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DSA和介入栓塞术在急性动脉性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介入栓塞术对急性动脉性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急性出血患者22例,包括肝脏损伤出血4例,产后大出血7例,人流术后出血2例,大咯血6例,消化道出血3例。对出血部位行选择性DSA,明确诊断及出血动脉后在超选择插管基础上行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和/或聚乙烯醇颗粒。结果所有病例DSA均显示出血阳性征象,表现为造影剂外溢。22例栓塞治疗后出血均立即停止,随访3~24个月,1例大咯血患者在治疗后第4个月出血复发,遂行二次栓塞止血。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DSA对诊断急性出血有较高的价值;介入栓塞术微创、并发症少,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出血,宜作为急性出血治疗的首先方法。  相似文献   

2.
MSCTA指导下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消化道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SCTA指导下行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4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术前在抗休克治疗同时急诊行MSCT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或出血动脉后行急诊动脉栓塞术,超选择插管至出血动脉支,并以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结果动脉栓塞后,12例患者有效控制了出血,休克得到纠正。1例明确出血部位及性质后行急诊手术治疗,1例疑静脉出血,后行急诊内镜治疗。结论MSCTA指导下行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简便迅速、准确性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胆道大出血的放射介入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在胆道大出血中诊断和治疗的效果。结果 1988年以来,6例胆道大出血患者接受放射介入治疗。6例均为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有1-2次胆系手术史。此次发作出血2-8次。所有的病人均紧急行腹腔动脉及选择性右肝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于出血部位的近远侧动脉内释放明胶海绵颗粒及不锈钢圈进行栓塞。结果 6例患者在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中均显示有假性动脉瘤,经栓塞后均成功止血,经3个月-2年随访未再复发。结论 选择性右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在胆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满意的止血效果,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的特点,可作为胆道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道损伤后反复多次大出血患者的处理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广安市人民医院处理的7例难治性反复尿道大出血病例。4例取下腹正中探查切口经盆腔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3例经左侧股动脉穿刺行双侧髂内动脉血管造影,对2例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用明胶海绵行高选择性损伤动脉血管栓塞术,1例未找到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结杲7例尿道大出血病例全部得到控制,术后2~6h内血流动力学转为稳定状态,未再次出现尿道大出血。结论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和血管介入造影行高选择性损伤动脉血管栓塞术或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是控制尿道大出血的有效的、简单易行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结核大咯血的急诊动脉栓塞(TAE)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对38例因肺结核致大咯血患者行急诊经导管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选用明胶海绵条、弹簧圈及聚乙烯醇(PVA)颗粒对出血动脉行TAE,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对所有患者均成功栓塞出血动脉。29例栓塞后24h咯血停止;9例栓塞后仍有少量咯血,经保守治疗1~2周后症状消失。术后随访6~20个月,3例1年后复发,行2~3次栓塞治疗后仍有大量出血,转外科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急诊TAE治疗肺结核所致大咯血安全、有效;彻底全面地栓塞出血动脉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介入诊疗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介入诊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对38例出血征象阳性的患者中37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配合微弹簧圈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9例动脉造影中38例出血征象阳性,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外溢。接受栓塞治疗的37例中,止血成功36例(其中3例行第2次栓塞),均未发生与介入栓塞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最终2例患者转剖腹探查手术。结论介入技术是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能快速明确出血动脉及部位,并迅速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选择性栓塞术治疗空回肠急慢性出血的可行性。方法对2001年12月-2004年12月经皮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诊断为急慢性空回肠出血的9例患者,均予超选择性微导管靶血管插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止血,再造影复查确认止血成功。结果9例患者中,空肠壁血管畸形4例,回盲部溃疡并出血3例,7例动脉血管栓塞即时止血成功;2例空肠间质瘤患者予栓塞止血后择期行手术切除,均痊愈出院。平均随访1.8年(6个月-3年),未再出血,无肠管坏死、穿孔及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空回肠出血部位、性质难以确定,出血量大而时间较久的患者内科疗法效果不理想,剖腹探查有较大的盲目性;经皮肠系膜上动脉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并栓塞止血,创伤小、并发症少,可同时进行诊断、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对3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其中对11例急性大出血患者行栓塞治疗。34例患者均明确出血的部位;11例急性大出血患者栓塞治疗成功。DSA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急性大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对18例临床诊断不明确的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穿刺右侧股动脉后,将5FYashiro导管选择性插管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髂内动脉造影,对部分疑有病变部位以3F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造影有阳性发现时,保留靶血管内导管,将患者送往外科手术;对有栓塞适应证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止血。