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采用Szenohradszkay模型罗库溴铵药代学参数进行TCI与间断单次静注法的肌松效应.方法择期全麻腹部手术病人30例,分为靶控组和对照组各15例.靶控组:TCI泵采用Szenohradszkay模型罗库溴铵药代学参数,设定罗库溴铵靶浓度为3 μg/mL,术中保持T1<10%;对照组:静脉快速(5 s内)注入0.6 mg/kg罗库溴铵为插管剂量,术中当T1恢复至25%时间断追加罗库溴铵0.15 mg/kg.结果起效时间和期间用药量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总用药量、T175%、恢复指数、TOF70%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取得的插管条件和T1最大抑制程度相似.结论在中小手术中罗库溴铵TCI法取得了与单次静注法相似的肌松效应,并且TCI法获得的肌松效应较间断单次法更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靶浓度控制输注法(TCI)与按4个成串刺激监测(TOF)调控持续增长静脉泵入法,对罗库溴铵的药效学进行比较,探讨罗库溴铵TCI的可行性和优劣性。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疾患,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成罗库溴铵靶浓度控制输注组(Ⅰ组,15例)和按TOF监测调控输注组(Ⅱ组,15例),以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颤搐反应作为肌松效果的判定指标。Ⅰ组应用TCI技术,诱导时效应室靶浓度为9 mg/L,达最大阻滞时将效应室靶浓度调至4 mg/L,维持期依据临床指标调节靶浓度,同时记录TOF监测结果,但不作为调整肌松药用量的指标;Ⅱ组应用TOF监测技术诱导时采用单次推注0.6 mg/kg(2ED95)罗库溴铵,待肌松恢复至T1/Tc达10%时开始持续泵注,调节泵注速度使T1/Tc在10%~20%之间。记录2组神经肌肉阻滞监测的显效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恢复指数,并记录罗库溴铵在各阶段的用量,插管条件以及TOF监测情况。以全凭静脉麻醉(TIVA)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全部病例在肌松恢复期不予拮抗,使其自然恢复。当TOF恢复至T1/Tc≥75%时结束肌松监测,呼吸恢复满意后拔管。结果2组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分别为(73.3±26.6)s和(88.7±36.2)s,没有统计学差异,但I组稍快于Ⅱ组。诱导用药量分别为(0.86±0.09)mg/kg和(0.60±0.00)mg/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的单位时间维持用药量为(6.48±2.28)μg/(kg.min),Ⅱ组为(8.23±2.35)μ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平均维持靶浓度为4.47 mg/L(4~5.5 mg/L)。维持阶段的TOF监测,I组T1/Tc(%)在0~2之间2例,在2~20之间7例,在20~50之间6例,T4/T1(%)均在0~25之间;Ⅱ组T1/Tc(%)均在10~20之间,T4/T1(%)均在0~25之间。停药后2组的肌松恢复过程无明显差异。2组的总平均用药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靶控输注罗库溴铵可安全用于临床,在效应室靶浓度为9 mg/L时诱导可以在70 s左右顺利进行气管插管,应用4.5 mg/L效应室靶浓度可使60%的患者维持满意的肌松效果。停药后恢复指数为(19.6±8.4)min。由于仍未解决个体差异问题,尚不能完全取代TOF监测给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采用Szenohradszkay模型罗库溴铵药代学参数进行TCI与间断单次静注法的肌松效应。方法择期全麻腹部手术病人 30例 ,分为靶控组和对照组各 15例。靶控组 :TCI泵采用Szenohradszkay模型罗库溴铵药代学参数 ,设定罗库溴铵靶浓度为 3μg/mL ,术中保持T1<10 % ;对照组 :静脉快速 (5s内 )注入 0 .6mg/kg罗库溴铵为插管剂量 ,术中当T1恢复至 2 5 %时间断追加罗库溴铵 0 .15mg/kg。结果起效时间和期间用药量两组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而总用药量、T175 %、恢复指数、TOF70 %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取得的插管条件和T1最大抑制程度相似。结论在中小手术中罗库溴铵TCI法取得了与单次静注法相似的肌松效应 ,并且TCI法获得的肌松效应较间断单次法更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顺式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分别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将124例行全麻气管插管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顺式阿曲库铵组和罗库溴铵组,各62例,经静脉注入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3 μg/kg进行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和睫毛反射消失后,顺式阿曲库铵组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罗库溴铵组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后行气管插管,比较气管插管的总有效率及两组患者诱导前、插管后1、5 min时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的变化,记录全麻诱导的起效时间、作用时间、恢复指数及组胺释放情况.