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后路经关节突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及Otani评分系统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75.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30.5 mL;术中3例患者因硬膜撕裂发生脑脊液漏,给予缝合及修补后愈合。JOA评分由术前的(6.3±2.0)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的(9.2±2.8)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9.6±3.1)分,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0%;术后随访15~32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脊柱不稳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Otanni评分获优8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作为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在脊髓获得充分减压的同时能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颈前路钢板结合钛网植骨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凯  李杰  付连冲  李会全 《中医正骨》2004,16(10):11-12
为观察颈前路钢板结合钛网植骨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和钛网植入后融合及沉降情况.对23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10~18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以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钛网植骨融合率及钛网沉降率.结果显示,23例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依据JOA评定标准评定优15例,良4例,中4;JOA评定由术前8.6±1.4分升至术后15.5±2.8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合Zdeblick影像学判定椎体间融合的标准,术后6个月钛网植骨融合率达到89%,1年达到91%.术后6个月沉降出现率11%,1年13%.表明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沉降率低,没有供骨区并发症,钛网植骨融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单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0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患者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评价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8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5.3分。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100%融合,无椎间融合器移位、钢板螺钉断裂现象。结论: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放大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12例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0~60岁,中位数40岁;病程3个月至7年,中位数29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轻触觉变化及四肢肌张力增高。按照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17分法)评定,≤7分3例、8~12分8例、13~16分1例。均在手术放大镜辅助下经颈前路行椎管减压和椎间融合术。采用JOA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3 h,中位数2 h;术中出血50~300 mL,中位数225 mL。术后1例老年女性患者左手肌力由3级降为1级,3个月后恢复至4级。3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给予药物雾化吸入治疗,1周后恢复。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示,所有患者的椎间植骨融合部位均已骨性融合。12例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食管损伤、内植物松动或断裂及融合器或人工椎体下沉移位等并发症。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颈椎JOA评分分别为(9.83±2.52)分、(11.50±2.47)分、(13.08±2.23)分、(13.08±2.23)分。结论:手术放大镜辅助下经颈前路手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4.00±5.64)岁;病变位于C_(4~5)7例,C_(5~6)12例,C_(6~7)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所致的中枢性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度刺激即可出现灼烧感、刀切感或针刺感,部分患者无外部刺激也可出现疼痛。观察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简化版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90.50±20.30)min,术中出血量(143.80±20.40)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中位数14个月。25例患者手术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术前(6.15±0.89)分、术后1个月(10.69±1.49)分、术后6个月(11.85±1.99)分、末次随访时(17.69±2.25)分;NDI评分,术前(20.62±2.10)分、术后1个月(9.69±1.70)分、术后6个月(6.00±0.82)分、末次随访时(3.08±0.76)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感觉项评分,术前(25.77±4.14)分、术后1个月(12.85±1.57)分、术后6个月(9.92±2.25)分、末次随访时(2.00±1.22)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情感项评分,术前(10.46±1.12)分、术后1个月(6.08.±1.19)分、术后6个月(3.62±1.04)分、末次随访时(2.46±0.97)分;SF-MPQ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77.08±4.39)分、术后1个月(45.54±8.00)分、术后6个月(35.69±11.06)分、末次随访时(12.69±2.96)分;SF-MPQ现时疼痛强度评分,术前(4.15±0.69)分、术后1个月(2.38±0.51)分、术后6个月(1.31±0.48)分、末次随访时(0.85±0.80)分。2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于术后2个月自行缓解;均未发生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和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速磨钻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型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2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51~81岁,中位数63岁。病变节段为C2~C33例、C3~C49例、C4~C513例、C5~C616例、C6~C78例、C2~C41例、C3~C53例、C4~C65例、C5~C72例、C3~C62例。病程6个月至12年,中位数10个月。术中应用高速磨钻在减压节段上位椎体后下缘和下位椎体后上缘的左右侧各打磨出1个骨槽,打磨掉部分椎体后缘皮质骨和骨赘。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随访观察颈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2例患者,单节段减压49例、双节段减压13例。手术时间50~125 min,中位数75 min;术中出血量80~500 mL,中位数210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术前(12. 3±1. 6)分,术后1周(15. 3±0. 6)分,术后3个月(16. 3±0. 5)分。均无感染、脑脊液漏及神经根、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型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应用高速磨钻,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有利于颈椎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吞咽困难发生率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8.21±13.82)min,术中出血(52.03±15.56)mL。本组病例没有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食道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2.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NDI评分,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第2天出现轻度的吞咽困难,发生率3.03%。