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外周血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30例,10例HCV RNA定量104 IU/mL,10例104~106IU/ml,10例 106 IU/mL。HCV 1a型3例、1b型20例、2a型3例、2b型2例、3a型2例。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期为24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V RNA病毒含量、血细胞分析采用血液分析仪分析,检测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外周血的变化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RNA基线1×104 IU/mL的病毒应答率(SVR)显著高于104~106 IU/mL和≥106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104~106 IU/mL和≥106 IU/mL两者之间的SV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型HCV与非1型HCV的SVR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升高显著组SVR率明显高于与治疗前无明显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效果良好,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非1型HCV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可获得更佳的SVR效率,低病毒载量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升高患者SVR率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白茅根煎剂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α,派罗欣)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并探讨其机理,同时观察白茅根煎剂对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仅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白茅根煎剂治疗。比较各组在治疗过程中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ETVR、SVR及血清ALT指标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轻(P0.05)。结论:白茅根煎剂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在提高SVR率、护肝降酶、减轻不良反应方面较单纯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升清化浊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抗病毒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和利巴韦林口服常规抗病毒治疗,必要时间断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升清化浊方治疗,疗程为4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HCV-RNA、白细胞等变化情况。结果:2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ALT、AST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T、AST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减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清化浊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及利巴韦林抗病毒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能够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改善,降低干扰素所致粒细胞减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长效干扰素(Peg-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被分为试验组(n=29)和对照组(n=27)。其中试验组给予Peg-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给予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8周,随访时间24周。分别检测治疗前、用药48周及停药24周的病毒学、生化学、基因分型,比较2组间治疗结果以及ALT、HCV RNA定量及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用药48周及停药24周总应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不同基因完全应答率比较,只有HCV基因型1感染者在治疗48周后及随访24周后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HCV RNA定量的水平对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病毒学完全应答情况均无显著性影响(P均>0.05)。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流感样综合征、贫血、中性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等,但不影响临床用药。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长效干扰素Peg-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其疗效明显好于干扰素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患者不良反应未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西安市唐都医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片,0.3 g/次,3次/d,同时皮下或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500万IU/次,每周3次。治疗组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180μg/次,每周1次,利巴韦林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两组均治疗4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HCV R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82%、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及治疗后24周,治疗组HCV R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康氏抗纤方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CHC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PEG-IFNα-2a注射液180μg/次,皮下注射,每周1次;利巴韦林0.3 g/次,口服,每天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康氏抗纤方,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肝纤维化瞬时弹性测定值、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水平、丙肝病毒定量(HCV RNA)及慢性肝病问卷(CLDQ)积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与生化应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肝纤维化程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纤维化瞬时弹性测定值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CLDQ各项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而对照组仅在系统症状、活动能力和情感方面得分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腹部症状、困乏、情感、焦虑方面积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康氏抗纤方联合PEG-IFNα-2a、利巴韦林治疗CHC在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同时,具有显著改善肝纤维化的程度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辅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标准化方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丙肝抗HCV治疗头12周使用芪胶升白胶囊的病例(37例)为治疗组,同期抗HCV治疗出现白细胞降低,根据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使用说明而减量的病例(29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治疗开始12周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以及病毒学应答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抗病毒治疗开始后2组患者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辅以芪胶升白胶囊治疗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在0.75×10^9/L以上,无需调整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剂量,且头晕、乏力、感染及失眠等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在EVR、ETVR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而持续病毒学应答方面治疗组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别不明显。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辅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抗HCV治疗可减缓白细胞下降程度,减轻患者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依从性,使患者获得较高的ETVR和SVR,且安全,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干扰素α-2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成本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82例住院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干扰素α-2b治疗48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治疗34例。比较2组病毒学应答率、生物化学应答率、复发率,计算成本及成本-效果比,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 2组病毒学应答率、生物化学应答率、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干扰素α-2b治疗成本为8 904元,其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成本效果比、持续应答率成本效果比、病毒应答未复发率成本效果比、生物化学应答率成本效果比、生物化学应答未复发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94.9,97.9,97.1,97.1,99.4;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治疗成本为57 552元,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成本效果比、持续应答率成本效果比、病毒应答未复发率成本效果比、生物化学应答率效果比、生物化学应答未复发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92.7,611.6,611.6,611.6,631.1。干扰素α-2b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高。结论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IFNα-1b)治疗的效果及其与肝组织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依据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肝组织病理结果分为2组,A组46例,肝组织病理结果为G≥2和/或S≥2;B组32例,肝组织病理结果为G2和/或S2。2组均应用IFNα-1b(50μg/隔天)联合利巴韦林片15 mg/(kg·d)抗病毒治疗,疗程均为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以持续病毒学应答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2组持续应答率(SVR)相近(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肝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明确者及时给予IFN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即可获得较满意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成本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血生胶囊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利巴韦林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PEG-IFNα-2a(每次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以及利巴韦林片(每次300 mg,口服,每天3次)治疗,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此治疗的首3个月,加用益血生胶囊口服,每次1 g,每天3次。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丙型肝炎病毒定量、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生化学应答及病毒学应答百分比及骨髓抑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及随访6个月时病毒学应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及随访6个月生化学应答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治疗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35.00%及22.50%,均低于对照组的80.00%与60.00%(P0.01)。结论伍用益血生胶囊可减少PEG-IFNα2a、利巴韦林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骨髓抑制作用,但未能提高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其病毒学应答的速度与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CHB患者,15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15例口服恩替卡韦(0.5 mg/d),治疗开始时行HBVDNA检测,且分别在第4,12及24周随访,第4周时HBV DNA水平下降≥1×102拷贝/mL定义为快速应答,而<1×102拷贝/mL定义为快速应答不良。分析2组抗病毒的疗效。结果 30例患者中24例为快速应答良好,6例为快速应答不良。快速应答良好组12周和24周时的HBV DNA下降程度明显比快速应答不良组快(P均<0.05)。结论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第4周测定HBV DNA水平可极早期评估病毒学应答,可以预测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为抗乙肝病毒优化治疗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2.