结果 罗库溴铵组气管插管总有效率为95.2%,与顺式阿曲库铵组(8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P<0.05);两组患者插管后1 min的MAP、HR明显上升(P<0.05),5 min后与诱导前无明显差异;罗库溴铵组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较短,恢复指数也明显低于顺式阿曲库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库溴铵用于全麻气管插管术的起效时间短,恢复迅速,是临床上较理想的肌松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罗库溴铵复合顺式阿曲库铵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肌松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患者年龄19~65岁, ASA分级Ⅰ~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即罗库溴铵组(R组,0.60mg/kg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组(C组,0.10mg/kg顺式阿曲库铵)和联合组(RC组,0.30mg/kg罗库溴铵+0.05mg/kg顺式阿曲库铵)。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常规麻醉诱导,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注射麻醉维持。采用TOF模式监测肌松情况,采用握力评价术后肌力恢复情况。观察患者血压、心率、氧饱和、体温等,记录肌松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恢复指数及术后肌力恢复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R组和RC组肌松药物起效时间较快(P=0.000)。与RC组比较,C组和R组肌松药物持续时间较短,术后拔管时间长,术中额外追加肌松药物次数多(P<0.01)。3组患者肌松药物恢复指数、术后握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95罗库溴铵和ED95顺式阿曲库铵联合使用时,缩短了诱导肌松起效时间,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肌松效果且术后肌力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罗库溴铵(ROC)体表面积给药法与体重给药法麻醉诱导时ROC的用药剂量、肌松起效时间、肌松恢复时间、气管插管时的肌松效果及插管时血压、心率的变化.方法 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40例,ASA Ⅰ-Ⅱ级,麻醉诱导时采用单次剂量法给予ROC,根据ROC给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体表面积组(A组)和体重组(B组),每组20例.A组ROC用量为ROC体表面积ED95的3倍(ROC体表面积的ED95=8.32mg/m^2),B组ROC用量为ROC体重的ED95的3倍(ROC体重的ED95 =0.3 mg/kg).记录A、B2组ROC的用量、肌松起效时间、肌松恢复时间、气管插管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气管插管时患者的Cooper评分.结果 肌松起效时间、Cooper气管插管评分及插管时SBP、DBP、MAP、HR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OC用量低于B组(P<0.05),肌松恢复时间A组较B组快(P<0.05).结论 采用体表面积法给予罗库溴铵,可减少罗库溴铵的用量,同时能达到与体重法给药法相同的起效时间和肌松效果,肌松恢复较体重法快,对于时间较短的手术,更为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罗库溴铵用于快速双腔气管插管的作用.方法60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男35例,女2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组(罗库溴铵组)、B组(维库溴铵组)和C组(琥珀胆碱组).术前30 min肌注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4μg/kg、咪唑安定0.01 mg/kg、依托咪酯0.3 mg/kg,分别注射罗库溴铵0.6mg/kg或维库溴铵0.10mg/kg或琥珀胆碱组2mg/kg施行双腔气管插管,使用神经肌肉监测仪监测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结果三组患者平均年龄、体重和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双腔气管插管状态评级;三组病人气管插管条件优良率相同,均为9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起效时间A组为(86.8±14.4)s,B组为(196.8±16.6)s,C组为(76.3±12.1)s,A组与B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注0.6mg/kg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具有起效快,肌松条件满意,可作为快速双腔气管插管时的肌松用药.  相似文献   

8.