术后第3,6,9,12个月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经正侧位X线片或CT复查,融合率100%,融合时间(5.03±2.25)个月,没有出现融合器退出、下沉的情况。结论: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还能增加融合率、降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伤椎椎体成形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伤椎椎体成形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55~73岁,中位数63岁。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C级2例、D级7例、E级10例。病变椎体位于T_(11)3例、T_(12)4例、L_17例、L_22例、L_31例、L_42例。术后随访观察腰背部疼痛缓解、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恢复、腰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0~210 min,中位数160 min。术中出血量250~450 m L,中位数320 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中位数16个月。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由术前(7.53±1.55)分降至(3.32±0.67)分、(2.92±0.64)分,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前缘高度×2/(伤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伤椎下位椎体前缘高度)×100%]由术前(48.34±15.45)%增高至(78.23±8.31)%、(76.07±7.83)%,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缘高度×2/(伤椎上位椎体后缘高度+伤椎下位椎体后缘高度)×100%]由术前(84.52±4.39)%增高至(91.88±4.43)%、(89.19±5.75)%,Cobb角由术前13.75°±5.48°降低至4.23°±2.45°、6.59°±3.34°。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89.22±27.35)%降至(29.68±5.08)%;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D级1例、E级18例。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其中6例为骨水泥椎旁渗漏、3例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因其无临床症状,未做任何处理;均未出现神经损害加重、脑脊液漏、骨水泥毒性反应、切口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伤椎椎体成形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有效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纠正后凸畸形,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20例、B组20例,分别于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施行颈椎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cage(A组)和钛网(B组)植入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40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出血、瘫痪、脑脊液漏、食管瘘及内固定松脱、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组病例JOA评分均有改善,A组术后3d及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3.76±0.74)分和(14.67±0.64)分、B组术后3d及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4.36±0.75)分和(14.74±0.67)分,均较术前A组(7.95±0.82)分、B组(8.35±0.61)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显示2组病例均减压充分,椎体间融合良好,内固定位置准确。结论:经颈椎前入路施行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性好,成功率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手术的患者,采集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的评估结果,包括颈肩部和手臂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颈椎JOA评分及患者术后满意度(Odom’s评分)。结果:最终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39~70岁,平均(55.46±7.69)岁;出血量20~100 mL,平均(40.00±18.31)mL;手术时间1.28~6.00 h,平均(2.98±1.08)h;住院时间4~29 d,平均(12.29±6.36)d.临床疗效:术前至术后12个月,颈肩和手臂痛VAS评分逐渐降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12个月,症状略有反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6.29±1.20)分,较术前(14.71±2.04)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58.21±0.48)%。末次随访时非常好和好的比例为91.40%(32/35).结论:在术后1年中,有超过91.40%的Hybrid手术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证明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可以让患者明显受益,但术后1年患者颈痛症状略有反复,仍需长期随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O臂机辅助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采用O臂机辅助下PVP治疗中上胸椎(胸1~8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观察骨折椎体骨水泥分布及渗漏情况,记录椎体平均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胸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手术椎体前缘高度(AH)的变化情况。结果:45例患者获得(12.1±5.4)个月随访。其中胸4椎体1例,胸5椎体5例,胸6椎体8例,胸7椎体19例,胸8椎体20例。42个椎体单侧穿刺,11个椎体双侧穿刺。无手术死亡、无神经根及脊髓受损等严重并发症。椎体平均手术时间31.5 min,平均注射骨水泥3.2 mL。胸背痛VAS评分由术前(7.9±1.4)分下降为术后第3天(2.2±0.9)分,术后3个月(1.8±0.7)分,末次随访(2.0±1.1)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72.20±8.4)分,术后第3天(28.62±11.25)分,术后3个月(18.74±9.24)分,末次随访(19.88±11.56)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H为(14.51±1.12)mm,术后第3天为(15.02±1.05)mm,术后3个月为(14.83±1.34)mm,末次随访为(14.54±1.57)mm,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臂机辅助下PVP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以有效缓解胸背痛,快速建立精准的工作通道,避免穿刺并发症,有着更安全、更准确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串联式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8例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本院自行研制的串联式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联合伤椎植骨术。比较该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面积比。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2.50min,平均失血量为18.39mL,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VAS评分术前6~9分,平均(7.46±1.14)分,术后1周2~4分,平均为(2.71±0.76)分,末次随访0~2分,平均(0.68±0.72)分。术后1周复查X线片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由术前的平均37.08%±6.14%减少至7.61%±1.82%,末次随访为8.28%±1.95%;伤椎椎管狭窄率由术前的平均29.43%±5.73%减少至17.79%±6.77%,末次随访为9.56%±4.17%.