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作模式在交通伤急救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急救中心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822例交通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267例交通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急救模式为急诊科接到“120”急救电话后按常规急救要求迅速派1名医生及1名护士携带急救设施赶赴事故现场,予现场紧急处理后送院进行急救、专科会诊,分专科手术后送入各专科病房。观察组采用合作模式进行交通伤急救,即急救中心与交警支队合作,建立“医警联动机制”,派驻1支急救医疗小组24h与交警队共同值班,与交警使用同一对讲系统,缩短信息转载时间,接到报警后医警同时赶赴事故现场;院内以创伤急救中心为核心,抽调创伤各科合作组成创伤急救医疗组和专家组、护理急救小组等,实施合作模式的急救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前反应、接警至入院时间、救治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院前反应、接警至入院时间、救治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院前反应、接警至入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提前,救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交通伤急救管理采取合作模式可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交通伤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创伤评分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多发伤患者救治时间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96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创伤评分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多科会诊时间、检查完成时间...  相似文献   

3.
高原地区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体会(附15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严重创伤救治一体化及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01~2009-09收治的环青海湖地区15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资料.按救治方法 (一体化救治和非一体化救治)和手术原则(损伤控制手术和确定性手术)分为三组.结果 急救一体化救治、非一体化救治和确定性手术组比较,急救一体化救治和损伤控制(或确定性手术)组的病死率降低(P<0.05),确定性治疗前时间、手术持续时间、LTD恢复时间、入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高原地区采用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并早期应用损伤控制理论能显著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创伤救护模式。方法选取梁平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1~6月的严重多发伤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急救方法进行救治,将2013年7~12月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9例作为观察组,运用规范化、程序化的创伤救护模式进行治疗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及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为(38.06±11.24)min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83.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创伤救护模式能缩短抢救时间,保证各个环节的救护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是值得推广的现代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在重症多发伤(S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收治的148例SMI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我院急诊科2021年1-12月收治的144例SMI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急诊救治效率、急诊时间效能、急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完成B超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确诊时间、ICU住院时长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急救成功率分别为84.7%、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可以提高SMI患者的救治效率及急救成功率,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构建高效、快速、全覆盖的协同救治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对于急诊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进行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140例急诊多发伤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采用常规创伤救治原则护理的11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救治相关指标,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救治成功率为75.71%,高于对照组的6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救治时间、院前救治时间、现场救治至到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3%,低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多发伤患者采用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的效果较好,可提升救治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使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为研究组,另外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55例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综合创伤急救模式救治,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模式救治,观察比较两组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创伤急救模式能够提高严重胸腹外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不同急救模式救治严重创伤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n=294),以2013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创伤绿色通道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n=322),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总体死亡率、进入抢救室的死亡率、在急诊绿色通道中的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创伤绿色通道急救严重创伤患者较常规急救模式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以EICU为平台的创伤中心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探讨提高严重多发伤预后的急救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1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期间采用多学科会诊模式救治的10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9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108例采用以EICU为平台的创伤中心救治模式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急诊救治时间、完成初次检查时间、抢救厅滞留时间、急诊手术时间以及两组患者的预后、两组合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结果:研究组急诊救治时间[(5.8±1.9) min]、完成初次检查时间[(31.3±12.2) min]、抢救厅滞留时间[(86±37) min]、急诊手术时间[(122±56) 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9.6±2.3) min]、[(52.7±14.6) min]、[(145±62) min]、[(182±7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急救单元在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76例多发伤患者在创伤急救单元的治疗结果,比较抢救成功组和死亡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结果:抢救成功组患者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创伤急救单元在多发伤救治中有重要作用,尽量缩短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可明显提高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Although patients who present for emergency medical care have a broad spectrum of symptoms, such events can generally be categorized as internal medicine, surgical, and pediatric emergency cases. Indications for emergency surgery are estimated to be infrequent compared with the overall number of patients admitted for emergency ca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dications for emergency surgery in patients (612 of 8422 patients who sought emergency care) admitted to the surgical division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t Konya City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and July of 2002.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hich investigated reasons for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relevant branch distribution, comprised 405 men (65%) and 207 women (35%). Ages of enrolled patients ranged from 6 months to 70 years. Most of the patients (n=280, 46%) who underwent surgery at the emergency clinic were treated for acute abdomen. Emergency indications for neurosurgery (n=71, 12%) were the second most common reason for emergency procedures. Epidural hematoma and depressed fracture were the most apparent indications for neurosurgery. Surgery of the thorax was the third most common emergency surgery performed (n=44, 7%). Patients who had emergency surgery indications and who underwent surgery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s who presented for emergency care. Acute abdomen and trauma were 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precipitating events. This study was presented orally at the 4th International Trauma and Emergency Surgery Congress, held in 2002 in Istanbul, Turkey.