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名医范文甫(1870-1936)以擅用峻剂著称,尝言:“医之运用古方,如将之使用重兵,用药得当其效立见.”他辨证准确,用药果断,如用越婢汤治风水,麻黄常用至18g,治小儿麻疹闭证竞用至24g,用急救回阳汤,附子常用45g,闻者骇然.范文甫行医乃南方热带之地,如此大剂应用麻黄、附子等热药更属非常,难怪沪上名医徐小圃(亦善用麻黄,有“徐麻黄”之称)辈也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2.
范文甫,名赓治,字文儒(公元一八七○——一九三六年),是近代浙东名医。他先儒后医,师宗长沙,对《内经》、《伤寒》、《金匮》等典籍,悉心潜研,医技精湛,能穷经典之蕴奥,师各家之所长。临床崇尚实践,博采众方,处方用药,审慎果敢,当机立断,且匠心独运,常获桴鼓之效,使人惊叹而钦佩。范文甫一生以仁术济世,性情豪爽,语多逞性,不畏权势,不拘小节,自号古狂生,民间称其为“范大糊”(宁波称狂人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阴篇》,原文载:“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常用发表之剂,主要用于少阴表证。  相似文献   

4.
<正>图11: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卢纶诗‘白云流水如闲步’是也"。图12: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说:"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徒有车之功;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知其才智,以军付之,用将之道也;知其方使,以生付之,用医之道也"。  相似文献   

5.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气病身肿者,若脉见沉小,则多与少阴肾相关,与篇中所述正水相当……当斟酌病情,选择麻黄附子汤类方药,以温经助阳发汗为宜”。此外,有云其治石水者,如徐彬指出:“此方或即所谓石水之主方也”;陈修园谓“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丹波元坚云其治少阴表寒证,“少阴,即与伤寒少阴病同义,系于表虚寒之谓。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取之温发”;而喜多村直宽则明确指出:“脉沉者为表寒,故宜麻附甘草汤温发之”。以上诸说,虽各有所长,但因麻黄附子汤为温经发汗之剂,而发汗乃风水、皮水的正治法,故将麻黄附子汤列为正水主治方剂显然有失允当。基于此,有必要对麻黄附子汤证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传承陈祖皋先生临床用药经验,研习其用药特色。[方法]通过复习有关本草医籍,将陈师常用对药与角药加以总结整理。[结果]完成陈师桂枝、地骨皮,桂枝、甘遂,穿山甲、皂角刺,白芥子、九香虫,黄芪、天花粉,秦艽、白蒺藜,附子、细辛、石膏,黄芪、知母、太子参等8组对药与角药的总结。陈师是一位烙有深刻师承印记的老一辈绍兴名医,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其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善用对药和角药论治疾病。[结论]对药与角药是医者处方用药之主干,排兵布阵之良将。屡用方能达药,细究陈师用药经验,必将从中得到教益。  相似文献   

7.
附子、干姜(生姜)和肉桂三味药物,是最常用的温里回阳救逆之品,经常配伍使用以治疗里寒诸证。唯其如此,故三者之间的区别往往容易疏忽。其实,三者在药性上有明显区别,临床应用上亦有较大的差异。附子最重要的功效是回阳救逆,尤其对心肾阳衰之危证,收效最捷。它既不同于干(生)姜的温中兼散,亦有异于肉桂的温而兼通,是为纯阳救逆之品,所谓“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本草纲目)、熟附子之“峻补”者,即峻补元阳之谓。此外,以其有镇痛作用,故对寒性之胃腹、四肢关节疼痛,甚有疗效。例一,杨××,男性,16岁,中学生,  相似文献   

8.
4500年前,春秋末期吴国出了杰出的军事家孙武。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出现在战国时期,比《孙子》稍晚。《黄帝内经》曾把用药与用兵作了类比:“病已成而后药之”犹如“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到了南朝齐代褚澄在《褚氏遗书》里也说:“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徙有车之功;善用药者,美有桂之效。知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皆认为乌附乃有毒之品,临床不敢广泛应用,大剂应用者更不多见,然而也有一些经验宏富的老中医经过长期体验,认为乌附生用有剧毒,炮制后虽仍有毒性,但经久煮3小时(附片2小时),毒性基本消失而有效成分仍不破坏。大剂应用而疗效方著。 成都已散名医代云波先生以治痹闻名于世。代氏习用制乌附各1~4两,亦鲜有中毒者,对体质较弱者将川乌与蜜同煮(蜜二、三两加煮水中,湿重者不用)以解其毒,方中每用甘草1~2两,除过缓外,亦可解乌附之毒。偶有个别患者未遵医嘱,煎药时间不够,每出现头眩晕,口舌肢麻者,以大剂量蜂蜜或淘米水,或大剂量甘草防风绿豆汤内服,当即可解。据整理者观察,开始乌附各用1两,疗效不佳,再诊将乌附加至各2~3两时,或将川乌,或附片加至4两时,其效大显。 代氏治疗风寒湿痹,每以《金匮》乌头汤、乌头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熔为一炉,即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等7味组为基本方,命名为乌附麻辛桂姜草汤,再随证加减,湿热痹则以薏苡竹叶散加制川乌为基本方,名“川乌薏苡竹叶散”(川乌、薏苡仁、竹叶、滑石、木通、连翘、白蔻、茯苓皮)。  相似文献   

