍发病的关键,肾虚贯穿于认知障碍始终,痰、瘀为其重要病理因素,治疗当以补肾为主,通过补肾法以充养脑髓,健脑强志,祛痰化瘀,提出补肾阳和补肾阴的代表方药,为临床防治认知障碍及拓展其选方用药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生髓通于充实大脑","脑为髓海".中医脑的生成、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和病理状态的呈现都与肾脏功能状态息息相关。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构建中医"肾脑系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肾脑相关"理论解决脑部疾病实际临证问题。分别从构建中医"肾脑系统"的缘由和意义,中医"肾脑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三个方面初步阐释了中医"肾脑系统"的理论内涵,以期为从肾论治脑病提供更加精确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中医"肾"的生理功能、肾与五脏的生理关系、肾的易发疾病三方面概述了中医肾的藏象理论;通过介绍补肾复方、补肾中药有效组分防治骨质疏松证,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实例,进一步阐述补肾中药防治骨代谢疾病的实验依据,以加强对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心悸理论发展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呈现较明确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秦汉时期,该阶段对心悸的病因病机、脉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有关心悸与五脏相关的理论即源于此。第二阶段为晋唐时期,该阶段医家在认识到心悸属于“本虚标实”之病的基础上开始探讨心脏与五脏虚实的密切关系。第三阶段为宋金元时期,在此阶段心悸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各医家从多个方面全面探讨了心悸的病因病机理论。第四阶段为明清时期,各医家从心脏及其他脏腑虚实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对心悸的理论认识,全面总结归纳了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认识,并补充了温病心悸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络病理论源远流长,从《黄帝内经》中的"络"及"络脉"概念,到清代叶天士根据络脉的病变首次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理论,继而90年代提出"络病理论",到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从现代实验角度具体研究络病的现代机理。文章从传统头痛络病机制和现代实验研究进展探讨络病理论与头痛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络病理论源远流长,从《黄帝内经》中的"络"及"络脉"概念,到清代叶天士根据络脉的病变首次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理论,继而90年代提出"络病理论",到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从现代实验角度具体研究络病的现代机理。文章从传统头痛络病机制和现代实验研究进展探讨络病理论与头痛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运用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对历代主要医籍中的中药四性理论进行梳理。认为《黄帝内经》为中药四性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正式提出“四气”之说,随后四性理论逐步细化,到了宋金元时期四性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四性理论渐趋完善。  相似文献   

16.
17.
问诊的重要性,前贤多有论述,以《内经》、《傩经》为始,至明清时期,己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简溯中医问诊理论发展的源流,以期为中医问诊的客观化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构建以病机十三条为核心的病机辨证体系的初衷,强调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把握病机,病机理论是全部中医理论的核心。病机十三条是以《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为基础,融合后世医家病机理论而成。提出以病机十三条为核心构建病机辨证新体系,使现有各种传统辨证方法得以融会贯通,充实、完善与发展了中医病机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伏气温病学说源流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伏气温病学说的源流作了初步的探讨,论述了这一学说从产生、发展到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历史概貌,认为伏气温病学说萌芽于先秦时代,在西晋时期创立,隋唐宋元得以发展,最终形成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20.
“反馈效症”一词主要脱胎于《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无形中建立的一种异常精确的反馈体系。中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反应,对诊断和治疗的正确性作出判断,根据系统的反馈,为临床提供决策。本文整理了其源流、基本概念和分类,提出了具体应用方向,以期为正确治疗患者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