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单鼻孔经蝶(鼻蝶)入路与经颅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探讨垂体腺瘤的良好手术入路。方法48例患者分别采用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结果与经颅入路手术者比较,经鼻蝶入路手术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肿瘤全切除率高、激素改变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经鼻蝶入路是垂体腺瘤切除的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38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垂体腺瘤中泌乳素( PRL)腺瘤18例,生长激素(GH)腺瘤12 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5例, 无分泌功能腺瘤3例.结果 肿瘤全切33例, 次全切5例;术后复查激素水平,降至正常26例, 下降大于50%的4例, 8例变化不明显.结论 单鼻孔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效果。方法 46例垂体腺瘤患者均采用单鼻孔经鼻蝶窦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39例,次全切或大部分切除6例,未能切除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尿崩症19例,视力下降2例。结论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是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术式。术前准确评估病情、熟悉解剖和精湛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显微外科治疗老年垂体腺瘤的治疗结果 .方法 2000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68例老年垂体腺瘤的病例在我院接受经鼻蝶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通过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术中15例发生脑脊液漏,采用鞍底重建.10例垂体腺瘤巨大,手术无法全切,术后辅以伽马刀放射治疗.5例术后发生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及尿崩,8例术后发生垂体功能低下.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恢复良好.结论 经鼻蝶入路显微外科治疗老年垂体腺瘤,由于其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能有效的治疗老年垂体腺瘤,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1例60岁及以上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主要采用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全切除及次全切除91例,大部切除25例,部分切除5例.住院期间视力好转80例,占88.9%.随访MRI72例,肿瘤无复发或静止状态67例,复发需再次手术5例.术后生活自理率80%.结论 多数老年垂体腺瘤初期的临床表现隐匿,发现时往往肿瘤大、压迫视神经,尽早鞍区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对老年垂体瘤有效、安全,尤其是经鼻蝶入路.  相似文献   

6.
逯岩 《山东医药》2012,52(4):116-117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具有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我院自2008年3月~2011年4月共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11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28~64岁、平均46岁。临床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缺损、闭  相似文献   

7.
<正>垂体腺瘤的发病率为10万分之一〔1〕。30~70岁是垂体腺瘤的高发人群,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和内分泌紊乱,大多数垂体腺瘤以手术治疗为主〔2〕。近年来经鼻蝶入路已经成为垂体腺瘤切除的主要治疗手段,且随着医学的发展,神经内镜下行垂体腺瘤切除术在临床的使用越来越频繁〔3〕。本研究对垂体腺瘤患者分别实施神经内镜与传统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手术,旨在探究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该院103例垂体腺瘤患者,均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统计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3%(92/103),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并发症以尿崩症、术区出血、脑脊液鼻漏并发症为主,无死亡病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肿瘤大小、鞍旁侵袭、基础内分泌及手术切除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β=0.92,1.02,1.03,1.21,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肿瘤大小、鞍旁侵袭、基础内分泌及手术切除情况密切相关,术前应全面认识影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术中及时处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垂体瘤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疾病复发情况、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手术切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60例垂体瘤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术后第1天对比两组手术情况、肿瘤切除效果、入院时及术后第1天血清IGF-1水平变化情况、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疾病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IGF-1水平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效果显著,创伤小,可改善血清IGF-1水平,提高肿瘤切除效果,且安全性较好,疾病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垂体腺瘤患者。对比手术前后视力视野变化、垂体内分泌变化,并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垂体腺瘤46例、次全切5例,视力症状改善(改善率82.1%),内分泌功能改善,术后出现尿崩症12例(2周后均恢复),术中脑脊液漏9例(经同期手术修补后痊愈)。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具有安全、简便、微创等优点,是大部分垂体腺瘤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刘斌  孙炜  吴承远 《山东医药》2006,46(30):37-37
对比分析11例唇下入路及46例鼻内入路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鼻内经蝶入路与唇下入路相比,只需进行较少的解剖便可获得良好的显露,手术简便易行,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认为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应取鼻内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垂体腺瘤手术主要以经鼻入路为主,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术中存在光线衰减及观察视角,很难达到肿瘤全切.我科自2005年3月到2007年1月在神经内窥镜辅助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老年人大型垂体腺瘤16例,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1997~2004年,我们应用经单鼻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2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经蝶入路显微外科治疗老年人垂体腺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老年人垂体腺瘤(SPA)的手术疗效。方法总结经CT扫描或MRI确诊的56例SPA经蝶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35例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21例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本组微腺瘤7例,大腺瘤30例,巨大腺瘤19例,术后无死亡。48例获长期随访(平均3.5年),41例恢复良好;7例术后平均3.4年肿瘤复发,其中2例再次手术,5例采用药物、放疗或放射外科治疗,于3个月时复查见患者恢复较为满意。结论采取经蝶显微外科治疗SPA,是一种安全、有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手术配合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7年我们对245例垂体腺瘤患者施行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效果理想。现报告手术配合体会。  相似文献   