罗库溴铵用于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罗库溴铵用于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将90例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0.6mg/kg,A组)、维库溴铵组(0.08mg/kg,B组)及2倍ED95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组(0.1mg/kg,C组).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方式,以麻醉前T1颤搐值(%)作为判断指标,待T1稳定至100%后15s内快速静脉注射肌松药,同时予纯氧面罩吸入2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患者插管前,插管后1、3及5min的血压和心率变化,观察插管条件、首次剂量后自行恢复时间.结果 三组患者气管插管前,插管后1、3及5min的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声门暴露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最大T1阻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和C组(P<0.05),三组恢复25%T1肌松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库溴铵能快速的提供更好的插管条件,是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较理想的非去极化肌松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性别与年龄因素对腹部手术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患者40例,分为中年男性组、中年女性组、老年男性组和老年女性组,每组10例。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以成串刺激监测神经肌肉阻滞深度,在4个成串刺激中的第1个颤搐反应(TI)达最低时行气管插管。Tl恢复至10%开始输注罗库溴铵并维持在5%-10%。术毕停用罗库溴铵,新斯的明拮抗肌松效应,记录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指标。结果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最大效应持续时间、T1恢复到10%的时间均明显延长(均P〈0.05)。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起效时间、最大效应持续时间、T1恢复到10%的时间、恢复指数均明显延长(均P〈0.05)。结论女性患者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较男性患者敏感,老年患者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较中年患者延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静吸复合麻醉下3种不同剂量的罗库溴铵应用于小儿时的插管条件和肌松效应,探讨罗库溴铵应用于小儿的量效关系.方法 于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麻醉入睡后静注罗库溴铵,Ⅰ组0.6mg/kg,Ⅱ组0.9mg/kg,Ⅲ组1.2mg/kg,肌松监测待T1消失后行气管插管.记录血压、脉搏、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记录麻醉诱导前、注射肌松药前、注射肌松药后、插管后即时、插管后5 min的心率变化;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肺泡最低有效浓度;持续监测体温;记录每次刺激后T1值、起效时间,并评估插管条件、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强直后计数(PTC);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儿气管插管条件均在7~9分之间,优良率为100%.起效时间3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松的维持时间Ⅱ组、Ⅲ组与Ⅰ组相比明显延长.恢复指数Ⅲ组与Ⅰ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Ⅱ组与Ⅰ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相比,PTC显示肌松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4倍ED95剂量的罗库溴铵均可提供优良的插管条件,术中肌松良好,应用于小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期更安全有效的非去极化肌松药。 方法:选择45例全麻下施头颈部手术ASA 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A组,n=15)、维库溴铵组(B组,n=15)、阿曲库铵组(C组,n=15),分别记录应用肌松药后1、2、3、4、5、10和15 min的SBp、DBp、ECG、HR和SpO2,于用肌松药后1、2、3和4 min进行气管内插管,观察放置喉镜的难易程度,各时点能否顺利进行气管插管,自主呼吸恢 复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刻的潮气量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①三组患者气管插管后5 min内SBP、DBP和HR均高于同组麻醉前(P<0.05),SBP、DBP和HR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在给予肌松药1~2 min能顺利进行气管插管病例数构成比A组高于B 、C组(P<0.05);③各时点恢复自主呼吸的病例数构成比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恢复自主呼吸时刻的潮气量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全麻诱导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病例数构成比A组低于B 、C组(P<0.05)。 结论:罗库溴铵是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时期更安全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可减少全麻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麻黄碱对丙泊酚诱导下罗库溴铵快速气管插管条件的影响。方法56例择期成年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麻黄碱组(E组)和对照组(C组),以2μg/kg芬太尼、0.2mg/kg麻黄碱(E组)或生理盐水5ml(C组)、2mg/kg丙泊酚和0.6mg/kg罗库溴铵静脉诱导,罗库溴铵注入1min后由一位对用药及肌松监测不知情的麻醉医师行气管插管并评估插管条件,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1min及插管后3min的血压和心率。结果E组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显著短于C组(55.3±8.7s vs 80.2±11.3s,P<0.05),插管条件优秀率也高于C组(P<0.05),但是临床可以接受的插管条件两组没有差别;血流动力学E组更趋平稳(P<0.05)。结论麻黄碱可以改善丙泊酚诱导下罗库溴铵的快速气管插管条件,并可使麻醉诱导及插管时血流动力学更趋稳定。  相似文献   

13.