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determin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and other cytokines in severe blunt trauma patients in critical settings and to evaluate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atient outcome. DESIGN: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SETT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PATIENTS: Fifty-four severe blunt trauma patients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requiring intensive care, emergency surgical intervention, or both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Forty-four patients with minor injuries were the controls. INTERVENTIONS: Serum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4 hrs postinjury (day 1) and the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24 hrs later (day 2). Blood samples for determina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terleukin-6, interleukin-8, and interleukin-10 were measured both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lunt trauma and in controls. Th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 Injury Severity Score, Revised Trauma Score, and Trauma Revised Injury Severity Score were used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rauma severity. MEASUREMENTS AND MAIN RESULTS: Serum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in severe blunt trauma patients than in control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 Revised Trauma Score, and Trauma Revised Injury Severity Score scores in severe blunt trauma patients but not in controls; and were higher in nonsurvivors than in survivors. CONCLUSIONS: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serum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in severe blunt trauma and that it reflects the severity of trauma. The serum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concentration might be a valuable predictor for the outcome of severe blunt trauma.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创伤重度程度评分、老年创伤结局评分以及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对老年创伤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9月经急诊入院的523例老年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人口学信息、各种评分系统所涉及的项目信息、是否发生院内死亡。采用创伤重度程度评分、老年创伤结局评分以及损伤严重程度评分预测院内死亡的发生情况,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方法对老年创伤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3个评分系统中,创伤重度程度评分的AUC最高(0.914),其约登指数、特异度也最高分别为0.716、0.859,表现比较均衡;老年创伤结局评分的敏感度最高(0.971),但特异度却最低(0.609)。结论 创伤重度程度评分相较创伤结局评分、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在预测老年创伤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方面效能最好,评估更为全面,更适用于我国急诊早期入院的老年创伤患者的相关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2月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进行救护;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救护,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后,观察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和急诊科救治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治愈率提高,患者病死率下降;患者护理满意度升高;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两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应用,有效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对车祸外伤患者救治效果、救治效率及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车祸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改良澳大利亚拣伤评分系统在急诊批量创伤患者评估分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时间先后顺序将178例批量创伤患者分为对照组87例和观察组91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拣伤分类,观察组应用改良澳大利亚拣伤评分系统评估分类。比较两组拣伤分类时间、分拣准确率、抢救成功率、护士对分类方法满意度和患者/家属对抢救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评估分类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分拣准确率、抢救成功率(P0.05)、护士对分类方法满意度和患者/家属对抢救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澳大利亚拣伤评分系统能快速准确评估伤情,指导急诊抢救治疗工作,提高抢救效率和成功率,值得在急诊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9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程序化护理措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更短,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更高(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可以明显提高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救治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因严重创伤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患者相关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25分].以2010年1月1日为界,此后就诊于我院创伤患者采用的是本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急救模式分为研究组,而此日期以前是传统由120及999担任院前急救的急救模式则为对照组,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在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远期(6个月)致残率、并发症出现率等方面有所降低,分别为(78.23 ±21.57) min vs.(96.45±35.14)min,(23.55 ±12.46) d vs.(28.67±20.72)d,8.1% (18/222)vs.65.5% (114/174),13.3% (34/256)vs.21.6% (48/222),4.1% (9/222)vs.9.2% (16/174),8.1% (18/222)vs.18.4% (32/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病死率方面,研究组也较对照组低,为8.1%(18/222)vs12.6% (22/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受伤到医院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医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院前急救模式相对于常规采用的急救模式在提高多发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一种良好的备选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组合评分在急诊创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1—6月,对1 328例急诊创伤患者采用CRAMS评分和NISS评分,与2009年1—6月采用RTS评分的1 126例患者进行对比,包括伤情判断的正确率,平均急诊抢救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结果 CRAMS联合NISS评分对重症创伤患者的伤情判断正确率为46.15%,创伤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平均(144.9±88.1)min,抢救成功率97.74%,与RT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AMS联合NISS评分不仅可作为急诊创伤患者的分拣及护理分级的首选评分,同时也对创伤护理和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岗位动态调度法在缓解急诊科拥挤现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6月及2011年1—6月急诊科18:00~1:00班次的各80名护士作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护士使用传统的排班模式,实验组护士采用岗位动态调度法。对两组护士在患者、医生、护士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检查结果进行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90.6%,医生满意度为82.0%,护士满意度为85.0%,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7.2%,医生满意度为96.0%,护士为9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9.862,5.005,5.959,8.636;P〈0.05或P〈0.01)。结论启用护理岗位动态调度法后,提高了抢救室、输液室和留观室的处置效率,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使患者、医生及护士满意度得到了提升,有效地缓解了急诊科拥挤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