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6月ASA I~II级行创伤手术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术前麻醉诱导方式一致,均给予瑞芬太尼静脉泵注,试验组患者给予七氟烷吸入,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静脉泵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情况、意识状态及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10min镇静-觉醒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间躁动发生率及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应用于创伤性手术,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安全有效,可积极应用于创伤性手术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丙泊酚-七氟烷与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宫腔镜检术的麻醉效果.方法:80例择期行无痛宫腔镜检术患者,均分为两组,S组为丙泊酚复合七氟烷组(丙泊酚诱导后吸入七氟烷),R组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丙泊酚诱导后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严密监测并记录围术期患者的心率、平均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总时间、术毕苏醒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术毕10 min镇静遗忘效果、患者满意度、心血管用药情况以及术毕1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种麻醉方法均取得满意麻醉效果,S组相比之下麻醉更加平稳,苏醒更快更彻底.结论:丙泊酚-七氟烷复合麻醉更适合应用于宫腔镜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肿瘤手术实施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效果。方法 72例脑肿瘤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38例(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和对照组34例(异氟烷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时间与对照组患者麻醉时间对比,P0.05,而观察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清醒时间(P0.05),麻醉后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对照组患者更为稳定(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脑肿瘤手术中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和麻醉处理,观察颅脑手术病人运用两种麻醉方法 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麻醉诱导用药相同,治疗组采用异氟烷吸入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静脉维持.在围麻醉期支持呼吸、循环,给予降颅压和治疗并发症以及麻醉处理.结果 治疗组术后只有2例患者死亡,对照组有7例患者死亡,且治疗组生存患者的术后状态好于对照组.结果 快速通畅呼吸道,积极扩容抗休克,合理选择麻醉方法与药物,及时处理合并症,可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和麻醉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32例麻醉处理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 32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均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进行,以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咪达唑仑诱导,以丙泊酚、异氟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以尼莫地平施行控制性降压。结果①麻醉平稳,术中HR、SpO2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患者安返病房;②手术时间45~160 min,平均(65±57)min;术后呼吸恢复时间5~16 min,平均(8±8)min;5例带气管导管回病房,余27例的拔管时间6~18 min,平均(11±6)min。③术中使用尼莫地平降压者10例,控制血压至理想水平。④介入手术治疗后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3例(9%)。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的麻醉要做到麻醉诱导及维持平稳,术中施行控制性降压,以预防颅内压增高,保证脑血供、氧供,防止脑缺氧、缺血,避免脑水肿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七氟烷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组( S)(n=20),术中吸入七氟烷,维持呼气末浓度在1.3%左右;异氟烷组(I组)(n=20例),吸入异氟烷,维持呼气末浓度为0.7%~0.8%;瑞芬太尼两组输注方法相同,微量泵持续注入0.2μg/kg/min。记录诱导前、CO2气腹前、CO2气腹后10分、苏醒期血压、心率;观察术毕停药后患者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At后恶心、呕吐和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1)两组血压、心率各时点变化一致;(2)S组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较Ⅰ组显著增快(P〈0.05)。(3)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术中知晓。结论:与异氟烷相比,七氟烷与瑞芬太尼联合麻醉苏醒更迅速、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981-983
目的探讨氯胺酮、瑞芬太尼顺序联合丙泊酚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择期行短小手术的9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将其分为三组各30例,A组行氯胺酮+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B组给予氯胺酮+丙泊酚麻醉,C组则行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比较三组不同时段(麻醉前、诱导后、切皮后3min、10min)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等指标,同时记录三组麻醉苏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A组手术不同时段HR、RR、MAP、Sp O2无明显变化(P>0.05),B组诱导后、切皮后3min、10min时HR、MAP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C组RR存在明显变化(P<0.05)。A、C两组麻醉苏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氯胺酮、瑞芬太尼顺序联合丙泊酚具有镇痛良好、苏醒迅速、呼吸抑制少等特点,可作为小儿短小手术重要麻醉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门诊宫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将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之间我院门诊连续200例行宫腔镜手术的不孕不育症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100例,A组单纯使用丙泊酚,B组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比较两组间术中、术后镇痛效果及呼吸抑制程度、意识消失及恢复时间、所用丙泊酚总量。结果B组术中、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意识消失、恢复时间短于A组,所用丙泊酚总量亦少于A组。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门诊宫腔镜手术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镇痛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瓣膜置换术中运用瑞芬太尼和芬太尼不同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方法 20例择期瓣膜置换手术病人,10例术中采用瑞芬太尼,另外10例采用芬太尼.以心电图、桡动脉压力、肺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诱导后(T1),开胸(T2)、打开心包(T3)、体外循环后5 min(T4)、关胸(T5)、手术结束(T6)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间任何时间点都没有出现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两组病人外周血管阻力与基础值相比在T2增加,在T4下降(P<0.05).而心指数在T4都增加(P<0.05);两组病人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没有差别.结论 两组药物在瓣膜置换手术中都可以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结合喉罩技术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可行性,并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应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脑功能区手术的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后,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F)和瑞芬太尼组(RF),每组20例。观察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唤醒时间、唤醒质量和唤醒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诱导后、插喉罩后及切皮时各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基础值(P<0.01或P<0.05);RF组唤醒后的心率和血压及SF组心率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苏醒时SF组血压明显低于RF组(P<0.05)。2组均能在较短时间内唤醒患者。