杨笛  李茜  刘斌  余海  杨波 《西部医学》2010,22(5):855-857,859
目的评价国产罗库溴铵的临床效应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双盲前瞻性研究。纳入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病人48例,随机分为国产组和进口组,每组各24例。以静脉推注咪达唑仑,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来完成麻醉诱导。肌松监测仪(TOF-Wacth)定标稳定3~5分钟后,静脉推注国产或进口罗库溴铵0.6mg/kg。以单刺激(0.1Hz)测定肌松程度,待肌松达最大抑制时行气管插管。以靶控输注(TCD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深度。持续监测肌松至单刺激恢复至基础值的75%。同时记录注入罗库溴铵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国产组与进口组相比,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单刺激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及给药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中并未观察到有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国产罗库溴铵临床使用肌松效应与进口罗库溴铵相似,试验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罗库溴铵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罗库溴铵与维库溴铵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的起效时间、肌松效果以及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需行全身麻醉的病例80例,将病人分为罗库溴铵组(A组)和维库溴铵组(B组),每组各40例,麻醉诱导用药为芬太尼4μg/kg,异丙酚2 mg/kg,2 min内推完。继之A组推注罗库溴铵0.9 mg/kg,B组推注维库溴铵0.15 mg/kg,对尺神经作4个成串刺激(TOF),连续监测拇内收肌收缩情况,待TOF第1个颤搐反应高度(T1)完全消失时置入喉镜插管,行机械通气。观察两组肌松药起效时间、肌松效果以及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A组平均起效时间为(78±12)s,B组平均起效时间为(192±26)s,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声门暴露情况及插管条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循环功能变化小,注药后与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罗库溴铵起效快,肌松效果好,对循环系统影响小,有利于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是目前最符合理想肌松药特性的新型肌松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罗库溴铵不同预注射间期对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恢复时间及插管条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50例,年龄18~56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5组(A、B、C、D和E组),每组30例。先采用芬太尼及丙泊酚麻醉诱导,入睡后应用肌松监测仪对尺神经进行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观察拇内收肌肌颤搐的程度。A、B、C和D组均先预注射罗库溴铵0.09 mg/kg[30%的95%有效药物剂量(ED95)],分别间隔1、2、3和6 min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3倍ED95]。E组为对照组,麻醉诱导后仅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当TOF的第1个肌颤搐反应幅度(T1)与肌颤搐对照值(Tc)的比值(T1/Tc值)<10%时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用七氟烷吸入,必要时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记录预注射间期末T1/Tc值和TOF的第4个肌颤搐反应幅度(T4)与T1的比值(TOFR)、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评级、临床肌松维持时间和临床肌松有效作用时间。结果与E组相比,A、B、C、D组临床肌松起效时间显著缩短(P值均<0.05),但临床肌松维持时间和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罗库溴铵用于全麻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时的肌松程度、插管条件和对循环的影响,并与阿曲库铵比较。方法随机选择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Ⅰ组给罗库溴铵0.6mg/kg,Ⅱ组给罗库溴铵0.9mg/kg,Ⅲ组给阿曲库铵0.6mg/kg。常规诱导后分别给予罗库溴铵0.6mg/kg、罗库溴铵0.9mg/kg后60s行气管插管和阿曲库铵0.6mg/kg后180s行气管插管,并评估插管条件同时观察心率、血压等心血管反应作为解迷走神经反应的指标。结果三组患者的声门暴露评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和Ⅲ组气管插管条件优于Ⅰ组(P均<0.01),Ⅰ组和Ⅱ组患者诱导后MAP和HR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Ⅲ组患者诱导后MAP明显下降而HR却明显增快(P<0.05或0.01)。结论0.9mg/kg罗库溴铵可广泛用于全麻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为目前最符合理想肌松药特性的新型肌松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3ED95(0.9 mg/kg)、4ED95(1.2mg/kg)剂量的罗库溴铵在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时的起效时间、肌松程度及其插管条件,并与琥珀胆碱对照.方法:60例妇科不孕患者,ASA Ⅰ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均于异丙酚靶控输注下(效应室浓度3ug/ml),再依次静注芬太尼4 ug/kg和肌松药,肌松药Ⅰ组给罗库溴铵0.9 mg/kg,Ⅱ组给罗库溴铵1.2 mg/kg,Ⅲ组给琥珀胆碱1.0 mg/kg,行气管插管.采用四个成串刺激尺神经,连续监测尺神经-拇内收肌收缩情况.记录每次刺激后T1值(Tw)、TOF值以及起效时间(T1消失时间)、评估插管条件.结果:Ⅰ组同Ⅱ组、Ⅲ组比较在各个时间段Tw颤搐反应的衰减幅度和肌松阻滞程度明显较慢,起效时间Ⅱ组与Ⅲ组差异无显著性,Ⅰ组分别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三组气管插管条件按照Cooper法评分标准均可得到8~10分,优秀率为100%.结论:4ED95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和插管条件与琥珀胆碱相似,可以取代琥珀胆碱行快速诱导插管.  相似文献   

18.