10.
祝昧菊(1884-1951),上海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家,曾因在临床中喜用附子、麻黄等温热药治疗伤寒病而名噪一时,被时人誉称为“祝附子”。他的擅用温热药治病和中西医学融会贯通,形成了沪上中医独特流派。  相似文献   

11.
徐小圃轶事 徐小圃(1887-1959),名放,字小圃,上海著名儿科中医,曾任神州医学总会副会长等职。早年以"小儿热病最多"为指导思想,用药多主清凉。后受名医祝味菊影响,转为温阳派,擅用麻黄、桂枝、附子等药,有“徐麻黄”之称。  相似文献   

12.
下法是中医治疗疾病八法之一。临床上迂到需要用下法治疗的病例不少。但泻下剂药性峻利,如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用之欠当,则易生弊端。兹将临床所用“泻下药”的治验体会简述如下: 1.下剂有峻下、急下、缓下之分。一般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考虑选择使用适当泻下剂。(1)大便秘结在三天以上者。(2)腹部灼热板滞,按之微感疼痛者。(3)舌苔干  相似文献   

13.
17 祝附子“具结”救重症 祝味菊(1884-1951),沪上名医,以擅用附子著称,自成以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人称“祝附子”。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几至不可救药。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18 徐小圃拜师 徐小圃(1887-1961),二十世纪30年代即为上海儿科名医,初以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並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相似文献   

15.
“麻杏石甘汤”具有宣肺平喘、清热解毒之功效,是小儿肺热喘咳的常用良方。该方以汤剂服用药量大、不方便,尤其是儿童服药更为困难。为此,根据中医用药特点,在研制了栓剂、口服液、滴丸的基础上,又研制了蜜炼小儿清肺膏,现将有关药剂学实验报告如下:1 处方(10剂用量)麻黄50g,杏仁90g,石膏180g,甘草(炙)60g,炼蜜适量,共制备成品100g。2 制备工艺4味中药水提液经冷藏24小时,滤液浓缩至1∶4,得清膏;清膏中加入适量炼蜜,文火微沸至一  相似文献   

16.
附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最有用”,是说附子能够救人于危急存亡之际,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又能强壮健体,所谓通行十二经,内温脏腑骨髓,外暖筋肉肌肤。许多名医,以擅用附子出名。明代浙江名医严观,常用姜汁制附子,人称“严附子”。近代四川名医祝味菊先生也擅用附子,30年代在上海行医,经常用附子救治危急重症,超人的胆识,独特的配伍,出奇的疗效,赢得病家和同道的好评,雅号“祝附子”。现代云南名老中医吴佩衡先生,附子运用十分得手,而且其量很大,有达400g者…  相似文献   

17.
论"名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霁  吴桐春 《中国医院》2002,6(4):35-37
在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之际,日臻激烈的竞争使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塑造和培养“名医”成为各大医院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思路。我们认为,“名医”必须具备高层次的学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尚的人格与医德、高超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在“名医”的培养过程中,应及时发现真正的可塑之才,积极加以多渠道培养,并施行强有力的制度以激发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同时还应选择合适的新闻媒介,向社会进行有效的形象传递,逐步使“名医”广为人知。  相似文献   

18.
跨入医学的殿堂,消祥于中医发展的历史长廊,你一定叹服古代医家做出的卓越成就,一定渴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名医造福人类。“以史为鉴”,讨论古代名医的素质特点,有利于我们塑造自己,走向成才之路。一、志向坚定品德高尚(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治医学者尤是。只有无比热爱并乐于从事医学专业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医。纵观古代名医的发展过程,无不以献身医学事业为他们最大愿望。自幼聪颖的李时珍喜好医药,却反感八股文,结果三次乡试不中。由于他习医之心坚如铁石,…  相似文献   

19.
浅谈少阴兼表证用方之异同郭炳新(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少阴病/中医药疗法,表证/中医药疗法,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伤寒论》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1],302条曰:...  相似文献   

20.
为了纪念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逝世390周年,笔者从《本草纲目》“发明”项内有关李时珍的医论医话资料,择要选录,并附简短按语,供研究参考。 (卷十五,663页,麻黄)对珍曰:“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明医解释,皆随文敷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所解不同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