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结合喉罩通气能很好应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与瑞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唤醒质量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维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宫腔镜手术的效果及其对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宫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静脉麻醉组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组,每组35例.静脉麻醉组采用丙泊酚2 mg/kg+芬太尼1 μg/kg静脉注射全麻,CSEA组硬膜外穿刺后注射0.75%罗哌卡因行CSEA.两组患者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诱导麻醉前、意识消失时、手术10 min及术毕时循环、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呼吸抑制及皱眉或脚趾上翘的发生情况.结果 静脉麻醉组患者意识消失时平均动脉压[MAP,(69.9±8.1)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HR,(75.5±6.8)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921±0.012)均较诱导麻醉前[分别为(85.2±8.8) mm Hg、(86.1±9.7)次/min、0.977±0.012]有不同程度降低(均P<0.05),但均在正常参考范围,无需处理,术毕时恢复至正常水平.CSEA组患者诱导麻醉前后各时间点MAP、RR、SpO2均无明显变化;而意识消失时MAP、SpO2和手术10 min时MAP均较静脉麻醉组明显升高(均P<0.05).静脉麻醉组有11例发生呼吸抑制(占31.4%),有14例发生皱眉或脚趾上翘(占40.0%);而CSEA组无一例发生上述症状.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均可用于宫腔镜手术,但罗哌卡因CSEA效果更优,并有利于术者及早发现及预防水中毒.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比较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RVES)的价值。 方法 收集接受二维超声和断层超声显像(TUI)检查的50例无痛性血尿、蛋白尿患者,其中30例接受CT检查;测量患者近肾端最宽处左肾静脉和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最窄处左肾静脉内径比值及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夹角。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评价上述方法LRVES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结果 二维超声诊断LRVE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05%(32/41)和77.78%(7/9);通过测量左肾静脉扩张段与狭窄段内径比和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夹角,TUI诊断LRVES的敏感度分别为95.12%(39/41)和92.68%(38/41),特异度为88.89%(8/9)和88.89%(8/9),均高于二维超声;CT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00%(19/20)和90.00%(9/10),高于二维超声,与TUI相似。 结论 TUI无辐射,诊断LRVES敏感度及特异度高,较二维超声及CT更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行剖宫产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激素水平、趋化素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9月在该院行剖宫产手术的妊娠期糖尿病单胎头位初产妇2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n=112)和对照组(硬膜外麻醉,n=108)。观察两组产妇麻醉前(T0)、给药后5 min(T1)、给药后15 min(T2)、给药后30 min(T3)、手术结束(T4)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变化;检测两组产妇在T0、T4时血液激素水平,血液激素5项检测项目为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睾酮(TT)、催乳素(PRL);检测两组产妇在T0、T3时血清趋化素水平,检测方法选择ELISA法,采用趋化素1试剂盒(48T/96T)进行趋化素检测;观察两组产妇麻醉期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麻醉不良反应。结果组内比较,对照组产妇MAP、心率和观察组产妇心率在T1-T4时间点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MAP在T1-T4时间点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产妇在T1-T4时间点MAP均高于对照组产妇,心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在T4时间点TT、E2、FSH、PRL及L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血清趋化素在T3时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8%和11.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行剖宫产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明显,麻醉期间血流动学平稳,对促性腺激素、雌激素、TT、PRL水平影响较小,可降低趋化素的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比较乳腺瘤切除术中3种不同剂量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此类手术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最佳剂量。方法153例ASAⅠ~Ⅱ级乳腺瘤患者分为3组,氯胺酮用量分别为A组(51例)0.5mg/kg、B组(51例)0.8mg/kg、C组(51例)1mg/kg,3组麻醉中均辅用相同剂量的丙泊酚、咪唑安定和芬太尼。术中监测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监护(ECG),比较术中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性及麻醉清醒时间与不良反应。结果A、B组切皮后5分钟和10分钟的SBP、MBP、HR及术后清醒时间、质量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胺酮0.5mg/kg及0.8mg/kg复合丙泊酚、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乳腺瘤切除术,不良反应小,麻醉效果确切,清醒时间短,质量高,更适合临床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比较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复合麻醉下,男性患者膀胱镜放置输尿管双J管的评分及疼痛发生率.方法:体内留置输尿管双J管男性患者60例,分为局部麻醉组20例,全身麻醉组30例,复合麻醉组10例,置管后第3天比较VAS评分及疼痛发生率.结果:全身麻醉组未感觉疼痛,局部麻醉组疼痛发生率95%,复合麻醉组疼痛发生率80%,全身麻醉组与局部麻醉组、复合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麻醉组与复合麻醉组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麻醉组VAS评分6.20±2.07,复合麻醉组VAS评分3.10±1.07,2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放置输尿管支架管时采用复合麻醉或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次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急诊手术240例,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次硬膜外麻醉,B组为腰-硬联合麻醉,C组为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观察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记录麻醉效果和起效时间、局麻药用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3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麻醉效果最好,满意率100%,B组次之,C组最差;起效时间,B组最快,A组次之,C组最慢,C组与A、B间有显著性差异。局麻药用量B组最少。术中、术后并发症A组有低血压4例,B组有低血压12例,恶心呕吐4例;术后头痛9例;C组低血压5例,恶心呕吐1例。三组患者均无全脊髓麻发生。结论单次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是最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对肾移植围手术期采用何种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特别是抗体的使用)既可以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又不增加受体感染的风险尚无统一的认识。目的:比较肾移植后6个月内6种不同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的感染及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11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患者分为甲基泼尼龙组、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组、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甲基泼尼龙+赛尼哌组、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赛尼哌组,各组免疫抑制诱导治疗后均联合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维持免疫抑制治疗。结果与结论:①感染发生率: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最低,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最高。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急性排斥发生率:甲基泼尼龙组最高,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最低。甲基泼尼龙组明显高于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及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赛尼哌组(P<0.05)。表明联合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与单用甲基泼尼龙组或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组比较,不增加感染的发生,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