罗库溴铵用于全麻患者快速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倍ED95(0.6mg/kg、3倍ED95(0.9mg/kg)剂量的罗库溴铵在全麻快诱导气管插管时的起效时间、肌松程度及其插管条件,并与琥珀胆碱对照.方法9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依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4mg/kg、异丙酚2mg/kg,芬太尼4μg/kg和肌松药,肌松药Ⅰ组给罗库溴铵0.6mg/kg、Ⅱ组给罗库溴铵0.9mg/kg,Ⅲ组给琥珀胆碱1.5mg/kg.对尺神经作4个成串刺激(TOF),连续监测拇收肌收缩情况,待TOF第1个颤搐反应高度(T1)完全消失时行气管插管.记录每次刺激后T1值、起效时间(T1消失时间),并评估插管条件.同时观察心率、血压等心血管反应作为解迷走神经反应的指标.结果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在各个时间段每次刺激后的衰减幅度和肌松阻滞程度明显较慢(P<0.01).起效时间琥珀胆碱组为(64±13)s,0.9mg/kg罗库溴铵组为(99±31)s,而0.6 mg/kg罗库溴铵组时间最长,为(135±40)s.罗库溴铵两组之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3组气管插管条件按照Cooper法评分标准均可得到8~10分,优良率100%.静注肌松药后1min、插管前、插管后5min均无明显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结论0.9 mg/kg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和插管条件比0.6 mg/kg罗库溴铵更接近琥珀胆碱,副作用少,适宜快诱导插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顺式阿曲库铵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患者全麻时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麻手术老年患者,ASAⅡ级,年龄(65~87)岁,随机分为三组:A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静注诱导插管:B、C2组顺式阿曲库铵0.01mg/kg预注,3min后0.14mg/kg静注诱导。术中肌松维持A、B2组间断静注,C组持续静脉输注;记录起效时间、临床有效时间、恢复指数及顺式阿曲库铵用药量。结果A组起效时间大于B、C2组(P〈0.05),A、B2组临床有效时间大于C组(P〈0.05),C组平均用药量大于A、B2组(P〈0.05),三组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顺式阿曲库铵诱导插管时预给小剂量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持续静脉输注肌松效果好、顺式阿曲库铵诱导插管时预给小剂量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持续静脉输注肌松效果好、停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二氧化碳气腹对罗库溴铵药效的影响。 方法 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L组)和开腹手术(C组)患者各3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肌松采用闭环注射系统输注罗库溴铵:诱导剂量0.6 mg?kg-1,维持速度1.8 ug?kg-1?min-1,增药条件设为T1恢复至15%,增药速度30 ug?kg-1?min-1。观察指标包括罗库溴铵起效时间(T1降至0%)、第一次增药时间(T1恢复至15%),肌松恢复指数(T1由25%恢复至75%时间),增药次数以及单位时间输注剂量。记录诱导前(P0)、气管插管后5分钟(P1)、气腹后5分钟 (P2)、气腹后30分钟(P3)、气腹后1小时(P4)、气腹结束(P5)、拔出气管导管 (P6)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PaCO2,PH,和BIS值。 结果 L组罗库溴铵第一次增药时间显著长于C组(42.1±10.7min vs 27.7±9.5min,P <0.01),L组罗库溴铵肌松恢复指数显著长于C组(13.8±6.0 min vs 9.6±3.9 min,P <0.01),L组罗库溴铵单位时间药量显著少于C组(5.4±0.8ug?kg-1?min-1 vs 6.3±0.5 ug?kg-1?min-1, P <0.05),L组罗库溴铵每小时增药次数显著少于C组(2.1±1.0次 vs 2.8±0.9次 , P <0.05),L组CO与C组相比在P2-P4时段显著下降(P <0.01)。结论 在二氧化碳气腹下罗库溴铵肌松作用时间显著延长,肌松作用恢复显著延迟,用药量降低。这种现象可能与气腹后CO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