结果血管造影阳性率为66.67%(12/18);5例可见对比剂外溢,间接征象包括肿瘤血管及染色2例,血管性病变5例。6例DSA阴性。5例经导管栓塞后即刻止血。结论 DSA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治疗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后胆管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PTCD术后胆管大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和引流管造影,证实责任血管后进行介入治疗。结果对2例动脉胆管瘘患者行超选择性责任血管出血点近端和远端栓塞,6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行超选择性动脉瘤远端、假性动脉瘤及近端栓塞,对1例胆管门静脉主干瘘患者行胆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所有患者出血均停止,经3~6个月随访后均无再出血。结论介入疗法治疗PTCD术后胆管大出血安全有效,创伤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晚期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晚期出血患者,其中42例接受血管造影检查,之后28例接受单纯介入治疗、14例经介入治疗后转外科手术;8例直接接受外科手术探查。观察血管造影表现,记录介入治疗方案,分析止血效果。结果 50例总体止血成功率66.00%(33/50),死亡率34.00%(17/50);单纯介入治疗止血成功率82.14%(23/28),死亡率17.86%(5/28)。42例血管造影中,26例可见阳性征象,其中假性动脉瘤[46.15%(12/26)]最常见,肝固有/肝总动脉[53.85%(14/26)]最常受累;其中24例主要以弹簧圈栓塞,包括8例单纯弹簧圈、12例采用弹簧圈联合明胶海绵颗粒及4例以弹簧圈联合PVA颗粒进行栓塞;2例于肝动脉植入覆膜支架。结论介入治疗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晚期出血止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系膜动脉DSA在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结肠镜检查为阴性结果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36例,其中8例为急性大出血,28例为慢性出血;对所有患者均行肠系膜上、下动脉及腹腔动脉DSA检查。结果 DSA发现6例病变,阳性率为16.67%(6/36)。5例病变位于小肠,其中3例可见对比剂外溢等直接出血征象,手术证实为小肠憩室;1例表现为血管局部囊状扩张,伴对比剂外溢,手术证实为小肠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表现为空回肠段静脉早显、异常血管湖,诊断为血管扩张。1例病变位于结肠,表现为肿瘤染色,手术证实为间质瘤。结论肠系膜动脉DSA对于诊断结肠镜阴性的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对于结肠镜难以观察的小肠病灶所致出血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镜难治性胃肠道出血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31例内镜难治性胃肠道出血患者行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后行出血动脉栓塞治疗,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结果血管造影发现出血阳性率为80.65%(25/31),28例行栓塞止血治疗,1次栓塞止血成功率75.00%(21/28),2次栓塞总成功率82.14%(23/28)。7例介入术后行外科手术,包括2例空肠间质瘤及5例胃恶性肿瘤。4例胃恶性肿瘤患者介入术后30日内再发间断出血,其中2例因基础疾病致心肺衰竭死亡。除1例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出血患者栓塞止血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经支持治疗后恢复出院,余患者未出现严重胃肠缺血坏死。结论介入诊疗对胃肠道出血的诊断及止血治疗高效、安全,尤其对胃恶性肿瘤出血亦能取得良好效果,可作为内镜难治性胃肠道出血的一种较好的诊治手段。  相似文献   

14.
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1995年10月以来采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来诊断及治疗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13例。结果13例病人经14次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12例发现出血动脉,阳性率9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骨盆骨折小动脉损伤隐匿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骨盆骨折小动脉损伤隐匿性出血患者的资料。14例均接受急诊介入栓塞止血,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微弹簧圈。结果 14例动脉期造影均未见明显对比剂染色或积聚,延迟期共发现34条小动脉中远端表现为少量对比剂轻度染色或积聚,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可见明显对比剂外溢。对34条出血小动脉均成功栓塞止血。术后2例患者因失血性休克、严重酸中毒及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对骨盆骨折小动脉损伤隐匿性出血患者,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是有效止血措施,延迟期造影有利于提高对小动脉损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动脉栓塞术联合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资料,21例患者均接受急诊介入动脉栓塞术联合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均在介入栓塞术后立即进行。结果 21例患者中,经股动脉造影明确动脉出血18例,均接受相应介入栓塞治疗;另3例造影未见明显动脉出血,接受可疑出血侧髂内动脉预防性栓塞治疗。每例患者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用时均不超过90min。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介入动脉栓塞相关并发症。18例术后好转出院;3例死亡,其中2例术后因多器官衰竭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1例术后仍继续出血,因失血性休克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18个月,平均(10.81±2.62)个月,所有存活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功能良好。结论急诊介入动脉栓塞术联合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安全、快速、有效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造影与栓塞治疗医源性肾动脉损伤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例肾穿刺活检或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量肉眼血尿患者实施超选择性肾动脉造影与栓塞术,栓塞材料采用明胶海绵与弹簧圈。结果 11例中,假性动脉瘤2例,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5例,动脉-肾盏瘘2例;损伤血管为肾脏后段、下段动脉及其叶间动脉分支,单支血管损伤10例,多支血管损伤1例。单纯采用明胶海绵栓塞4例,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4例,二者联合栓塞3例,其中1例为明胶海绵栓塞24h后复发尿血改用弹簧圈栓塞。栓塞后10min造影示出血征象消失,1~3天后患者血尿逐渐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动静脉瘘为医源性肾动脉损伤的主要表现,以单发病变多见;超选择性动肾脉造影可迅速明确诊断,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微创、安全、有效,应作为治疗医源性肾动脉损伤性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