16.
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东才  闫长祥 《山东医药》2008,48(39):50-51
对37例垂体微腺瘤患者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微腺瘤切除术。对肿瘤的诊断、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程度、术后症状和内分泌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了探讨。结果37例均能经MRI检查得到初步诊断。肿瘤均全部切除。术后各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6例激素水平恢复到正常(93%)。9例术后发生轻微脑脊液鼻漏,12例术后发生尿崩,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大出血和感染病例。认为垂体微腺瘤应首选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术前准确的诊断和熟练的显微外科操作是提高肿瘤切除率和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微创手术,该术式不仅是治疗垂体瘤的有效方法,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肿瘤切除彻底,手术和麻醉时间短,并发症低,反应轻,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现将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航  史锡文 《山东医药》2008,48(3):87-88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216例.术中将扩张器直接置于蝶窦前壁,弧形切开鼻中隔根部和蝶窦腹侧壁,黏膜翻向外侧,鼻中隔被完整推向对侧,凿开蝶窦前壁骨质,进入蝶窦,常规切除肿瘤.无手术死亡者.术后82例出现暂时性尿崩,2例视力恶化,12例视力无明显改善,22例MRI示有肿瘤残留,36例出现较顽固电解质紊乱,7例出现脑脊液鼻漏.随访112例,治愈73例,病情控制32例,复发7例.认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可以较容易地切除垂体腺瘤,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垂体腺瘤鼻内镜蝶窦入路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对100例(200侧)鼻、鼻窦及颅底正常的受试者行蝶窦、蝶鞍区有关解剖数据的测量。结果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前壁最近点、蝶嘴最前端、蝶鞍底最近点、蝶窦口下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视神经管眶口前内侧缘的距离分别为(65.91±5.38)、(72.36±6.79)、(84.29±4.37)、(69.97±5.33)、(87.41±5.04)、(76.76±4.15)mm,鼻小柱根部至以上各解剖结构连线与鼻底平面的矢状角分别为25.17°±6.79°、16.19°±6.68°、26.12°±6.59°、31.17°±6.50°、23.64°±5.60°、38.15°±6.07°,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口下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视神经管眶口前内侧缘的连线与颅脑正中矢状面的侧偏角分别为4.13°±1.47°、7.92°±1.41°、11.28°±1.89°。结论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地为垂体腺瘤鼻内镜蝶窦入路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周继业  王志刚  孙炜 《山东医药》2009,49(44):40-42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视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及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视功能恢复的规律.方法 对180例经鼻蝶人路手术的垂体腺瘤患者按肿瘤病理分型、瘤体大小、性别、年龄分类,分别测定术前及术后的视力、视野、眼底情况.Logistic多因素分析垂体瘤患者视功能障碍的预测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中,有视力障碍者占68.89%,巨大腺瘤有视功能下降92.59%,大腺瘤有视功能障碍占66.18%,微腺瘤有视功能障碍52.94%,其中7例为视野改变.手术3个月后视力好转101例(81.45%),无改变30例(24.19%),恶化3例(2.42%).眼底改变大多数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伴卒中患者出现视乳头水肿.结论 视功能障碍与肿瘤高度、前后径及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