丙肝冲剂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丙肝冲剂对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的影响。方法将60例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丙肝冲剂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安慰剂(丙肝冲剂原方药量的1/10)治疗。治疗12,24,48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血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肝功能变化及2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丙肝冲剂对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各种病毒学因素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21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皮下注射PEGIFNα,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治疗前所有患者检测基线HBsAg、HBeAg、HBV-DNA定量,部分患者分析HBV基因型及P区位点变异情况。治疗结束后统计HBeAg的血清学转换情况,并分析各种病毒学因素与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关系。结果:216例患者治疗48周时68例(31.48%)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基线HBsAg定量<250 ng/mL患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显著高于HBsAg定量≥250 ng/mL(χ2=4.293,P=0.038)。e抗原血清学转换组基线HBeAg和HBV-DNA定量显著低于非血清学转换组(t=4.455,P=0.000;t=1.974,P=0.046)。B、C型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差异不大(χ2=0.497,P=0.481)。野生型、非204位点变异患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虽高于204位点变异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病毒学各因素中,基线HBsAg、HBeAg、和HBV-DNA定量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较重要影响因素,HBV基因型(B、C型)及P区位点变异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盐酸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方案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郑州人民医院45例于2015年5月至2019年9月间就诊的丙型肝炎(HCV)基因1b型感染所致的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长达24周的盐酸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口服抗病毒治疗,观察入院时、治疗4周和治疗24周时患者HCV–RNA阴转率等数据的变化,并采用简化的肾脏病饮食改良法(MDRD)和慢性肾脏病流行学合作研究方程法(CKD–EPI)的两种方法对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果:45例患者治疗24周较治疗4周的HCV–RNA阴转率、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治疗4周和24周的尿素氮、肌酐及eGF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采用MDRD还是CKD–EPI对患者治疗第4周和第24周eGFR水平进行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DRD法对eGFR水平<90 mL·min-1·1.73 m-2的患者进行比较,其治疗4周、24周后的eGFR水平较入院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并不会对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肾脏功能造成损害,但仍不排除本研究样本的个体化差异,有待扩大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麻黄汤与干扰素(IFN-β)并用可能有免疫调节作用。本次通过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的变化,探讨了麻黄汤并用IFN-β进治疗时,宿主免疫反应与病毒学应答的相关关系。对象与方法:①2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男性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5±10)岁,HCV基因型1b(15例)、2a(6例)、2b(4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基因型与患者一般情况、肝功能指标、HCV RNA载量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69例抗HCV阳性及HCV RNA>1000IU/mlCHC患者的一般情况、肝功能、HCV RNA载量、HCV基因型及中医症状等临床资料,并通过高级职称中医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的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HCV基因型与上述各项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69例患者中HCV1b型52例(75.4%),2a型17例(24.6%)。69例HCV单基因型患者的基因型与年龄、肝功能指标、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血清HCV-R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多见1b型,女性多见2a型;1b型HCV RNA载量高于2a型。结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1b型为主,HCV基因型与性别、HCV-RNA载量关系密切,与年龄、肝功能、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扶正化瘀胶囊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的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随机分配,其中30例患者采取使用扶正化瘀胶囊治疗24周(治疗组);另30例患者不予药物治疗(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血清学指标、肝脏硬度值、脂肪衰减值等。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低于治疗前,白蛋白(ALB)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1),脂肪衰减数值2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扶正化瘀胶囊在持续病毒学应答后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许寅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4):317-318
 目前全球约有1.8亿[1]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由于患者在感染HCV后,转化为慢性肝炎的比例很高,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因此,丙肝成为了人们健康的巨大威胁。丙肝治疗的标准方案(standard of care,SOC)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SOC治疗HCV 2型和3型的疗程较短,为24周,应答率可达80%;治疗HCV 1型的疗程较长,为期48周,且应答率较差,不及50%[2] 。为了提高HCV 1型感染患者的持续性病毒学应答(SVR),提高疗效和应答率,同时缩短疗程并减少副作用,研发新的高特异性、高疗效、低毒的抗HCV药物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背景下,先灵葆雅公司(现被默克公司并购)研发出了新药boceprevir(BOC),商品名Victrelis,美国FDA目前已经批准该药在美国上市销售。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α-a联合利巴韦林和苦参素治疗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5月-2006年5月,我们用干扰素α—a联合利巴韦林和苦参素治疗丙型肝炎36例,并与干扰素α—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36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1)抗HCV阳性,HCV—RNA阳性:(2)ALT〉50U/L;(3)有乏力、纳差、右上腹不适、隐痛等症状。排除:单纯抗HCV阳性、HCV—RNA阴性者;或具有第1条而无临床症状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普通重组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连续治疗48周.对比血清HCV-RNA结果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早期应答、完全应答和持续应答率均高于对照组。无应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抗病毒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