术后随访患者椎管面积持续恢复,椎体高度有所丢失但较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串联式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初步临床疗效满意,通过严格把握适应症,慎重选择患者,该术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术治疗瘀阻督脉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55~75岁,平均62.5岁)腰4/5单节段中央管狭窄行外科治疗,分别对比治疗前后腰椎JOA评分,瘀阻督脉证候积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减压,腰椎JOA评分治疗前(11.5±1.25)分,末次随访为(25.34±1.53)分;瘀阻督脉证候积分治疗前(6.85±1.25)分,末次随访为(10.35±1.06)分;VAS评分治疗前(7.5±1.4)分,末次随访为(1.2±0.3)分;ODI评分治疗前(61.5±3.7)分,末次随访为(21.3±2.1)分;术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减压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在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也使得督脉瘀阻的症状明显缓解,证明椎管减压术与督脉瘀阻的改善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孔镜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15例CSR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27~51岁,中位数39岁;均为单节段单侧CSR,C4~53例、C5~68例、C6~74例。所有患者均经6周以上非手术治疗,疗效欠佳。均采用后路椎间孔镜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测定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及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并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手术时间55~100 min,中位数78 min;术中出血40~90 m L,中位数75 m L。14例患者获得随访,1人失访,随访时间9~26个月,中位数15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神经根性症状均明显缓解,至末次随访时无1例复发;MRI提示原手术节段未见明显椎间盘突出,邻近椎体未见明显退变征象。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颈肩疼痛VAS评分明显减小[(6.58±2.03)分,(1.23±0.75)分,t=9.250,P=0.000],JOA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12.49±1.30)分,(16.32±0.69)分,t=9.737,P=0.000;(61.6±14.1)分,(79.1±16.6)分,t=3.006,P=0.006];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2±0.63)mm,(1.16±0.38)mm,t=0.203,P=0.890;(4.98°±1.32°),(5.06°±1.15°),t=0.171,P=0.866]。结论:后路椎间孔镜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可有效减轻单节段CSR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后椎间隙撑开高度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1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12个月时根据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将患者为3组:A组36例,椎间高度恢复2 mm;B组48例,椎间高度恢复2~4 mm;C组29例,椎间高度恢复4 mm。对3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脊髓损伤及神经症状加重等情况发生。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均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组患者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7%,8%和17%,B组明显低于A组和C组(P均0.05)。结论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中,椎间隙撑开不足及过度撑开均易导致术后轴性症状产生,最适撑开高度应控制在2~4 mm。  相似文献   

16.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3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瘫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术后进行6~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结果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占91%(29/32),术后植骨融合率达100%,随访期间未见钢板、螺钉断裂及松动。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减压彻底、融合率高、术后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统计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颈椎前路Zero-P固定的24例颈椎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融合及内固定情况,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5.2±17.1)min,出血量(41.4±20.3)mL。神经功能改善情况EMS评分:术前(9.04±2.12)分,术后1周(14.25±3.47)分,术后3个月(16.22±2.16)分,术后6个月(16.92±1.55)分,术后12个月(17.15±1.07)分。生活质量状况BI量表:术前(57.28±19.02)分,术后1周(50.51±22.36)分,术后3个月(59.66±17.42)分,术后6个月(80.52±24.05)分,术后12个月(90.20±11.58)分。术后随访,术后1周出现1例中度(根据Bazaz评分)吞咽困难,术后1个月未出现吞咽困难;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率100%,未出现邻椎病情况;随访中未出现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内固定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Zero-P系统治疗颈椎病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一旦确诊,经规范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应尽早手术治疗,但在具体术式选择方面尚存争议。传统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CSM的金标准;但融合术后手术节段运动功能丧失,致其相邻节段应力增加,存在加速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可能。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可维持病变节段活动度,理论上可减少ASD的发生。对于CSM前路手术中的融合与非融合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以利于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本文分别对ACDF、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DR和前路"杂交式"减压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诊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的病例资料,全部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2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110~160min,出血量100~200ml。术中无椎动脉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内患者神经症状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全部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12个月内X线片显示均达到植骨骨性融合,术后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脊椎功能,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应用PEID治疗LDH患者36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的31例LDH患者纳入本研究(86.11%)。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0~68岁,平均52.3岁。于术前、出院时、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功能指数评分(ODI)评估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60 min;出血5~10 mL,平均出血量约6 mL.术中无硬膜囊撕裂、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例患者出现足跖屈肌麻痹。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5.5个月。腰痛、腿痛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51±1.21)和(8.23±0.22)分,出院时VAS评分为(2.73±1.31)和(3.01±1.29)分,术后1个月为(2.32±1.35)和(2.41±1.26)分,末次随访为(2.11±0.86)分和(1.51±0.43)分;术前ODI评分为(74.26±15.28)分,出院时为(29.32±8.60)分,术后1个月为(17.25±7.86)分,末次随访为(11.37±4.21)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PEID治疗腰5骶1 LDH近期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